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胡益進. 博士.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 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Study On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th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研 究 生:陳思嘉. 撰. 中 華 民 國 一○四 年 二 月.

(2)

(3)

(4)

(5) 致謝 終於完成了我人生中第一部著作,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很有意義,這 本論文能夠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在我寫作的過程中,不斷扶持、引導 我的胡益進教授。教授總是仔細又精闢的點出我的盲點,也教導我抓住 寫作的核心。不僅是在學術上能夠有所學習,更讓我學習到的是教授的 耐心與好脾氣。其次要感謝的是口試委員黃松元與徐美玲教授,兩位教 授在百忙之中,撥空審視我的論文,也給予我很多寶貴的建議,使我的 論文能更臻完備。 再來,很想要感謝的是支持我的家人,我最敬愛的爸爸、媽媽和哥 哥,你們給予我無限的空間讓我能朝自己的興趣發展,並且總是給予我 信心與鼓勵,在辛苦與困難的時候,總是有一雙溫暖的膀臂帶給我力量。 另外,也很感謝 神及教導我度過人生的鄭明析牧師,在我感到最 苦悶與無助時,信仰成為我平復心情的力量,也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還有很多朋友的關心與關愛… 真的非常感謝,沒有你們,也不會有我… 思嘉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二月 i.

(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陳思嘉. 指導教授:胡益進教授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高中職生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情況、人際關係與網路 成癮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陳嬿竹 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及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 2014 年 3 月隨機抽樣抽取五所高中、一 所高職每年級各一班作為研究樣本,共有 677 位學生參與,回收 617 份有效問卷,有 效回收率為 91.1%,經統計分析後,茲將本研究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網路成癮總分平均為 52.36 分。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 33.4%,網路成癮疑似個案 佔 16.5%。網路成癮問題嚴重排名依序為「網路成癮耐受性」 、 「網路成癮戒斷作 用」、「強迫性上網行為」、「人際健康問題」、「時間管理問題」。 二、研究對象平均每週網路使用時數為 35.71 小時,以智慧型手機上網居多,網路使 用地點以自己家中為主,網路使用動機依序為「無聊、打發時間」 、 「玩線上遊戲」、 「聊天交友」。 三、性別與網路使用時數、人際關係、網路成癮達顯著差異,男生高於女生。學校類 別與網路使用時數、人際健康問題達顯著差異,高中高於高職。學校成就表現與 網路成癮達顯著差異,學校成就表現越差者網路成癮越嚴重。. 四、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力達顯著水 準,解釋量為 16.4%。 關鍵字: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高中職生. ii.

(7) Study On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th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 master Thesis By Szu-Chia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 background factors, internet u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Six high schools were selected through random sampling, including on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with the same method, students in one class in each grade in each high school were asked to answer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study. Questionnaires encompassed the Basic Data and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Interpersonal Scale,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Revised (CIAS-R) and so on. As a result, 677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filling the questionnaire in March, 2014, and 61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ruited and the rate of return was 91.1%.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was summarized as below: 1. Average score for Internet addiction was 52.36 points, in which 33.4 percent was considered high-risk. Internet addiction of suspected cases accounted for 16.5%. Proble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were listed below by its severity: “Toler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Withdrawal from Internet Addiction”,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Interpersonal and Health-Related Proble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Time Management Problems”. 2. Average time spam for Internet use was 35.71 hours per week, mostly on smart phones and mostly during their time at home. In addition, subjects’ motives for the frequent use of Internet were reported as “bored,” “ to pass time,” “play games,” “chat with friends.” 3. Gender factor appeare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the time of Internet u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ternet addiction, especially in boys. Different types of high school appea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and time of Internet use and Health-Related problems of Internet iii.

(8) Addiction, especially in Senior high school. Furthermore, school performance achievements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ich schools with poorer school performance achievements suffered more seriously from Internet Addiction problems. 4.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Internet use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that accounted for 16.4% of Internet Addiction problems.. Keywords: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Interpersonal, Internet addic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v.

(9) 目錄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5 第五節 名詞界定...........................................6 第六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和研究...............................9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成癮的關係......................12 第三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關係......................14 第四節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關係..........................17 v.

(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23 第四節 研究步驟..........................................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3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和網路 成癮現況分析......................................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 成癮之間的關係....................................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間的關係 63 第四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 成癮之預測情形....................................67 第五節 討論..............................................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81. 第二節. 建議.............................................83. vi.

(11) 參考文獻.................................................... 87 一、中文部分............................................ 87 二、英文部分............................................ 93 附錄一 專家效度考驗名單..................................... 95 附錄二 專家效度考驗問卷..................................... 96 附錄三 高中職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預試問卷)......................................... 104 附錄四 高中職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正式問卷)......................................... 109 附錄五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使用同意書.......................... 114 附錄六 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問卷使用同意書.................... 115. vii.

(12) 圖目錄 圖 3-1-1 研究架構............................................21. viii.

(13) 表目錄 表 3-2-1 100 學年度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數一覽表.................22 表 3-3-1 人際關係量表項目....................................26 表 3-3-2 網路成癮量表項目....................................27 表 3-3-3 信度分析摘要表......................................28 表 4-1-1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資料..........................34 表 4-1-2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年數統計表..........................35 表 4-1-3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類型統計表..........................36 表 4-1-4 研究對象每日上網時數統計表..........................37 表 4-1-5 研究對象每週上網時數統計表..........................39 表 4-1-6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與網路使用媒介統 計表................................................ 41 表 4-1-7 真實人際關係得分情形................................44 表 4-1-8 網路人際關係得分情形................................46 表 4-1-9 研究對象網路成癮量表得分分布........................47 表 4-1-10 網路成癮量表之得分分布情形.........................50 表 4-2-1 不同學校類別之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獨立 樣本 t 檢定..........................................53. ix.

(14) 表 4-2-2 不同學校類別之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 媒介卡方檢定....................................... 54 表 4-2-3 不同性別之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獨立樣本 t 檢定.............................................. 55 表 4-2-4 不同性別之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媒介 卡方檢定........................................... 56 表 4-2-5 不同年級之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 58 表 4-2-6 不同年級之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媒介 卡方檢定........................................... 59 表 4-2-7 不同學校成就表現之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 獨立樣本 t 檢定..................................... 61 表 4-2-8 不同學校成就表現之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 使用媒介卡方檢定................................... 62 表 4-3-1 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與網路成癮之皮爾森積差相關.64 表 4-3-2 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與網路成癮各構面因素之皮 爾森積差相關....................................... 64 表 4-3-3 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媒介與網路成癮 之斯皮爾曼相關..................................... 64 x.

(15) 表 4-3-4 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媒介與網路成癮 各構面因素之斯皮爾曼相關........................... 65 表 4-3-5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及各構面因素之皮爾森積差相關......66 表 4-3-6 無網路成癮、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網路成癮疑似個案與真 實人際關係及網路人際關係之皮爾森積差相關........... 67 表 4-4-1 變項轉換表..........................................68 表 4-4-2 網路成癮各預測變項之多元共線性診斷結果..............69 表 4-4-3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預 測力分析........................................... 71 表 4-5-1 高中職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之比較......................73 表 4-5-2 高中職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各構面之比較................74. xi.

(16) xii.

(17)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先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藉此提出研究問題,再對本研究之相關 名詞作界定。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第二節 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研究問題」 ;第四節為「研究假設」 ;第五節 為「名詞界定」;第六節為「研究限制」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資訊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Internet)成為人 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不論是工作、學習、 娛樂,人們的生活幾乎脫離不了網路。網路是一種結合科技、資訊、社 會與教育的時代產物,近年來,網路蓬勃發展,使用者也快速增加。根 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 TWNIC) 於 2013 年 9 月公布的「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地區上 網人口突破 1,798 萬人,相較於 2010 年的 1,622 萬人、2011 年的 1,695 萬人,台灣上網人口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全國地區,12 歲以上民 眾有 1,645 萬人曾經使用網路,佔全體 79.18%。按年齡別細分可發現, 12-14 歲有使用網路經驗的民眾為 100%,15-19 歲有 99.89%,20-24 歲則 為 100%。網路已經非常普遍,特別是在求學階段的學生,更是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必需品。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於 2012 年 7 月的調查指 出,過去多以筆記型電腦為主要無線上網設備,但在 2012 年有較大的改 1.

(18) 變,與 2011 年同期做比較,2012 年無線上網人口中,原本使用筆記型電 腦的人口明顯趨向於使用智慧型手機。在行動上網設備方面,智慧型手 機由 2011 年的相對次數 61.37 人次上升至 85.46 人次,這顯示未來智慧 型手機將可成為無線上網設備的主流趨勢(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網路是個花費少、省時省力的溝通媒介,過去必須使用書信或電話 才能交換訊息,但現在只要一台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即可完成。網路增進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許多即時通訊軟體,如:Line、Kakaotalk,還有 BBS、 Facebook 等網路社群,提高溝通的便利性。網路甚至有影像傳送的功能, 自己的模樣可瞬間出現在親友的面前,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此外, 網路的保護性和匿名性可減少真實世界中人際間的衝突(陳增穎,2000), 透過網路人們更容易說出心中的秘密,Young 的研究發現許多個案能在短 時間與陌生人建立親密友誼,甚至產生愛情關係(Young,1998)。然而,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網路帶來生活的便利,但也引發各種問題,如網 路交友、自殺網站、網路詐騙、網路色情,其中又以網路成癮最引人注 意。Lin 與 Tsai(2001)針對台灣 753 名高中生進行調查,發現台灣有 8.1% 的高中生屬於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在美國也有學生因網路成癮的戒斷症 狀而引發憂鬱及自殺意圖(Yang, 2000),網路成癮所引發的問題已成為 不容小覷的議題。 對青少年而言,人際關係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人際關係的好壞 2.

(19) 對自我概念型塑、人格形成及社會適應有極大的影響。人際關係的形成 不僅影響個人,也是影響社會的一種歷程(張春興,1992) 。當青少年人 際關係較差時,容易產生退縮、自我否定的表現,進而與他人疏遠,甚 至鮮少與外界互動。相反來看,網路不會有面對面相處的尷尬情況,相 較於經營現實人際關係的困難,許多人更傾向投資大量時間於網路之中。 因此,網路逐漸取代真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人際關係的優劣是否為 造成網路成癮的重要因素,值得進一步探討。 當青少年過度沈溺於網路時,容易忽略課業、成績退步,甚至出現 蹺課、逃學等狀況,進而影響人際關係。許多人為了紓解現實生活的壓 力及人際關係的問題,又藉由網路予以發洩,耗費更多時間及金錢於網 路。網路是引發問題的導火線,卻又成為依賴的避風港,許多學生為逃 避現實壓力,反覆投入於網路世界之中,如此造成惡性循環(江佩縈, 2008)。 網路問題日益嚴重,目前我國近 10 年雖有網路成癮的研究,但過去 多針對大學生(林旻沛,2003;陳淑惠,1998;游森期,2002;溫婉玉, 2009) ,雖然也有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但較少研究包括高職生。高中職 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方面是否有差異,值得進一步 探討。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3)指出,台北市是全國 12 歲以上民眾使 用網路比例最高的地區。因此,本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生為對象,針對 3.

(20) 使用者的網路成癮情形做探討,並瞭解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相關。最後,希望研究結果能提供家長、學校及 輔導人員做為參考,並於現實生活中更多關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與協助 經營人際關係,提早發現成癮的徵兆,有效防範網路成癮的發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學校類別、性別、年級、學校成就表 現) 、網路使用行為(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網路使用地點、網 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媒介) 、人際關係(真實人際關係、網路人際關係) 對高中職生網路成癮造成的影響,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 的現況。 二、 瞭解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 之間的關係。 三、 瞭解研究對象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間的相關。 四、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對網路成癮 之預測情形。. 4.

(21) 第三節 研究問題 針對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現 況為何? 二、 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會因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 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相關性為何? 四、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能否有效預測網 路成癮預測情形?.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所驗證的研究假設如下: 一、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會因個人背景變項的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間有顯著相關。 四、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能有效預測網 路成癮。. 5.

(22) 第五節 名詞界定 和本研究有關的名詞界定如下: 一、 個人背景變項 本研究個人背景變項是指學校類別、性別、年級、學校成就表現。 二、 高中職生 本研究高中職生是指 102 學年度在學的台北市高中與高職學生。 三、 網路使用行為 本研究網路使用行為是指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網路使用 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媒介。 四、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在相處一段過程中,透過思想、情感、 行為所表現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之關係。 五、 真實人際關係 真實人際關係是指在真實生活裡與個體有具體互動的人,其之間時 常存有面對面的溝通與分享,共同參與真實活動,對象包含同儕、父母、 師長。 六、 網路人際關係 網路人際關係是指互不認識的兩人在網路上經由對談而認識,並藉 由網路對談來與網友進行非面對面的互動,且在第一次交談之後,還偶 6.

(23) 有聯絡者,其後與網友相處的時間大多仍是在網路上,少有真實的社會 互動行為。 七、 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是指重複對網路使用導致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主要限制如下: 一、 因人力、經費的限制,本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為研究母群體, 不含其他縣市的學生,因此研究的結果無法做全面性的推論。 二、 本研究採取自填式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可能因受測者填答時的情 境與心理因素而影響其準確度。此外,問卷採事後回憶的方式施測, 可能有回憶偏差的情況。 三、 本研究為橫斷式設計,因此,無法提供因果關係的明確證據。. 7.

(24) 8.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網路使用者的特性、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 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以奠定本研究概念架構與理論基礎。本章分為四節, 第一節為「網路成癮的定義和研究」 ;第二節為「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成 癮的關係」 ;第三節為「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第四節為「人 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和研究. 網路成癮有許多類似的詞彙,例如:網路沈迷、電腦網路成癮(Cyber Addiction)、病態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 PIU)、網路 成癮失序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 。目前國內外學者最 普遍使用的詞彙為網路成癮,故本研究採用網路成癮一詞。. 一、. 網路成癮的定義. 最早開始探討網路行為的是紐約精神科醫師 Goldberg,他於 1995 年 提出人們會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導致幸福感欠缺,並於 1996 年提到網路成 癮的症狀是「因過度使用網路而造成學業、工作、社交、家庭及身心功 能減弱」。之後,Young 於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提出網路使用具有成癮性,這種行為上的衝動性失控並非涉 入任何麻醉劑的使用,但其表現特徵與病態性賭博最為接近(Young, 1996) 。1998 年,Young 提出「病態網路使用」一詞,來代表這種成癮性 9.

(26) 的使用行為。Brenner(1997)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成癮現象, 成癮者無法抗拒上網行為且會造成角色功能問題的衝動。Griffths(1998) 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科技性的成癮,將此現象定義為涉有人際互動行為 的非化學物質成癮。至於,國內學者周榮、周倩(1997)則將網路成癮 定義為重複使用網路而造成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成癮者會想 再度使用網路並產生難以抗拒的慾望,同時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 忍耐、克制、退縮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產生心理與生理上的 依賴。而陳淑惠(1998)則認為網路成癮雖與藥癮、酒癮相似,但較缺乏 明顯的生理性依賴、耐受性與戒斷症狀的生理機制,而是以心理依賴為 主要的心理病理機制。. 二、. 網路成癮判定標準. Brenner(1997),Goldberg(1996),Griffiths(1998),Young(1998)等人 皆曾提出網路成癮的判定標準,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未有一 致的標準規範,我國大多使用陳淑惠等所編製的量表來作為判別方法。 陳淑惠等(2003)綜合 DSM-IV 診斷標準及臨床個案的觀察,依循傳 統成癮症的診斷概念模式,著重心理層面原則,編制「中文網路成癮量 表(CIAS-R)」 ,將網路成癮歸納成二個部分及五個構面,分述如下: (一)網路成癮核心症狀(Core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1. 網路成癮耐受性(Toler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隨著網路使用 10.

(27) 經驗增加,需透過更多網路內容或更長上網時間才能達到原先相 當程度的滿足。 2. 強迫性上網行為(Compulsive Internet Use):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 網渴望與衝動。每當看到或想到電腦時,會產生想要上網的慾望, 且在看到電腦或網路時,精神較為振奮,渴求能有更多時間留在 網路上。 3. 網路成癮戒斷症狀(Withdrawal from Internet Addiction):如果突然 被迫離開電腦,容易產生受挫的情緒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生氣、 空虛、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或心神不寧。 (二)網路成癮相關問題(Internet Addiction Related Problems) 1. 人際與健康問題(Interpersonal and Health-Related Problems of Internet Addiction):太多時間專注於網路而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 生活,例如與親友疏遠、掩飾上網行為。生理上也出現眼乾、頭 痛、肩頸痠痛、腸胃問題等身體不適反應。 2. 時間管理問題(Time Management Problems):太多時間專注於網路, 因而打亂生活節奏,例如耽誤睡眠、影響三餐進食、影響學校課 業及工作的安排。 陳淑惠等(2003)所編製的量表是我國第一個本土化編製的量表, 此量表是在國內外成癮量表中較為嚴謹的量表之一,判別結果與其他量 11.

(28) 表大略相同,且其各因素量表和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均落在合理的 範圍(.78~.93),經作者同意,本研究將以此量表作為依據進行評估。.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關於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很多,歸納眾多結果之後,發現下列幾種影 響因子最廣為學者認同,故本研究將其因子納入作為研究對象之個人背 景變項以進行探討,包含「學校類別、性別、年級與學業成就」。 一、. 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一) 學校類別 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針對臺灣南部 1001 名高中職生研 究發現,高職生比高中生更容易成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而謝龍卿(2004) 針對臺灣中部 954 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高職生是網路成癮最高分的族群, 學校類別是否為影響網路成癮的因素,值得加以探討。 (二) 性別 關於性別與網路成癮的研究,針對大學、高中、國中等不同對象, 研究結果大多呈現男性高於女性(Xu et al., 2012;王舒薇,2003;何振 珮、朱正一,2012;李曉君,2006;林旻沛,2003;游森期,2002;黃 佳寧,2007;蕭銘鈞,1998;謝龍卿,2004) ,但也有研究發現性別與網 路成癮無顯著差異(Brenner,1997;Ozturk、Ekinci、Ozturk & Canan, 2013;王清和,2011;謝寶蓮,2007) 。多數研究呈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 12.

(29) 成癮,但其結果尚無定論,值得進一步做探討。 (三) 年級 Yang 與 Tung (2007)發現台灣高中職生,網路成癮者高一、高二人 數多於高三,其研究結果與褚志鵬、林珍如與陳國文(2008)針對宜蘭 縣 1000 名高中生研究結果相同,而游森期(2002)針對台灣大學生進行 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年級集中在大一跟大五的學生,但蕭銘鈞(1998) 的研究卻指出年級並不會影響網路成癮的程度。年級是否為影響網路成 癮的因素之一,值得加以探討。 (四) 學業成就表現 許多研究發現學業成就表現較差者,網路傾向越高(林旻沛,2003; 游森期,2002;謝龍卿,2004) 。林靜茹(2003)針對四名網路成癮的高中 生進行深入訪談,也發現他們的學校成就表現不佳。何振珮與朱正一 (2012)研究顯示,學期總成績在全班排名後三分之一者比中間三分之 一與前三分之一網路成癮傾向更嚴重。此外,戴秀津等人(2004)研究顯 示,高中職生學校成就表現與網路成癮具有顯著關係,學校成就表現位 於全班後四分之一者比前四分之三者更容易有網路成癮的傾向,但也有 研究顯示學校成就表現與網路成癮並無顯著差異(王錦慧,2005)。學校 成就表現是否為影響網路成癮的因子,這是研究者欲瞭解的。. 13.

(30) 第三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探討網路成癮的共通性,藉此深入瞭解網路成癮 的成因與現象。綜觀相關研究後發現網路成癮者在下列網路使用行為最 常見也最受專家學者關注。該節將網路使用行為的影響因子分為五項, 包含「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及 網路使用媒介」,並分別做探討。 (一) 網路使用年數 Young(1998)研究發現,83%的成癮者網路使用年數不超過一年, 衛希聖、李致中與王宛雯(2006)研究發現,網路成癮的高中生網路使用 年數為 4.1 年,褚志鵬等人(2008)則發現有 53.8%成癮者使用年數達到 5 年以上。網路使用年數與網路成癮是否有顯著關係,這是研究者欲瞭解 的問題,其結果也可做為日後相關研究的參考。 (二) 網路使用時數 許多研究都發現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有顯著關係,也有學者指 出網路使用時間是網路成癮的重要預測指標之一(Goldberg,1996;陳 淑惠,1998;游森期,2001) 。周榮、周倩(1997)研究發現網路成癮高危 險群者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 23.68 小時。Young(1998)發現,網路成癮 者每週上網時數為 38.5 小時,遠比非成癮者每週 4.9 小時高出 7 倍之多。 吳雅玲(2003)針對台灣地區 860 名的高職生做研究,發現每週上網時間 14.

(31) 越常者的網路成癮傾向比每週上網時間較短者更高。此外,戴秀津等人 (2004)針對台灣南部 1001 名高中職生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每週上網時 數高達 30.9 小時。網路使用時間是否為造成網路成癮的重要因子,本研 究欲再進行探討。 (三) 網路使用地點 許多研究指出網路成癮者最常使用網路的地點為自家中(Ozturk et al., 2013;褚志鵬、林珍如、陳國文,2008;謝龍卿,2004),但何振 珮(2007)也提到網咖為網路成癮者最常上網的地點。此外,學校是學生 一天中最長時間生活的地點,也可能成為最常使用網路的地點之一。若 能知道網路成癮者最常使用網路的地點,即可更多予以注意及關心。 (四) 網路使用動機 不同族群會有不同的網路使用動機,根據相關文獻,可將網路使用 動機歸納為四大類: 1. 工具性動機:使用網路搜尋資訊、利用網路學習課業、閱讀各類 網站文章、查詢生活休閒資訊、運用線上資料庫。 2. 社交性動機:透過 BBS、E-mail、即時通訊軟體、聊天室、臉書等 工具進行溝通聯繫。 3. 參與性動機:進入討論區對有興趣的議題發表意見、在網路上發 表自我經驗與心得、製作多媒體檔案傳播、轉貼各類消息,以達 15.

(32) 到自我肯定。 4. 娛樂性動機:透過網路進行遊戲對戰、觀看線上影片、進行網頁 遊戲、網路購物等。 目前,有許多研究探討青少年網路使用的動機,韓佩凌(2000)發現 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主要為「娛樂性動機」 ,其次為工具性動機中的「搜 尋資訊」和社交性動機中的「交友聊天」, 「情色上網」則是青少年較少 進行的網路功能。楊佳幸(2001)針對高雄地區大學生的研究發現,重度 使用網路者其主要使用動機為「人際需求」 。而蔡雅惠(2011)研究則發現, 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的網路使用動機主要為「影音娛樂下載」 ,其次為「線 上遊戲」 。謝龍卿(2004)針對中部地區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青少年使用 網路依序為電子郵件(E-mail) 、網路遊戲。行政院主計處「98 年青少年 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使用者在網路上最主要進行的活動為瀏覽資訊, 15-24 歲使用者最常使用網路玩線上遊戲(行政院主計處,2009)。 (五) 網路使用媒介 過去研究(王黛玉,2008;李曉君,2006;涂嘉玟,2005)多是透 過電腦進行網路瀏覽,但近年來接連推出多種具有上網功能的器材,公 共場所也提供免費上網的服務,網路的便利性、網路媒介的多樣性增加 了網路成癮的可能。網路使用媒介與網路成癮之間的關係為過去較少研 究的議題,因此本研究想進行探討,以做為日後相關延伸研究的資料。 16.

(33) 第四節.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人是群體的動物,無法離群索居,人的一生中會不斷與他人互動、 產生關係而滿足各種需求,因此,人際關係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節分為三個部分來探討,一為「人際關係的定義」 、二為「真實人際關 係和網路人際關係」 、三為「人際關係和網路成癮」 。 一、人際關係的定義 Heider(1959)認為人際關係是少數人之間的關係,是個人對他人的想 法、期望、知覺與反應。人際關係是指兩個或兩個人以上為了某種目的 而產生交互作用的狀態或歷程,包含對彼此的知覺、評價及反應,即一 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想法與看法(劉永元,1988) 。時榮華(1996)認為人際 關係是人與人在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心理關係或心理上的距離,不僅反 映個人或群體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人際關係也會引起不同的情 緒反應。綜合上述觀點,人際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言語、想法、情 感與行為在互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交互作用,互動時會彼此影響,互動 關係的和諧與否會影響個體的情緒及看待事物的想法與態度。青少年時 期是自我肯定的階段,也會從與他人交往及互動的過程中自我型塑並形 成人格(林淑華,2002)。因此,人際關係是重要的關鍵,良好的人際關 係有助於個體發展及社會適應。. 17.

(34) 二、真實人際關係和網路人際關係 隨著科技的發達與進步,人與人的互動已不再侷限於時間、空間的 限制,網路延伸了人際關係的範圍。陳嬿竹(2002)將人際關係分為真 實人際關係和網路人際關係。真實人際關係是指在真實生活裡與個體有 具體互動的人,其之間時常存有面對面的溝通與分享,共同參與真實活 動,對象包含同儕、父母、師長。真實人際關係分為三個層面,分別為 「與父母的親密性」 、 「與朋友的親密性」及「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網 路人際關係是指互不認識的兩人在網路上經由對談而認識,並藉由網路 對談來與網友進行非面對面的互動,且在第一次交談之後,還偶有聯絡 者,其後與網友相處的時間大多仍是在網路上,少有真實的社會互動行 為。網路人際關係分為兩個層面,分別為「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及「與 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 對青少年而言,人際關係非常重要。根據 Erickson(1959)的觀點, 青少年時期是處於自我認同與角色混亂的時期,個人自我認同會受到父 母、同儕、環境及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王淑娟(2006)則提到,有兩種 人際關係會影響青少年的發展,一為青少年與父母、師長的人際關係, 二為青少年與同儕、朋友的人際關係。父母親與同儕對青少年的影響略 有不同,在教育及道德方面,父母親的影響大於同儕,然而,在時尚潮 流與人際關係方面,國中之前父母的影響力大於同儕,但國中之後,同 18.

(35) 儕的影響力更為顯著(王柏壽,1985)。 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影響青少年的生活,然而,兩者並非 完全分開,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感的聯繫可透過網路進一 步發展。黃玉蘋(2003)提到可透過網路便利與即時的功能與真實生活的 親友保持聯繫、增加互動,以增強現有的人際關係。網路人際關係也不 僅只是停留在虛擬世界,黃厚銘(2000)及 Young(1998)皆提到現今生活 周遭有因網路相識而進一步發展為友好關係或婚姻關係的例子。 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兩者有類似與重疊的部分,透過網路 彼此不相識的陌生人可藉由管道形成社交關係,進而深入交往、甚至成 為知心朋友,這是真實生活中時常可見的(陳嬿竹,2002) ,然而,網路 人際關係互動較為脆弱及充滿不確定性,因為只要使用者一離開網路, 所有關係可能隨之消失(黃宏民,2013) 三、人際關係和網路成癮 網路具有拓展性,能增加接觸他人的機會,以雙向溝通的互動模式, 彼此相互瞭解及增加情感(陳嬿竹,2002) 。黃厚銘(2000)也指出,網 路成為了重要媒介使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接觸並建立關係。網路具有非 面對面溝通的特性,少有束縛與綑綁,能減少現實衝突的發生(吳齊殷, 1998)。網路具有匿名性,可隱藏真實身份、重新建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 絡。網路也具有隱密性,比起熟悉的師長、親友,青少年更容易將心中 19.

(36) 的秘密與心聲傾訴於網路世界之中。此外,網路能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 憾,無論是外貌、學歷、社會地位,種種在真實人際關係中受到挫折的 人,可透過網路世界尋求滿足、補償心理需求(黃宏民,2013)。 因為網路具有許多優點及特性,所以比起現實生活中的經營,更多 人傾向投入虛擬世界之中建立人際關係。針對真實人際關係的研究,游 森期(2002)提到真實人際關係越差者,網路成癮傾向越高。戴怡君(1999) 發現在真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較差者,透過網路與他人進行互動的頻率較 高。Young(1998)研究則指出,如果花費過多時間上網藉以逃避現實生活 者,會影響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針對網路人際關係的研究,黃琪皎(2007) 發現大學生網路成癮與網路人際關係達正相關,蕭銘鈞(1998)則提到 網路成癮者會利用網路來拓展人際關係,比起現實生活,更依賴網路人 際關係。 根據上述文獻,網路成癮者似乎是真實人際關係較差者。然而,高 中職生是否為同樣情況,這是研究者欲探討的。. 20.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 、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 三節為「研究工具」 、第四節為「研究步驟」 、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與分 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前述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文獻探討分析的結果, 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見圖 3-1-1。. 圖 3-1-1 研究架構. 21.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採用橫斷式問卷調查方式,收集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個人 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資料加以分析。本研 究為使樣本具代表性,選取對象以台北市 12 行政區中採隨機抽樣的方式 抽出 6 區,每區抽取一所學校進行資料收集,本研究的母群體與樣本說 明如下: 一、研究母群體 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高中職一到三年級學生,根據教育部 100 學 年度公布的學生數為 123,054 人(見表 3-2-1)。. 表 3-2-1. 100 學年度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數一覽表 學校數. 學生人數. 公立. 私立. 合計. 高中. 28. 22. 50. 75,231. 高職. 7. 10. 17. 47,823. 總計. 35. 32. 67. 123,054. 二、研究樣本 研究對象樣本數參照 Krejcie & Morgan(1970)之抽樣曲線建議,當母 群體為 75,000 至 1,000,000 人之間時,抽樣人數至少為 384。考量到缺 席及廢卷之因素,保守估計回收率達八成,因此,樣本至少抽取達 480 人。 22.

(39) 基於經費、人力、物力與時間的考量,本研究採分層比例抽樣的方 式,依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校數為抽樣比例,共選取台北市公立高中 2 所、私立高中 2 所、公立高職 1 所、私立高職 1 所,共 6 所學校,每校 各年級各抽取 1 班,共計 18 班,677 人參與,有效問卷回收 617 份,有 效回收率達 91.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結構式問卷為調查工具,問卷內容包含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等部分。問卷中的 個人背景變項及網路使用行為的問卷內容為研究者自擬,其餘分別採用 陳嬿竹(2002)編製的人際關係量表、陳淑惠等(2003)編製的中文網 路成癮修訂量表(CIAS-R)。 編製問卷過程包含蒐集相關研究工具、擬訂問卷初稿、專家效度考 驗、預試、預試分析,最終完成正式問卷。 一、 蒐集相關研究工具、擬訂問卷初稿 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蒐集相關文獻及合宜的研究工具,擬訂問 卷初稿(見附錄三) 。問卷初稿包括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 關係與網路成癮等內容,分述如下: (一) 個人背景變項 包含「學校類別」、 「性別」、 「年級」 、「學校成就表現」。 23.

(40) 1. 學校類別 本研究對象的學校類別分為「高中」、 「高職」。 2. 性別 本研究對象的性別分為「男性」 、「女性」。 3. 年級 本研究對象為就讀於台北市高中職的年級,分為「高一」 、「高 二」、 「高三」 。 4. 學校成就表現 本研究對象的學校成就表現是指研究對象上學期班上排名成績, 分為「前三分之一」 、「中間三分之一」 、「後三分之一」 。 (二) 網路使用行為 包含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 及網路使用媒介。 1. 網路使用年數 是指研究對象從開始學會上網至填答問卷之期間。 2. 網路使用時數 是指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內,平均每週上網時數。 3. 網路使用地點 是指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內主要使用網路的地點,共分為五組, 24.

(41) 分別為「自己家中」 、 「同學家中」 、 「學校」 、 「網咖」及「其他」 選項。 4. 網路使用動機 是指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內使用網路的目的,分為「玩線上遊 戲」 、 「聊天交友」 、 「發表文章或意見」 、 「資料獲得或搜尋資料」、 「影音娛樂下載」 、 「無聊、打發時間」及「其他」 ,供網路使用 者描述主要使用網路的動機。 5. 網路使用媒介 是指研究對象主要透過何種媒介瀏覽網路,如「桌上型電腦」、 「筆記型電腦」 、 「平版電腦」 、 「智慧型手機」及「其他」 ,供網 路使用者可描述主要使用網路的媒介。 (三) 人際關係量表 本研究以陳嬿竹(2002)所編製的「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問卷」中 的「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量表」作為施測工具。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可分 為三個層面,分別為「與父母的親密性」、 「與朋友的親密性」及「與朋 友的訊息性揭露」 。網路人際互動量表分為兩個層面,為「與網友的親密 性揭露」及「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共 24 題,見表 3-3-1。量表計分方 式採用 Likert 四點量表型式,選項分為四種,勾選「從不」得 1 分、 「很 少」得 2 分、 「有時」得 3 分及「經常」得 4 分。當研究對象在真實人際 25.

(42) 關係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在真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越佳;得分 越低,則反之。研究對象在網路人際關係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 象在網路生活中人際關係越佳;得分越低,則反之。陳嬿竹採用 Cronbach’s α 係數進行內部一致性考驗,真實人際互動量表的 α 係數介於 .69~ .88, 顯示量表信度尚可。此外,進行主成分分析,因素負荷量介於 .46~ .92, 顯示效度尚可。 表 3-3-1 類別. 人際關係量表項目 測量變項/試題. 真實人際互動量表 與父母的親密性 與朋友的親密性 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題項. 題數. 14 9.10.11.12.13.14 1.2.6.7 3.4.5.8. 6 4 4. 網路人際互動量表 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 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總題數. 10 15.16.20.21.22.23 17.18.19.24. 6 4. (四)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本研究採用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與楊品鳳(2003)編 製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Revised,簡 稱 CIAS-R) ,該表分為兩類,一為「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另一為「網路 成癮相關問題」 ,共 26 題,見表 3-3-2。量表計分方式採用 Likert 四點量 表型式,選項分為四種,勾選「非常不符合」得 1 分、 「不符合」得 2 分、 「符合」得 3 分及「非常符合」得 4 分,量表總分表示個人網路成癮的 26.

(43) 程度,當受試者量表總分越高,表示網路成癮的情況越嚴重。青少年量 表分數達 58 分以上,即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分數達 64 分以上,即為 網路成癮的疑似個案。量表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係數為 .93,各因素 量尺之 Cronbach’s α 係數介於 .78 與 .81 之間,顯示信度良好。陳淑惠 等(2003)針對量表以疊代主因子法進行因素分析,因素負荷量介 於 .34~ .79,表示效度尚可。此量表因有良好的信效度,故徵求作者之 同意予以使用。 表 3-3-2 類別. 網路成癮量表項目 測量變項/試題.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強迫性上網行為 戒斷行為與退隱反應 網路成癮耐受性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人際與健康 時間管理. 題項. 題數. 總題數 14. 11.14.19.20.22 2.4.5.10.16. 5 5. 3.6.9.24. 4 12. 7.12.13.15.17.18.21 1.8.23.25.26. 7 5. 二、 專家效度考驗 問卷初稿擬訂後,為提高問卷的相關性與適用性,針對研究目 的及架構,邀請 7 名專家學者(見附錄一)審查研究問卷(見附錄二) 是否具有相關性及適切性,專家就每一題內容之意義和研究主題的相關 性給予計分,採四點計分法:1 分表示「非常不適合」 、2 分表示「不適 合」 、3 分表示「修正後適合」 、4 分表示「適合」 。依據專家給分計算內 27.

(44) 容效度指標 CVI(Content Validity Index),7 名專家內容效度平均值 達 .91,符合 CVI 值 .8 以上之要求(Waltz, Strickland & Lenz, 1991), 並且綜合各專家學者的建議後進行修改,完成預試問卷(見附錄三) 。 三、 預試 為瞭解問卷對研究對象的適用性,進行正式施測前,以隨機抽樣的 方式選取台北市一所高中的一個班級進行預試,問卷回收率為 100%,有 效問卷為 38 份,問卷回收後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並針對研究對象的反 應及預試結果,修改問卷部分內容,編製正式問卷(見附錄四)。 四、 預試分析 預試後,針對「網路成癮量表」與「人際關係量表」進行內部一致 性信度考驗(見表 3-3-3)。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 介於 .68~ .89 之間,有良好信度。. 表 3-3-3. 信度分析摘要表. 量表名稱 網 路 成 癮 量 表.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強迫性上網 網路成癮戒斷症狀 網路成癮耐受性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人際與健康問題 時間管理問題. 題數. Cronbach’s α 本研究 原作者. 14 5 5 4 12 7 5. .85 .69 .80 .60 .77 .82 .77. 28. .85. .91. 總量表 Cronbach’s α 本研究 原作者 .88. .94.

(45) 表 3-3-3. 信度分析摘要表(續). 量表名稱 人 際 關 係 量 表. 真實人際關係 與父母的親密性 與朋友的親密性 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網路人際關係 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 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題數. Cronbach’s α 本研究 原作者. 14 6 4 4 10 6 4. 總量表 Cronbach’s α 本研究 原作者 .88. .89 .88 .68. .88 .83 .69. .89 .87. .84 .67. 五、 正式問卷 將預試結果及受試者所提供的寶貴意見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修 正或刪除不適當的題目,完成正式問卷。.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實施的步驟如下: 一、 前置作業:收集高中職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及網路成癮之相 關文獻,閱讀整理後擬訂主要變項及建立研究架構。 二、 擬訂問卷:參考相關文獻及研究架構擬訂 「高中職生網路使用行 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之結構式問卷,並進行專家 效度考驗。 三、 預試問卷:2014 年 3 月中,以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台北市某高 中某班學生進行問卷預試,於課堂時間徵求該班同意及清楚說明問 卷內容之後進行施測,填答問卷時間為 10~15 分鐘。 29.

(46) 四、 內部一致性分析:根據預試結果,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及相關係數 考驗,檢視問卷的穩定度。針對施測學生不適宜的問題進行修改以 完成正式問卷。 五、 行政聯繫:於 2014 年 3 月期間與台北市各學校進行聯繫,告知本 研究之研究目的及施測流程,徵求同意及請求協助,並協調安排進 行施測之時間。 六、 正式施測:施測皆由研究者親自進行,以確保一致的施測過程。施 測時間為民國 2014 年 3 月底至 5 月底之間。每班進行施測時,首 先徵求同意之後,清楚說明研究目的、問卷內容及填寫注意事項, 強調問卷內容的匿名性,填答時間約為 15 分鐘。.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回收後,先檢核問卷填寫之完整性,扣除無效問卷後,進 行問卷編號和資料譯碼處理,輸入電腦建立資料後以 SPSS 20.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一、. 描述性統計. 依據研究對象在「個人背景變項」、 「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 「網路成癮」等項目,以次數分配、百分比、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數、 標準差等進行描述。. 30.

(47) 二、 推論性統計 (一) 獨立樣本 T 檢定 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研究對象不同之學校類別、性別在網 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人際關係、網路成癮方面的差異。 (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對象不同之年級、學校成就表現在 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人際關係、網路成癮方面的差異。 (三) 卡方檢定 本研究以卡方檢定分析研究對象不同之學校類別、性別、年級、學 校成就表現在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媒介方面的差異。 (四) 皮爾森積差相關 本研究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來瞭解研究對象不同之網路使用年數、網 路使用時數、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情形。 (五) 斯皮爾曼相關 本研究以斯皮爾曼相關來瞭解研究對象不同之網路使用地點、網路 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媒介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情形。 (六) 複迴歸分析 本研究使用複迴歸分析來探討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 關係,找出最能預測研究對象網路成癮的重要變項。 31.

(48) 32.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依據統計結果進行分析,藉以驗證研究假設並加以討論。本章 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 關係和網路成癮現況分析」 ;第二節為「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使 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網路使 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間的關係」 ;第四節「為研究對象個人背 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預測情形」 ;第五節為「討 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 和網路成癮現況分析. 本節依序呈現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 網路成癮之實際情況,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現況 針對研究對象之學校類別、性別、年級、學校成就表現等資料,使 用次數分配、百分比來呈現其分佈情形。 研究對象為 102 學年就讀於台北市高中職的學生,共 617 人,由表 4-1-1 可知,高中生有 380 人(61.6%) 、高職生有 237 人(38.4%) 。男生 比女生多,男生有 318 人(51.5%) 、女生有 299 人(48.5%)。各年級人數 分別為高一 223 人(36.1%) 、高二 200 人(32.4%) 、高三 194 人(31.4%)。 33.

(50) 學校成就表現方面,調查前一學期的學校平均成績,認為是全班前三分 之一者有 257 人(41.7%)、中間三分之一者有 204 人(33.1%)、後三分 之一者有 156 人(25.3%)。. 表 4-1-1.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資料(n=617). 變項.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高中 高職. 380 237. 61.6 38.4. 男生 女生. 318 299. 51.5 48.5.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223 200 194. 36.1 32.4 31.4. 全班前三分之一 全班中間三分之一 全班後三分之一. 257 204 156. 41.7 33.1 25.3. 學校類別. 性別. 年級. 學校成就表現. 二、研究對象網路使用行為現況 針對研究對象之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數、網路使用地點、網 路使用動機與網路使用媒介等相關資料,使用次數分配與百分比來呈現 其分佈情形。此外,針對研究對象的網路使用時數分為「平日」與「假 日」 ,並延伸區分為「有使用手機或平版之上網功能」與「無使用手機或 平版之上網功能」,再加以區分成平日與假日上網時數做深入探討。 34.

(51) (一)網路使用年數 根據表 4-1-2 所示,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年數平均為 8.50 年(標準差 為 2.07) 。其中,以 10 年以上未滿 11 年為最多,有 139 人(22.6%) ;其 次是 8 年以上未滿 9 年,有 113 人(18.3%) ;再來為 9 年以上未滿 10 年, 有 93 人(15.1%)。. 表 4-1-2 項目.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年數統計表(n=617)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使用年數 1 年以上未滿 2 年 2 年以上未滿 3 年 3 年以上未滿 4 年 4 年以上未滿 5 年 5 年以上未滿 6 年 6 年以上未滿 7 年 7 年以上未滿 8 年 8 年以上未滿 9 年 9 年以上未滿 10 年 10 年以上未滿 11 年 11 年以上未滿 12 年 12 年以上未滿 13 年 13 年以上未滿 14 年 14 年以上. 2 2 1 12 41 56 81 113 93 139 42 22 11 2. 平均值. 標準差. 8.50. 2.07. 0.3 0.3 0.2 1.9 6.6 9.1 13.2 18.3 15.1 22.6 6.9 3.6 1.7 0.3. (二)網路使用時數 針對研究對象網路使用時數,以「電腦有無上網」與「手機或平版 有無上網」加以呈現,並以「平日」與「假日」使用時數做分析。研究 對象平日使用電腦上網者為 356 人(57.7%)、使用手機或平版上網者為 35.

(52) 565 人(91.6%) ;假日使用電腦上網者為 477 人(77.3%) 、使用手機或平 版上網者為 557 人(90.3%)(見表 4-1-3)。. 表 4-1-3.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類型統計表(n=617). 項目. 類別. 有(%). 無(%). 平日 假日. 356(57.7) 477(77.3). 261(42.3) 140(22.7). 平日 假日. 565(91.6) 557(90.3). 52(8.4) 60(9.7). 電腦上網. 手機或平版上網. 以電腦上網與手機或平版上網做區分,使用電腦上網平日每天上網 平均時數為 1.19 小時(標準差為 1.83) ;其中,以 1 小時內為最多,有 320 人(51.9%) ,其次為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有 131 人(21.2%) 。使 用電腦上網假日每天上網平均時數為 3.04 小時(標準差為 3.31) ;其中, 以 1 小時內為最多,有 158 人(25.6%),其次為 5 小時以上,有 151 人 (24.5%)。使用手機或平版上網平日每天上網平均時數為 3.13 小時(標 準差為 3.62);其中,以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為最多,有 140 人(22.7%), 其次為 5 小時以上,有 119 人(19.3%)。使用手機或平版上網假日每天 上網平均時數為 4.03 小時(標準差為 3.75);其中,以 5 小時以上為最 多,有 222 人(36.0%) ,其次為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有 99 人(16.0%) (見表 4-1-4)。 36.

(53) 表 4-1-4. 研究對象每日上網時數統計表(n=617). 項目 電腦上網 平日每天上網時數. 類別. 次數. 1 小時以內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 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 3 小時以上未滿 4 小時 4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 320 131 86 30 15 35. 百分比 平均值 標準差 51.9 21.2 13.9 4.9 2.4 5.7. 假日每天上網時數. 手機或平版上網 平日每天上網時數. 1 小時以內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 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 3 小時以上未滿 4 小時 4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 158 92 97. 25.6 14.9 15.7. 61 58 151. 9.9 9.4 24.5. 1 小時以內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 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 3 小時以上未滿 4 小時 4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 84 140 121 107 46 119. 13.6 22.7 19.6 17.3 7.5 19.3. 假日每天上網時數 1 小時以內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 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 3 小時以上未滿 4 小時 4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 37. 70 99 92 86 48 222. 11.3 16.0 14.9 13.9 7.8 36.0. 1.19. 1.83. 3.04. 3.31. 3.13. 3.62. 4.03. 3.75.

(54) 再以每週總時數來看,使用電腦上網每週上網平均總時數為 35.71 小時(標準差為 29.62) ;其中,以 1 小時以內為最多,有 130 人(21.1%), 其次為 20 小時以上,有 120 人(19.4%) 。使用手機或平版上網每週上網 平均總時數為 23.69 小時(標準差為 24.08) ;其中,以 20 小時以上為最 多,有 288 人(46.7%) ,其次為 5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有 112 人(18.2%)。 使用電腦上網平日上網平均總時數為 5.95 小時(標準差為 9.15) ;其中, 以 1 小時以內為最多,有 261 人(42.3%) ,其次為 5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 時,有 131 人(21.2%) 。使用電腦假日上網平均總時數為 6.07 小時(標 準差為 6.62) ;其中,以 1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為最多,有 308 人(49.9%), 其次為 1 小時以內,有 158 人(25.6%)。使用手機或平版上網平日上網 平均總時數為 15.64 小時(標準差為 18.09) ;其中,以 20 小時以上為最 多,有 165 人(26.7%) ,其次為 5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有 140 人(22.7%)。 使用手機或平版上網假日上網平均總時數為 8.06 小時(標準差為 7.50); 其中,以 1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為最多,有 197 人(31.9%),其次為 5 小 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有 138 人(22.4%)(見表 4-1-5)。. 38.

(55) 表 4-1-5. 研究對象每週上網時數統計表(n=617). 項目. 類別. 次數. 百分比 平均值 標準差. 電腦上網 每週上網總時數 1 小時以內 1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 10 小時以上未滿 15 小時 15 小時以上未滿 20 小時 20 小時以上. 130 110 115 86 56 120. 261 59 131 86 30 50. 158 308 115 28 6 2. 39. 42 37 112 65 73 288. 9.15. 6.07. 6.62. 23.69. 24.08. 25.6 49.9 18.6 4.5 1.0 0.3. 手機或平版上網 每週上網總時數 1 小時以內 1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 10 小時以上未滿 15 小時 15 小時以上未滿 20 小時 20 小時以上. 5.95 42.3 9.6 21.2 13.9 4.9 8.1. 假日上網總時數 1 小時以內 1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 10 小時以上未滿 15 小時 15 小時以上未滿 20 小時 20 小時以上. 29.62. 21.1 17.8 18.6 13.9 9.1 19.4. 平日上網總時數 1 小時以內 1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 10 小時以上未滿 15 小時 15 小時以上未滿 20 小時 20 小時以上. 35.71. 6.8 6.0 18.2 10.5 11.8 46.7.

(56) 表 4-1-5. 研究對象每週上網時數統計表(n=617)(續). 項目. 類別. 次數. 百分比 平均值 標準差. 平日上網總時數 1 小時以內 1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 10 小時以上未滿 15 小時 15 小時以上未滿 20 小時 20 小時以上. 52 32 140 121 107 165. 60 197 138 128 31 63. 18.09. 8.06. 7.50. 8.4 5.2 22.7 19.6 17.3 26.7. 假日上網總時數 1 小時以內 1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 10 小時以上未滿 15 小時 15 小時以上未滿 20 小時 20 小時以上. 15.64. 9.7 31.9 22.4 20.7 5.0 10.2. (三)網路使用地點 針對網路使用地點,研究對象最常使用網路的地點為「自己家中」, 有 551 人(89.3%) ,其次為「學校」,有 50 人(8.1%)(見表 4-1-6)。 (四)網路使用動機 針對網路使用動機,動機排序前三項分別為「無聊、打發時間」有 188 人(30.5%)、「玩線上遊戲」有 130 人(21.1%)、「聊天交友」有 124 人(20.1%)(見表 4-1-6)。 (五)網路使用媒介 針對網路使用媒介,研究對象以選擇智慧型手機上網為最多,有 348 40.

(57) 人(56.4%),其次為桌上型電腦,有 178 人(28.8%) 。然而,筆記型電腦 與平版電腦也分別有 58 人(9.4%)與 30 人(4.9%)(見表 4-1-6)。. 表 4-1-6.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與網路使用媒介統計表(n=617). 項目.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自己家中 同學家中 學校 網咖 其他. 551 5 50 9 2. 89.3 0.8 8.1 1.5 0.3. 玩線上遊戲 聊天交友. 130 124. 21.1 20.1. 發表文章或意見 資料獲得或下載 影音娛樂下載 無聊、打發時間 其他. 8 74 90 188 3. 1.3 12.0 14.6 30.5 0.5. 桌上型電腦 筆記型電腦 平版電腦 智慧型手機 其他. 178 58 30 348 3. 28.8 9.4 4.9 56.4 0.5. 網路使用地點. 網路使用動機. 網路使用媒介. 41.

(58) 三、人際關係得分情形 研究對象真實人際關係和網路人際關係之得分情況,以 Likert 四點 形式量表評量,每題選項為「從不」 、 「很少」 、 「有時」 、 「經常」 ,計分方 式為 1 至 4 分(平均數為 2.5),得分越高,表示人際關係越佳;得分越低, 則反之。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次數與百分比來表示。 (一)真實人際關係 真實人際關係量表可分為三個層面,包括「與父母的親密性」 、 「與 朋友的親密性」和「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見表 4-1-7) 。真實人際互動 量表總分平均值為 2.96,標準差為 0.45,其總分平均值高於平均數 2.5。 而三個層面人際關係分量表,平均分數最高為「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平 均值 3.31,標準差 0.47) 、其次為「與朋友的親密性」 (平均值 3.07,標 準差 0.56)、最低為「與父母的親密性」 (平均值 2.66,標準差 0.65)。 針對真實人際關係各量表每題得分與人數狀況來看,在「與朋友的 訊息性揭露」方面,最高分為「我與同學或朋友會打哈哈、開玩笑」 (平 均值3.57,標準差0.60) ,其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共有595人(96.4%); 最低分為「我與同學或朋友會聊到新聞或時事」(平均值3.15,標準差 0.71),其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共有514人(83.3%)。在「與朋友的 親密性」方面,最高分為「跟同學或朋友談話,讓我覺得有一種歸屬感」 (平均值3.22,標準差0.69),其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共有543人 42.

(59) (88.1%) ;其次為「與同學或朋友談話時,我有被關心的感覺」 (平均值 3.21,標準差0.67),其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共有544人(88.2%); 最低分為 「我會跟同學或朋友講個人的隱私」 (平均值2.76,標準差0.72) , 其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共有419人(68.0%) 。而在「與父母的親密性」 方面,最高分為「與父母談話,我獲得了有益的訊息」 (平均值3.03,標 準差0.79),其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共有498人(80.7%);最低分為 「我與父母會聊到感情話題」 (平均值2.03,標準差0.90) ,其中認為「有 時和經常」者共有174人(28.2%)。. 43.

(60) 表 4-1-7 題 號. 真實人際關係得分情形(n=617) 題目. 真實人際互動量表總分 與父母的親密性 9 我會跟父母講我內心的秘 密 10 我與父母會聊到學校發生 的事 11 我與父母會聊到感情話題 12. 與父母談話時,我有被關心 的感覺 13 與父母談話時,我會談到心 裡的感受或心情 14 與父母談話,我獲得了有益 的訊息 與朋友的親密性 1 我會跟同學或朋友講個人 的隱私 2 我會與同學或朋友談談我 的心情 6 與同學或朋友談話時,我有 被關心的感覺 7 跟同學或朋友談話,讓我覺 得有一種歸屬感 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3 我與同學或朋友會聊到學 校的生活或課業 4 我與同學或朋友會聊到新 聞或時事 5 我與同學或朋友會打哈 哈、開玩笑 8 跟同學或朋友談話,我獲得 了有益的訊息. 從不 (%). 很少 (%). 111 (18.0) 34 (5.5) 200 (32.4) 29 (4.7) 54 (8.8) 31 (5.0) 26 (4.2) 12 (1.9) 7 (1.1) 10 1.6). 256 (41.5) 156 (25.3) 243 (39.4) 129 (20.9) 200 (32.4) 88 (14.3) 172 (27.9) 110 (17.8) 66 (10.7) 64 (10.4). 6 (1.0) 7 (1.1) 6 (1.0) 6 (1.0). 52 (8.4) 96 (15.6) 16 (2.6) 63 (10.2). 註:表中粗體字表示次數最多之選項. 44. 有時 (%). 193 (31.3) 260 (42.1) 131 (21.2) 297 (48.1) 248 (40.2) 329 (53.3) 344 (55.8) 317 (51.4) 332 (53.8) 323 (52.4) 291 (47.2) 314 (50.9) 213 (34.5) 366 (59.3). 經常 (%). 57 (9.2) 167 (27.1) 43 (7.0) 162 (26.3) 115 (18.6) 169 (27.4) 75 (12.2) 178 (28.8) 212 (34.4) 220 (35.7) 268 (43.4) 200 (32.4) 382 (61.9) 182 (29.5).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2.96 2.66 2.32. 0.45 0.65 0.87. 2.91. 0.86. 2.03. 0.90. 2.96. 0.81. 2.69. 0.87. 3.03. 0.79. 3.07 2.76. 0.56 0.72. 3.07. 0.74. 3.21. 0.67. 3.22. 0.69. 3.31 3.33. 0.47 0.67. 3.15. 0.71. 3.57. 0.60. 3.17. 0.64.

(61) (二)網路人際關係 本研究之網路人際關係量表分為兩個層面,一為「與網友的訊息性 揭露」 ,另一為 「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 (見表 4-1-8) 。網路人際互動量 表總分平均值為 1.67、標準差為 0.77,總分平均值低於平均數 2.5。至 於兩個層面網路人際關係分量表,平均分數分別為「與網友的訊息性揭 露」 (平均值 1.77,標準差 0.85) 、 「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 (平均值 1.60, 標準差 0.76)。 針對網路人際關係各量表每題得分與人數狀況,在「與網友的訊息 性揭露」方面,最高分為「我與網友會聊到休閒或娛樂」(平均值1.91, 標準差1.04),其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共有205人(33.3%);其次為 「與網友談話,我獲得了有益的訊息」 (平均值1.79,標準差0.93),其 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共有163人(26.5%) ;最低分為「我與網友會聊 到學校的生活或課業」(平均值1.67,標準差0.88),其中認為「有時和 經常」者共有131人(21.3%) 。在「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方面,最高分 為「與網友談話時,我會有朋友陪伴的感覺」 (平均值1.73,標準差0.90), 其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共有146人(23.7%) ;其次為「我會跟網友談 談我的心情」 (平均值1.70,標準差0.91),其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 共有141人(22.9%) ,最低分為「我會跟網友講個人的隱私」 (平均值1.47, 標準差0.77),其中認為「有時和經常」者共有73人(11.9%)。 45.

(62) 表 4-1-8 題 號. 網路人際關係得分情形(n=617). 題目. 網路人際互動量表總分 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 15 我會跟網友講個人的隱私 16. 我會跟網友談談我的心情. 20. 我與網友會聊到感情話題. 21. 與網友談話時,我有被關心 的感覺 22 與網友談話時,我會有朋友 陪伴的感覺 23 跟網友談話,讓我覺得有一 種歸屬感 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17 我與網友會聊到學校的生 活或課業 18 我與網友會聊到新聞或時 事 19 我與網友會聊到休閒或娛 樂 24 與網友談話,我獲得了有益 的訊息. 從不. 很少. 有時. 經常. (%). (%). (%). (%). 419 (67.9) 353 (57.2) 406 (65.8) 359 (58.2) 334 (54.1) 378 (61.3) 356 (57.7) 353 (57.2) 312 (50.6) 316 (51.2). 註:表中粗體字表示次數最多之選項. 46. 125 (20.3) 123 (19.9) 126 (20.4) 148 (24.0) 137 (22.2) 135 (21.9) 130 (21.2) 118 (19.1) 100 (16.2) 138 (22.4). 56 (9.1) 116 (18.8) 69 (11.2) 97 (15.7) 125 (20.3) 89 (14.4) 112 (18.2) 120 (19.4) 154 (25.0) 138 (22.4). 17 (2.8) 25 (4.1) 16 (2.6) 13 (2.1) 21 (3.4) 15 (2.4) 19 (3.1) 26 (4.2) 51 (8.3) 25 (4.1).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1.67 1.60 1.47. 0.77 0.76 0.77. 1.70. 0.91. 1.51. 0.80. 1.62. 0.82. 1.73. 0.90. 1.58. 0.82. 1.77 1.67. 0.85 0.88. 1.71. 0.92. 1.91. 1.04. 1.79. 0.93.

(63) 四、研究對象網路成癮現況 本研究之網路成癮量表,包含兩個部分,一為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二為網路成癮相關問題,由五個構面組成,共 26 題,以 Likert 四點量表 型式呈現,每題選項為「極不符合」、 「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 計分方式為 1 至 4 分(平均數為 2.5),得分越高,表示網路成癮傾向越 高;得分越低,則反之。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最小值、最大值、 次數分布與百分比來表示。 研究對象網路成癮總分介於 26-104 分,平均值為 52.36,標準差為 12.24(見表 4-1-9) 。根據陳淑惠等(2003)所編製的「中文網路成癮量 表」 (CIAS-R) ,青少年量表分數未達 58 分者不屬於網路成癮族群,本研 究有 430 人(69.7%) ;分數達 58 分以上者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本研究 有 187 人(30.3%) ;分數達 64 分以上者為網路成癮的疑似個案,本研究 有 102 人(16.5%)。. 表 4-1-9. 研究對象網路成癮量表得分分布(n=617). 變項名稱 網路成癮總分 網路成癮等級 無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網路成癮疑似個案. 人數. 430 187 102. 百分比. 69.7 30.3 16.5. 47. 平均值.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52.36. 12.24. 26. 104.

(64) 細看各構面得分情況(見表 4-1-10) ,五個構面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 序為「網路成癮耐受性」 (平均值 2.19,標準差 0.58)、「網路成癮戒斷 症狀」 (平均值 2.11,標準差 0.59) 、 「人際健康問題」 (平均值 1.94,標 準差 0.55) ,而「時間管理問題」與「強迫性上網」其平均值皆為 1.91、 標準差皆為 0.58,各構面的平均值皆低於平均數 2.5,表示研究對象網 路成癮不高。 針對各題得分與人數狀況,在「網路成癮耐受性」方面,最高分為 「其實我每次都只有上網待一下子,但常常一待就待很久下不來」 (平均 值 2.66,標準差 0.79) ,其中認為 「符合和非常符合」 者共有 386 人(62.5%); 最低分為「比起以前,我必須花更多的時間上網才能感到滿足」 (平均值 1.84,標準差 0.75) ,其中認為「符合和非常符合」者共有 115 人(18.7%)。 在「網路成癮戒斷症狀」方面,最高分為「網路斷線或接不上時,我覺 得自己坐立不安」 (平均值 2.29,標準差 0.83) ,其中認為「符合和非常 符合」者共有 247 人(40.0%);最低分為「我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上網 就會情緒低落」 (平均值 1.73,標準差 0.71) ,其中認為「符合和非常符 合」者共有 76 人(12.3%) 。在「人際健康問題」方面,最高分為「上網 對我的學業或工作已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平均值 2.16,標準差 0.84), 其中認為「符合和非常符合」者共有 224 人(36.4%);其次為「因為上 網的關係,我平常休閒活動的時間減少了」 (平均值 2.08,標準差 0.86), 48.

(65) 其中認為「符合和非常符合」者共有 189 人(30.6%);最低為「發現自 己因投注在網路上,而減少和身邊朋友的互動」(平均值 1.67,標準差 0.68) ,其中認為「符合和非常符合」者共有 60 人(9.7%) 。在「強迫性 上網」方面,最高分為「我每次下網後其實是要去做別的事,卻又忍不 住再次上網看看」 (平均值 2.28,標準差 0.85) ,其中認為「符合和非常 符合」者共有 258 人(41.9%);最低分為「我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想 到的事就是上網」 (平均值 1.74,標準差 0.79) ,其中認為「符合和非常 符合」者共有 90 人(14.6%) 。而在「時間管理問題」方面,最高分為「曾 不只一次有人告訴我,我花了太多時間在網路上」 (平均值 2.51,標準差 0.84) ,其中認為「符合和非常符合」者共有 325 人(52.7%) ;最低分為 「我曾不只一次因為上網的關係而睡不到四小時」 (平均值 1.63,標準差 0.83),其中認為「符合和非常符合」者共有 100 人(16.2%)。. 4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ey words: Virtual communit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social network, word-of- mouth

了解電腦網路的原理,學習使用 個人網誌及簡易的網頁設計,具 備電子商務的觀念、網路安全以 及網路犯罪與相關法規.

以前參加科展時,在網路上看過水果發電的研究,覺得很好奇,便到網路上查相關的資

由於較大型網路的 規劃必須考慮到資料傳 輸效率的問題,所以在 規劃時必須將網路切割 成多個子網路,稱為網 際網路。橋接器是最早

The function f (m, n) is introduced as the minimum number of lolis required in a loli field problem. We also obtained a detailed specific result of some numbers and the upper bound of

Thus, our future instruction may take advantages from both the Web-based instru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way.. Keywords:Traditional Instruction、Web-based Instruction、Teaching media

熟悉 MS-OFFICE

熟悉 MS-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