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研究者採用「人際關係問卷」、「拒絕敏感度量表」以及「曖昧訊息處理量表」

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工具,詳細內容分述如下:

壹、人際關係問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RQ)

本研究為測量大學生之依附關係,採用謝玲玉(民89)依據 Bartholomew 與Horowitz (1991) 的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RQ)所翻譯之中文版人際關係

學院 年級 性別

問卷,作為測量大學生依附關係之工具,有關該問卷之信、效度以及詳細內容,

茲分述如下:

(一)內容與計分方面

人際關係問卷是謝玲玉(民89)根據 Bartholomew與Horowitz (1991)的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RQ) 翻譯而來,用來測量與親密關係的對象之間的成 人依附關係。此問卷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總共包含四題,分別為四種不同依 附類型的敘述句,分別為:安全型、懼怕型、偏執型、疏離型等四種。受試者需 依據四種不同類型的敘述句與自己相像的程度以Likert式七點量表進行評分,1 代表「一點都不像我」,4代表「有些像我」,7代表「非常像我」,受試者的得分 越高,則表示該敘述句與受試者自身的狀況越相似,反之則越不相似。第二部分 只有一題,主要是請受試者根據上述四種不同類型的敘述句,選出一種自己認為 最符合自身狀況的類別進行自我歸類(題目詳見附錄二)。

依照Brennan等人(1998)及Bartholomew與Horowitz (1991)對成人依附的概 念,在本研究之路徑分析中「負向自我意象」的計分,主要是由偏執型依附分數

+懼怕型依附分數-安全型依附分數-疏離型依附分數計算得來,若受試者的得 分越高,表示其負向自我意象越多,反之則越少;而「負向他人意象」的分數,

則是透過疏離型依附分數+懼怕型依附分數-安全型依附分數-偏執型依附分 數進行計分,若受試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負向他人意象越多,反之則越少。

(二)信度方面

謝玲玉(民89)以63名大學生進行人際關係問卷(RQ)之信度分析,三星 期之後的再測信度顯示:安全型r = .82、懼怕型r = .63、偏執型r = .75,而疏離 型r = .70,第二部分信度為 .80,以上結果顯示此量表具有可接受的信度。

(三)效度方面

原版RQ (1991)與晤談法所測量出來的依附結果之間具有良好聚合效度 (convergent validity)以及被證實可依據理論預測結果變項(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Griffin &Bartholomew, 1994)。此外,國內研究當中,賴雅純(2004)

依據人際關係問卷第二部分的題目,依據受試者所勾選的類別將受試者分為四種 依附類型,並且比較四種依附類型在第一部分的四個題目的自陳結果上是否有差 異,結果發現不同依附類型在四題的得分上皆有顯著差異,顯示此問卷具有良好 的效度。

綜合上述,人際關係問卷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及效度,因此本研究乃採用此問 卷幫助研究者對受試者不同的依附類型進行分類的工作,並且計算受試者在「負 向自我意象」以及「負向他人意象」上之得分。

貳、拒絕敏感度量表(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 RSQ)

本研究根據Downey and Feldman(1996)所編製的拒絕敏感度量表(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 RSQ)加以修訂並潤飾而成。修改的過程以及內容,茲分 述如下。

(一)量表的修改

拒絕敏感度量表(RSQ)是由 Downey and Feldman(1996)採用 30 個大學生 在日常生活當中,可能常常會遭遇拒絕的人際情境為訪談的題項,以20 位大學 生為研究對象進行開放式的訪談結果編製而成。在訪談的過程中,大學生必須針 對每一個問題的情境給予詳細的描述,並且報告他們在這些情境當中的感受,最 後共發展出18 個題目,包含:問你同學肯不肯借他/她的筆記給你、向你的男/

女朋友提出同居要求、邀請班上一位同學去喝咖啡、要求你的父母出席一個對你 來說很重要的場合等18 題,在這些題目當中,受試者必須在同一個情境回答兩 個子問題:(a)對於這個互動情境感到焦慮緊張的程度(b)認為對方可能同意 你的要求的可能性,並確認這兩個問題的結果沒有共變的現象,於是正式定題並

用來測量大學生在人際情境當中的拒絕敏感度,因而取名為「拒絕敏感度量表」。 此份量表是國外學者針對國外的風俗民情所發展出來的研究工具,因此研究 者認為國外發展的研究工具在諸多方面可能不合國情,加上問卷之內容有部分不 符合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因此研究者認為有必要發展一份適用於國內大學生之拒 絕敏感度量表,並建立此研究工具在台灣地區的信度及效度。

(二)預試量表編製

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師大的學生為預試對象,共計199 名大學生,其中包含有 效問卷為194 份(包括男生 51 人,女生 143 人),問卷回收率為97%。並將受試 者的評量結果以SPSS 套裝統計軟體 13.0 版,進行項目分析以及因素分析。

本研究所發展的拒絕敏感度量表除了參考原先量表中適合於本研究之題目 之外,並加上研究者透過詢問大學生的方式所得到之結果(例如:當你做出什麼 要求時,你會擔心別人是否會接受你的請求?以及在什麼情境之下,你會擔心別 人是否接受你的請求?),設計出拒絕敏感度量表中的題目,共計四十題,研究 者並考慮互動對象之不同,將大學生之互動對象分為三大類,主要包含:父母及 師長(上)、同儕團體(中)、學弟妹(下)三個部份。其中父母及師長分量表共 14 題;同儕團體分量表共 19 題;學弟妹分量表共 7 題。

預試所回收的194 份有效問卷,以項目分析與因素分析的結果作為進行題目 篩選的參考指標。研究者先將拒絕敏感度量表的得分計算出來,並依照各個題目 得分的高低分為四組,再以獨立樣本t 考驗檢視高低分組的差異是否達統計上的 顯著水準。分析結果發現,在拒絕敏感度量表的「(a)對此情境感到焦慮擔心的 程度」部分,有一題並未達顯著(「要求一位你的同性朋友到你家玩」);在「(b)

對方同意你的要求的可能性」的部分,有9 題未達顯著,由於「對此情境感到焦 慮擔心的程度」以及「對方同意你的要求的可能性」兩部分必須在同一題目之下 作答,因此任一部份若包含未達顯著的題目,均予以刪除,結果刪除後的量表共

包含30 題。

研究者將剩下的 30 個題目採用因素分析法當中的主軸法(principle axis factoring)針對不同的分量表:「(a)對此情境感到焦慮擔心的程度」以及「(b)

對方同意你的要求的可能性」各抽取一個因素,經最優斜交轉軸(Promax)後,

首先刪除各分量表當中因素負荷量小於0.35 的題項,再檢視因素分析的陡坡圖

(screen plot)以及 KMO 值,結果發現父母與師長分量表的「(b)對方同意你 的要求的可能性」部分的KMO 值僅達 0.68,表此部分的題目不適合進行因素分 析,故父母與師長分量表,經審慎考量後,予以刪除,保留同儕團體與學弟妹兩 個分量表,共16 題(題目詳見附錄三),其因素負荷量如表 3-2:

表3-2  拒絕敏感度量表各題之因素負荷量

表3-3:「拒絕敏感度預試量表」之信度

本研究採用因素分析之主軸法(principle axis factoring),強迫粹取一個因素 進行單一因素分析,各題項在單一因素之下的因素負荷量、特徵值、可解釋的變

共16 題,作為拒絕敏感度的正式測量工具。

(六)量表的計分

本量表根據依互動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同儕團體分量表」以及「學弟(妹)

分量表」兩個部分,受試者需針對每一個題目,分別回答兩個問題。首先,受試 者需先回答在該特定的人際情境當中(a)對此情境感到焦慮擔心的程度,以及 受試者認為(b)對方同意你的要求的可能性,共包含 16 題。

在回答每一個人際情境時,(a)對此情境感到焦慮及擔心的程度,依據 Likert 式六點量表進行作答與計分,由1 到 6 代表受試者對此情境感到焦慮及擔心的程 度,1 代表「完全不擔心」,6 代表「非常擔心」,若個體在此部分的總分越高,

則表示個體對使情境的焦慮程度越高。另外,在(b)部分「對方同意你的要求 的可能性」,主要是測量受試者主觀感受到被拒絕的程度,也採用Likert 式六點 量表的方式進行作答,但計分時採用反向計分的方式,來計算受試者在此部分的 各情境當中的得分。根據Downey 和 Feldman(1996)的設計,主要是透過公式

「7-對方同意你的要求的可能性=拒絕期望(expectancy of rejection)」來計算 b 部分的得分。b 部分各情境的得分計算完畢之後,再將 b 部分各題項的得分分別 乘以相對應的a 部分的題項,此份量表的拒絕敏感度分數即等於每一題項在 a 部 分的得分×(7-b 部分的得分)加總後,再除以量表之題數(16 題),並以此作 為受試者之拒絕敏感度指數。

參、曖昧訊息處理量表

基於研究者欲測量大學生對於曖昧訊息處理之正負傾向的心態,本研究延伸 拒絕敏感度問卷中的人際情境,透過半結構式的問卷調查,以及配合詢問大學生 的方式(例如:當你做出什麼要求時,你會擔心別人是否會接受你的請求?以及 在什麼情境之下,你會擔心別人是否接受你的請求?),設計出大學生在人際互 動情境中,對於不同互動對象可能產生的回應方式,並透過數次的測試與統計分

析,進行研究工具的修正,以作為檢視不同拒絕敏感程度的受試者,對於曖昧訊 息處理的檢核工具。檢核工具的建立過程分述如下:

(一)篩選題目

  研究者從拒絕敏感度量表中,選取較具代表性之人際情境,並且延伸該情境 的互動方式,在該情境之下,加入互動對象對於受試者要求之回應,例如:在B 君與朋友因細故爭吵後,B 君打電話跟朋友道歉,朋友回答:「你並不需要道歉。」

並且詢問受試者「根據這位朋友的回答,您認為他在『態度』上是否願意接受B

並且詢問受試者「根據這位朋友的回答,您認為他在『態度』上是否願意接受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