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讀者劇場融入臺語課之教學歷程

一、 課程的發展

要進行讀者劇場融入臺語課的活動課程,其中課程設計原則、課文的選定、

教材分析、分組的編排以及教學流程安排等都需要有完善的規劃。

(一) 課程設計原則

在本研究中,學生剛升上五年級重新分班,他們來自十六個不同班級,對於 臺語的學習經驗都不相同,而且是第一次接觸到讀者劇場教學,所以課程設計必 須能讓學生感興趣,且又要有好的學習成效,筆者根據以下原則進行課程設計:

1.

以現行臺語課本為依據

在進行這個課程之前,筆者曾考慮以現有劇本來進行教學,但探查研究發現,

以臺語出版的兒童劇本書籍並不多,筆者最先考慮的是寶島新聲廣播電台所發行 有聲書(附劇本)--臺灣民間故事,其中收錄如:白賊七、鴨母王、廖添丁等膾炙 人口的故事,故事情節高潮迭起,學生應會感到興趣;筆者也參考了各縣市政府 或民間團體所舉辦之臺語劇本創作得獎作品,這些作品的品質都很不錯,然而,

為了完整呈現故事性,篇幅都稍長,且因非為讀者劇場量身打造,因此劇本中常 有動作或走位的需求;另外,現成劇本常有主配角之分,主角的臺詞遠多於配角,

會造成學生練習分量的不均,角色人數也不符合教學實施需求。為了將讀者劇場

巧妙融入臺語課中,筆者以現行使用的臺語教科書-康軒版第九冊為依據進行改 編,之所以採用這個版本,是由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學年會議評選出來的結果,

而本研究之對象為五年級上學期之學生,故採用第九冊。臺語教科書裡,主要分 為三大單元,共五課課文。筆者以課文為主,進行改編,雖有所侷限,但課文比 較貼近兒童的學習經驗,因為那是他們才剛接觸過的;一方面可以當作複習,另 一方面也加深加廣他們的學習教材。

2.

貼近生活經驗

學生在課堂上所學之語彙,如果沒有經常使用,往往無法成為真實語言,而 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能應用在生活上,因此讀者劇場活動朗讀臺詞的方式,就 提供學生生活對話的練習情境,使學生可以藉由小組之間的練習,體驗到如何用 臺語與家人、朋友對話;筆者在設計劇本時,除了配合課程,也盡可能貼近生活 經驗,提供生活化的情境,如:去遊樂園玩、職業討論、畢業旅行規畫等,再編 寫臺詞,呈現日常生活的真實對話。

3.

引起學生興趣

高年級的孩子相較於低年級已經較為害羞,因此課堂活動參與度,常會略顯 不足;在本課程設計裡,筆者希望能透過輕鬆、活潑的課程活動,引起學生的學 習興趣,藉由小組共同討論、練習的過程,了解到他們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為 了讓孩子能樂在其中、勤於練習,筆者在每個劇本會設計一些較輕鬆的對話或笑 點,為了能博得掌聲,通常就更賣力的練習,最後並安排小組上臺進行舞臺讀劇,

給孩子上臺的機會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 劇本編寫原則

本研究所採用之劇本,是筆者根據課程自行編寫,坊間雖有許多劇本可供參 考、應用,但在角色人數、篇幅長度、用字遣詞等,無法切合課程需要,且大部 分劇本非為讀者劇場所寫,內容需要搭配動作、表情來凸顯故事情節,因此筆者 考量學生程度,根據臺語課本進行改寫,改寫原則如下:

1.

配合學生程度

由於本研究對象這些孩子們,日常生活並非以臺語為慣用語言,因此在口語 表達上,並不流利;筆者在編寫劇本時,考量到要配合學生程度,用字遣詞力求 簡單、生活化,且配合課程,將學生課堂上剛學過的詞語、句型,編寫入劇本中,

除了讓他們能在次複習課本所學內容外,也讓臺語能力較弱的孩子,不因為先備 能力不足而無法參與此活動。

2.

結合生活經驗

語言是生活中的工具,經常使用就能越來越熟練,反之,若太少使用則會越 來越生疏。在這個研究中,筆者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劇中主角年齡設定 與他們差不多,時間、空間也都與他們的生活相仿,並將該年齡層學童日常生活 可能遭遇到的情境,結合課本所學,編寫為劇本,讓學生可將他在讀者劇場中所 學到的語彙,運用在日常生活與家人、同儕溝通。

3.

兼顧趣味性

興趣是成功學習的催化劑,Todal(2003)提出雖然語言已經進入學校系統、

成為正式教學的科目之一,但是要讓語言生命力源源不絕,還必須做到增加新生 代學習的興趣、增加使用的人數、增加在家講的頻率。在臺語課教學現場,筆者 常會舉些輕鬆的例子,提醒他們要學好發音,以免鬧笑話;在編寫劇本時,筆者 也希望能兼顧趣味性,運用臺語的諧音、孩童之間鬥嘴等情境,提高趣味性,增 加他們的學習動機。

4.

篇幅長短宜適中

以康軒版第九課閩南語課本的課文篇幅來說,每一課的課文約在十句話上下,

若要改編為劇本,太短則無法完整呈現事情的來龍去脈,但太長又會造成學生的 負擔,因此本研究之改編劇本篇幅約設定在三至五分鐘。

(三) 課程教材分析

在康軒版閩南語課本第九冊裡,共有五課課文,內容如下 表 3 配合教學內容教科書單元

單元 課次

行行出狀元 第一課阿媽誠好膽 第二課作田人 美麗的寶島 第三課 臺灣名產

第四課臺灣美麗的海翁 破病的症頭 第五課 感冒

其中第一課阿媽誠好膽」,應是改編自耳熟能詳的笑話。內容在說阿媽搭乘 雲霄飛車時英勇的大喊:「衝阿,衝阿,閣衝阿!」引起眾人的讚嘆,原來阿嬤是 在呼喊她丈夫「國昌仔」,我認為這一課的趣味性,應該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本課中,課文延伸學習到許多關於個性的語詞,如:閉思、恬靜、活潑、古意 等,於是筆者將本課課文與語詞,加上情境的敘述,改編為同名劇本「阿媽誠好 膽」(參見附錄一、二)。

第二課「作田人」則是敘述「作田人」阿水伯辛勤耕耘的情形,期待能有好 的收成;作田人的生活情形在都會區兒童的經驗較少連結,但這一課的語詞遊樂 園還介紹了許多職業:如公務人員、作穡人、總鋪師、護士、、等職業,因此我 設計同學間在聊長大志願的情境,改編為劇本二「各行各業」,其中有人想當總 舖師、有人想當護士…,他們對於職業都有相當的憧憬與想法,也對職業的辛勞 及達成前的準備,提出自己的看法(參見附錄四、五)。

第三課「臺灣名產」則在課文中介紹了澎湖鹹餅、新港糖仔、鹿港糕仔,另 外在語詞遊樂園中又介紹到大溪豆乾、竹山番薯糖、宜蘭金棗糕、臺中太陽餅等,

與學生日常經驗應能相結合;而第四課臺灣美麗的海翁在敘述臺灣的形狀像一隻 鯨魚,基隆是嘴巴的部位,屏東有如魚尾巴,宜蘭、花蓮和臺東像魚腹,語詞遊 樂園中更將整個臺灣的重要縣市地名列出,因為第三課與第四課是同一個單元,

而且內容關連性頗高,因此我將這兩課結合高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畢業旅 行改編為劇本三「畢業旅行」(參見附錄七、八、九)。

至於第五課「感冒」,因為教學時間不足,所以本研究並未採用。

(四) 分組的編排

班上學生共有三十人,實際選修閩南語課的有二十三人,我將學生分成四組,

每一組人數為五至六人;我也將每一個劇本的角色設定為五個人,因此五人小組 會剛好每人一個角色,而六人小組則會有兩個人同念一個角色。

(五) 教學時間

本研究進行時間為民國一○○年十月至民國一○一年一月間,每週一堂的本土 語課程時間,為期一學期。這學期的臺語課,課表上所排定的是星期三的最後一 節課,但因為星期三是半天課,下課鐘響即要收拾書包放學,不像其他節還有下 課時間可稍做緩衝,且前一節課社會課學生是在科任教室上課,學生從科任教室 走回來也需一小段時間,如此一來,上課前的小組練習就顯得較困難,且上課時 時間的掌控十分重要。

以筆者身為班級導師來說,其實還有早自習可稍作彈性運用,但因班上還有 四分之一是修習其他語言課程,若要以早自習來加強練習,也不恰當,因此,本 研究之教學時間僅以每周一堂課為主,輔以鼓勵學生下課時間小組練習,提供其 他有意從事相關課程之教師或研究者為參考。

(六) 教學流程安排

讀者劇場教學流程主要分為教學前的準備活動,以及教學中的發展活動與綜 合活動,流程依序進行,然亦會視學生的反應與行為作適度調整。

1.

準備活動

主要是分組、及讀者劇場劇本的編寫。分組是為了能有一群互相幫忙的同儕,

一起練習朗讀劇本,其中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互相支援、學習;教師會根據課文 來編寫劇本,提供學生讀者劇場活動的練習與呈現所需。

2.

發展活動

發展活動依流程,細分為:引起動機、教科書內容教學、教師範讀劇本、學 生跟讀劇本、分組練習、上臺表演,呈現如下:

3.

引起動機

教學一開始,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喚發學習的熱情,研究者根據教材內容 先與他們的生活經驗作連結。

4.

教科書內容教學

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後,教師針對教科書的課文、語詞、句型、、等內容進 行教學,並搭配記憶力大考驗等小遊戲,持續維持他們的注意力。

5.

教師範讀

熟悉教科書教材內容後,教師會先發給學生由課文改編的劇本,並為他們進

熟悉教科書教材內容後,教師會先發給學生由課文改編的劇本,並為他們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