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首先探討員工分紅費用化後,公司給予員工紅利變化之情形,再者探 討員工分紅費用化後,公司是否仍有動機進行盈餘管理,最後探討員工分紅因費 用化有可能促使公司減少發放分紅,此一現象是否會造成經理人利用其對於公司 之控制力(持股比例)而影響發放員工分紅之金額。目前學術界上對於經理人持 股與員工分紅間之關係並無一致之看法,亦即當經理人持股比例是否能降低代理 問題,使經理人的行為會與公司股東的目標趨於一致無法有相同之見解,故本研 究欲透過員工分紅費用化此一影響員工獎酬之重要事件,研究兩者間之關係。

根據以上推論,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

一、 員工分紅費用化後,公司是否傾向給予員工較少之員工紅利?

二、 員工分紅費用化後,公司是否會有意圖進行盈餘管理?

三、 員工分紅費用化後,經理人持股比例是否會影響經理人對於員工分紅之發 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員工分紅入股費用化

美國 FASB 於 1995 年與 2004 年分別宣佈之 FAS123 及 FAS123(R)重新規範 了員工選擇權的認列方式,也強制規定企業必須將員工選擇權予以費用化,並於 2006 年起開始實施(蔡文雄、何典諭,2006)。然而國內在 2008 年以前,依照 修正前之商業會計法 64 條規定:「商業盈餘之分配,如股息、紅利等不得作為費 用或損失。」因此公司大多將員工分紅視為盈餘之分派而非認列為費用,並以面 額紀錄而非以市價入帳,然而這樣的會計處理方式久為外資投資人及國外分析師 等國外投資機構所詬病,因為此一作法不僅隱匿龐大的酬勞費用,更加扭曲經濟 實質。

在尚未將員工分紅費用化前,有學者認為企業之支出究屬盈餘分配或是營運 所必須支出之費用,決定於該支出給與之對象,而非支出計算之方式。凡支出之 對象為股東者,為盈餘之分配,支出之對象非為股東者為費用,因此員工分紅應 屬費用(許崇源, 2002),此外,會計學術界、會計業者及美國均主張應將員工分 紅認列為員工的薪酬費用。有鑑於此,為加速在會計上我國與國際接軌的腳步,

於 2006 年 4 月 28 日三讀通過商業會計法修正案,刪除「股息、紅利」等不得作 為費用或損失之規定,經濟部於 2007 年 1 月 24 日經商字第 096000500940 函進 一步指出,商業會計法第 64 條規定,係將盈餘分配不得作為費用或損失之規定 限縮在業主部份;有關員工分紅之會計處理,參考國際會計準則之規定,應列為 費用。此外,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又於 2007 年發布第三十九 號公報「股權基礎給付之會計處理準則」,規範了員工分紅的會計處理,並於 2008 年開始適用,我國長期以來將員工分紅視為盈餘分配之作法已走進歷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員工分紅之效果

企業實行員工分紅所帶來的效果,在學術研究上分為兩派說法,其一為激勵 效果(incentive effect),其二為稀釋效果(dilution effect);前者之觀點認為提供員 工額外的紅利酬勞或認股權會有助於激勵員工士氣與工作意願,提昇公司整體價 值,後者則認為發放員工分紅會侵蝕公司原有股東之權益,將股東權益移轉至選 擇權持有人(即公司員工)身上,造成股東權益遭到稀釋,反而對公司造成不利 的影響;然而目前學術上對於員工分紅對於公司所帶來之影響仍莫衷一是,不論 是激勵效果亦或是掠奪效果皆有其文獻所支持。茲就此兩方面分別做相關文獻之 敘述如下:

一、 激勵效果

持此觀點之學者認為公司若採行員工分紅制度,將有助於刺激員工之工作意 願與工作態度,並使員工齊心齊力地朝公司目標付出心力,共同實現公司的遠景 與策略。Fitzroy and Kraft(1986)以西德的金屬業公司為樣本,發現員工持股比率 與企業盈餘具有顯著地正向關係,而 Kandel and Lazear(1992)亦有相同的研究結 果,Kandel and Lazear 認為由於分紅程度來自於組織之獲利,而組織之獲利來自 於員工的努力,因此員工會更有動機為公司付出以追求高分紅,因此員工分紅入 股可以有效提升組織的獲利。

支持此一論點之文獻亦指出,於宣佈實施員工股票選擇權計畫當日,其異常 報酬為正,顯示給予員工認股權可增加公司與公司股東之價值 (Chang, 1990);

此外,Gillan(2001)發現企業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認為公司員工若持有較多 的選擇權,將使員工有強烈的動機增加企業的價值,即員工股票選擇權的發放會 產生激勵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稀釋效果

另一派學者針對員工分紅所造成的效果持不同的見解。此類學者認為對員工 發放紅利,會直接影響公司原有股東所應享有之權益,亦即股東權益遭到稀釋(馬 秀如, 2003),此外,林維衍與陳如慧(2009)以電子產業為樣本並以資料包絡分析 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觀察到相對發放員工分紅較多的公司,其營 運效率並未獲得相對的提昇,意即員工分紅的發放不但無法提高營運效率進而增 進股東權益,反而會損及股東之財富。除公司股東認為其權益會因員工分紅而遭 到稀釋外,資本市場也一併認為此項發放員工紅利之行為,會影響股東權益,並 認為員工分紅應屬公司費用之一種且此費用的確會讓公司盈餘下降,減少公司之 價值,進而調低對於該公司應有之股價,而非使公司之股價上升,意謂著稀釋效 果大於激勵效果(Aboody, 1996;Aboody, Barth and Kasznik, 2004a)。此外,亦有 學者控制企業盈餘成長率之變數做進一步之研究,並仍發現員工選擇權費用與公 司股價呈現負向關係,表示發放員工認股選擇權的確具有明顯的稀釋效果存在 (Aboody, Barth and Kasznik, 2004b)。

除了透過現有之資料利用統計方法證實稀釋效果的存在之外 ,Belzile, Fortin and Viger(2008)以實驗觀察 68 位 MBA 學生的投資行為模式與實證方式,

指出當公司財務報表中認列員工選擇權費用時,股價與員工選擇權費用呈現負向 關係,亦即投資人會將此費用納入投資考量內,並認為員工選擇權費用會造成股 東權益遭稀釋,並認為其股價下跌。

在台灣之資本市場也存在著相同的市場反應,葉疏與王瑄(2009)以台灣電子 業為研究樣本,採用 Ohlson(1999)評價模型架構,並控制企業間成長性之差異後,

指出員工分紅配股金額與原有普通股股權價值間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證實在台 灣也同樣存在員工分紅所造成的股東權益稀釋效果。范宏書與陳慶隆(2006)針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證期會發布之台財政六字第 0920000457 號令2與公司股價之關係作一探討,並控 制強制揭露之年度後發現,員工分紅金額及揭露年度之交乘項與股價呈負向關係,

代表稀釋效果顯著。

2台財政六字第 0920000457 號令為要求公開發行公司須揭露董事會通過之擬議發配員工分紅以 及董監酬勞後設算每股盈餘之資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員工分紅費用化與盈餘管理

員工分紅費用化顧名思義必須在公司財務報表中增列此一費用,進而降低公 司財務報表上之盈餘與績效(Botosan and Plumlee, 2001),而公司之管理階層為了 維持其盈餘及績效水準,則會進一步產生盈餘管理之動機與相關行為。研究指出,

當公司盈餘低於盈餘下限時,管理當局會操控裁決性應計項目增加帳面盈餘 (Gaver et al., 1995),而 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則認為公司為降低與利害關 係人(stakeholders)之間的交易成本,管理當局會操弄帳面盈餘避免盈餘下降或負 盈餘的產生。

而關於公司在財務報表上揭露員工分紅費用方面,由於認列員工選擇權費用 會影響公司淨利,為避免大量的員工選擇權成本造成淨利過低,管理當局會傾向 少發放員工選擇權費用。故員工選擇權費用與公司自願揭露(voluntary disclosure) 之金額呈負向關係(Seethamraju et al., 2004)。

此外,文獻指出資本市場亦視員工股票選擇權為費用之一種(Aboody et al., 2004a),因此,既然資本市場視員工選擇權費用會降低公司之獲利性,則管理階 層有動機降低此費用之認列。Aboody, Barth and Kasznik(2006)研究結果顯示,員 工選擇權費用的認列的確會增加管理階層的盈餘管理動機,且此一將費用調低的 動作並非讓選擇權之價值更加合理,而僅是管理階層經裁量後之結果。

而在台灣的公司中,也存在著相同的盈餘管理反應。當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

公司會傾向減少發放經理人之紅利,導致公司經理人會因而加深盈餘管理之動機,

並且費用化數額與盈餘管理之程度為正向關係(黃科瑋, 2008)。

另為了更進一步瞭解員工分紅費用在財務報表中表達的方法是否亦會影響 公司進行盈餘管理之行為,有學者將樣本公司區分為「揭露」員工選擇權費用與

「認列」員工選擇權費用兩類,並透過實證方法證明由於選擇權費用與股價兩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負向關係,因此與僅揭露員工股票選擇權費用的公司相較,認列員工股票選擇 權費用的公司會傾向報導較少的員工股票選擇權費用(Johnston, 2006)。

綜上所述,由於資本市場視員工分紅為費用之ㄧ種,而公司為避免因認列員 工分紅而造成淨利過低,使得為因應公司盈餘低於盈餘下限或為降低與利害關係 人之間的交易成本時,管理當局會傾向進行盈餘管理;另根據文獻研究結果,此 一現象又以認列員工分紅之公司較為嚴重。

第四節 洗大澡理論(The Big Bath Theory)

所謂洗大澡理論,是指當期已實現的管理前盈餘低於盈餘目標,且運用任何 會計技術或會計準備皆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公司管理者會被預期利用其裁量權 進行負向的盈餘管理,以極大化未來的會計準備(Levitt, 1998),換句話說,若公 司認為當年度的盈餘水準較低,甚至為負盈餘時,管理階層有可能將所有不利於

所謂洗大澡理論,是指當期已實現的管理前盈餘低於盈餘目標,且運用任何 會計技術或會計準備皆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公司管理者會被預期利用其裁量權 進行負向的盈餘管理,以極大化未來的會計準備(Levitt, 1998),換句話說,若公 司認為當年度的盈餘水準較低,甚至為負盈餘時,管理階層有可能將所有不利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