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鄧志謨小說插圖與其它相關圖像之比較

第三章 神魔以圖:鄧志謨小說插圖分析

第三節 鄧志謨小說插圖與其它相關圖像之比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第三節 鄧志謨小說插圖與其它相關圖像之比較

經過前面對於三部小說的插圖圖像與插圖形式探討,我們對於萃慶堂如何經 營出版這些小說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接下來,本節將針對三部小說中的特定插圖 進行探討,試圖藉相關圖像的比較指出小說插圖的某些特點並給予解釋。期望在 不同圖像文本的對比間,能讀出更多鄧志謨小說插圖的訊息。

一、 《鐵樹記》中的鐵樹鎮蛟

翻閱《鐵樹記》的插圖,除了對其間重複的人物動作與圖像構圖不免感到些 許遺憾外,「鐵樹永鎮洪州」一圖的表現方式似更讓人感到難解。(圖27)276細審 該圖,許真君站在畫面右側靠中,周圍的三個人應為其門徒。許真君手持法器,

朝著畫面左側地上的一個刻著「永鎮洪州」的鐵樹樹幹往下指之,以此彰顯法術

「鎮壓」的威力。插圖左下角的水波示意此洪州乃因蛟精盤踞而成為一浮地的狀 態,而鐵樹正於其上穩定地脈。另外,此圖中的榜題「鐵樹永鎮洪州」的外框亦 不同於其它榜題的單框形式,乃以雙框示之,可以推測萃慶堂乃視此幅圖為整部

《鐵樹記》中的關鍵所在。不過,該圖令人引發困惑之處在於鐵樹的形象,似乎 與小說文字所描述者有所出入:

真君曰:「此孽殺之甚易,擒之最難。我想江西係是浮地,下面皆為蛟穴。

城南一井,其深無底,此井與江水同消長,莫若鎖此畜。回歸吾以鐵樹投 之井中,繫此孽畜於鐵樹之上。使後世倘有蛟精,見此畜遭厥磨難,或有 警惕,不敢為害。」甘戰曰:「善。」遂鎖了孽龍,逕回豫章。於是驅使神 兵,鑄鐵為樹,置之郡城南井中,下用鐵索鉤鎖鎮其地脈。并外出樹數尺,

牢繫孽龍於樹。277

可知在小說文字敘述中有神兵鑄鐵為樹,並將樹投入城南井中且露出一截繫有孽 龍,以達殺雞儆猴之效。根據文字,首先讀者似可猜測在插圖中鐵樹底下的圓形 物體或為一「井」。不過,問題在於插圖並沒有畫出神兵,且樹上亦無蛟精,鐵 樹與人物比例相較亦顯得較小,更不見在小說與楹聯文字同時出現用來鉤住地脈

276 〔明〕鄧志謨:《鐵樹記》,下卷,頁 47a-48b

277 同上注,下卷,頁 46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的鐵鎖。整體而言,該插圖似乎缺少了太多重要訊息,或使讀者產生困惑。思及 此處,則我們似可理解為何刻工需要在「鐵樹」上刻上「永鎮洪州」四字,其目 的便是要讓讀者能辨清該物即為許真君的鐵樹。整體而言,鐵樹形象不夠鮮明,

井的圖示亦難以理解,雖於左下方處將「浮洲」的情形繪出,然大部分的圖像仍 是表意能力不足的。

相較之下,明末天許齋本馮夢龍《警世通言》卷 40〈旌陽宮鐵樹鎮妖〉之插 圖便較清楚地呈現出這一幕。(圖28)278該圖之鐵樹比例便較為合理,且井的形 象亦符合一般認知。雖然並沒有將鐵鎖地脈與浮洲形象呈現出來,不過重要的繫 綁孽精即於此圖中有所表現,而許真君手持法器的動作則與《鐵樹記》類同。整 體而言,天許齋本《警世通言》的插圖表現是較好的,至少它不需要刻工在鐵樹 上另刻文字以引導理解。另外一個更佳的圖像表現則是收於《正統道藏》中之《許 太史真君圖傳》的配圖。(圖29)279該圖中的許真君坐於石椅之上觀看鬼神鑄鐵 柱的情況,其門徒立於真君兩側一同監視。畫面中間的井與鐵柱形象明確,且畫 出鬼神從井下拉出幾條鐵鎖,用以表示鐵柱將永鎮浮地。《圖傳》做為宗教性文 本,其圖像細節亦顯得較為精緻與合理。而由於《圖傳》中並未提到鐵柱繫綁蛟 精之事,故圖像中鐵鑄的表現乃符合《圖傳》的敘述。

【圖27】

278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 40〈旌陽宮鐵樹鎮妖〉,明末天許齋本,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 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4 輯第 8 冊,頁 1598。

279 不著撰人:《許太史真君圖傳》,收於《正統道藏》第 11 冊,頁 520a。

【圖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圖29】

從相關圖像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鐵樹記》插圖其差強人意之處。一如第 二節之推論,萃慶堂在後來出版《飛劍記》與《呪棗記》時極有可能換了一批新 的畫家與刻工,而其原因或許便能從《鐵樹記》「鐵樹永鎮洪州」的不足中發現 端倪。事實是,在往後《飛劍記》與《呪棗記》的插圖中,已不會看到類此令讀 者感到疑惑的圖像。

二、 《飛劍記》中飛劍斬黃龍插圖與度化母題

一如鄧志謨藉由搜羅各處文字材料以編成三部小說情節的手法,插圖似乎也 經歷類似的編創過程。如前所述,在小說插圖的楹聯文字上,《呪棗記》挪用丁 酉本《西洋記》者已是事實;不過在插圖圖像上,三部小說有哪些具體參考或挪 用對象,則又是另一個藝術史研究的工程。呂洞賓傳說流傳甚廣,不少戲曲小說 文本皆有錄之,其中與《飛劍記》在文類與出版地域上最為相近者,當屬吳元泰 著,閩建余象斗刊《八仙出處東遊記》。根據白以文的推斷,《東遊記》的刊刻年 代約在萬曆24 年(1596)前後,280先於鄧志謨小說的刊刻年份約7 年。《東遊記》

不僅亦載洞賓問道於雲房與調戲白牡丹之事,其於書末更錄下呂洞賓於萬曆年間 創作的詩文作品,充分顯示出版者對呂洞賓傳說的高度興趣。《東遊記》小說形

280 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之研究》,頁 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式使用上圖下文,在第 26 回「洞賓斬龍畫鶴」中書及江淮蛟精出沒危害生民,

洞賓以飛劍除之之事,便插入「洞賓飛劍江淮蛟精」之圖示之。(圖30)281類似 的情節見於《飛劍記》第4 回,只是地點改作呂梁洪,且鄧志謨花更多筆墨摹寫 洞賓與蛟龍的打鬥。我們可以發現,安插在此處的插圖與《東遊記》的插圖有相 同的創意:畫面左側為湧浪揚波,中有蛟龍浮現;畫面右側則是堤岸,岸上站有 手持利劍的呂洞賓,並與蛟龍對峙。(圖31)282比照兩圖,《飛劍記》的構圖可說 完全襲自《東遊記》,唯一的差別只在洞賓拿劍的姿勢差異。

另外,呂洞賓飛劍斬黃龍的故事亦廣為人知,其故事大多為釋家書籍所錄,

大多用以做為佛勝於道的例子,《釋氏源流》中便以「洞賓參問」為題收錄。該 書於有明一代流通頗廣,其主要敘述釋迦如來的諸多應化事蹟,錄有四百餘則故 事,每則皆配一幅插圖,為集合佛教故事的通俗讀物。283成化本(圖32)284與嘉 靖本(圖33)285《釋氏源流》排版不同,前者左圖右文,各佔半頁;後者上圖下 文,上下比例近乎一比一。若將《飛劍記》與《釋氏源流》的插圖稍加比較,我 們可以從細節的異同處發現《飛劍記》的承繼與變通之處。(圖34)286我們可以 發現《飛劍記》的構圖乃參考自《釋氏源流》:情境皆位於山徑之中,且插圖上 方為崖外景色。洞賓於右,禪師在左;禪師皆坐於較高的石椅之上,且背靠山壁;

而洞賓皆躬腰示禮,兩劍皆插於禪師周遭。從彼此大致的構圖類同,可以推測《飛 劍記》的作圖者基本上是參考襲用《釋氏源流》插圖的創意。嘉靖本的版畫工法 較為樸拙,與成化本相比缺乏細膩,不過兩者在圖像元素上差異不大。《飛劍記》

則有一些細節不同,首先在於劍的的位置,兩幅《釋氏源流》的插圖皆為一劍插 於地,一劍插於山壁之上;《飛劍記》則是兩劍皆插於地上。事實上這種更改是 為了更加符合小說敘述,鄧志謨乃安排雄劍與雌劍先後被禪師以手指插地,而在

〈洞賓參問〉中只言「劍遶數匝,師手指之,即墮地」,不見更多的敘述。既小 說文字已明確指出雙劍插地,則作圖者亦隨文改易,符合常理。另一個不同處在

281 〔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頁 110。

282 〔明〕鄧志謨:《飛劍記》,上卷,頁 23a-24b。

283 根據余翔於 1993 年為成化本《釋氏源流》所做之序,其指出書前〈御製釋氏源流序〉有「此 朕於寶成《釋氏源流》一書,幾務暇偶而一觀,不得不嘉其用心之勤也。茲欲重新繡梓,以廣其 傳」等語,可知原編撰者應為明代釋寶成,且該書重印的理由為明憲宗為了將該書廣為流傳之故。

這些故事大多源自於《因果經》、《佛本行集經》、《釋迦譜》、《普曜經》等釋典。見上海古籍出版 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釋氏源流跋〉, 頁1-3。

284 〔明〕釋寶成編:《釋氏源流》〈洞賓參問〉,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

二編(第二輯)》,頁770-771。

285 〔明〕釋寶成編:《釋氏源流》〈洞賓參問〉,明嘉靖刊本,收於周心慧編:《新編中國版畫史 圖錄》第3 冊,頁 191。

286 〔明〕鄧志謨:《飛劍記》,上卷,頁 30a-31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於呂洞賓的動作,《釋氏源流》皆作露出手掌的雙手合十狀,但《飛劍記》則是 普通的作揖,沒有露出手掌。彼此的差別或許來自於情節的不同。飛劍斬黃龍本 有三種主要的故事形態,其中〈洞賓參問〉屬於佛勝於道者,而《飛劍記》第5 回則屬與調戲白牡丹情節結合的另一種脈絡。〈洞賓參問〉的爭執是起自於呂洞 賓不滿於禪師偈語「說法」的層次較高,乃於夜半以飛劍報復。在鬥法鬥輸禪師 之後,禪師再以偈語點醒洞賓,洞賓方「忽有省」,「始覺從前錯用心」。《飛劍記》

不然,其爭執點乃在於洞賓發現白牡丹洩其元陽的秘訣乃是禪師的指導,於是乃 向禪師報仇。禪師同樣在鬥法上佔得上風,只是此處乃以貪色與殺戮的破戒行為 訓斥呂洞賓,呂洞賓見鬥不過人才甘願認輸。前後相較,可知在《釋氏源流》的 敘述裡更以佛理取勝,而《飛劍記》中則似停留在鬥法的勝負之上。由此而論,

釋教中的合掌手勢本具禮敬佛法之意;《飛劍記》本無佛家偈語爭鋒的情節,故 呂洞賓不露手掌的常態作揖,可以看作常情底下吞敗示禮的反應,這反而更符合 小說的情境。簡言之,《飛劍記》在飛劍斬黃龍的插圖上,大體承襲自《釋氏源 流》的構圖,不過作圖者注意到小說內容相異的細節,故而相應做出調整,使小

釋教中的合掌手勢本具禮敬佛法之意;《飛劍記》本無佛家偈語爭鋒的情節,故 呂洞賓不露手掌的常態作揖,可以看作常情底下吞敗示禮的反應,這反而更符合 小說的情境。簡言之,《飛劍記》在飛劍斬黃龍的插圖上,大體承襲自《釋氏源 流》的構圖,不過作圖者注意到小說內容相異的細節,故而相應做出調整,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