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以自編的「比例推理試題」為主要工具來蒐集所需的資料,藉以 找出國中七年級學生在尚未接觸國中比例單元之前,有多少比率的學生會使用加 法策略來解比例推理問題。而不同的數字結構或語意結構,對於比例推理的解題 表現有何差異。

一、「比例推理試題」前測之編製

(一)比例推理試題發展階段

研究者依據比例推理的教學目標蒐集彙整文獻資料、各家版本的教科書及本 身和其他專家教師的教學經驗,自編比例推理試題。

比例推理試題中,雖然研究者並未限制學生採用何種策略作答,但比例式中 各項的比值關係會影響學生解題的難易度。學者(林福來、郭汾派、林光賢,1986a,

1986b;楊錦連,1999;劉祥通,2003;Hart,1981;Noelting, 1980a, 1980b 等)

探討學生在不同數字結構之解題表現的研究,都指出學生解比例問題之成功與否,

深受問題情境中數字結構的影響。根據劉祥通與周立勳(1997)的研究,可將比 例式中數字的關係分為四種型式,如下表 3-1 所示:

表 3-1

數字結構原始分類表

數字結構 定義 舉例

第一式 b 和 c 都是 a 的整數倍 2:4=6:x 第二式 只有 b 是 a 的整數倍 2:6=5:x 第三式 只有 c 是 a 的整數倍 2:5=6:x 第四式 b 和 c 都不是 a 的整數倍 2:3=5:x 註:比例式為「a:b=c:x」

根據周筱亭等人(2002)的研究,比例推理問題可依據語意結構的不同,

分成交換問題、組合問題、母子問題、密度問題及伸縮問題五個情境。研究者將 自編的比例推理試題依據上述數字結構及語意結構的不同,編列雙向細目表,如 下表 3-2 所示。

表 3-2

比例推理試題發展階段--雙向細目表

交換問題 組合問題 母子問題 密度問題 伸縮問題

第一式 6 9 13

第二式 1 11

第三式 2 4 10 8

第四式 3 5 7 12

(二)比例推理試題之第一次修訂

研究者最初是根據國內學者研究的分類及其舉例,將自編的比例推理試題予 以分類。而國外學者 Lamon(1993)則是將比例推理問題,分成關聯的集合

(Associated Sets)、部分-部分-全體(Part-Part-Whole)、熟知的量數

(Well-Chunked Measures)及擴大與縮小(Stretchers and Shrinkers)四大情境。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國內學者與 Lamon 的分類方式有重疊之處。

例如組合問題相當於關聯的集合、母子問題相當於部分-部分-全體、密度問題相 當於熟知的量數、伸縮問題則相當於擴大與縮小。

而依據楊錦連(1999)之研究,國小五年級學生在交換問題和組合問題的解 題通過率,分別是 52.9%及 53.3%,而六年級則是 68.2%及 70.0%。其研究顯示 出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對交換問題和組合問題的解題表現並無明顯差異。再加上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想瞭解學生在小學學習比例單元之後的解題表現,及其可 能會遇到的困難,並加以排除。因此研究者決定改用國外學者的分類方式,並將 交換問題併入關聯的集合中。

研究者為了後續的研究中,能夠探討與瞭解不同的語意結構與數字結構對解

Associated Sets

(關聯的集合)

Part-Part-Whole

(部分-部分-全體)

Well-Chunked Measures

(熟知的量數)

Stretchers and Shrinkers

(擴大與縮小) 3:24=10:X

6 特製飲料 3:9=5:X

10 速度 2:160=X:300

14 影子長度 17:51=25:X 第

三 式

3 購物 3:10=15:X

7 球 10:3=50:X

11 濃度 75:15=300:X

15 照片 9:8=162:X 第

四 式

4 兌換貨幣 14:50=35:X

8 水果禮盒 12:8=30:X

12 密度 27:18=60:X

16 影子長度 5:4=7:X

(三)比例推理試題之第二次修訂及預試

根據劉祥通與周立勳(1997)的研究,數字結構第二式的解題通過率為 64.0

%,而第三式的解題通過率則為 63.9%;研究顯示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數字結構

2003;Lamon, 1993)均指出,不同語意結構的比例問題,其難易度不同,學生 的解題表現也有差異。因此,研究者為了避免學生因對語意結構的不熟悉、對數

表 3-5

比例推理前測試題之雙向細目表

Associated Sets

(關聯的集合)

Part-Part-Whole

(部分-部分-全體)

Well-Chunked Measures

(熟知的量數)

Stretchers and Shrinkers

(擴大與縮小) 2:160=6:X

I-10 放大縮小 5:10=15:X I-2 購物

3:24=6:X

I-5 特製飲料 3:6=9:X

I-8 濃度 15:75=30:X

I-11 照片 5:10=90:X I-3 兌換貨幣

10:40=100:X

I-6 球 3:9=15:X

I-9 密度 10:40=30:X

I-12 影子長度 3:240=5:X

Ⅱ-10 放大縮小 4:8=9:X

Ⅱ-2 購物 3:25=12:X

Ⅱ-5 特製飲料 2:6=3:X

Ⅱ-8 濃度 75:15=150:X

Ⅱ-11 照片 9:8=162:X

Ⅱ-3 兌換貨幣 10:40=35:X

Ⅱ-6 球 10:3=50:X

Ⅱ-9 密度 25:18=50:X

Ⅱ-12 影子長度 10:25=12:X

Ⅲ-7 速度 30:45=80:X

Ⅲ-10 放大縮小 15:100=24:X

Ⅲ-11 照片 10:8=175:X

Ⅲ-3 兌換貨幣 14:50=35:X

Ⅲ-6 球 15:6=40:X

Ⅲ-9 密度 27:18=60:X

Ⅲ-12 影子長度 5:4=7:X

考量到不同的數字結構可能影響學生的作答情形,因此研究者將三份測驗卷

(不同數字結構)按照施測順序的不同,分成 A、B、C、D、E 和 F 卷,各卷測 驗順序如下表 3-6 所示。各分卷可參考附錄一~六。

表 3-6

生七年級上學期三次段考的成績,按照 S 型分組,讓各卷作答的學生皆有程度較 好和較不好的。發出的 A、B、C、D、E、F 各分卷的測驗卷數,統計如下表所 示。

表 3-7

各分卷的測驗人數分配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合計 A 卷 5 4 4 3 4 4 5 4 33 B 卷 4 4 4 4 4 4 5 5 34 C 卷 4 5 4 4 4 4 4 5 34 D 卷 4 4 5 5 4 3 3 5 33 E 卷 4 4 4 4 4 5 4 5 34 F 卷 4 3 4 3 4 5 4 5 32 合計 25 24 25 23 24 25 25 29 200

研究者於 105 年 2 月下學期開學第二週,利用自編的比例推理試題,對研究 者任教學校的七年級學生進行施測。發出比例推理前測試題 200 份,分三個時段 進行施測,收回有效試卷共 194 份(三卷皆完成者,視為有效試題)。試卷收回 後進行批改,並統計所有受試者的答題情況。利用 SPSS 軟體測得 Cronbach’s α 係數為 0.956,顯示本試題具有良好的信度。

(五)評分方式

研究者自編之比例推理試題皆為應用問題,需要學生寫出計算或推論過程。

考量到研究目的是想瞭解學生在小學學習比與比例單元之後,在不同的數字結構 或語意結構之下,對於比例推理的解題表現。因此研究者在計分方式上,採用答 對或答錯來呈現,而沒有採計部分給分。亦即能夠寫出正確的計算或推論過程者,

即為答對者;無法正確列式、計算錯誤或空白的,則為答錯者。而能正確列式,

卻無法算出正確答案者,也屬於答錯者。

二、「比例推理試題」後測之編製

(一)比例推理後測試題發展階段

比例推理的後測試題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國中比例單元相關試題和前 測試題。為了檢測學生在學完國中「比與比例」單元之後的學習表現,因此依據 教育部所頒訂能力指標之課程目標及其應達成的基本能力,並參考現行教科書各 版本中的例題,篩選出較基本的題目,編製成比例推理後測試題。同時,為了檢 測受試者在經過國中比例單元的學習,以及課堂中針對其錯誤觀念予以導正之後,

對於前測中錯誤率較高的題目,其作答情況是否有所改變。因此,由前測試題中 挑選出錯誤率最高的四題,將題目中的數據修改過後,也放進後測試題中。

研究者依據布魯姆(2001)的研究分類,將認知領域教育目標之認知歷程分 為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鑑和創造六個向度。考量到後測試題的施測目的,

主要為檢驗學生是否達成基本能力,因此選用其中的「了解」與「應用」作為檢 測的兩個向度,編列比例推理後測試題的雙向細目表如下表 3-8 所示。

另外,為了檢驗測驗的題目是否能對應其測驗目標,因此將試題分為比例式、

連比例與正比、反比三個教學主題,再依據其教學目標、對應的能力指標及評量 目標,將後測試題予以分類整理如下表 3-9 所示。

表 3-8

比例推理後測試題發展階段之雙向細目表

教學單元 了解

(understand)

應用

(apply)

比與比值

1 寫出比及其比值 2 求出各比的比值 3 化為最簡整數比

比例式的基本

運算 4(1)求比例式中的未知數 4(2)、(3)、(4) 求比例式中的未知數

比例式的應用

5、7 求比值

6 由x、y 關係式中找出 x:y 8、9、17、18、19、20 應用問題 連比 10(1)求連比 10(2)求連比

連比例式 的應用

11 求連比例式中的未知數 12 由x、y、z 關係式,

找出x:y:z 13、14 應用問題

正比 15(1)正比的關係式 15(2)找對應的值

反比 16(1)反比的關係式 16(2)找對應的值

表 3-9

18、19、20

能熟練比例式的

題意,題目是否可具代表性…等。

(understand)

應用 8、9、17、18、19、20 應用問題

連比 10(1)從整數比求連比

(三)評分方式

研究者自編之比例推理後測試題皆為計算或應用問題,需要學生寫出計算或 推論過程。考量到後測試題的評量目的,是為了檢測學生學習國中比例單元之後,

是否具備該單元的基本能力,故後測試題多為簡單的基本計算題,不需繁雜的計 算過程。因此研究者在計分方式上,採用答對或答錯來呈現,而沒有採計部分給 分。亦即能夠寫出正確的計算或推論過程者,即為答對者;無法正確列式、計算 錯誤或空白的,則為答錯者。

三、課中補救的實施方式

研究者採用課中補救的方式,期望學生在原本的課堂中,將既有的錯誤觀念 或想法,以及不足之處,都能夠修正錯誤並且補足欠缺的先備知識。

(一)準備階段

研究者在編製比例推理試題之前,先閱讀相關文獻及研究,發現大多數研究 比例推理能力的學者,都發現過學生使用加法策略的狀況。因此,比例推理前測 施測之後,在批閱試題的過程中,特別留意學生是否使用加法策略來解題。同時,

在批閱試卷之後,針對使用加法策略的學生進行訪談,瞭解學生在比例推理的解 題過程中,在哪些時機會選擇使用加法策略。

在批閱試題的過程中,除了留意加法策略的使用之外,也會將學生較為特殊 或者不同於一般常見的解題過程記錄下來。再透過訪談,瞭解學生特殊解法的觀 念或想法。統計答題狀況之後,先初步計算各題答對率,分析比較研究者任教班 級學生的解題表現。再針對答對率較低的題目,在教學之前將其整理分類;以及 整體答題狀況較差的學生,瞭解其不會寫的原因。

(二)實施階段

正式進行國中比例單元教學時,研究者以現行的教科書為主要的教學教材。

在相關研究與文獻分析後,決定參考診斷教學之概念、原則及教學模式,進行課 中補救教學活動。並根據準備階段所獲得的資訊,設計相關之補救教學活動之教 案(參考附錄八)。在教案中利用底線標註的地方,屬於課中補救教學的部分,

其餘沒有標註的則是研究者平常所使用的教學模式。

生:………,題目好像怪怪的(一陣念念有詞後,終於回答)。

生:………,題目好像怪怪的(一陣念念有詞後,終於回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