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

本研究主要採用橫斷式問卷調查方式,收集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個人 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資料加以分析。本研 究為使樣本具代表性,選取對象以台北市 12 行政區中採隨機抽樣的方式 抽出 6 區,每區抽取一所學校進行資料收集,本研究的母群體與樣本說 明如下:

一、研究母群體

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高中職一到三年級學生,根據教育部 100 學 年度公布的學生數為 123,054 人(見表 3-2-1)。

表 3-2-1 100 學年度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數一覽表

學校數 學生人數

公立 私立 合計

高中 28 22 50 75,231

高職 7 10 17 47,823

總計 35 32 67 123,054

二、研究樣本

研究對象樣本數參照 Krejcie & Morgan(1970)之抽樣曲線建議,當母 群體為 75,000 至 1,000,000 人之間時,抽樣人數至少為 384。考量到缺 席及廢卷之因素,保守估計回收率達八成,因此,樣本至少抽取達 480 人。

23

基於經費、人力、物力與時間的考量,本研究採分層比例抽樣的方 式,依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校數為抽樣比例,共選取台北市公立高中 2 所、私立高中 2 所、公立高職 1 所、私立高職 1 所,共 6 所學校,每校 各年級各抽取 1 班,共計 18 班,677 人參與,有效問卷回收 617 份,有 效回收率達 91.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結構式問卷為調查工具,問卷內容包含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等部分。問卷中的 個人背景變項及網路使用行為的問卷內容為研究者自擬,其餘分別採用 陳嬿竹(2002)編製的人際關係量表、陳淑惠等(2003)編製的中文網 路成癮修訂量表(CIAS-R)。

編製問卷過程包含蒐集相關研究工具、擬訂問卷初稿、專家效度考 驗、預試、預試分析,最終完成正式問卷。

一、 蒐集相關研究工具、擬訂問卷初稿

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蒐集相關文獻及合宜的研究工具,擬訂問 卷初稿(見附錄三)。問卷初稿包括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 關係與網路成癮等內容,分述如下:

(一) 個人背景變項

包含「學校類別」、「性別」、「年級」、「學校成就表現」。

24

1. 學校類別

本研究對象的學校類別分為「高中」、「高職」。

2. 性別

本研究對象的性別分為「男性」、「女性」。

3. 年級

本研究對象為就讀於台北市高中職的年級,分為「高一」、「高 二」、「高三」。

4. 學校成就表現

本研究對象的學校成就表現是指研究對象上學期班上排名成績,

分為「前三分之一」、「中間三分之一」、「後三分之一」。

(二) 網路使用行為

包含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 及網路使用媒介。

1. 網路使用年數

是指研究對象從開始學會上網至填答問卷之期間。

2. 網路使用時數

是指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內,平均每週上網時數。

3. 網路使用地點

是指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內主要使用網路的地點,共分為五組,

25

分別為「自己家中」、「同學家中」、「學校」、「網咖」及「其他」

選項。

4. 網路使用動機

是指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內使用網路的目的,分為「玩線上遊 戲」、「聊天交友」、「發表文章或意見」、「資料獲得或搜尋資料」、

「影音娛樂下載」、「無聊、打發時間」及「其他」,供網路使用 者描述主要使用網路的動機。

5. 網路使用媒介

是指研究對象主要透過何種媒介瀏覽網路,如「桌上型電腦」、

「筆記型電腦」、「平版電腦」、「智慧型手機」及「其他」,供網 路使用者可描述主要使用網路的媒介。

(三) 人際關係量表

本研究以陳嬿竹(2002)所編製的「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問卷」中 的「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量表」作為施測工具。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可分 為三個層面,分別為「與父母的親密性」、「與朋友的親密性」及「與朋 友的訊息性揭露」。網路人際互動量表分為兩個層面,為「與網友的親密 性揭露」及「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共 24 題,見表 3-3-1。量表計分方 式採用 Likert 四點量表型式,選項分為四種,勾選「從不」得 1 分、「很 少」得 2 分、「有時」得 3 分及「經常」得 4 分。當研究對象在真實人際

26

關係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在真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越佳;得分 越低,則反之。研究對象在網路人際關係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 象在網路生活中人際關係越佳;得分越低,則反之。陳嬿竹採用 Cronbach’s α 係數進行內部一致性考驗,真實人際互動量表的 α 係數介於 .69~ .88,

顯示量表信度尚可。此外,進行主成分分析,因素負荷量介於 .46~ .92,

顯示效度尚可。

表 3-3-1 人際關係量表項目

類別 測量變項/試題 題項 題數 總題數

真實人際互動量表

與父母的親密性 9.10.11.12.13.14 6

14

與朋友的親密性 1.2.6.7 4

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3.4.5.8 4

網路人際互動量表

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 15.16.20.21.22.23 6

10 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17.18.19.24 4

(四)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本研究採用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與楊品鳳(2003)編 製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Revised,簡 稱 CIAS-R),該表分為兩類,一為「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另一為「網路 成癮相關問題」,共 26 題,見表 3-3-2。量表計分方式採用 Likert 四點量 表型式,選項分為四種,勾選「非常不符合」得 1 分、「不符合」得 2 分、

「符合」得 3 分及「非常符合」得 4 分,量表總分表示個人網路成癮的

27

程度,當受試者量表總分越高,表示網路成癮的情況越嚴重。青少年量 表分數達 58 分以上,即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分數達 64 分以上,即為 網路成癮的疑似個案。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係數為 .93,各因素 量尺之Cronbach’s α 係數介於 .78 與 .81 之間,顯示信度良好。陳淑惠 等(2003)針對量表以疊代主因子法進行因素分析,因素負荷量介 於 .34~ .79,表示效度尚可。此量表因有良好的信效度,故徵求作者之 同意予以使用。

表 3-3-2 網路成癮量表項目

類別 測量變項/試題 題項 題數 總題數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強迫性上網行為 11.14.19.20.22 5

14 戒斷行為與退隱反應 2.4.5.10.16 5

網路成癮耐受性 3.6.9.24 4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人際與健康 7.12.13.15.17.18.21 7

12

時間管理 1.8.23.25.26 5

二、 專家效度考驗

問卷初稿擬訂後,為提高問卷的相關性與適用性,針對研究目 的及架構,邀請 7 名專家學者(見附錄一)審查研究問卷(見附錄二)

是否具有相關性及適切性,專家就每一題內容之意義和研究主題的相關 性給予計分,採四點計分法:1 分表示「非常不適合」、2 分表示「不適 合」、3 分表示「修正後適合」、4 分表示「適合」。依據專家給分計算內

28

容效度指標 CVI(Content Validity Index),7 名專家內容效度平均值 達 .91,符合 CVI 值 .8 以上之要求(Waltz, Strickland & Lenz, 1991),

並且綜合各專家學者的建議後進行修改,完成預試問卷(見附錄三)。

29

30

四、 內部一致性分析:根據預試結果,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及相關係數 考驗,檢視問卷的穩定度。針對施測學生不適宜的問題進行修改以 完成正式問卷。

五、 行政聯繫:於 2014 年 3 月期間與台北市各學校進行聯繫,告知本 研究之研究目的及施測流程,徵求同意及請求協助,並協調安排進 行施測之時間。

六、 正式施測:施測皆由研究者親自進行,以確保一致的施測過程。施 測時間為民國 2014 年 3 月底至 5 月底之間。每班進行施測時,首 先徵求同意之後,清楚說明研究目的、問卷內容及填寫注意事項,

強調問卷內容的匿名性,填答時間約為 15 分鐘。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回收後,先檢核問卷填寫之完整性,扣除無效問卷後,進 行問卷編號和資料譯碼處理,輸入電腦建立資料後以 SPSS 20.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一、 描述性統計

依據研究對象在「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

「網路成癮」等項目,以次數分配、百分比、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數、

標準差等進行描述。

31

二、 推論性統計 (一) 獨立樣本 T 檢定

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研究對象不同之學校類別、性別在網 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人際關係、網路成癮方面的差異。

(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對象不同之年級、學校成就表現在 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人際關係、網路成癮方面的差異。

(三) 卡方檢定

本研究以卡方檢定分析研究對象不同之學校類別、性別、年級、學 校成就表現在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媒介方面的差異。

(四) 皮爾森積差相關

本研究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來瞭解研究對象不同之網路使用年數、網 路使用時數、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情形。

(五) 斯皮爾曼相關

本研究以斯皮爾曼相關來瞭解研究對象不同之網路使用地點、網路 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媒介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情形。

(六) 複迴歸分析

本研究使用複迴歸分析來探討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 關係,找出最能預測研究對象網路成癮的重要變項。

32

3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依據統計結果進行分析,藉以驗證研究假設並加以討論。本章 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 關係和網路成癮現況分析」;第二節為「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使 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之間的關係」;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網路使 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間的關係」;第四節「為研究對象個人背 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預測情形」;第五節為「討 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 和網路成癮現況分析

本節依序呈現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

網路成癮之實際情況,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現況

針對研究對象之學校類別、性別、年級、學校成就表現等資料,使 用次數分配、百分比來呈現其分佈情形。

研究對象為 102 學年就讀於台北市高中職的學生,共 617 人,由表 4-1-1 可知,高中生有 380 人(61.6%)、高職生有 237 人(38.4%)。男生 比女生多,男生有 318 人(51.5%)、女生有 299 人(48.5%)。各年級人數 分別為高一 223 人(36.1%)、高二 200 人(32.4%)、高三 194 人(31.4%)。

34

35

(一)網路使用年數

(一)網路使用年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