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重要的工具。在訪談的過程中,研 究者的提問方式、與研究參與者的互動以及觀察的敏銳度,都會影響資 料蒐集的結果;而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研究者更是仰賴本身的經驗、

訓練背景以及對研究參與者經驗的理解來進行理論性的分析。因此,本 節將先就研究者的背景、研究者的角色與定位來進行說明,再介紹訪談 大綱、訪談札記、研究同意書及研究檢核函等,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其 它工具。

壹、 研究者

一、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大學時期接受的是心理學系的訓練。92 年在因緣際會下,一 頭栽入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的領域,擔任職業輔導評量人員的角 色。而工作的過程中,雖然持續參與職業重建相關的在職訓練課程,但 有感於自身專業知能仍有不足,便於工作三年後,報考台灣師範大學復 健諮商研究所,以在職進修的方式就讀至今。

縱觀研究者的學習及工作經驗,所累積得到與此研究相關的能力,

可概分為下列三個方向:

(一) 諮商、輔導與心理學的相關訓練

大學時期的我,仍處於職業探索的階段,除了心理系本身開設的課 程外,也陸續選修或旁聽了其它系所的課程,試圖拓展自己的知識廣度。

當時,系上的發展與臨床心理學相關課程,以及在九二一之後接受災後 心理諮詢專線的訓練及值班經驗,陸續開啟我對助人工作的視野與實務 經驗。而在大學期間修習教育學程,並取得中學輔導科教師資格的經驗,

也讓我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累積相關的能力。

踏入職場,從事職業輔導評量的經驗,讓我看到自己在助人工作上 的興趣及能力。因此,就讀研究所之後,我將培養自身的諮商或輔導能 力列為首要的學習目標。我先後在所上選修了「諮商理論與技術專題研 究」、「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專題研究」與「身心障礙者心理輔導專題研 究」等課程;在老師的講授與課堂討論中,我嘗試將理論與實務經驗對 照,試著釐清自己的助人風格以及理論架構,也更清楚在面對不同類型 個案時,需掌握的不同課題。

此外,基於生涯諮商在職業重建服務中的重要性,我也至教育心理 與輔導研究所選修「生涯發展理論研究」課程。課堂是由來自四面八方、

不同背景的同學所組成的,老師的精彩講授以及同學間彼此實務經驗的 分享與討論,在課堂上激盪出動人的火花,也讓我對生涯理論有了更清 楚的認識。

這些經驗與知識,都有助於我在本研究中對研究參與者的理解,以 及在互動過程中提供適切的應對方式。

(二) 對創傷性腦傷者及職業重建領域的知識與經驗

大學的必修課程中,生理心理學是最令人戰戰兢兢的一門課。不過,

也正有賴這些複雜的生理名詞,累積了我對腦部神經機制的基礎知識。

而在職業輔導評量工作期間,我參與了大量基礎及進階的職業重建 人員訓練課程,其中除了評量能力的提升之外,更包括對各障別身心障 礙者生理條件與心理因素的認識,以及困難個案的研討課程。而直接接 觸創傷性腦傷者的評量經驗,讓我有機會將所學的知識消化後,能有思 考脈絡去架構眼前個體,以瞭解在就業方面的優劣勢能力;至於評量的 經驗本身,更帶給我深刻的體會與反思。

職業輔導評量是個跨專業的領域,我在與不同專業背景,包括職能 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社工員等工作人員的合作過程中,學會用不同的

角度來看待個案,也累積了其它專業的知識。而評量的對象來自職業重 建系統的不同角落,需要的資源也各不相同;基於工作所需,我也對社 區化就業、庇護性就業、職務再設計、就業輔具等職業重建次領域均能 有所涉獵。尤其在進入復健諮商所後,課堂所學更引領我有系統地審視 每項服務的架構與提供服務背後的考量因素。

這些經驗與知識,允許我在與經歷創傷性腦傷的研究參與者互動 時,能較快速地掌握腦傷可能帶來的影響,也能理解研究參與者在重返 職場的過程中所接收到的職業重建服務;而在互動過程中,若發現研究 參與者有額外的需要,我也不排除在與參與者討論後,協助轉介至其它 的職業重建相關資源。

(三) 研究方法的訓練

大學時期在研究方法的訓練上,聚焦於以統計學為基礎的量化研 究;我是在上了研究所之後,才正式接觸到質性研究。透過「行為科學 研究法」及「質的研究」兩門課,我看到質性研究的豐富性與精彩度,

也逐漸瞭解不同於量化研究設計的嚴謹,質性研究對研究主題抱持著更 大的彈性與開放性。尤其敘事研究所強調從個體主觀詮釋的觀點來看待 生命故事,更是吸引著我,也是我想進行的研究方向。

相較於前述累積的知識與經驗,研究法的能力是我相對較弱的一 環。在研究之前,除了課堂所學之外,我也透過大量的文獻閱讀來彌補 自己的不足。而在研究的過程裡,除了持續的閱讀與省思、並請教指導 教授之外,我也曾與其它研究生針對質性研究的進行與報告撰寫進行討 論,嘗試激盪出更深刻的體悟。我選擇誠實面對自己,並在不斷的實踐 與反省中學習,以修習這個最主要的課題。

二、研究者的角色與定位

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會依據不同階段,調整所處的角色位 置。在研究初期,研究者先為研究主題定位,確認研究的方向。在訪談 階段,研究者身為「訪談者」,將親自執行訪談的過程,以顧及資料的完 整性與可信度。而在整理與分析資料的過程中,研究者擔任的是「資料 分析者」的角色,除了轉錄及整理文本資料之外,也依據對 Riessman

(1993)之敘說研究五種層次的理解,關照自我在研究過程中的轉換歷 程。至於在最後階段,研究者則將自己定位為「資料詮釋者」,透過反覆 來回閱讀故事文本的過程,詮釋參與者獨特的生命經驗,並撰寫產生研 究報告。

而除了在研究中所處的位置外,敘事研究的過程,也無非是研究者 與研究參與者互為主體的互動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研究者 依據過去的訓練背景與實務經驗,能適時運用傾聽、同理、具體化、澄 清等諮商技巧,有助於關係的建立與訪談深度的進展,也能幫助研究者 敏銳覺察彼此關係的變化,以及敘說生命故事所帶給參與者的衝擊。研 究者將盡力維持中立的立場,以開放的態度接收研究參與者提供的各種 訊息,在過程中不做價值判斷與介入。不過,若研究者評估有必要時,

亦可在訪談後提供相關職業重建資源的建議。

貳、 訪談大綱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semi-structural)」的形式,也就是在既定的架 構下,使用開放性問題來擬定訪談大綱。透過這樣的方式,研究者在訪 談過程中能有基本脈絡可依循,但又不妨礙研究參與者自在地敘說其生 命故事。

至於訪談大綱的編擬,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參考相關文獻內容,

並對照實務經驗所累積的知識,而形成的大綱架構。詳細的訪談大綱內

容,請見附錄一。

參、 訪談札記

研究者在每一次的訪談後撰寫訪談札記,記錄訪談過程中的觀察與 發現,以及研究者訪談後的心得與省思,作為後續訪談的線索依據,以 及文本分析時的重要參考資料。

肆、 研究參與同意書

研究者在第一次正式訪談時,依據研究參與同意書(請詳見附錄二)

向研究參與者說明研究的目的、研究過程及倫理原則,在徵得研究參與 者同意並簽名後,才開始進行研究訪談,以尊重並確保研究參與者的權 利。

伍、 研究檢核函

在完成故事文本的撰寫後,研究者邀請研究參與者協助閱讀文本,

並在閱畢後填寫研究檢核函(請詳見附錄三),以檢核故事內容與其經驗 符合的程度。研究者亦根據檢核函的內容與研究參與者進行討論,作為 修改文本的依據,以提升本研究分析結果的可信度與確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