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通路佈局;以自主研發、系統整合能力立足;以全球供應鏈整合、成本管理能 力及快速彈性的反應力進軍市場。期間歷經技術的迭代躍進,同一公司品牌與 代工的業務分家,水平併購同業以擴大營收,大型 EMS 廠為垂直整合吃下網通 公司,以及中國大陸網通業者的崛起、壯大和大口分食市場。本研究針對屹立 市場至今的廠商,解讀和分析其迄今的經營績效,希冀能為迎接 5G 大未來的 台灣網通業者帶來一些線索。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台灣網通業由全盛期的 60 餘家,汰弱留強到至今的 10 餘家。各公司除因 產業生態變化而起伏外,2008 年金融海嘯後,又歷經一波重置洗牌,有些上,

有些下。在上下之間,公司的樣貌、型態有何不同? 在共同的產業環境下,為 什麼一些公司的績效高於其它公司? 本研究企圖以 2009 年至 2019 年之資料,

分別由六項因素 (即創新力、經營力、市場力、員工生產力、財務力及企業韌 性) (其定義將於第三章說明),輔以 Miles & Snow 的策略型態分析,描繪出公司 經營軌跡上的轉變和同業間的異同,探討下述議題:

在研究期間內,就所提出的六項因素,其對網通業者經營績效的影響為何?

2019 年為 5G 元年,期待此研究結果能對台灣網通業者在面對 5G 和「大智 移雲」(大數據、智慧化、移動裝置、雲端運算)的產業大浪潮下,作為配置資 源和建構能力的參考,以強化影響績效的正向因素,並規避負向因素。在產業 大潮中,能以最佳資源和能力的配置,充分掌握商機,躍升騰起於全球市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討,並設計研究方法,而後進行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共分為三部分,包括:同 公司之跨年分析、跨公司之同年分析以及 Miles & Snow 策略型態分析,之後匯 總分析結果,並進行總結。

圖 1-1 研究流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論文共分五章,各章簡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在此章中將分別説明網通產業背景與研究動機、問題定義 與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流程介紹。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企業經營績效衡量之相關文 獻;第二節探討企業經營績效與由ESG (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 所代 表的企業韌性之關係;第三節則進行Miles & Snow 策略形態之探討。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包含研究架構及分析因素共二節。第一節將說明資料 來源、收集範圍、收集期間及處理方式;第二節則說明各因素組成之衡量指標 及其定義。

第四章為研究結果,共分四節。第一節為同一公司之跨年分析,探討公司 績效隨時間而產生的變化;第二節為跨公司之同年分析,比較在相同年度,影 響各公司的績效因素;第三節為 ESG 和各績效指標間之分析結果;第四節則為 Miles & Snow 策略型態之分析結果。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結論,將依據第四章的研 究結果,提出對研究問題之回答;第二節將針對網通業者提出在績效因素配置 上的建議;第三節則說明研究限制及後續的研究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探討與企業經營績效衡量之文獻,第二節探討代表 企業韌性的 ESG 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的文獻,第三節則針對Miles & Snow 策略 型態之架構及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第一節 企業經營績效之衡量

Hirschey & Weygandt (1985) 認為企業應將銷售和研發支出視為無形資產,

而非一次性費用,故從市場價值的角度研究銷售和研發支出是否對公司的市場 價值產生正面影響。作者以研發費用對營業額比率和行銷費用對營業額比率作 為自變數,以判斷市場集中度的市場結構比率和股票價格的Beta 值為控制變數,

Tobin’s Q 為因變數。該研究自 1977 年美國 Fortune 500 名單中選取來自 20 個 產品類別的390 家公司作為代表性樣本。研究結果支持銷售和研發支出對公司 的市場價值有正面影響,因此建議將這些支出資本化後進行攤銷。研究並建議 企業可考慮銷售支出以1~5 年的時間來攤銷,研發支出則以 5~10 年來攤銷。

Peterson & Jeong (2010)認為研發和銷售支出的投入若和公司的經營績效有直接 的正向連結,會導致「研發和行銷支出投入愈多,則經營績效愈高」的錯誤推 導,因此提出一個簡約的框架,加入「品牌價值」作為中介機制,即,研發和 廣告銷售的投入,會先反映在品牌價值的增值上,然後才反映在公司的財務績 效上;該研究以樣本公司的研發和銷售支出為自變數,品牌價值為調節變數 (moderating variable) ,並以市場價值(年末股價乘以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

市價對帳面價值比以及市場資產價值(市場價值減去帳面價值)作為財務績效指 標。最後,則以路徑分析模型進行研發和銷售支出對品牌價值和財務績效的滯 後效應。研究結果發現較高的銷售和研發支出與較大的品牌價值有關,而較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品牌價值又與較優異的財務績效相關。另一方面,該研究並未得出研發支出、

銷售支出和品牌價值以及公司財務績效指標間的明確滯後性關係。Singh &

Faircloth (2005) 以美國總資產不小於 5 億美元且研發支出至少 50 萬美元的大 型製造企業為研究對象,探究財務槓桿率和研發支出比率對長期投資和公司績 效間的關係。自變數採用公司槓桿(總負債對總資產的比率)和研發支出比率(研 發支出對總資產的比率),控制變數包括公司大小(取總資產的自然對數)、營 收的三年複合成長率、公司績效(相對於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五年總回報率),

以及流動性(每股現金股利)。結果發現較高的槓桿率導致較低的長期資本投資,

而可能導致未來較低的公司績效,包括每股盈餘(EPS)、營收成長機會、淨利率,

甚至營運現金流等的成長率。

Bosch-Badia (2010) 透過財務報表資訊進行生產力分析,發現生產力與獲 利率之連動關係,即,全要素生產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和員工生產力是 營業資產收益率 (return on operating assets, ROOA)的價值驅動力(value drivers),

其中員工生產力的指標定義為人均營收比率。ROOA 是每一塊錢的資產所可產 生的營業利潤率,為生產率、價格變化以及營業額和價格變化之間的交叉影響 的總和。Chang (2018) 有鑒於大多數有關公司財務的文獻都集中於探討有關資 本結構和資本支出等長期財務決策與公司績效間之關係,而很少研究有關流動 性管理的問題,於是進行全球公司現金轉換循環 (cash conversion cycle, CCC) 和公司績效間的實證研究,取樣來自46 個國家,共 31,612 家公司,資料期間 自1994-2011 年。研究結果顯示,CCC 和 ROA 以及 Tobin’s Q 呈現顯著負相關,

此結果表明縮短CCC 可提昇企業獲利及價值。同時,此研究發現在考慮了內生 性、宏觀經濟的調控、各國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金融危機以及公司治理等因 素下,仍維持不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則傾向抑制包括EPS、營收成長機會、淨利率和營運現金流等的成長率。換言 之,這些因素都已證實和公司績效相關,故本研究亦採納之。Peterson & Jeong (2010)的研究並未發現研發支出、銷售支出和品牌價值以及公司財務績效指標 間有明確的滯後性關係,故本研究不將行銷支出及研發支出的滯後性納入研究 範圍。

本研究和以上文獻的不同處主要有二:其一是研發和銷售支出比率採總資 產金額為分母,而非營業額為分母。根據Hirschey & Weygandt (1985)的研究,

研發和銷售支出應視為無形資產,而非短期一次性的費用。這也呼應企業在做 研發和行銷投資時,基於長期策略思維的考量,其支出額較不會隨短期營業額 上下起伏變動,故本研究採研發和銷售支出佔總資產比率而非佔營業額比率,

以符合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其二是之前研究所探討影響企業績效的因素多限於 2~3 個,考量經營績效的複雜性,本研究採六個因素,輔以 Miles & Snow 的 策略型態,以較全面的觀點探究各因素與公司績效間的關係。

第二節 企業經營績效與 ESG 之關係

ESG 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對企業財務績 效的影響存在兩種不同的認知。認為負向相關者的立論在於企業需要花費額外 的成本投入ESG,對財務績效會有負面影響,因此主張 ESG 是獲利率的副產 品,只有獲利能力好的企業才負擔得起ESG 的相關倡議。而主張正向相關者,

認為企業的ESG 活動,對內,可加強員工對組織的認同度,強化其對工作的投 入,而產生更好的績效;對外,則可提高客戶、投資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對該 企業的信賴,進而提昇企業之聲譽,且企業財務績效和ESG 可雙向增益彼此之 成效。

Oh & Park (2015) 研究韓國企業社會責任 (CSR) 和企業財務績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CFP) 間的關係,取樣公司為 295 家上市製造業,

分析期間為2004-2010 年。其探討的三個議題為(1)對韓國公司而言,CSR 和CFP 間是否存在一正面關係?(2)此關係會因產業別而不同嗎?(3) 假設自 變數、CSR 的時間遞延性和對 CFP 的影響為線性,那麼其二者之關係會隨時間 而強化嗎?作者採用韓國公民經濟正義聯盟針對該國上市製造公司發布的 KEJI (Korea Economic, Justice Institute) 指數作為 CSR 變數,以資產報酬率 (return on asset, ROA), 投資資本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ROIC ) 以及 銷售成長率作為CFP 變數。同時,加入全球金融危機的虛擬變數和遞延的 CSR 以進一步瞭解CSR 和 CFP 在金融危機後關係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 的CSR 確實和 CFP 有正向關係。其次,CSR 對 CFP 的影響與行業別相關。對 於韓國政府重點發展的能源密集產業和金屬&非金屬產業,在獲利能力和成長 性的CFP 指標面向上,CSR 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在屬輕工業的食品和飲料 行業,CSR 對 ROIC 有所貢獻,但對公司的營收成長卻無影響。至於成長中的 化工、電子及機械產業則顯示CSR 對公司的營收成長有正面影響,對 ROIC 則 無。最後,金融危機對CSR 和 CFP 間的關係不具顯著影響性。

Weber & Gladstone (2014)從 KLD 公司的研調資料庫挑選大約 3000 家最大

Weber & Gladstone (2014)從 KLD 公司的研調資料庫挑選大約 3000 家最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