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對象與研究人員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人員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之班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筆者任教於臺北市中心都會 區,校齡約五十年,教職員約兩百人,學生人數約兩千五百人,是臺北是頗負盛 名之大型學校,其中有部分學生專程越區至本校就讀;家長社經背景很高,對於 學校事務十分積極參與,學童課業表現也頗優秀,據教育局之國語數學會考成績 顯示,本校表現優於平均值。

研究者擔任研究對象之導師,剛升上五年級的這些學童,因重新分班,所以 對班上同學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了解;班上的氣氛活潑、融洽,在特殊生方 面,班上有兩名學習障礙的潛發班學童,及一名過動兒選修此課程,需要老師多 費心。

本班學童年齡約在十一足歲至十二足歲間,班上學童共三十人,其中男女生 各十五人,班上學童有一半為外省族群,三分之一為本省族群,六分之一為客家 族群,和祖父母同住的比例並不高,臺語並非他們日常生活慣用之語言;本土語 課選修原住民語一人,選修客語六人,選修閩南語課共有二十三人(男生十一人,

女生十二人),這二十三人即為本次研究之研究對象。

二、 研究人員

(一) 研究者

研究者自 2001 年自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畢業後,經過一年的代課抵實習,即 進入台北市擔任教職,至今教學經驗已有十一年,期間大部分都擔任高年級導師,

對於高年級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及輔導管教,有相當的認識和經驗。

研究者積極教學相關研習、讀書會等,期許能更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能,於 2008 年參加了閩南語師資中階研習後,深感自己雖然能流利說出自己的母語,

但是對於臺語的音律、變調、用法等學術背景及文法,仍有許多不足,甚至在教

臺語課時,因此感到心虛,不若其他任教科目得心應手;因此於 2010 年進入臺 東大學臺灣語言教學研究所就讀,期望能增加相關知能並幫助下一代孩子更有學 習母語之動力。

(二) 協同研究者

在本行動研究中,研究者即為教學者,在教學同時又要觀察記錄,如何使研 究不失公正客觀,是研究者所擔心的,因此研究者邀請了兩位同事朱老師及林老 師擔任協同研究者,朱老師是我的同學兼同事,目前也任教於五年級,對於研究 者所教學的單元有實際的教學經驗,給了我許多寶貴的建議;而林老師是學校的 實習老師,甫從花蓮教育大學畢業,協助我課程攝影及教學觀察記錄,觀察課堂 教學期間,也提醒我學生的學習反應,讓我作為檢討改進的依據。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希望綜合整理相關的文獻資料,探討運用讀者劇場融入國小高年級臺 語教學之可行性,並且在實際教學中,藉由觀察、問卷與訪談等多面向的觀點,

來釐清讀者劇場在臺語教育現場實施所遭遇到的困難與瓶頸。透過理論與實務結 合的行動研究法,找出問題解決之道,以改進教學方法。現將行動研究法之理念 基礎與特色及本研究為何採取行動研究法之原因說明如下:

一、 行動研究法理念基礎與特色

所謂「行動研究」,是一種講究實務經歷的研究方法,顧名思義,行動研究 就是將「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黃政傑,1999),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 作情境當中,根據自己實務活動上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研擬解決問題的 途徑策略方法,並透過實際行動付諸實施、執行,進而加以評鑑反省回饋修正,

以解決實際問題(蔡清田,2001)。歐用生提出,行動研究是教師研究自己的教 學實際,證驗假設,建立自己的教學哲學,以改進並提高教學品質,落實課程與 教學革新的方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歐用生,1999)。陳惠邦(1998)

認為教育行動研究中的反省是將教師對教學實踐(行)過程、教育探究與認識(知)

過程、理解結果自我知覺(self-awarness),再呈現與批判分析的過程。

「實踐導向」為行動研究的起源,也是行動研究的首要精神特徵(吳明隆,

2002),因此,行動研究法較其他研究法更了解教育時況,能夠結合教育理念與 實踐的理想(甄曉蘭,2003),近年來所謂「教師即研究者」的教育改革理念,

就是「行動研究」的特色之一(吳明清,1991)。

二、 行動研究的實施步驟

本研究依據吳宗立(2002)所提出的將行動研究的歷程分為下列五個步驟。

(一) 確認問題

問題對研究者而言是重要的,在進行研究之初,教師應該確定所要研究的問 題焦點,就實際工作情境中說明問題的情境?問題的領域?問題的重要性?及預 期達成的目標。

(二) 研擬計畫

研擬計畫有賴於資料的蒐集。凡其在教育情境中所見、所聞,不論是靜態或 動態的資料,均可運用多元技術或科技媒體以獲得所需資料。

(三) 行動策略

即透過資料分析與統整,建立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案,並從實際行動中驗證策 略方案的效果。

(四) 批判反省

批判反省是轉化對實務工作了解的一種方式,教師從批判反省中可促發其個 人的教育專業發展。

(五) 評鑑回饋

評鑑回饋提供各階段檢討修正,排除固定僵化的偏見,納入其他相關人員的 論點,積極面對批判與建議,使研究結論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質化實際研究的優點在於彈性,早期的分析建基於早期的觀察,而且又成為 後來觀察的基礎,這種資料蒐集和分析交錯進行情形,便於研究進行中適時進行 必要的修正(黃政傑等,1996)。因此行動研究不但有其實施步驟,而且實施步 驟還是一個不斷循環的研究歷程。本研究即依行動研究之步驟進行三個循環臺語 讀者劇場教學的探究。

三、 本研究為何採取行動研究法之原因

由於讀者劇場在台灣被運用於臺語教學之研究甚少,幾乎找不到相關資料,

所以研究者除為了解讀者劇場對學生學習臺語能力之助益外,更欲藉由行動研究 不斷評鑑、反省的特質,在實施中發現問題並尋求讀者劇場用於臺語教學可行之 教學策略。此外,本研究之主旨乃以教學現場為出發點來解決本校該班學生因所

處環境與家庭因素所造成之臺語能力落差的情形,此為筆者實際教學中的問題,

而行動研究之特質以解決實務問題為其導向,所以本研究決定採用行動研究法,

希望能提供實施讀者劇場教學之教師或從事相關研究探討之學者作為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