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結果,將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壹、結論

一、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曖昧訊息處理之關係

在大學生的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以及曖昧訊息處理之間關係的探討中,研 究者主要將「依附關係」以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式(「依附類型」以及「依附取向」)

進行探討,並且分別檢視「依附類型」以及「依附取向」與拒絕敏感度及曖昧訊 息處理之關係。分述如下:

(一)依附類型與拒絕敏感度及曖昧訊息處理之關係

1.不同依附類型之大學生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的得分上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依附類型之大學生在拒絕敏感度、焦慮程度以及負向期

望等三方面有顯著的差異存在,其中,安全依附之大學生的拒絕敏感度較不安全 依附之大學生低(安全型<偏執型;安全型<懼怕型;疏離型<偏執型)。雖然 偏執型依附者與懼怕型依附者之間在拒絕敏感度的得分未達顯著差異,然而仔細 檢視其得分的平均數可以發現,偏執型依附的大學生得分較其他三種類型依附者 為高。

2.不同依附類型之大學生在曖昧訊息處理量表上未發現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依附類型之大學生在曖昧訊息處理上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拒絕敏感度之「焦慮程度分量表」有顯著的性別差異

依據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拒絕敏感度的整體得 分、焦慮程度分量表以及負向期望分量表尚有顯著差異,進一步採用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針對拒絕敏感度量表、焦慮程度分量表以及負向期望分量表三個部分進行 差異考驗,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拒絕敏感度量表之焦慮程度分量表之得 分上達顯著差異,進一步事後比較發現,女生在焦慮分量表之得分顯著高於男生。

(三)大學生在拒絕敏感度量表之不同互動對象情境的得分有顯著相關

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在「與同儕團體互動的情境」以及「與學弟/妹互動 的情境」兩者之拒絕敏感度全量表及其分量表的得分均有顯著的相關。

(四)大學生在拒絕敏感度量表中,不同互動對象情境之得分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在「與同儕團體互動的情境」以及「與學弟/妹互動的 情境」兩者之拒絕敏感度全量表及其分量表的得分均有顯著差異,進一步事後比 較發現,大學生在與同儕團體互動時,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均顯著 高於與學弟(妹)互動情境之得分。

(五)大學生依附取向、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模式方面

本研究欲建立適用於大學生依附取向、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模式。在 此模式中,以受試者之「負向自我意象」以及「負向他人意象」作為依附取向,

並將依附取向當作預測變項,來預測受試者在拒絕敏感度以及曖昧訊息處理上的 表現。除此之外,並透過結構方程模式來檢視實際資料與假設模式之間的適配程 度。詳細結果茲分述如下:

1.「負向自我意象」與「負向他人意象」均可預測「拒絕敏感度」

研究者以受試者之「負向自我意象」以及「負向他人意象」的分數作為預測 變項,以「拒絕敏感度」作為效標變項,用以檢視不同依附取向之大學生在拒絕 敏感度之差異。研究結果發現,「負向自我意象」以及「負向他人意象」均可預 測拒絕敏感度。

2. 「負向自我意象」與「負向他人意象」無法預測「曖昧訊息處理」

研究者以受試者之「負向自我意象」以及「負向他人意象」的分數作為預測 變項,以「曖昧訊息處理」作為效標變項,用以檢視不同依附取向之大學生在曖 昧訊息處理之差異。研究結果發現,「負向自我意象」以及「負向他人意象」均 無法預測曖昧訊息處理之得分。

3「拒絕敏感度」可預測「曖昧訊息處理」

研究者以受試者之「拒絕敏感度」的分數作為預測變項,以「曖昧訊息處理」

作為效標變項,用以檢視不同拒絕敏感度之大學生在曖昧訊息處理之差異。研究 結果發現,拒絕敏感度可預測大學生在曖昧訊息處理之得分。

4.拒絕敏感度中介角色未能獲得支持

綜合前述研究結果可發現,在本研究的假設模式中,雖然「負向自我意象」

以及「負向他人意象」對於拒絕敏感度的直接效果達顯著,但「負向自我意象」

以及「負向他人意象」對於曖昧訊息處理的直接效果並未達顯著,雖然並未完全

符合 Baron 與 Kenny(1986)對於中介變項條件的界定,但透過「負向他人意象」

對於曖昧訊息處理的間接效果達顯著的結果,仍然可以發現拒絕敏感度在「負向 自我意象」以及曖昧訊息處理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整體模式與實際資料之適配程度尚可接受

綜合各外在模式的評鑑指標,以及模式內部的因素負荷量檢驗結果發現,本 研究中之假設模式與實際資料之間的適配程度尚可接受,大學生依附取向、拒絕 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模式之路徑關係可得到支持。

二、大學生適用的拒絕敏感度量表以及曖昧訊息處理量表

(一)拒絕敏感度量表

在拒絕敏感度量表方面,本研究修訂 Downey 和 Feldman(1996)所發展出 來的拒絕敏感度量表,除了保有原量表部分適切的內容外,也加入適用於台灣大 學生的人際互動情境,再將互動對象分為同儕團體以及學弟(妹)兩類以進行研 究資料的分析。在修訂後研究工具的信度及效度,均顯示修訂過後的拒絕敏感度 量表為一可靠之研究工具。

(二)曖昧訊息處理量表

研究者延伸拒絕敏感度量表中的人際互動關係,設計出六題在言語方面的互 動上,相當曖昧、模糊之互動情境,用以檢視不同特質之大學生在曖昧訊息處理 上的傾向。研究結果發現,曖昧訊息處理量表與拒絕敏感度量表之間呈現顯著負 相關,顯示曖昧訊息處理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標關連效度。

貳、研究收穫與研究限制

綜合前幾章所述,本研究有下列幾項研究收穫與研究限制,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收穫

(一)研究內容方面

1.本研究為國內探討人際互動現象之議題提供了一個開創性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國內「拒絕敏感度」這個研究議題方面,不論在研究設計或研究發 現,均具有開創性的貢獻,儘管過去針對人際關係的研究中,可能存在類似的想 法,但「拒絕敏感度」一詞,在國內的研究當中卻很少被提出來探討,因此本研 究不僅提供國內的研究者一個嶄新的研究視野,也為依附關係以及不同依附類型 者的行為之間,提供了另一種結合人格心理學與社會認知的運作機制。

2.本研究首先將依附關係與拒絕敏感度以及曖昧訊息處理的概念串連

本篇有別於以往只將拒絕敏感度視為一種認知情感的運作系統,而是結合了 人格心理學的觀點,以及社會認知兩個不同的層次來詮釋拒絕敏感度的概念,不 僅將依附關係納入假設模式當中,也透過此模式來預設受試者對於曖昧訊息處理 的概念,以呈現拒絕敏感度更完整的面貌。

3.本研究首度將對於拒絕敏感度的概念,加入與學弟(妹)互動的情境進行探討 有別於過去僅將同儕列入人際情境的考量,本研究更加入了與學弟(妹)互 動的人際情境,並且檢視大學生與不同對象互動時,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 得分的相關情形,擴大了拒絕敏感度量表的使用範圍。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方面

1.本研究的問卷內容設計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本研究所修訂之拒絕敏感度量表以及曖昧訊息處理量表,有別於過去實驗室 的情境,更貼近於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助於瞭解大學生的人際互動情境。

2.本研究修訂了適用於國內的拒絕敏感度量表及曖昧訊息處理量表

本研究修訂了適用於國內大學生之拒絕敏感度量表以及曖昧訊息量表,並建

立可靠之信、效度指標,可供未來的研究者參考。

(三)研究成果方面

1.本研究之假設模式再次驗證拒絕敏感度模式之理論觀點

  此模式之建立,在學術研究方面可以使 Downey 和 Feldman 所提出之拒絕敏 感度模式再次得到驗證,並且納入了依附的觀點,促使模式的內容更加完備。在 實務工作方面,也可幫助實務工作者在面對不同的個案時,除了透過認知情感的 觀點來看個案的情緒以及行為表現,更可以納入拒絕敏感度的概念,並且結合心 理動力之觀點來幫助實務工作者從更多元的角度切入個案問題之核心。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樣本方面 1. 性別比例稍嫌懸殊

在研究樣本方面,由於本研究所選取的樣本為台灣師大的學生,而台灣師大的學 生在性別比例上可能以女生較多,男生則占少數,因此在本研究分析的過程中,

性別比例可能稍嫌懸殊。

2. 模式僅適用於台灣師大的學生,不適合推論

  本研究所建立的大學生拒絕敏感度模式,雖然在研究結果顯示實際的資料與 假設模式之間的適配程度良好,但由於本研究採便利抽樣的方式,僅針對台灣師 範大學的學生進行調查,因此此模式可能僅適用於台灣師大的學生,不適合推論 至其他地區的大學生。

(二)研究方法方面

(二)研究方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