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霸凌行為與因應策略

以往由於研究的取向不同,因應的定義十分廣泛。早期的看法偏向於 特質論,認為因應為個人的一種特質,個體對外在事件有一定的反應傾向,

故此時期較常稱因應為「因應方式」或「因應風格」(coping style)。

而學術界也對因應策略做了許多相關的定義。

隨著學者研究取向、強調重點的差異及年代的不同,對於因應的定義 也不盡相同,因應理論從早期強調人格特質決定個體的因應,後有主張個 體經認知評估後決定因應,直至強調因應決定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其實很多時候對因應的研究著重在因應過程與處理上,認為情境是影響個 體因應的主要因素,環境中的因應資源、個人對外在事件的認知評估,會 影響到個體的因應行為與結果,這種看法就是所謂的情境論觀點,由於不 將因應視為不變的特質,故此時期較常稱因應為「因應資源」或「因應策 略」(王蓁蓁,2000)。

霸凌行為的因應策略如果從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可以分成霸凌行為發 生前的因應策略及霸凌行為後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各有何不同,從李卓穎

(2005)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多數學生在面對霸凌事件以「問題解決」

類的因應策略最多,使用「忽視」類的頻率最少,但被霸凌者採取「壓抑 退縮」和「忽視」類的因應策略較多。而從不同面向之因素加以探討可得 之結論為處於班級/學校氣氛良好環境下的學生,其因應策略也較為正向。

其實每個霸凌事件的發生一定會有加害人、被害人及旁觀者三個角 色,因此在探討霸凌行為與因應策略之間關係的時候,理所當然也應該從 這三個角色來切入,如能先了解霸凌行為發生後這三種角色分別會採取何 種因應策略,就能有效處理並預防霸凌行為的發生。本節僅就加害人、被

害人、旁觀者三種角度加以了解其可能之因應策略為何。藉以了解霸凌行 為人之不同因應策略差異為何?

一、加害人:

加害人是霸凌行為中的主事人,一個霸凌行為中的加害人可能只有一 個也可能有很多個,無論是任何原因而造成霸凌行為的發生,加害人在傷 害了被害人之後,在因應策略的選擇上通常不會主動告知老師或家長,甚 至在同儕間說嘴、炫耀等等,有些加害人還會擴大霸凌行為到其他無辜的 被害人身上,而且通常不會只欺負一次而已,如霸凌行為未被制止,加害 人一般會持續霸凌行為不間斷,直到霸凌行為被發現為止。有時被發現後 還會更加變本加厲,這也是許多被害人隱忍不說的主因之一。

二、受害人:

受害人一般指霸凌行為中被欺負的那個受害者,受害人通常在被霸凌 之後,會依事件、個性及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因應策略,比較常見的 有告知師長、家人、同儕、警察…等等,個性較內向或孤僻者則通常會隱 忍不敢說,甚至有些受害人會選擇離開這個環境(轉學)或離開人世(自 殺)等較偏激的因應策略,我們也可以說霸凌行為中受直接傷害最大的就 是受害者,因此這些人的生心理在受到傷害後,會做出何種因應策略就顯 得格外重要。同時這也是本研究中主要所希望了解的因應策略。

三、旁觀者:

旁觀者其實有分成事發時在現場觀看及事後知情的兩種,他們或許看 起來跟事件並無直接關聯性,但有時他們也可能是事件發生的主因,例如:

事件的主使者…等。但大多數的旁觀者在因應策略的選擇上會先顧慮到自 已的安全與否再做選擇,通常會做的因應策略選擇上也是包含隱忍不說、

告知師長、家長、同儕等。

從以上分析可以了解不管是那一種角色,一般在面對霸凌行為的因應 策略不外乎求助家人、師長、同儕…等,因此本研究的因應策略意指的是 高職生遇到不同霸凌行為會採取何種因應策略,試圖了解高職生會不會因 霸凌行為或背景變項的不同而影響其因應策略的選擇。本研究將高職生面

對霸凌行為的「因應策略」分為求助家人、求助師長、求助同儕及求助司 法等四個面向,來探討高職生在面對霸凌行為時最常使用的因應策略為何。

第四節 霸凌行為可能造成之影響

其實「霸凌行為」是一個在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現象,是指權力、力量 不對等的一方用任何形式去欺壓另一方就是霸凌,特別青少年之間以大欺 小或恃強欺弱的行為。然而霸凌行為往往會對當事人造成極大甚至永久性 的傷害。在學校受到欺凌的學生,可能發生逃學、輟學、成績下降、情緒 低落,甚至帶武器到學校的負面行為,有些學生會變得非常萎縮或沮喪,

有些則會有暴力傾向出現,甚至成為霸凌的加害人,這對學生一生的影響 非常大,不容忽視。更會嚴重影響到學校的教學環境、品質,同時影響學 生的學業成績、上課情緒以及往後社會行為的發展,甚至導致日後更嚴重 的暴力偏差行為,並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

本章節將著重點於霸凌行為對不同當事人及不同霸凌形式的影響為何 做文獻探討與分析。

壹、霸凌行為對不同當事人之影響相關研究

根據國內外研究不難了解,霸凌行為對於加害人、受害人,甚至是旁 觀者都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一、對加害者的影響:

根據兒福聯盟2007年調查顯示曾是校園小霸王的男孩,到24歲為止,

有60%的人至少有一次犯罪紀錄,有40%的人有高達3次或至3次以上的犯罪 紀錄;相較於沒有霸凌行為的小孩,他們只有10%有犯罪紀錄。也許某些帶 頭欺負人的孩子有領導才能,不過由於他們影響他人的策略多採用負面的 方式,對於他們發展領導潛能相當不利,隨著時間拉長,這些小霸王在團 體中的地位會逐漸下降。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使他們只能與其他有 攻擊行為的孩子連結,如此一來,校園小霸王就會與青少年幫派有著密不

可分的關係了。一般而言霸凌孩童在心理方面比較粗暴、不易被擊敗,並 且意志堅決、有時候較不易受傷,所以他們具備了較強韌的個性。並有足 夠的技巧使他們能夠去傷害他人並避免自己受傷。他們的身型比同儕來得 高大且強壯、好攻擊的,並且具備較低的同理心和普遍的不關心他人

(Rigby,1996)。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 E. Eron 進行 35 年縱貫性研究亦發現:八歲時有 霸凌行為者,往後的一生中都常有霸凌的行為,研究亦指出很多校園小霸 王長大之後對政府部門的服務有比較大的需求,包括法院判罪、物質濫用、

戒癮、因人格違常所需之心理衛生相關服務等。

二、對受害者的影響

霸凌事件對單純的受害者而言,造成的影響多半是心理上的傷害,像 是自尊心的低落、焦慮以及憂鬱等等內在性的心理問題。通常被霸凌的小 孩比一般的孩子更易傾向低自尊,且易感覺沮喪、孤獨、焦慮、不安全感,

而且這樣的感覺通常在霸凌結束之後還是會持續,並非有情緒障礙的孩子 才比較容易被霸凌,而是霸凌的情形使孩子產生了情緒的困擾,例如自尊 降低。除了情緒的問題之外,這些被霸凌的受害者也在被欺負之後有更多 的行為問題產生,而且隨著時間而益加嚴重,他們開始會自責且視自己為 社會的敗類。根據研究,情緒的困擾會影響到成年期,並導致其低自尊與 沮喪的可能性。澳洲的學者研究亦證實:被霸凌與發展自殺念頭是具有關 聯的,並且在挪威、日本、美國等各國都陸續傳出長期受欺凌的學童自殺 或是傷人事件。

另外也有研究指中在大多數的受害者在遇到霸凌行為後除了會對其造 成「情緒困擾」之外,也會影響其「課業成績」。這些受霸凌兒童不僅容易 被貼上負面標籤,被嚴重排擠,加上其對於學校的負向觀感影響還會發生 逃課、輟學等情形,許多受害者在成年後發展精神問題的比例也較高。

三、對旁觀者的影響

通常一件霸凌行為發生時一定會有三方關係人:一是霸凌者,一是受 凌者,另外則是旁觀者。大部分的人只會處理前兩者的情緒,卻忘了有一

群小孩也很值得關心,卻常被忽略,他們既不是加害人也非被害人,不過 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同儕團體中有人被霸凌。兒福聯盟歷年調查顯示約有 七、八成的孩子曾經目睹霸凌行為。這些旁觀者雖然不是霸凌事件的主角,

但在學校目睹霸凌事件的發生,無形中亦迫使他們涉入這些事件。有些孩 子雖然不會主動發起欺負別人的行動,但是他們卻會跟隨著校園小霸王,

一起欺負班上特定的同學,造成偏差的價值觀,足以影響其日後之表現及 心理成長,不可不慎。

四、對同時兼具雙重身份者的影響

根據Olweus (1999) 在挪威和瑞典所主導的一項有關霸凌的全面性研 究中,以150,000個1到9年級的學生為樣本。其中15%的學生在3-5個月的 期間內曾經和霸凌事件有過數次甚至更多次數的關聯。將近9%的學生指出 曾經被同儕霸凌數次或更多;7%的學生說他們曾經霸凌過其他人;大約有 2%的學生兼有加害者和受害者兩種身份。

國外專門研究霸凌行為的學者Nansel等人(2001)在為期一年的全國性 研究中,他們以15686個6到10年級的學生為研究樣本,發現約有11%的學 生是霸凌事件的受害者,13%是加害者,6%是加害者/受害者。在這些研

國外專門研究霸凌行為的學者Nansel等人(2001)在為期一年的全國性 研究中,他們以15686個6到10年級的學生為研究樣本,發現約有11%的學 生是霸凌事件的受害者,13%是加害者,6%是加害者/受害者。在這些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