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研究者的反思

研究者本身服務於輔導員訓練的職務,在五年時間的累積之下,也接觸了 許多不同的輔導員,因職務需要,不時需與輔導員進行面談,其中,輔導員常 告訴我許多在工作場域上遇到的難題,但我本身卻未能有效的提供有效的解決 辦法,只能給予心情上的支持與鼓勵,每一次都讓我不斷重新省思自己,應該 要多充實自己,讓自己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助人者,如同當初面試時,居澤老師 問我的問題「你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需要解決?」,當下我認為這裡一定能讓我有 些不同,而在這裡的學習、同學、老師、參訪確實讓我的生命看見了更多不同 的風景,認識了不同一面的自己。

論文完成的歷程,也很直接的打醒了我,研讀的書確實太少,而且對於體 驗教育這門學問,了解的只是很淺薄的知識跟方法,體驗教育影響我最深的內 涵,我卻仍是一知半解,指導教授提醒之下,我才真正的開始嘗試去體會體驗 教育的內涵到底是什麼,而我真正的也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地完善我自己,

讓自己更清楚期待自己在前方可以看見什麼樣的風景,讓我想起第一次跟著班 上一起去合歡小溪的時候,從準備的雀躍、登山的過程、露營的寧靜,至今我 仍常回味當時的情況,這也是我生命中相當重要的一段記憶,讓自己提醒自己 看見的風景與留下的足跡是什麼。

每每看著許多體驗教育助人的研究,我就想著,自己的研究是否真能幫助 這些研究對象,是否能夠真正的影響這些研究對象,還是我只讓其感受到是為 了拿到學位的研究對象,與工作坊引導員討論課程時,我們不約而同的提到了 能否真正產生影響及幫助,是我們關心的重點,而我也同時發現,當你關注的 重點是這些參與的研究對象的時候,許多內涵都自然產生了,我想當下我應該 更接近體驗教育一些了吧,在最後的10 個研究對象訪談過程,真的讓我感受到 能夠有機會成為一個助人者,真的是太好了,當研究對象一字一句地說出論文 研究的成果之時,同時間也是療癒了我,讓我思考自己過去所認知的體驗教育

與此時感受的體驗教育有何差異,讓我釐清了許多過去無法體會的內涵為何,

同時間心中也暗自叮嚀了自己,一定要讓自己畢業,我認為這也是能夠讓彼此 都產生正向影響的事情之一,就如同研究結果提到的,讓認為正向的事情持續 發生,我認為這些研究結果已確實發生在我的生命當中。

起初自己也不認為能夠完成這個論文研究,直到跟教授見面,開始撰寫之 後,一切就自然而然地開始了,過程中確實產生了相當多的困難,與工作上的 壓力及團隊的轉變,一度讓自己用千百萬個藉口告訴自己,放著也沒關係,讓 自己舒服一點,讓自己好過一點,也因此延宕了一年才開始重新拾起論文這件 事,我認為這些生命告訴我的事情,讓我理解了體驗教育,也同時告訴我無論 未來去到哪裡,千萬不要只往前走去,記得要多留意身旁的風景,也同時多感 受自己的轉變,如同學著與自己相處一般,而這段研究的過程,回想起來是一 段讓我對於自我更加認同的過程,同時也讓我真正感受到教育即生活的真正涵 意為何,更期待自己的未來的每一步,都能謹記研究帶給我的收獲與成長,時 刻提醒自己要走在助人的路上。

參 考 文 獻 壹、 中 文 文 獻

孔慶珩(2015)。一位體驗教育活動領導者引導經驗之個案研究一以台師大謝智 謀教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丹芸(2014)。雲林縣國中特教學生臉書使用行為於人際關係發展與學習動機 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彥程(1999)。臺灣企業員工人際溝通能力之衡量及其量表發展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管理學院,臺南市。

左宗亭(2007)。半導體產業員工人際溝通能力、衝突管理與教育訓練需求關聯 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白芳芸(2009)。國中任教非主科的初任導師應用經驗學習圈於班即經驗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朱薏方 (2012)。員工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人際網絡關係與教育訓練對工 作績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元智大學,桃園縣。

江沛喬(2016)。社會工作者與危機邊緣少年專業關係建立之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青年就業接軌之研究調查報告。台北市:青 年輔導委員會。

何嬿婷(2010)。領隊人格特質、團員間互動與旅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階層線 性模式之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兆田(2006)。探索學習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

吳兆田(2012)。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

吳亭儀(2009)。以 Kolb 經驗學習圈進行國民小學高關懷學生小團體輔導之行 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崇旗(2006)。建構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之模式—以繩索挑戰課程為例。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吳崇旗、謝智謀(2006)。探討戶外冒險教育的效益。中華體育季刊,20(3),

43-53。

呂采徽(2012)。體驗教育團體方案對安置機構青少年人際互動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宋鎮照(2014)。團體動力學。臺北:五南。

李旭弘(2014)。運用體驗教育進行團隊建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李 建 興 ( 2018)。企 業 選 才 首 重 人 格 特 質 態 度 更 勝 專 業 , 遠 見 。 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42/3000964

周怡君(2010)。臺中縣市新住民國小身心障礙學童語言溝通能力調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09)。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原作者:Robert K. Yin)。臺北市:五南。

林晉寬(2019)。團隊成員特質對團隊信任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林淑芳(2002)。中學生共依附特質與信任感之發展與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榮春(1998)。靜坐對企業員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姚宜君(2014)。專業能力與風險溝通有效性關係之研究─以國際領隊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洪婉婷(2015)。企業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員工留才、營運績效三者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 公司

夏林清(1994)。大團體動力。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徐正芳(2004)。體驗式教學訓練成效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中央大學,桃園縣。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心 理

紐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高聖凱(2017)。體驗教育方案對安置機構之青少年情緒智能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一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煌達(2014)。行動體驗式反思教育的訓練成效分析-以個人特性為探討重 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畢恆達(2004)。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莊捷芳(2018)。工作成就感與離職意圖:幼兒教保服務人員與其他職業之比 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郭金龍(2001)。探索教育課程對企業員工人際溝通效果之影響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郭託有、陳伃柔、鄭伊庭、游廷煒(2015)。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二版)。臺 北市:華都文化。

陳冠穎(2005)。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探索教育對於企業員工自我效能及人際溝 通能力改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彰化縣。

陳姿秀(2003)。同儕對主管恭維語言溝通策略與組織成員對其信任度之關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臺北市。

陳舒苡(2017)。旅遊型態影響國中教師壓力調適與學生輔導成長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瑞金(2014)。人際關係與溝通,靜宜知音。取自

http://web.pu.edu.tw/~pu10270/32/a3- 3.html?fbclid=IwAR3GsstZmmC6xPLIvTjVhdZiiBayiMf06NAVor6z8LR03MRF-aFP7E1VhcE

陳曉萍(2016)。體驗教育在企業教育訓練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燕玲(2007)。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與經濟思維,第 15 屆廣告暨公共關係國 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曾明鳳(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

曾瑞真、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原作者:Rudolph F.

Verderber、Kathleen S. Verderber)。臺北市:楊智文化。

湯梅齡(2009)。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的觀點來探討企業領導風格對組織績效的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黃 宏 嶈 (2019)。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社團幹部人際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志豪(2016)。運用 JigsawⅡ合作學習身體活動促進方案對學童人際溝通能力 與身體活動量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黃俞蒨(2016)。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之族群認同與語言行為之研究。(未

黃俞蒨(2016)。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之族群認同與語言行為之研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