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了方便比較研究者任教班級,與所有受試者的答對率,特地將上表繪製成 折線圖,如下圖 4-7 所示。

圖 4-7

數字結構第 I 式各題答對率之折線圖

由表 4-13 及圖 4-7 可看出,在數字結構第 I 式中,研究者任教班級的答對率,

和其他所有受試者相比,並沒有很大的差異。其中,第 6 題的答對率比其他所有 受試者低 0.12,第 10 題的答對率比其他所有受試者高 0.11,其餘各題答對率相 差不超過 0.07。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研究者任教 班級之外的 受試者

研究者任教 班級

表 4-14

為了方便比較研究者任教班級,與其他所有受試者的答對率,特地將上表繪 製成折線圖,如下圖 4-8 所示。

圖 4-8

數字結構第Ⅱ式各題答對率之折線圖

由表 4-14 及圖 4-8 可看出,在數字結構第Ⅱ式中,研究者任教班級的答對 率,和其他所有受試者相比,答對率差距較大的題數比第 I 式多。其中,第 10 題的答對率比其他所有受試者高 0.13,第 5 題的答對率比其他所有受試者高 0.08。

第 1 題的答對率比其他所有受試者低 0.11,而第 11 題的答對率也比其他所有受 試者低 0.11,而第 7 題的答對率比其他所有受試者低 0.09。其餘各題答對率相差 不超過 0.05。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研究者任教 班級之外的 受試者 研究者任教 班級

表 4-15

為了方便比較研究者任教班級,與其他所有受試者的答對率,特地將上表繪

表 4-16

研究者任教班級 VS 其他所有受試者的前測答對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顯著性 P 值 F 值

第 I 式 0.849 0.037 第Ⅱ式 0.772 0.086 第Ⅲ式 0.702 0.151 整份試卷 0.907 0.014

由表 4-16 可知,數字結構各式以及整份試卷的顯著性 P 值都大於 0.05,未 達顯著水準。亦即研究者任教班級與其他所有受試者,在比例推理前測試題中的 答對率,整體而言都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者想進一步瞭解任教班級的學生,在比例推理前測試題中更詳細的答題 狀況,以決定哪些學生需列入課中補救前後的觀察名單。因此,研究者將任教班 級學生的答題狀況,整理統計如下表 4-17 所示。為了方便比較和說明,因此按 照其整份試題的總答對題數排序,並將學生依序編號。

由表 4-17 可看出,學生 S1~S17 在比例推理前測試題的答對率,達 0.8 以上,

不需列為觀察名單。學生 S18~S20 的答對率在 0.6~0.8 之間,可考慮列入觀察 名單。而學生 S21~S25 的答對率低於 0.6,是本研究主要的觀察名單。

表 4-17

二、研究者任教班級與其他所有受試者的後測答對率分析

表 4-19

為了方便比較與說明,特地將上表之數據繪製成折線圖,如下圖 4-10 所示。 題的 F=23.742,顯著性 P=0.000,達顯著水準。亦即研究者任教班級與其他所 有受試者後測的答對率表現,的確有所不同。

三、前、後測相關試題答對率之比較

為了瞭解學生在比例推理前、後測之相關試題中,答題狀況有何差異,同時 也考量到研究者採用課中補救教學,對象是任教班級全部學生。因此,研究者先 將所有受試者及研究者任教班級,在前測答對率最低的 4 題,以及將其修改數據 之後,對應的後測最後 4 題之答對率,分別整理統計如下表 4-20 所示。

表 4-20

比例推理前、後測試題之答對率及其變化

題號

研究者任教班級 之外的受試者

(N=169)

研究者任教班級

(N=25)

前測Ⅲ之 6 0.62 0.68 後測 17 0.68 0.84

變化量 0.06 0.16

前測Ⅲ之 9 0.62 0.56 後測 18 0.62 0.88

變化量 0 0.32

前測Ⅲ之 11 0.62 0.64 後測 19 0.62 0.80

變化量 0 0.16

前測Ⅲ之 12 0.50 0.60 後測 20 0.58 0.76

變化量 0.08 0.16

註:前測之題號為數字結構第Ⅲ式中的第 6、9、11、12 題 註:變化量為「後測答對率-前測答對率」

由表 4-20 可看出,在前、後測相互對應的四題中,研究者任教班級後測的

錯誤,因此研究者在虛擬班級的學生中,篩選出同樣條件的學生,列入比較的名

況。有學生後測相關類題四題都答對,有的答對其中兩題,但也有不少學生仍然 四題都答錯。針對此現象,研究者特地去請教虛擬對照組班級的任課老師,瞭解 上表 4-21 中虛擬對照組學生平常上課的表現,再與研究者任教班級需補救的學 生相比,發現其中有許多類似之處。舉例來說,研究者任教班級學生編號 S20、

S22、S23 和虛擬對照組學生 C2-1、C2-2、C2-3,雖然前測時表現不佳,相關類 題四題全錯,但這幾位學生平常上課時學習態度較認真、積極,其中 S22、S23 有問題時會主動發問而不輕言放棄,因此後測類題的表現有較明顯的進步。反觀 學生編號 S24、C2-4、C2-5 以及 C1-1、C1-2、C1-3、C1-4,雖與前述學生一樣 前測類題全錯,但因這幾位學生對於學校課業沒有任何學習意願,表現放棄學習 的狀態,平時上課常有睡覺、聊天、干擾上課秩序等脫序行為;平常考試時,選 擇題沒看題目隨便亂猜,而非選題就空白不寫。也因此後測類題與前測類題一樣 四題全錯,沒有任何進步。另外,編號 S25 及 C2-6 的狀況也有相似之處,這兩 位學生前測類題也是四題全錯,平時上課雖不吵不鬧不會干擾上課秩序,但卻無 法理解老師上課的內容。S25 狀況較為特殊,在該生七年級上學期時,各科表現 皆明顯落後於其他同學。該生表示上課幾乎都聽不懂,只能跟著抄寫筆記;雖然 鑑定有學習障礙,但因故留在原班級上課而沒有進入資源班,學習表現一直未能 有效提升。因此後測類題仍然四題全錯無任何進步。

綜上所述,研究者任教班級經過課中補救教學之後,其前、後測相關類題的 答對率,進步幅度明顯高於其他所有受試者的答對率,由此可知課中補救教學整 體而言具有其成效。而前測類題表現較差(四題全錯)的學生當中,不管是研究 者任教班級或者其他所有受試者,撇除狀況特殊的個案之外,學習表現大多都與 其本身的學習態度息息相關。換言之,只要學生願意努力學習、不輕言放棄,再 加上教師適時的引導和鼓勵,學習表現通常都能有一定的水準。

四、前、後測相關試題使用加法策略之比較

為了方便比較兩者之間的變化量,特地將研究者任教班級及其他所有受試者 的前、後測變化量,繪製成折線圖如圖 4-12 所示:

圖 4-12

比例推理前、後測試題使用加法策略佔答錯者之比率變化

由表 4-22 及圖 4-12 可看出,在比例推理前測相關類題答錯的人中,研究者 任教班級與其他所有受試者使用加法策略的比率,除了第 11 題較低之外,其他 三題則不相上下。而在學習國中比例單元之後,研究者任教班級在比例推理後測 之相關類題答錯的人中,僅有一題仍有 1 位學生使用加法策略,佔此題答錯者的 17%。另外三題的答錯者中,都沒有人使用加法策略,分別由前測的 25%、27

%和 11%下降至後測相關類題的 0%。而其他所有受試者在後測相關類題答錯者 中,仍分別有 20%、22%、18%及 24%的比率使用加法策略。其中一題前、後 測比率沒有改變,另外三題則分別下降 6%、13%及 13%。由此可知,研究者任 教班級在課中補救教學之後,使用加法策略的比率明顯低於其他所有受試者;同 時,使用加法策略之比率下降的幅度也比其他所有受試者大。

-0.3 -0.25 -0.2 -0.15 -0.1 -0.05 0

17 18 19 20

研究者任教班 級之外的學生 研究者任教班 級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是依據研究中的發現,以及資料分析討論的結果,來回答本研究的研究 問題。本章共分為兩節,第一節為「結論」,第二節為「檢討與建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