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明代中葉以降,中國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刊刻神魔小說的風潮。「神魔小說」

這一小說類型學的範疇出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且為當代學者多所援用。然 而,神魔小說作為方便使用的類型框架,在使用上確實有許多模糊地帶,也亟待 學者們進行再脈絡化的梳理。陳平原即以魯迅的小說類型框架為起點,反思講史 小說、人情小說或神魔小說這些概念術語其實尚未被認真清理和界定,也缺乏必 要的描述和分析。1

神魔小說作為一種指涉較大的範圍與類型,確實需要學者們再進行更深刻的 辨析,而歷來也對神魔小說底下的分類已有諸多不同的論述與開展。白以文《晚 明仙傳小說研究》中藉由歷來文學史家對神魔小說之類型學梳理,將晚明神魔小 說分為兩種分類:其一為靠近「講史」、「演義」者,此類小說除了神魔的性質以 外,同時又兼具「講史」、「公案」等性質,如《三遂平妖傳》、《封神演義》與《三 寶太監西洋記》、《禪真逸史》等等。其二則為「宗教人物傳記小說」,此類呈現 出的是個別神仙的傳記,如《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南遊記》)、《北方真 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北遊記》),以及本文要討論的三本小說:《鐵樹記》、《飛 劍記》與《呪棗記》。2雖然以上分類尚有討論空間,3不過也凸顯出神魔小說中以 宗教人物做為傳主的顯著類型。在中國小說史的基本認知中,論者多由敘事模式 與刊刻時間說明《西遊記》所造成的神魔小說刊刻風潮。《西遊記》在文學史上 的影響與典範性自不待言,4不過問題在於其餘的神魔小說卻因為文學技巧不足 與《西遊記》相比,往往被論者單純地視為這股刊刻風潮下商人射利的文化商品。

既有如此定見,則對這批「文化商品」的研究便相對稀少,缺乏關注;而本文欲 討論的三本小說自然也在這份「名單」之列。5

1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頁 147。

2 此種二分法可參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6 年),頁 3-9。另外,謝乙德《明清神魔講史小說研究》正好就是從講史、演義一類的神魔 小說作為切入點考察。謝乙德:《明清神魔講史小說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6 年)。

3 如作者並未從文學史的角度詳細釐析神魔、講史、公案與演義之間的關係。

4 康韻梅:〈從文本演繹歷程論《西遊記》文學經典意義之形成〉,收於鄭毓瑜主編:《文學典範 的建立與轉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 年),頁 1-47。

5 將鄧志謨小說批評為射利之作的典型說法,可參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這樣的文學史評價似乎過於扁平。當四大奇書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以《西 遊記》為「中心」的研究日益熾盛,而處於「邊陲」的其餘神魔小說究竟還有什 麼值得吾人探究的價值?尤其是在以歷史演義為通俗小說典型的文學史脈絡下,

這批專門敘寫神仙傳記的小說究竟呈現出什麼樣的文化訊息?而此類小說又是 用了什麼技巧被編撰出來?若能再由這批「邊陲」去重新審度「中心」,又能發 現什麼小說史界研究上的問題?如此推想,則對這批小說進行更精密的研究,似 乎並非毫無價值。

在此先對本文題目進行簡要的釋題。李豐楙曾藉道教研究的視野對這批「宗 教人物傳記小說」進行研究,並提出了新的明清小說理論架構。李氏指出這批小 說實際上使用了一種「出身—修行」的敘事結構,並稱之為「出身修行志傳小說」。 另外,「出身—修行」是這類小說的表層結構,而內在的義理結構則是「謫凡神 話的罪罰意識」;換言之,讀者所讀到的出身與修行敘事結構,事實上包含著傳 主由「罪到解罪」的一種「謫返」修煉歷程:小說的主人公因為在天界犯了罪而 必須下凡解罪,當在人間功成行滿,主人公便能再次回歸天界。6如此同時具備表 層與深層敘事結構的宗教人物傳記小說,李豐楙將之命名為「奇傳體」,並在學 術史上作為對浦安迪所謂四大奇書之「奇書體」那般精緻化的文人小說的一種回 應,意在指出這批奇傳體小說同樣也深具特色並值得研究。7而「奇傳體」便藉由 這雙層結構,透顯出小說家文筆下裨益於世且獨特的的小說之教。8

李豐楙對「奇傳體」的研究與發明無疑是富含啟發且深具開拓意義的,此一 提煉出的奇傳體架構,將成為我們繼續對相關文本向下挖掘與探索的重要基石。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奇傳體的概念似乎也能向上溯源,找到其學術發想的其中一 個來源。1986 年,余英時於香港《知識份子》季刊發表了其代表作〈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文章中余氏欲藉由宋代以降之釋道二教與儒學三者倫理的 入世化傾向,探討明代的商業制度與商人精神,藉此去反思近世中國中宗教與商

社,2007 年),頁 394。另外,陳大康認為這種以牟利為前提的傳播模式,是種「熊大木現象」,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 年第 2 期,頁 99-133。

6 相關論述可參以下: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7 年),頁 313-352。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

《國文學誌》第7 期(2003 年 12 月),頁 85-113。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 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 卷第 3 期(2007 年 9 月),頁 147-158。李豐楙:〈出 身與修行:明末清初「小說之教」的非常性格〉,收於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 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年),頁 277-322。

7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頁 147-148。

8 同上注。另,小說之教一詞之概念來自錢大昕。〔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 17「正俗」,

收於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增訂本)》第9 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6 年),頁 2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業之間互相影響與互動的關係。我們可以注意到的是:該文所舉出有關新道教於 宋代開始入世化的宗教倫理內涵,事實上與明代小說中「出身—修行」的敘事結 構乃具備承先啟後的緊密關係。9余氏在「上篇中國宗教的入世轉向」中認為,

「新道教」(余氏所舉之例為全真教、真大教、太一教與淨明教)的入世傾向明 確地表現在「塵勞」一事,這樣「勤作儉食」的行為與精神不僅使「士農工商因 而器之」,並且也「為天下式」。10中國的宗教倫理,不論是「新道教」抑或「新 禪宗」,都「一直在朝著入世苦行的方向轉變」;11簡言之,這些宗教都不斷地在 肯定此世、肯定日常人生。對余英時而言,宗教倫理的入世化代表著宗教思想與 百姓的貼近,同時也代表著宗教思想的大方向趨於淑世。余氏更在文末處提到新 道教的倫理思想對民間信仰的影響,明顯呈現於「下凡歷劫」與「在人間做善事」

的觀念:

新道教的倫理對中國民間信仰有深而廣的影響,其中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 思想便是天上的神仙往往要下凡歷劫,在人間完成「事業」後才能「成正 果」、「歸仙位」。

同時凡人想要成仙也必須先在人間「作善事」、「立功名」。《太上感應篇》

卷上說:「所謂善人,……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 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即是這一思想的通俗化表現。其實全真 教的「打塵勞」、丘處機說「不遇境、不遇物,此心如何見得成壞?」便 是神仙下凡歷劫之說的一個遠源。……這種思想正是要人重視人世的事業,

使俗世的工作具有宗教的意義。人在世間盡其本分成為超越解脫的唯一保 證。12

不同於李豐楙從宗教學與文學的進路所做的詮解,余英時從思想史入手,指出「神 仙下凡歷劫」的敘事乃是一種近世宗教倫理世俗化的表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余氏將「神仙下凡歷劫」的敘事模式視之為一種「通俗化」的表現,以及他將此 通俗化一事置於「民間信仰」的討論範圍中。這又引起我們的進一步思考。

「通俗化」,或者說「通俗小說」該怎麼理解?明代的小說基本上在文人的 眼中都是「通俗」的,換言之,「通俗」是明代小說的文體特徵。通俗一事就明

9 該文後收於其書《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而在後來的不斷再版中,該書也陸續新增 相關的文章。本文所依據的版本見下。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 版,2018 年),頁 11-40。

10 同上注,頁 34。

11 同上注,頁 39。

12 同上注,頁 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代文人而言是高度具備功能論的,藉由「通俗」,更精確的說——將經史之文「通 俗」為小說,使閱讀者能更容易理解經史故事。如余邵魚在其〈《列國志傳》引〉

中曰:「懼齊民不能悉達經傳微辭旨意,復又改為演義,以便人觀覽」,這樣的改 動能使「後生小子」「善則知勸,惡則知誡」。13又如馮夢龍在〈《古今小說》序〉

中曰:

大抵唐人選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諧於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

則小說之資於選言者少,而資於通俗者多。……雖小誦《孝經》、《論語》,

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14

這段話明確的說出「通俗」的做法可讓文字「感人」的力量「捷且深」,是說明 明代通俗小說文體特點的經典段落。通俗既作為一種方便法門,我們也可由此推 知通俗小說是如何的興盛與流行,如葉盛於《水東日記》卷廿一「小說戲文」條 中所言:「農工商販,鈔寫繪畫,家畜而人有之;癡呆女婦,尤所酷好,好事者 因目為女通鑑,有以也。」15類此說明通俗小說之影響的文獻不一而足,在此不

這段話明確的說出「通俗」的做法可讓文字「感人」的力量「捷且深」,是說明 明代通俗小說文體特點的經典段落。通俗既作為一種方便法門,我們也可由此推 知通俗小說是如何的興盛與流行,如葉盛於《水東日記》卷廿一「小說戲文」條 中所言:「農工商販,鈔寫繪畫,家畜而人有之;癡呆女婦,尤所酷好,好事者 因目為女通鑑,有以也。」15類此說明通俗小說之影響的文獻不一而足,在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