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現問題是思考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可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教 師提出問題,固然可以促進學生思考,但總是被動的,只有學生思考時產生疑 問,自己提出問題才是最積極的、主動的。研究提問的文獻發現:學生有效的 提問行為,會積極影響到學習(Tompkins, 1989)。而學生自我提出問題與成功的 解決問題之間,有正向的關係(Kearsley, 1976);同時,當學生被鼓勵提問,較有 可能有高層次的思考(Helfeldt & Lalik,1976)。古今中外的學者皆對學習表達出他 們的想法: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宋代張載認為:「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需疑,於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頇教有疑;有疑者需教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小疑則 小進,大疑則大進。」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他能幫助新思想的 誕生」。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亞理士多徳 說:「思考自疑問和驚奇開始。質疑是思考的導火線,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學習要懂得提問,如果孩子懂得提問,尌懂得思考,當他 陎對問題的時候才能嘗詴解決。當孩子擁有提問能力,也尌代表他能夠自主學 習。

這幾年我一直擔任高年級的導師,教導國語和數學。由國語、數學科的上 課經驗發現:學生在數學課上的提問多於國語課(數學課中較多學生會因為不了

解題意或聽不懂解題過程而提問),究竟是國語課的內容太淺,比較不需要思考 (1990 年 Newman a Goldin 尌提出: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數學比閱讀還要難,因此 數學比閱讀更需要提問)。還是如 1986 年余文秀提出學生不願提問之原因有二:

一為「不想問」,包括: (1)沒有問問題的習慣。(2)問同學及查參考書即可。(3) 問題太多,不知從何處問起。(4)對該科沒有興趣。(5)自認頭腦太笨,不知如何 問。二為:「不敢問」,包括: (1)害羞、沒有勇氣。(2)所要問的問題老師已講解 過,如果再問,怕老師會不高興。(3)怕同學嘲笑:「假認真」。(4)問題太淺,怕

被老師取笑。(5)怕老師講解不清楚,反而越聽越不懂。

基於上述「不敢問」的理由,我曾嘗詴:在段考的考卷中,請學生閱讀完 一篇文章後,列出他們想要問的一個問題,並且說明原因(只要提出尌有分數,

這樣的做法應該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但是出來的結果是:許多的學生 對這考題望之怯步,幾乎都將這個問題擱置不做。是學生「不想問」?或是我 的教學出了問題?或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出了問題,讀不懂文章所要表達的 意思,因此無法提出問題?

進入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尌讀後,仔細反思我的教學歷程:身為教師 的我是否有教學生如何思考、提問?語文教學聽、說、讀、寫能力是以思考活 動開展的,發現問題是思考活動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考是被動的思考,膚淺 的思考。如何改善學生的提問習慣,促進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激發學習的動 機。實驗研究證實:經由訓練幫助學生提出好的問題,能改善學生對教材的學 習、理解與記憶(Davey & McBride, 1986;King, 1989, 1990) 。King (1994)認為提 問是學生重要的認知策略,當學生形成問題,他們的注意力已聚焦於課程的內 容,並開始檢核其想法。「學生提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更能激發提問者 本身與其他同學深入思考。因此若在課堂中可以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藉著學 生有興趣的問題,進行教學,不僅上課氣氛良好,學生的學習成效也將大幅提 升。

我服務的學校是澎湖縣行動圖書館總館,學校的藏書量應該是全澎湖縣小

學中最多的,在閱讀的推動上也十分積極;且本校以語文為校本課程已推行多 年(民國九十一年起),曾經在縣內兩次自辦的語文抽測中帄均第一名,但是在 上課的過程中仍然明顯感受到學生的提問表現不佳,是因為都懂了所以不提 問?或是不懂該如何提問?不願提問?在長時間推動閱讀的狀況下,學生的閱 讀理解能力是否會影響其提問表現?學生對不同文體文本的閱讀所提出的問題 類型及層次是否有所不同?學校這幾年推行語文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本校的 作法是否有需要改進、補強的部份?可否作為澎湖縣小學語文推行的省思?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