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和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網路使用者的特性、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 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以奠定本研究概念架構與理論基礎。本章分為四節,

第一節為「網路成癮的定義和研究」;第二節為「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成 癮的關係」;第三節為「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關係」;第四節為「人 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和研究

網路成癮有許多類似的詞彙,例如:網路沈迷、電腦網路成癮(Cyber Addiction)、病態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 PIU)、網路 成癮失序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目前國內外學者最 普遍使用的詞彙為網路成癮,故本研究採用網路成癮一詞。

一、 網路成癮的定義

最早開始探討網路行為的是紐約精神科醫師 Goldberg,他於 1995 年 提出人們會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導致幸福感欠缺,並於 1996 年提到網路成 癮的症狀是「因過度使用網路而造成學業、工作、社交、家庭及身心功 能減弱」。之後,Young 於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提出網路使用具有成癮性,這種行為上的衝動性失控並非涉 入任何麻醉劑的使用,但其表現特徵與病態性賭博最為接近(Young, 1996)。1998 年,Young 提出「病態網路使用」一詞,來代表這種成癮性

10

的使用行為。Brenner(1997)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成癮現象,

成癮者無法抗拒上網行為且會造成角色功能問題的衝動。Griffths(1998) 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科技性的成癮,將此現象定義為涉有人際互動行為 的非化學物質成癮。至於,國內學者周榮、周倩(1997)則將網路成癮 定義為重複使用網路而造成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成癮者會想 再度使用網路並產生難以抗拒的慾望,同時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 忍耐、克制、退縮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產生心理與生理上的 依賴。而陳淑惠(1998)則認為網路成癮雖與藥癮、酒癮相似,但較缺乏 明顯的生理性依賴、耐受性與戒斷症狀的生理機制,而是以心理依賴為 主要的心理病理機制。

二、 網路成癮判定標準

Brenner(1997),Goldberg(1996),Griffiths(1998),Young(1998)等人 皆曾提出網路成癮的判定標準,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未有一 致的標準規範,我國大多使用陳淑惠等所編製的量表來作為判別方法。

陳淑惠等(2003)綜合 DSM-IV 診斷標準及臨床個案的觀察,依循傳 統成癮症的診斷概念模式,著重心理層面原則,編制「中文網路成癮量 表(CIAS-R)」,將網路成癮歸納成二個部分及五個構面,分述如下:

(一)網路成癮核心症狀(Core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1. 網路成癮耐受性(Toler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隨著網路使用

11

經驗增加,需透過更多網路內容或更長上網時間才能達到原先相 當程度的滿足。

2. 強迫性上網行為(Compulsive Internet Use):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 網渴望與衝動。每當看到或想到電腦時,會產生想要上網的慾望,

且在看到電腦或網路時,精神較為振奮,渴求能有更多時間留在 網路上。

3. 網路成癮戒斷症狀(Withdrawal from Internet Addiction):如果突然 被迫離開電腦,容易產生受挫的情緒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生氣、

空虛、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或心神不寧。

(二)網路成癮相關問題(Internet Addiction Related Problems) 1. 人際與健康問題(Interpersonal and Health-Related Problems of

Internet Addiction):太多時間專注於網路而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 生活,例如與親友疏遠、掩飾上網行為。生理上也出現眼乾、頭 痛、肩頸痠痛、腸胃問題等身體不適反應。

2. 時間管理問題(Time Management Problems):太多時間專注於網路,

因而打亂生活節奏,例如耽誤睡眠、影響三餐進食、影響學校課 業及工作的安排。

陳淑惠等(2003)所編製的量表是我國第一個本土化編製的量表,

此量表是在國內外成癮量表中較為嚴謹的量表之一,判別結果與其他量

12

表大略相同,且其各因素量表和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均落在合理的 範圍(.78~.93),經作者同意,本研究將以此量表作為依據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