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本節對研究場域中的學校概況、研究對象、研究者和批判諍友與協同教師 逐一陳述。

壹、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為研究者所執教位於臺北縣(現為新北市)的學校。本校創校 於民國三十五年,是目前臺北縣風評頗佳的國中之一,校風較為民主開放,以 升學為導向,辦學績效常吸引學生越區就讀,故學生自習課和班會課多以安排 考試和課業加強為用,九年級更甚者,綜合領域和藝術人文領域課程多配給國、

英、數、理老師授課。民國九十八學年度班級數為 118 班,學生計有 4100 多人,

是一間大型學校,故學生活動空間稍嫌不足。目前每間教室皆有投影設備,可 供教師數位教學。本校家長職業多為經商或勞工,學經歷背景以高中職為主,

影響: 對班級經營的影響 探究:教師的改變及專業成長

(行動)

班級教學經營:

正義課程的實施

(行動)

班級幹部獎懲

班級行政經營:班級自治幹部 班級常規經營:班規、班級法庭

班級環境經營:座位安排 打掃工作安排

大學次之。父母平時關心子女教育,但多送至補習班為常態,對於學校事務的 參與還算積極。 近幾年,學生人權意識抬頭,導師和學生糾紛和衝突事件頻繁,

故每學期會辦理班級經營、輔導管教相關研習

貳、研究對象

一、學生

本班學生人數上學期共有 33 位,其中男生 17 位,女生 16 位。本校一般 班級學生人數是 35 人,班上有一位輕度自閉症合併智能不足的學生,所以抵減 人數後本班只有 33 位學生。班上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教方式多為民主教育方式,

因此,家長也都希望教師能採開放、關懷及民主的方式來管理班級事務。班上 學生性情質樸,但口語衝突、惡作劇頻仍,多待老師制止及裁決。對於導師所 安排的事務皆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本研究將針對實施正義的觀念於班級經營 中,對學生的常規、秩序、自治能力等的影響。

二、協同教師

蔡清田(民 89)曾提出,教育行動研究者可以邀請未參與此項研究的學校 教室同仁或學者專家,扮演非參與觀察者(non-participant)的角色,協助研究者 拍照、錄影或現場觀察等,多元蒐集資料提供研究者參考、回顧與檢討。因此,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期間,邀請本校一位歷史科教師也是本班的任課老師—林老 師進行入班觀察,以協助研究者針對正義課程的教學、師生互動、學生學習等 方面,就其可觀察到可作為分析的事件做紀錄,並給予回饋並作討論,並記錄 於觀察記錄中。

三、批判諍友

為使研究資料能客觀被檢核及呈現。批判諍友是指在進行教育行動研究過 程中,能提出批判建議與忠告之研究伙伴(蔡清田,民 89)。同時能客觀檢核及 呈現研究資料。本研究邀請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的執行委員施小姐和本校八年 級的班級導師蘇老師作為本研究的批判諍友。施小姐曾任台東縣某國中專任輔 導員,並對於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推廣不遺餘力,本身已有實際編寫相關教案 與從事教學的經驗,故能在課程及活動相關事務提供給研究者實務的經驗。而 蘇老師教學年資為 18 年,長期擔任導師工作,深獲家長信賴,是研究者過去在 擔任班級導師時時常請益的對象,相信透過和蘇老師對話過程,能有更多元的 觀點以提供實質的諫言。本研究在進行過程中,在行動的規劃與進行的疑義,

會和施小姐與蘇老師討論,並紀錄我們的討論內容。

四、科任教師

研究者為避免在自己熟悉的班級情境中有認知上的盲點,所以尋找協同教 師,以提高本研究效度。三位科任教師分別教授國文、英語、數學,於正義班 級經營實施後,對於學生具體行為表現進行個別訪談,針對從上學期、開學時 及正義帶入班級經營、課程實施之後,學生在班級秩序、自治能力、師生之間 情感交流、學生成長的表現等給予回饋。以下介紹三位老師的基本資料:

張老師為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修畢國文四十學分班,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年,

施研究的歷程中,不僅是課程實施者,也是課程設計規劃者。

二、研究參與者

在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是研究者任教且身為導師班級的學生,所以研究 者是完全參與的角色。

三、研究觀察者

在研究者教學時、班級自治幹部選舉、班級法庭…等進行時會架設錄影機 將上課情形錄影,教學後或班級活動實施後記錄上課、開庭時學生的反應、課 堂上所觀察到的情形,反思教學歷程,做為下一堂課修改改進的依據。而也從 平日生活中觀察學生在實施正義課程和正義帶入班級經營模式後對班級經營的 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