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章首先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予以說明,並據以引出本研究之待答問題,繼而 說明相關名詞的界定,最後敘述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因此,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 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以下分為研究動機和研究目的二方面來說明,分述如下:

壹、研究動機

網路的時代來臨,使得電腦不再是單純的文書處理工具,而是一種媒介,是一 種可以串連全世界的連結工具。網路世界中的資訊繁多,使用者能接觸到各式各樣 的人、事、物,使得生活變得非常豐富。人們可以在網路上搜尋所需的資料、傳送 和接收信件、觀賞動畫及影片、玩遊戲,也可以進行物品的交易,還可以分享自己 的想法、心情,與其他人交流。這種種的現象說明了人們的生活已與網際網路有著 更密切的關係,網際網路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備工具之一。許多人在網路世界花了 很多的時間,讓人們不得不開始正視一個問題:電腦網路正對人們的真實生活及個 人產生影響(吳佳真、譚天,1998)。

網際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愈來愈便利,也愈來愈普及,因此使用者的年齡層 也逐漸降低。在多變和多樣的網路世界中,國小學生的網路使用情形及其可能的影 響,是人們逐漸關切的議題。由於研究者任教於臺中市,對於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 生的電腦網路使用情形感到好奇,基於此,研究者將以臺中市的高年級學生為研究 對象,調查學生的電腦網路使用行為,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近年來,國內有不少國小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行為的相關研究(王建翔,2005;

梁良淵,2007;許怡安,2001;陳怡君,2005;陳玟如,2006;陳炳男,2002;陳 矩賢,2006;黃玉萍,2002;葉淑菁,2003;滕英文,2005;蔡沛錡,2004;鄭欽 文,2003;鄭綺兒,2002;嚴增虹,2002)。其中,在不同的年級、性別等個人背景 變項與電腦網路使用行為的研究中,學者們的研究結果不全然相同,是以國小學生 是否因個人背景因素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電腦網路使用行為,值得進一步研究,此 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Rogers(1959; 引自魏麗敏、黃德祥,2007)認為同理心是個人成長之必要且充 分的要件,他認為當一個人在認知和深層情感上,能和他人有相似的感受,而又能 維持個人的獨立性,就是有同理的瞭解,換言之,就是感覺自己「好像」和他人一 樣。此外,根據天下雜誌調查的結果顯示,對於孩子最需要培養的品格,家長和教 師則一致的把「為別人著想的同理心」當成孩子最需的品格之一(何琦瑜、鄭一青,

2004),由此可見,家長和教師對於孩子的同理心發展是非常重視的,他們希望孩子 能更具有同理心。然而,研究者在檢視國內近十年的國小學生同理心研究後,卻發 現國內十分缺乏國小學生的同理心研究,這顯現出國小學生的同理心研究應是值得 再耕耘、再努力的區塊。

此外,研究者在國小擔任老師,而且在大學時期曾修過「諮商理論與技術」課 程,對於同理心的內涵有一些涉獵,因此對於國小學生的同理心發展有極大的興趣。

而就教學的過程來看,在進行同理心的教學之前,應先對於學生本身的起點行為 有所瞭解,換言之,也就是要先瞭解學生目前的同理心發展現況。基於此,研究者 於本研究進行國小學生同理心發展的調查,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國內對於國小學生同理心的調查研究,目前僅有林清湫(1999)和許永芳(2002)

二篇研究。林清湫(1999)的研究發現國小學生的同理心,在得分上,同理心反應 的層次偏低;在性別上並無顯著差異;在年級方面上,六年級學生的同理心顯著高

於四年級。許永芳(2002)的研究發現國小學生同理心發展層次偏低;女生的同理 心發展顯著高於男生;六年級學生的同理心發展顯著高於四年級、五年級學生;父 母親的管教方式、教師權力類型與國小學生的同理心得分有顯著關係。從這兩位學 者的研究中,可發現他們的研究結果不完全相同,是以國小學生是否因個人背景因 素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同理心發展,值得進一步研究,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從文獻探討中,研究者發現網路對於個人與社會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其中,

對於人際方面的影響更是學者們所關注的,有的學者認為網路使用能提升個人的溝 通能力,擴大交友範圍,有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洪瑞敏、趙憶菁,1999;張基成,

1997;陳冠名,2004;游森期,2001;嚴增虹,2002),有的學者則認為網路使用可 能會造成人際的疏離(林佳旺,2004;吳明隆,1998b;許怡安,2001;張建原,1998;

陳冠名,2004)。

在人際相處的能力方面,Gardner(1999)認為人事智慧(Personal Intelligence)

包含內省智慧(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人際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其中,人際智慧是指注意和覺察別人的能力,包括別人的心情、氣質、性情、動機 和意向。吳武典、簡茂發(2000)則認為人事智慧包含知己、知人和人我三方面的 能力,其中,知人方面的能力是指個人在同理、尊重、親和和引導等方面有良好的 表現。由上述可知,人際智慧就是知人方面的能力,係指個人在同理、尊重、親和 和引導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現,換言之,同理心是人際智慧的內涵之一。研究者將研 究範疇從人際關係縮小至同理心,並進行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行為與同理心發展間關 係的探究。

此外,根據研究者在教育現場的觀察,國小學生接觸網路的情形愈來愈普遍,

而且研究者也發現沈迷於網路世界的學生似乎在人際相處上有較差的表現,他們似 乎比較自我中心,比較不能替他人著想。這樣的實務性觀察推論,早在2000年時,

高中教師陳增穎也曾發表過與研究者相似的看法,陳增穎(2000)提到網路交友通

常都是一對一的方式而非實際的團體活動參與,缺乏真實性的群體互動技巧及合作 關係,所以比較難做到真正關懷別人、想像別人的感覺與體諒別人。這也讓研究者 對於學生的電腦網路使用情形與同理心發展間是否有關係產生了高度的興趣。因 而,決定以實徵性的研究來探究實務性的觀察推論是否成立,探究電腦網路使用行 為與同理心發展是否有顯著的關聯。因此,研究者進行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腦網路使 用行為與其同理心的發展關係之探討,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五。

最後,研究者再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提供學校、教師、家長具體的建議,

作為教育學生的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六。

貳、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行為與同 理心發展的關係,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行為的現況。

二、比較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在電腦網路使用行為的差異。

三、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同理心發展的現況。

四、比較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在同理心發展的差異。

五、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行為與同理心發展的關係。

最後,研究者歸納以上研究發現,提出結論並作成建議,以提供學校、教師及 家長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