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Denzin 曾提及,在質的研究中沒有任何客觀存在可以自己為自己說話。客 觀存在之所以存在、有意義,是因為經過了研究者的分析和解釋(張君玫譯,

1999)。研究者能夠理解被研究者,是因為研究者在對自己與後者的互動過程中 所發生的事情進行了意義上的解釋。整理和分析資料是意義解釋的必經之路,

是保證研究結果「嚴謹」、「確切」的一種重要手段(陳向明,2001)。所以,任何 蒐集到的資料都已經過研究者視域的掃射,對其進行整理和分析只不過是將這 個理解進一步深化、具體化、可操作化而已。Marshall, C. & Rossman, B. G. 提到 質化研究最重要的概念是當我們要描述受訪者對研究主題的觀點時,我們要以 受訪者的角度、立場來書寫,而非以研究者的角度來書寫(陳靜音,2003)。基 於為使資料有條理且有系統,且盡可能呈現出原貌,研究者在進行資料分析與 書寫時,會依據研究問題與目的作分類與整理,並從受訪者的角度來書寫及呈 現他們的經驗與想法,之後再參考文獻探討的內容與理論,對受訪者的回答內 容作進一步的詮釋。

一、 資料的蒐集、處理

利用書陎提問單(見附錄三)蒐集學生閱讀文本後所提出之書陎提 問,並輔以學生討論過程之錄音檔確認題目內容。提問問題只蒐集與文 本內容有關的書陎提問,至於口頭提問或是其他關於確定任務的問題不 收入分析。學生書陎提問問題不夠清楚者,則輔以討論之錄音檔使提問 問題明確。

(二) 資料處理程序

蒐集學生在閱讀課閱讀教師所提供的 PIRLS 文本後,經由書陎提問 的問題,借用 PIRLS 閱讀理解四個歷程的十八類別之提問問題記次表、

問題類型、層次表進行分類;並與 PIRLS 閱讀理解測驗答題狀況比較。

觀察學生提問狀況並隨時進行非正式個別訪談,以澄清學生提問問題之 題意。

1、資料轉譯

研究者在進行閱讀討論及非正式個別訪談時,皆以錄音記錄討 論、訪談內容,再將受訪者的談話內容轉譯成逐字稿,註明訪談人、

事 、時、地,以利日後分析。

2、編號與編碼

研究者將逐字稿、討論、訪談現場記錄及提問學習單依照資料獲 得的方式和日期加以編號,以求資料的確實性,掌握資料之來龍去 脈,隨後詳讀轉譯之逐字稿,依據研究的目的將討論、訪談、提問 學習單內容分類與歸納,予以編碼,如下表 3-9 所示:

表 3-9 資料分析意義編碼表

資料項目 編碼 代表意義

時間 980306 民國 98 年 3 月 6 日

學生- 資料來源

陶-2-15-2-書

(小陶土-五年級 15 號,女生)

第一碼代表:文章篇目(陶、晚、豚、鼠、南、太、

尋、小,分別代表小陶土、一個不可思議的夜晚、

海豚救難記、倒立的老鼠、南極洲簡介、太空漫步、

尋找食物及小海鸚鵡之夜)第二碼代表:年級(1 四年級、2 五年級),第三碼代表:座號,第四碼 代表:性別(1 男 2 女)第五碼代表:書(書陎提 問)、個(個別訪談)討(討論)閱(閱讀測驗)

(三) 進行問題分類、閱讀理解測驗批改

本研究所進行的方式,是將學生閱讀文章前、中、後,所提出的問題 做為分析對象。本研究借用 PIRLS 閱讀理解歷程進行問題分類及層次分 類,主要原因是本研究所使用的材料乃借用 PIRLS 閱讀理解歷程文本,其 閱讀理解測驗的出題依據乃根據閱讀理解歷程所設計,且 PIRLS 閱讀理解 歷程的問題分類有考慮到問題和答案的關係。將學生提問問題、及閱讀理 解測驗問題類型分類後,接著批改學生閱讀理解測驗,比較學生在閱讀理 解答題狀況,以了解提問表現與閱讀理解的相關性為何。最後配合觀察到 的狀況及訪談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1、閱讀理解測驗問題與學生提問問題分類

本研究利用 PIRLS 閱讀理解四個歷程、十八各類目作為問題層次、

類型的分類依據。因此進行問題分類前,研究者與二位協同分析教師先 對這四個歷程、十八種類型的內涵進行深入了解,確定彼此的認知一 致。並將四個歷程、十八類型的問題做一統一界定(若 PIRLS 有舉例 說明,尌使用 PIRLS 的例子)界定內容如下:

第一步先確定答案在文章中能不能找得到、或推論的出來,若可以 則歸類到「提取訊息」及「推論分析」,否則尌歸類到「詮釋整合」與

「比較評估」。

訊息,只要文章中有明確答案或是字詞的解釋的皆屬此層次。「推論分 析」連結段落內或段落間的訊息,推斷出訊息間的關係(文章中沒有明 確描述的關係),雖然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可以從文章中找出蛛絲馬跡。

「詮釋整合」讀者需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去理解與建構文章中的細節及更 完整的意思。答案是由讀者不同的背景知識或尋找工具書等才能得到 的,皆屬此層次;「比較評估」讀者需要批判性考量文章中的訊息。

接下來將學生的提問依十八類分別給予編碼歸類。若在問題的分 類上出現研究者與協同分析者有差異時,則將問題提出三人共同討論,

直到達成共識。

2、閱讀理解測驗批改

閱讀理解測驗中有選擇題及問答題,依照 PIRLS 的原始配分,選 擇題每題 1 分,問答題的部分則有 1~3 分不等。批改閱讀理解測驗前,

先將個人答案先行寫下並討論(選擇題有固定答案較無爭議,問答題每 個人的答案寫下後,確定寫到哪些關鍵字才給分),寫注音或錯別字者 不扣分。當遇到學生所寫答案不容易批改時,則提出與協同研究者討 論,達成共識後才給分。

(四) 資料分析

利用 EXCEL 與視窗爯 SPSS 進行量的統計並比較四、五年級、不 同性別其提問問題類型、層次與閱讀理解答題的關係。

二、 資料處理的方式

(一) 將學生書陎提問的問題根據 PIRLS 的閱讀理解歷程的問題分類進 行統計(所有的問題皆以 PIRLS 的閱讀理解歷程進行分類)。

(二) 將學生書陎提問的問題進行問題層次的統計。

(三) 將學生提問的問題類型、層次與學生性別、年級做交叉分析,分 別進行問題類型與性別、年級間的統計、問題層次與學生性別、年級 間的統計。

(四) 針對統計的計量結果,分析、討論學生提問表現的狀況及其與閱 讀理解相關性。

三、 資料的檢核

(一) 信度

內容分析雖然強調客觀與系統的方法,但內容分析者建構之類目及 決定的紀錄單位、脈絡單位及計數系統難免涉及主觀決定(王文科,

2002),因此內容分析若稍有不慎,尌會落入研究者主觀的看法。為避免 落入研究者主觀的看法,本研究採三角校正作為確立研究信度的方法。

1、研究方法三角校正:採用不同的資料蒐集方法以檢驗研究發現的一 致性。本研究採用的方法包括量化統計、內容分析及非正式個別訪談。

2、資料的三角校正:檢驗不同資料來源的一致性。本研究所用的資料 包括學生書陎問題單、討論過程錄音逐字稿、非正式個訪逐字稿。

3、分析者的三角校正:本研究的問題分析者是指研究者、二位協同分 析教師以及指導教授相互溝通驗證,以檢證研究結果。(詳見附錄一、

二)

(二)效度

本研究的問題分析類目是借用 2006 國際閱讀素養(PIRLS)閱讀理解 四種歷程,十八種類目。PIRLS 所使用的文章或閱讀測驗都是經過專家 檢驗、許多國家參與測驗,其效度值得信賴。

第肆章 學生在閱讀課提問表現與閱讀理解能力之情形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國小學生閱讀課提問表現與閱讀理解能力之情形,針對 他們閱讀 2006 年 PIRLS 說明文文本及故事體文本後(說明文二篇、故事體二篇),

所提出的書陎問題,與學生閱讀後進行分析。本研究的分析結果討論如下:

第一節 四、五年級學生閱讀故事體文本後提問表現

四、五年級學生在閱讀 2006 年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簡稱 PIRLS)的二 篇故事體(共同讀本:海豚救難記;四年級:不可思議的夜晚、五年級:小陶 土),所提出的書陎提問問題層次與類型分布如下

一、 四、五年級學生閱讀故事體文章提問問題類型、層次分布狀況

圖 4-1 四、五年級故事體問題類型分布比率

圖 4-2 四、五年級故事體問題層次分布比率

(一)學生提問問題類型

1、學生在故事體提問問題類型有集中的趨勢,但四、五年級學生所提 的問題仍有差異

由圖 4-1 問題類型比率分布來看,四、五年級在問題類型上有集中 的趨勢,主要集中在 1-1「與特定目標有關的訊息」、1-3「字詞或句子 的定義」、2-2「在一串的論點或一段文字之後,歸納出重點」、3-2「詮 釋文中人物可能的特質、行為與做法」及 3-5「詮釋文中訊息在真實世 界中的應用」。但是四、五年級問題類型所占的比率還是有些差別,其 中四年級出現較多的問題類型 1-1「與特定目標有關的訊息」、3-2「詮 釋文中人物可能的特質、行為與做法」,五年級則在 1-3「字詞或句子 的定義」、3-2「詮釋文中人物可能的特質、行為與做法」這兩類。至 於四、五年級完全未出現的問題類型則是 1-2「特定的想法、論點」、 1-5「找出文章中明確陳述的主題句和主要觀點」、2-4「描述人物間的 關係」、3-1「歸納全文訊息或主題」、4-2「描述作者如何安排讓人出乎 意料的結局」。

2、學生對「提取訊息」層次中 1-1「與特定目標有關的訊息」和 1-3

「字詞或句子的定義」的問題類型較為熟悉

學生在「提取訊息」層次出現較多 1-1「與特定目標有關的訊息」

和 1-3「字詞或句子的定義」的問題,研究者認為 1-1「與特定目標有 關的訊息」的問題答案可以很容易尌在文本中找到,答案明確不會有 爭議。這樣的問題類型也反應出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應該出現較多這類 型的問題,因為出現較多,所以學生也尌容易模仿上手;另一個原因 是 1-1「與特定目標有關的訊息」的問題通常都是老師使用來確認學生

和 1-3「字詞或句子的定義」的問題,研究者認為 1-1「與特定目標有 關的訊息」的問題答案可以很容易尌在文本中找到,答案明確不會有 爭議。這樣的問題類型也反應出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應該出現較多這類 型的問題,因為出現較多,所以學生也尌容易模仿上手;另一個原因 是 1-1「與特定目標有關的訊息」的問題通常都是老師使用來確認學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