•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霸凌行為可能造成之影響

第四節 霸凌行為可能造成之影響

其實「霸凌行為」是一個在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現象,是指權力、力量 不對等的一方用任何形式去欺壓另一方就是霸凌,特別青少年之間以大欺 小或恃強欺弱的行為。然而霸凌行為往往會對當事人造成極大甚至永久性 的傷害。在學校受到欺凌的學生,可能發生逃學、輟學、成績下降、情緒 低落,甚至帶武器到學校的負面行為,有些學生會變得非常萎縮或沮喪,

有些則會有暴力傾向出現,甚至成為霸凌的加害人,這對學生一生的影響 非常大,不容忽視。更會嚴重影響到學校的教學環境、品質,同時影響學 生的學業成績、上課情緒以及往後社會行為的發展,甚至導致日後更嚴重 的暴力偏差行為,並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

本章節將著重點於霸凌行為對不同當事人及不同霸凌形式的影響為何 做文獻探討與分析。

壹、霸凌行為對不同當事人之影響相關研究

根據國內外研究不難了解,霸凌行為對於加害人、受害人,甚至是旁 觀者都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一、對加害者的影響:

根據兒福聯盟2007年調查顯示曾是校園小霸王的男孩,到24歲為止,

有60%的人至少有一次犯罪紀錄,有40%的人有高達3次或至3次以上的犯罪 紀錄;相較於沒有霸凌行為的小孩,他們只有10%有犯罪紀錄。也許某些帶 頭欺負人的孩子有領導才能,不過由於他們影響他人的策略多採用負面的 方式,對於他們發展領導潛能相當不利,隨著時間拉長,這些小霸王在團 體中的地位會逐漸下降。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使他們只能與其他有 攻擊行為的孩子連結,如此一來,校園小霸王就會與青少年幫派有著密不

可分的關係了。一般而言霸凌孩童在心理方面比較粗暴、不易被擊敗,並 且意志堅決、有時候較不易受傷,所以他們具備了較強韌的個性。並有足 夠的技巧使他們能夠去傷害他人並避免自己受傷。他們的身型比同儕來得 高大且強壯、好攻擊的,並且具備較低的同理心和普遍的不關心他人

(Rigby,1996)。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 E. Eron 進行 35 年縱貫性研究亦發現:八歲時有 霸凌行為者,往後的一生中都常有霸凌的行為,研究亦指出很多校園小霸 王長大之後對政府部門的服務有比較大的需求,包括法院判罪、物質濫用、

戒癮、因人格違常所需之心理衛生相關服務等。

二、對受害者的影響

霸凌事件對單純的受害者而言,造成的影響多半是心理上的傷害,像 是自尊心的低落、焦慮以及憂鬱等等內在性的心理問題。通常被霸凌的小 孩比一般的孩子更易傾向低自尊,且易感覺沮喪、孤獨、焦慮、不安全感,

而且這樣的感覺通常在霸凌結束之後還是會持續,並非有情緒障礙的孩子 才比較容易被霸凌,而是霸凌的情形使孩子產生了情緒的困擾,例如自尊 降低。除了情緒的問題之外,這些被霸凌的受害者也在被欺負之後有更多 的行為問題產生,而且隨著時間而益加嚴重,他們開始會自責且視自己為 社會的敗類。根據研究,情緒的困擾會影響到成年期,並導致其低自尊與 沮喪的可能性。澳洲的學者研究亦證實:被霸凌與發展自殺念頭是具有關 聯的,並且在挪威、日本、美國等各國都陸續傳出長期受欺凌的學童自殺 或是傷人事件。

另外也有研究指中在大多數的受害者在遇到霸凌行為後除了會對其造 成「情緒困擾」之外,也會影響其「課業成績」。這些受霸凌兒童不僅容易 被貼上負面標籤,被嚴重排擠,加上其對於學校的負向觀感影響還會發生 逃課、輟學等情形,許多受害者在成年後發展精神問題的比例也較高。

三、對旁觀者的影響

通常一件霸凌行為發生時一定會有三方關係人:一是霸凌者,一是受 凌者,另外則是旁觀者。大部分的人只會處理前兩者的情緒,卻忘了有一

群小孩也很值得關心,卻常被忽略,他們既不是加害人也非被害人,不過 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同儕團體中有人被霸凌。兒福聯盟歷年調查顯示約有 七、八成的孩子曾經目睹霸凌行為。這些旁觀者雖然不是霸凌事件的主角,

但在學校目睹霸凌事件的發生,無形中亦迫使他們涉入這些事件。有些孩 子雖然不會主動發起欺負別人的行動,但是他們卻會跟隨著校園小霸王,

一起欺負班上特定的同學,造成偏差的價值觀,足以影響其日後之表現及 心理成長,不可不慎。

四、對同時兼具雙重身份者的影響

根據Olweus (1999) 在挪威和瑞典所主導的一項有關霸凌的全面性研 究中,以150,000個1到9年級的學生為樣本。其中15%的學生在3-5個月的 期間內曾經和霸凌事件有過數次甚至更多次數的關聯。將近9%的學生指出 曾經被同儕霸凌數次或更多;7%的學生說他們曾經霸凌過其他人;大約有 2%的學生兼有加害者和受害者兩種身份。

國外專門研究霸凌行為的學者Nansel等人(2001)在為期一年的全國性 研究中,他們以15686個6到10年級的學生為研究樣本,發現約有11%的學 生是霸凌事件的受害者,13%是加害者,6%是加害者/受害者。在這些研 究文獻中發現,對於這些同時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兩種身份的學生是一個 比較獨特的族群,霸凌行為對他們影響的層面就顯得比較複雜許多,出現 身心疾病的機會也比單純的加害者或單純的受害者高。也因為他們同時因 為兼具兩種身份,使得他們在同儕當中的人際關係,可能更顯得複雜。在 許多研究中也指出同時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兩種身份的學生除了本身內在 性的心理問題之外,常常還會伴隨著有抽煙、物質濫用或是問題行為等外 顯性的問題也會交錯其中。如不重視其影響性,將導致嚴重之後果。

貳、小結

以形式來說霸凌行為大致可分成傳統和網路霸凌兩大類,這兩大類霸 凌行為有許多的相似處,但是也有許多的不同點。這兩種霸凌行為不一定 會同時存在,但也可能會同時存在,在朱美瑰(2007)的研究中指出,有些

網路霸凌的發生,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遭受了傳統霸凌後的一種報復行 動;而網路霸凌,又可以在現實世界中轉為傳統霸凌的型態──可知網路 霸凌和傳統霸凌間加害者、被害身分會彼此轉換。並且他認為網路霸凌和 傳統霸凌之所以會交替發生,和霸凌關係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認識可能有 極大關聯。但根據許多文獻顯示無論是何種霸凌形式對身心理層面都會造 成很大的影響。

根據吳芝儀(1999)的研究發現,有近五成犯罪青少年在以前的學校 就經常打架滋事,甚至有六成的犯罪青少年早已習慣用打架等暴力方式來 解決和別人之間的衝突。Tattum (1989)也提到許多的反社會運動者在國中 時期也是霸凌事件中的加害者。但是由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對於加害 者本身如果沒有適時的加以輔導,在他們由青少年轉變為成年的過程或是 成年之後,對於本身的心理或生理的健康可能造成傷害,同時由於加害者 可能在成年之後和犯罪行為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也會對社會的安全及穩 定造成影響。對受害者來說,不論是何種霸凌形式都可能造成相似的影響。

像是自殺傾向、飲食不正常、慢性疾病甚至是逃家等(Borg,1998)、對事 物缺乏興趣、身心症、伴隨著許多異常行為的發生以及其他精神病學上的 問題。

國內對霸凌之相關研究文獻其實並不多,其中針對高職生霸凌行為去 深入探討的更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的文獻及研究都是以國中小學生為研 究對象,然而霸凌行為發生的要件一定是「人」,也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 可能會發生霸凌的行為,只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或人為的操控下產生的形 態不同,自然影響力也會有所不同,而了解即將邁入成年人的高職生最主 要面對的霸凌行為及因應策略為何將是本研究重點。

此外,國外對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較多,但卻因研究主題、研究對象 有所不同,就會有不同之研究面向及結果,但綜整國內外學者對霸凌行為 研究結果,研究者發現所有的霸凌行為不管形式為何?在過程中都會產生 三種人:一個是霸凌者,一個是被霸凌者,一個是旁觀者。然而為什麼不 用被害者來形容被霸凌者呢?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會認為被霸凌者就是受

害者,但其實很多霸凌者一開始也是被霸凌者,甚至他在霸凌別人的同時,

其實在不同時空中他也可能是個被霸凌者,而整個霸凌過程對他所造成的 衝擊或許不輸被霸凌者,在某種程度上霸凌者甚至比被霸凌者更需要被教 育和輔導。至於你看起來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在旁目睹了一切過程對身心所 造成的傷害也讓他成了一個最無辜的受害者,因此嚴格來說,在霸凌過程 中的三個角色者都算是受害者。所以站在輔導教育的立場來看,他們都需 要被重新教育,並針對其不同的角色,所給予的輔導、教育、處理的方式 也會有所不同。

綜觀國內外學者在探討校園霸凌行為議題時,內容總是聚焦在「傳統 霸凌」的範圍,或許是因為新聞性不足,因此目前被媒體批露出來的霸凌 新聞幾乎都是以傳統肢體霸凌為主,而對其他霸凌形式並沒有特別獨立的

綜觀國內外學者在探討校園霸凌行為議題時,內容總是聚焦在「傳統 霸凌」的範圍,或許是因為新聞性不足,因此目前被媒體批露出來的霸凌 新聞幾乎都是以傳統肢體霸凌為主,而對其他霸凌形式並沒有特別獨立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