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背景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前英國教育部長布朗奇(David Blunkett)說:「每當我們翻開書頁,等於開 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礎。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 放我們心靈的,莫過於閱讀。」1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對個人溝通思考能 力與學科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也攸關國力。加上社會各領域階層專業 人士及民間團體的大力鼓吹和推廣,近年來,社會大眾對閱讀的重要已有普遍性 的共識,「閱讀」成為教育部重要的教育重點政策之一。各學校需拿出在閱讀推 動上的活動成果與可見成效,作為閱讀教學的績效表現。出版商因應此潮流,紛 紛推出各式各樣的繪本、橋樑書、奇幻小說等童書以滿足市場需求。

台灣每年出版的兒童書籍數量相當可觀,文體上也十分多元,例如散文、小 說、繪本等都已形成氣候,也漸走向多媒體、視聽化,不過,目前國內童書出版 市場中,翻譯國外作品仍多於本土創作,包括美、日、德、法、加拿大、蘇俄等 國家的童書,甚至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童書也不斷被引入台灣。2當小朋友對小紅 帽、三隻小豬、白雪公主、哈利波特琅琅上口,卻對本土的盤古、葉限、哪吒、

賈寶玉露出一臉疑惑的表情時,值得憂心的不單是孩子閱讀的胃口及方向被窄 化,長久下來對文化傳承亦十分不利。

孩子們除了童話外,還應該閱讀怎樣的書?管家琪在〈播下經典文學的種子〉

一文中提及:「德國大文豪歌德曾說,想培養好的鑑賞力,靠著閱讀中等作品是不 夠的,唯有靠著欣賞最好的作品才能辦得到。書海茫茫,閱讀本來就應該特別注

1詳見 教育部電子報〈「悅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404 期,2010 年 4 月 8 日

2參見 陳雅莉〈童書這條路走得很辛苦〉(書香遠傳第 009 期,2004 年 2 月)

重經典性。」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深厚的中國古 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又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 響力。因此中國古典文學歷經時代的考驗,無一不是經典,無論是《三國》的義 薄雲天、《聊齋》裡的鬼怪人性、《白蛇傳》裡的是非情意、《水滸傳》裡的一百零 八好漢,或是唐僧取經的《西遊記》、《紅樓夢》的繁華與沒落,這些文學中蘊涵 的,不只是精緻典雅的用詞,更是祖先累積的處世智慧。若能鼓勵兒童接觸好的 古典文學作品,不僅引導他日後長大進入文學世界的橋樑,更可以讓他們從讀物 中,吸收中國文化知識和歷史背景,領略中國古典文學之美。

不容否認,五四運動後白話文盛行,使得現代人在閱讀這些古典文學時,產 生不少障礙,這些障礙再加上時代差距、價值觀不同、文化認知的缺乏,逐漸形 成一道鴻溝,許多人甚至認為,中國古典文學只是一堆八股、艱澀難懂的古老塵 積。為挽救新世代日下的國文能力,在考試領導教學的風氣下,大學聯考中倡議 提高課本古文比例的呼聲甚囂塵上,在國小的教學現場也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利 用彈性課程、晨光時間、聯絡簿或回家作業為學生補充唐詩、成語,甚至推展讀 經活動,要求孩子背誦弟子規、論語、大學等。姑且不論孩子在這些閱讀活動中,

對中國古典文學有多少體會與了解,無可諱言的是,社會仍相當看重中國古典文 學。因此,為了要讓兒童親近古典文學,出版社把一本本本來是寫給成人看的古 典文學加以淺化、增添、刪減,甚至更動章節、重新包裝,讓它適合兒童閱讀的 舉動,引發各界爭議。

贊成者如馬景賢,認為「古典文學是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在民族文化傳承上,

有必要讓孩子接觸這些古典文學。」4至於讓孩子接觸古典文學的方式,他主張「讓 改寫作品更富有現代感,使傳統文化精神現代化,在改寫古典文學方面要進入再 創作境界,讓古老的文學展現出新的面貌。」5也就是將中國古典文學重新包裝。

這些古代典籍雖蘊涵祖先智慧,但文字運用對現代兒童而言,可能稍嫌艱深,兒 童若在童年受限於客觀條件,無法領略經典之美,長大後又錯失親近經典的機會,

3見 管家琪〈播下經典文學的種籽〉文訊雜誌,2007 年 5 月,頁 78-79

4詳見 馬景賢,〈從「盲人摸象」談古典文學改寫方向〉,文訊雜誌第 63 期,1994 年 4 月,頁 29

5出處同上

未免是一種損失。改寫文學名著就有如一把鑰匙,帶領兒童進入寶山,無論是經 典的忠實呈現、或是顛覆、或是以現代角度或各種角度切入、或是分析文學故事 意義、拆解或局部觀察、放大等,都能將古典文學帶到各種不同的層次,吸引不 同類型的讀者,讓古典文學不那麼高不可攀。

而反對者則持不同的理由,認為閱讀改寫過的經典就像速食,改寫者在增添 刪改的過程中,或因改寫觀點的不同,取捨之後讓讀者無法盡窺原書旨趣。雖無 意「斷章取義」,卻不免造成「斷簡殘篇」之憾,讓經典失去原味,兒童讀到的只 是空洞的故事骨架,無法體會原有文字之美。家長大人或許樂觀的認為,接觸過 改寫經典的孩子,長大也許會翻開原典,細讀一番,但這樣的想法實在令人質疑。

無論是抱持上述哪一種看法,我們似乎可以用更宏觀的論點來看待前述議 題。文學在由口傳至書寫的演變過程,本身就是一連串的改寫。例如《格林童話》,

童話大師安徒生所寫的童話,有些也是由民間故事改寫而成的。從中國文學史的 流變上看來,從神話傳說到小說、從佛經故事到變文、從短篇故事到中長篇小說,

這樣的改寫改編情形更是普遍。

許多的古代短篇小說因篇幅短、具故事性,經常被選為改寫成兒童故事的題 材。既是為兒童而寫,無論題材是過去或現代,都要以適合兒童為前提。古典文 學作品多以文言文寫成,以淺白的文字改寫,以符合兒童的閱讀需求是必然,但 改寫者如何篩選故事主題,藉由一連串的敘述事件把事件發展中最重要、最精采、

最吸引人的部份敘述出來,在按部就班、層次清晰的情節中展現主題,避免讓認 知能力未臻成熟的兒童,陷入旁枝別椏的次要情節中,無法讀出故事趣味,誤判 故事主題,在在考驗改寫者的文字功力。

本文欲以二○○○年以來,近十年「好書大家讀」的文學故事類入選作品為 範圍,探討以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為改寫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其改寫者所抱持的 改寫用意和改寫題材選擇的偏好,並分析這些改寫本與原始文本在內容與主題的 差異,在改寫的形式上所運用的技巧以及改寫過的作品所傳遞的訊息,希望藉由 上述文本分析的結論,提供兒童教育工作者或供未來有志於從事創意改寫者的參 考及發展方向。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