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學校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予以 參考。

一、 對學校教師的建議

(一)教師應從自身行為與態度做為孩子培養正面的數學學習態度之 榜樣

教師應於平日和幼兒相處時,從個人行為與態度上表現出將數學視為重要且 有趣的一面,以影響孩子對數學的想法。在態度方面,教師可展現熱衷於數學思 考的形象,肯定數學為人們生活帶來之便利性;在行為方面,教師應成為在生活 中運用數學的示範者,如計數物品、分配人數、記錄日期等行為,以及提供好玩 的數學遊戲,在教學中適時加入相關數概念遊戲,讓幼兒的學校生活與課程都能 與實用有趣的數學經驗連結,以影響幼兒對數學培養正向的學習態度與興趣。

(二)教師規劃幼兒數學遊戲可逐步變化數學遊戲的內容

幼兒數學遊戲的規劃,教師可從規則較單純、較少變化性的遊戲開啟,從中 讓孩子對數學做初步的探索與經驗。當幼兒逐漸了解數學遊戲往往具有某些規則 性時,可試著將遊戲自由度增加、鼓勵幼兒提出與試驗對遊戲的不同玩法,讓幼 兒對遊戲的主導性更高,對遊戲更積極投入、更有興趣。

教師營造開放性較高、變化性較多的遊戲,如買賣遊戲,幼兒能從中展現自 主能力,依自己的喜好進行購物活動,自由選擇購買喜愛的商品,進而自然地產 生運用數學的時機,主動地思考數學。此外,藉由擔任不同的遊戲角色,能學習 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並在開放性的遊戲中與他人合作,使遊戲進行的更順利。

(三)教師應鼓勵幼兒對數學的討論與思考

145

教師應隨時注意孩子對數學和數字的態度,從生活與教學互動中了解幼兒的 想法,適時與幼兒討論數學概念,鼓勵幼兒彼此間的數學對話,不論對數字、形 狀、空間與時間等的疑問與想法。當幼兒對數字感興趣時,經常詢問其他幼兒

「5+5=?」、「3-1=?」之類的數學問題,並得意地告訴對方答案,或是如幼兒對 物體的形狀大小做比較與討論等情形,教師皆應敏銳觀察孩子類似的行為,從中 引導幼兒更深入的談話與思考問題,並表達認可與鼓勵幼兒對數學的談論。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結合教學主題進行研究

本研究數學遊戲未與教學主題結合,然而,當研究進行至第 7 週時,適逢任 教班級教學主題「摩登百貨館」的進行,隨著主題發展而在學習區設置百貨櫃位,

幼兒著手進行買賣活動,正巧結合大班幼兒在數學遊戲中運用錢幣的經驗。此 外,配合母親節的到來,以及孩子經由戶外教學參觀百貨公司的經驗,於母親節 慶祝活動當天舉辦小天使百貨母親節特賣會場,邀請家長與孩子一同購物,分享 幼兒的學習成果。因此,若將數學遊戲融入班級教學主題進行研究,可使幼兒數 學的學習更具整體性、連貫性與統整性,讓研究資料來源更多元、內容更豐富,

同時家長能參與幼兒的活動且更加了解孩子的數學學習情形,使幼兒數學的研究 更顯全面性。

(二)將數學遊戲以方案課程模式進行探索

數學遊戲活動的進行方式相當多元,研究者經過規劃與執行數學遊戲經驗 後,檢討省思發現可以試著讓數學遊戲更為開放、更多的討論性、更屬於孩子的 遊戲,數學遊戲可從發現問題、思討考論、提出方法、執行、成果展示等策略,

形成探索數學遊戲的方案教學模式,讓幼兒逐步進入數學世界感受與體驗數學遊 戲。

(三)擴充研究對象

146

本研究僅針對大班幼兒進行探討,若研究對象加入中班幼兒,將可從年齡的 角度做幼兒數學學習情形的比較與分析。此外,從研究對象之性別的不同探討其 在數學學習上的差異性,因此幼兒數學學習的研究未來可從研究對象之年齡與性 別方面做深入探討。

147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石素瑜、許惠欣(2008)。幼兒對多面體知多少─從百力智慧片遊 戲 探 析 。 兒 童 與 教 育 研 究 , 4, 1- 50。

江麗莉、王筱篁、李宗文、林淑玲、林聖曦、陳淑敏、楊淑朱、鄭束芬、

鄭瑞菁譯(1997)。Joe L. Frost 原著。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市:

五南。

何素娟譯(2001)。Consyance Kamii & Leslic Baker Housman 原著。重新建構孩

子的數學能力:第一級。台北縣:光佑文化。

何雪芳、陳彥文譯(2003)。Juanita V. Cople 原著。幼兒數學教材教法。台 北市:華騰文化。

余民寧、韓珮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 TIMSS 2003 台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

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譯(1990)。Cosby S. Rogers & Janet K. Sawyers 原著。

幼兒遊戲。台北市:華騰文化。

吳元良(1997)。不同數學課程、性別、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 上比較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63-200。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 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吳梅蘭、曾哲仁(1994)。國小學童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 生學刊,15,19-38。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雅玲(2007)。幼兒單位積木的表現型態與建構歷程之研究。台南教育大學幼 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148

吳新華(1992)。數與計算的啟蒙。台北市:五南。

吳瓊洳、蔡明昌譯(1999)。Constance Kamii 原著。幼兒數的教育。台北市:五 南。

李素卿譯(2000);Thomas L. Good & Jere Brophy 著。當代教育心理學。台北市:

五南。

李憶凰(2007)。遊戲融入一年級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加減法文字題為例。屏東 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谷瑞勉譯(2004)。L.E.Berk & Winsler 原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 教育。台北市:心理。

卓思廷(2008)。國三學生學習態度、家庭支持、數學學習環境與其數學成就之 相關研究─以基隆市某國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淑惠(1999)。幼兒數學新論。台北市:心理。

周淑惠(1996)。當前幼兒數學研究及其教育意涵。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225 -284。

林承德(2003)。台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易青(2006)。圖畫書融入數學教學對幼兒學習數概念效應之研究。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志偉、蔣建志、高千惠(2003)。建構教學的理念、做法與問題。國民教育,

44(2)

,15-26。

胡迪蘭(2007)。二至三歲幼兒分類與一對一對應能力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徐碧佳(2009)。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數學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桂冠叢書編譯組譯(2000)。Arthur J. Baroody 原著。兒童的數學思考。台北市:

149

桂冠圖書。

袁媛(2001)。新竹地區學齡前幼兒數概念研究。明新學報,27,207-216。

常孝貞、鐘志從(2009)。三、四、五歲幼兒的一對一對應、計數能力與基數概 念探討。兒童與教育研究,5,185-218。

常孝貞(2003)。三至五歲幼兒一對一對應、計數能力與基數概念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馬祖琳、葉佳容、江淑卿、許淑瑾(2006)。幼兒數學創造力教學引導策略之分 析研究─以測量為例。課程與教學,9(1),157-175。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五南。

張芬芬譯(2005)。Matthew B. Miles & A. Michael Huberman 原著。質性研究資 料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張麗芬(2009)。結合圖畫書與數學的教學方式對幼兒數學能力之影響。台北市

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07-144。

張乃云(2006)。幼兒長度測量概念之研究。台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天慈(2006)。繪本對幼兒算數與幾何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孫良誠、盧美貴(2006)。五歲幼兒數學學力指標建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學報,

3,115-127。

教育部(2001)。幼稚教育法令彙編。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曹雅玲(2004a)。數學教育對幼兒思維發展的意義。國教新知,51(1),33-39。

曹雅玲(2004b)。數學教育對學前兒童的發展的重要性。文教新潮,9(3),5 -9。

莊淑琴(2002)。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3(上),201

150

-232。

許惠欣(1992)。幼兒「該」如何學習數概念-統合模式。台南市:光華女子高 級中學。

許惠欣(1995)。我國傳統與蒙特梭利教育之幼兒數學能力比較之研究。台南師

院學報,28,533-568。

陳彥廷(2008)。數概念教學活動實踐中幼兒的表現分析:以「十以內合成與分 解」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1,60-90。

陳英娥、陳彥廷、柳嘉玲譯(2006)。Rosalind Charlesworth 原著。幼兒數學

教材教法。台北市:湯姆生

陳埩淑(2007)。幼童數量知多少?不同族群幼童數量推理發展之研究。台中教育

大學學報,21(1)

,43-63。

陳琇珍(2006)。從數學遊戲活動探討幼兒序列概念之學習。國立嘉義大學幼兒 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惠敏(2007)。發展幼兒建構式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靜芬(2009)。圖畫書之魅力-幼兒學習數學樣式之歷程。台南教育大學幼教 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南。

黃怡芳(2005)。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國勳、劉祥通(2006)。一個情境認知取向教學活動的發展與實踐─以「因數 大老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4(1),1-27。

黃瑞琴(2009)。當遊戲遇見幼兒課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27-54。

黃美瑛(1980)。高屏地區幼兒園所課程與教學現況調查與分析。初等教育研究,

2,147-180。

彭子怡(2006)。二維形狀之美─幼兒型式積木之幾何解題歷程。國立臺南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151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詹志禹(2002)。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台北縣:正中書局。

詹勳國、李震甄、林心怡、侯美玲、侯淑芬、莊蕙元、戴政吉譯(2003)。Linda Pound 原著。兒童數學發展與教育:零歲到六歲。台北市:心理。

詹勳國、李震甄、林心怡、侯美玲、侯淑芬、莊蕙元、戴政吉譯(2003)。Linda Pound 原著。兒童數學發展與教育:零歲到六歲。台北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