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場域與對象選擇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選擇

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 質性研究

根據學者葉重新(2004)歸納出質性研究主要特徵,包含研究場域是以在自 然情境中蒐集資料,將研究對象視為獨特的個案,重視情境參與者的觀點,用統 整的觀點進行研究,運用文字、圖畫或視聽器材來記錄資料。研究者需保持客觀 立場且同時強調過程與結果,最後將所蒐集到的資料逐步歸納與分析。本研究即 運用攝影機、相機與紙筆詳細記錄幼兒學習歷程與結果,以及訪談教師與幼兒想 法,並盡力維持客觀統整的態度進行研究與資料分析。

二、 個案實驗觀察研究

本研究為一個案實驗觀察研究,研究融合個案、實驗與觀察研究之特性。個

48

案研究是屬於自然情境探究法,研究結果具有獨特性,其具有幾項特徵:以多元 方法蒐集個案資料、對個案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注重個體的研究、研究問題不只 限於異常行為(葉重新,2004)。個案研究是可以理解理論與實際實務間差異實 況,並隨著實際行動運作,找出真正原因,縮小理論與實務的距離(劉常勇,

1999)。因此,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班級為自然的個案研究情境,採以多元的方 式蒐集資料,並對班級幼兒進行分析,且試圖將理論融入教學實務中,使理論與 實務能相互對照,並探究之間的差異。

本研究亦採觀察研究之「實地觀察」方式,「實地觀察」強調研究者在自然 的情境中,對發生的現象、事件或行為,透過直接的感官知覺與觀察,有系統的 歸納整理研究的現象與行為(潘淑滿,2003)。因此,本研究營造自然的遊戲情 境,重視每位參與數學遊戲的幼兒,針對幼兒在各種數學遊戲活動的行為、情緒 等反應,詳實地觀察與記錄,並有系統的歸納分析所蒐集的資料。

此外,本研究亦屬實驗研究之「實地實驗」性質,因「實地實驗」大都在自

然情境中進行,研究者自行設計數學遊戲活動,作為實驗研究之自變項,幼兒的 參與態度及學習成效為依變項,此實驗結果可以用來解釋教育情境中所發生的教 育問題。因此,本研究在幼兒熟悉且自然的活動空間─「幼兒寢室」中進行,試 圖探討幼兒透過研究者所設計規畫的數學遊戲活動,其在遊戲中的轉變,包含學 習態度、學習經驗與能力的增長,並於數學遊戲活動歷程中給予幼兒彈性變化遊 戲的空間,隨著幼兒的學習情形改變與試驗不同的教學方式,並分析所帶來的效 果。

4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選擇

一、 研究場域

(一)大樹(化名)國小附設幼稚園─環境與課程介紹

大樹國小附幼至今成立 38 年,園所位置與環境歷經多次變動,如今位於校 區一隅,自成一局,環境優美寬敞,教室鄰近籃球場與寬廣的草坪,茂密的榕樹 與花草環繞著幼稚園教室,綠意盎然。幼兒戶外遊戲場在教室外面,遊戲場地面 全面鋪設安全地墊以維護幼兒安全。此外,英才公園並與幼稚園相鄰,提供了幼 兒探索自然的場所。全園共有兩班,兩班皆為混齡班,分別為小樹班(化名)與 小鳥班(化名),共有四位老師與一位廚房阿姨。

幼稚園課程方面,每學期選定三個不同的主題,主題由園內教師共同選定,

每個主題進行時間約一個半月,並搭配輔助教材(主題本、學習單),在每個主 題之下預先計畫每週進行的單元名稱,教師每週依單元設計教學活動,教學內容 可彈性發揮,並配合特殊節慶安排多元的學習活動,課程型態包含個人學習、分 組活動、團體活動、戶外遊戲等,並將主題融入學習區延伸幼兒學習。數學方面 較少實際操作的機會,且較缺乏培養數學思考能力的情境,希望藉此教學歷程提 供孩子在遊戲中學習與運用數學,培養對數學的敏銳度與拓展邏輯思考能力等,

因此,本研究獲得校內與園內教師支持,期望能藉由本研究引領幼兒學習成長,

並增長教師專業知能。

(二)小樹班(化名)─教室環境與研究情境介紹

小樹班教室規劃了六個學習區,分別為電腦區、語文區、美勞區、扮演區、

益智區、積木區(教室環境平面圖如圖 3-2-1)。學習區分佈於教室四周靠牆邊,

中間以地線劃分一塊團體討論區,此區域為每天主要的教學活動地點,幼兒平日 於團討區集合聆聽故事、討論主題、學唱兒歌等教學活動。

由於本研究僅大班幼兒參與數學遊戲活動,因此於班上分組時間進行研究。

50 務;9:00~9:30 享用點心;星期一、三、五之 9:30~10:10 為分組活動時間,依中、

大班分兩組進行教學,星期二、四則為團體活動時間,進行主題探討;10:10~10:30

51

潔牙、午睡時間;14:30~15:20 為較彈性的教學時段,可延續上午未完成之工作,

至英才公園探索或操作電腦遊戲與玩具分享等;15:20~15:50 下午點心時間;

15:50~16:00 收拾書包用具準備回家。由於本研究僅以大班幼兒為主要研究對 象,因此研究者與搭班教師共同商討決定研究時間,選擇在每週的星期一、星期 三與星期五上午 9:30~10:10 之分組活動時間進行研究。小樹班一週作息表請參閱 表 3-2-1。

表 3-2-1 小樹班一週作息表

時間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7:30~8:30 幼兒來園、學習區自由探索

8:30~9:00 晨間律動、班級事務討論

9:00~9:30 享用點心

9:30~10:10 分組活動 團體活動 分組活動 團體活動 分組活動 10:10~10:30 戶外遊戲場活動

10:30~11:30 主題活動

11:30~12:30 午餐時間、飯後潔牙、如廁

12:30~14:30 午睡

14:30~15:20 彈性時間 彈性時間 英才公園 探索

電腦遊戲 操作

寶貝日玩 具分享 15:20~15:50 享用點心

15:50~16:00 放學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研究對象─班級教師與幼兒介紹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教師實施數學遊戲活動之歷程,研究對象包含幼兒教師 即研究者本人及 13 位大班幼兒。因此,班級氣氛、幼兒特性、家長背景等與研 究者的背景、角色皆是研究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茲將研究者背景與角色、小樹班

52

幼兒分別詳述如下:

(一)研究者介紹

研究者個人畢業於師院幼兒教育學系,在大學時期修習幼兒教育相關基礎課 程,最令研究者印象深刻與喜好的課程即為幼兒數學教材教法,從中領悟到數學 原來是可以如此多元有趣,且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與小組成員腦力激盪發想各種有 趣的數學遊戲,並於課堂和教授、同儕一起分享與討論,除了讓研究者獲益良多 外更帶來成就感,因此奠定研究者對幼兒數學的興趣與基礎。

大學畢業後於光光國小附幼(化名)實習一年,現為大樹附幼教師,大樹附 幼為研究者初任教師的學校,至今教學年資六年。研究者於教學過程經常試著將 數學概念融入幼兒的生活與學習,累積一些實際教學經驗。研究者於任教第四年 時至研究所進修,期許自己能在專業領域上有更多的成長,進修期間修習過教育 研究法、研究設計及質性研究、專題研究、幼兒發展、幼教課程模式、多元智能、

幼兒遊戲課程等相關課程,習得研究法及幼兒專業領域之知識,因此,研究者在 獲得這些進行研究所需的知識、培養進行研究的基礎能力後,鎖定研究目標逐步 進行研究,且在研究過程中逐漸精煉個人的能力。

此外,本研究之小樹班是由研究者與王老師帶班,王老師為台中師專幼教系 畢業,至今任教年資約有十五年,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幼兒有耐心、教學方 式多元,王老師也認同遊戲在幼兒的學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肯定遊戲與數學學 習的結合,因此對於研究者所要進行的主題非常支持,王老師也表示願意於活動 結束後給予研究者相關建議。

(二)小樹班幼兒介紹

小樹班為混齡班級,共有三十名幼兒,其中大班十五名(含兩名特殊生), 平均年齡約五歲七個月,中班十五名,平均年齡約四歲三個月。本研究考量資料 處理量與資料分析因素將以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因此研究共計十三名大班幼 兒,不包含特殊生。研究於分組活動時間實施,研究者負責大班幼兒進行數學遊 戲活動,同時中班幼兒則由王老師另行安排數學學習活動。

53

小樹班班級氣氛活潑、熱鬧,幼兒大多喜歡提問、喜愛遊戲。13 位大班幼 兒中有七位是舊生,研究者對其有深入的了解,另六位新生經過七、八個月的相 處與觀察,也有較多的認識,因此,發現 13 位幼兒中多數孩子的能力不錯、反 應靈敏且很有自己的想法。小樹班家長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工作類別以工、

商業為主。家長普遍較重視認知方面的學習、情意態度次之,家長對幼兒的數學 學習與能力頗為關心,但對遊戲融入數學學習的認識較為不足,因此研究者預計 將於親師座談會宣導培養數學學習興趣與態度的重要性,以及對幼兒未來學習之 助益,並常以書面傳遞相關訊息,且經過家長同意後,才讓幼兒參與本研究(附 錄一家長同意書)。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