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建議

壹 、 工 作 坊 相 關 的 建 議

一、 課程設計的相關建議

工作坊選用了大量的平面活動來創造經驗,研究發現,活動的選取上方向 為研究對對象未曾接觸過的活動,能避免舊有的活動印象,影響這次的經驗產 生,也避免因為是過去已經體驗或者接觸過的活動,而對工作坊的內容失去體 驗的期待感,也能避免降低參與的意願。

工作坊安排的內容,除了依照人際溝通構面主軸來設計課程外,研究結果 發現團隊彼此的熟識與情感連結也是影響學習遷移的一環,所以同時安排適當 的破冰活動讓彼此能有更多願意,如自我揭露能夠增加彼此的連結與信任感,

並且需不斷評估研究對象的狀態,是否已經具備了能進行挑戰的條件,從相對 容易的合作活動開始,讓團隊的學習氛圍與互助連結達到相對安全的程度,再 嘗試更高難度的挑戰活動,讓挑戰活動產生的經驗,能真正成為幫助遷移的經 驗,而非只是單純體驗的經驗。

因工作坊中會藉由連結工作場域的實際情況,來搭配人際溝通的內涵,需 再三確認彼此認知的情況是相同的,讓彼此的學習方向是同樣,也讓彼此能夠 成為彼此的學習夥伴,且工作坊中需有一定的留白時間,研究結果說明彼此的 思考速度與需要的時間不同,留一些空白能夠讓彼此等待,讓研究對象能一起 走在學習的節奏上,不會因為學習成就感的差異而產生恐懼與壓力,影響學習 的成效,同時在工作坊間隔時間,也需要以不同的學習項目,讓研究對象在工 作坊以外的時間還是能持續產生學習行為,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二、 工作坊引導員的責任

研究結果發現,引導員是工作坊成員的學習典範,引導員的言語、行為都 會直接成為研究對象的模仿目標,本研究建議引導員帶領上能多客觀的讓學員

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回應學員的時候,也避免以個人主觀的方式來判斷學員的 想法與意見,因帶領的對象都已為成人,研究結果說明反思與討論的時間,是 能有個更多收獲的,也建議能讓反思與討論的時間能夠大於活動體驗的時間,

並且除了口述的反思方法外,也建議能夠有多種的反思表達方式,如圖畫、反 思表的書寫,靜態與動態等不同的模式,讓不同習慣的研究對象都能找到相對 適應的方式來有更進一步的反思。

研究結果提到,研究對象對於引導員多產生了感謝、敬佩、被幫助等情 感,引導員與研究對象的關係非單是站在前方的引導員,更多時候是站在一起 的引導員,讓研究對象感受引導員間的距離並不遠,同時也能藉此建立在反思 或者活動過程中的學員安全感,增進學習。

貳 、 在 人 際 溝 通 相 關 研 究 建 議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歸納分析體驗教育平面活動對於輔導原的人際溝通能 力能否有所改變與成長,藉由文獻的探討,將人際溝通定調在訊息的交換,並 且以輔導員實際的工作環境,定調了關係建立、語言反應、社交反應、信任、

團隊經營等五個構面,而這五個構面個別包含許多內涵與元素,未來的輔導員 人際溝通研究上,能夠在每個構面上作深入的探討與研究,讓該構面成為研究 的核心,探討是否能有更進一步的發現與收獲。

而文獻上除了人際溝通的相關理論之外,也建議能夠從其他相關領域如心 理學、觀光相關理論等對人際溝通的探究,深入了解其影響的要素及產生的機 轉為何,並且探討各領域相關的內涵的相互關係維為何,如同理心、人際關係 影響、溝通技巧等,讓研究能夠更加全面與深入。

參 、 在 體 驗 教 育 影 響 原 因 相 關 研 究 建 議

本研究主要採用體驗教育的平面活動,以室內的活動為主,但體驗教育尚 有其他不同的項目,如高低空的繩索課程、戶外定向活動、登山、獨木舟等不 同場域的活動項目,也能探究對於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為何,也能將體驗教育 的項目對人際溝通的影響更加完整。

而本研究主要是以教育旅行的輔導員為研究對象,大多是觀光相關學歷背 景的對象或是原本個人特質就是外向活潑的,人際溝通已有一定的程度與順 利,而研究則是直接定調在輔導員的工作場域上,未來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可嘗 試以非觀光相關背景、或者相對內向的輔導員為研究對象,了解影響的要素是 否相同,或者有其他研究外的重要原因。

此外,本次以質性研究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只有 10 名,無法成為 量化研究的有效數量,未來建議多次辦理工作坊,將每次的參與者的數量做統 整,累積一定的數量之後,同時嘗試以量化的方式分析,讓研究結果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