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前一節敘述可知,拒絕敏感度較高者除了在面對人際情境的拒絕線索 時,情緒上產生過度反應的現象之外,也包含焦慮、敵意的情緒反應與負向訊息 處理的傾向。依據Downey 和 Feldman(1996)對拒絕敏感度的定義,拒絕敏感

程度較高者在面對曖昧的訊息時,不僅包含了負向的情緒(焦慮),也牽涉個體 的認知與過去經驗的累積與學習的結果(負向期望),進而影響個體在行為等各 方面的表現。

個體對於社會訊息的處理,牽涉個體的社會認知能力。根據Geangu 和 Reid

(2006)對於社會認知的定義,認為人類的社會認知指的是瞭解他人的能力,包 含了監控(monitor)、預測(predict)以及瞭解(understand)他人的行為以及動 作的能力。因此當個體在社會情境當中與他人互動時,這些能力便會開始發生作 用,透過個體本身的經驗以及認知方式,對他人的外在行為、情緒表現存有某種 型式的期待與假設,並且與自己過去所學習到的經驗相比較,並對他人的表現賦 予某種意義。除了個體對他人行為與動作的瞭解外,個體在訊息處理過後所展現 的行為等各方面的表現,以及人際適應的情況,也受到相當多的關注。過去許多 學者透過個體在人際情境當中的訊息處理方式,來預測個體在人際或是社會情境 方 面 的 適 應 情 況 (Doge,1986 ; Dodge & Crick,1994 )、 情 緒 反 應 ( Geangu & Reid,2006),以及在社會情境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例如:攻擊行為(莊季靜,

民94;Nieuwenhuijzen, Castro, Valk, Vermeer, Matthys,2005)。其中,Dodge(1986)

所提出的「訊息處理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試圖以社會認知的觀 點來檢視兒童訊息處理的歷程以及人際適應情況。

壹、Crick 和 Dodge 的社會訊息處理理論(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IP)

Dodge(1986)認為,訊息處理的歷程是個體以先天所擁有的生物既定能力 以及透過學習經驗累積而形成的資料庫為基礎,當人際情境當中產生刺激的訊息 時,個體便會透過先天的反應、能力以及資料庫來對訊息作編碼(encode)、表 徵(representation)、反應搜尋(response search)以及反應(enact)等步驟,進 一步對於社會情境中的線索做出反應。圖示如下:

生物性既定能力 資料庫 社會線索

1.編碼(encoding process):包含感覺、知覺以及接收訊息的關注焦點

2.表徵(representation process):整合資料庫當中所有可能的線索,並 且應用判斷的原則,最後對線索做出解讀。

3. 搜尋反應(response search process):歸納反應,應用反應原則

4.決定反應(response decision process):潛在結果的表徵、評估結果以 及可能得到的回饋、選擇一個最適合的反應方式。

4.行動(enact process):應用草案與腳本、監控行為、自我調整

行為反應

圖2-5   Dodge(1986)之社會訊息處理模式(Doge & Crick,1994)

Dodge 和 Crick(1994)承接上述的社會訊息處理模式,繼續提出一個修正 的訊息處理模式。修正模式與過去的訊息處理模式相同的地方在於,個體對於訊 息的反應方式,取決於個體過去學習的經驗,並且受到先天既定能力的影響。與 過去訊息處理模式的差異在於,修正模式將個體處理訊息的步驟以及思考歷程的 每一個步驟與環節都進一步精緻化,並將整個訊息處理的歷程視為一種循環的運 作方式,而非直進而不可重複的,相較於過去模式當中每一個步驟的直進的線性 關係來說,更貼近大腦對於訊息的實際處理方式。

貳、訊息處理的步驟

在修正的訊息處理模式(SIP)當中,包含了兩個潛在的構念:即時的心理 歷程(on-line processing)等六個步驟,以及潛在的心智結構(latent mental

資料庫 記憶 習得規則 社會基模 社會知識

1.對線索編碼 2.解釋線索

3.澄清目標

4.反應使用或建構 5.決定反應方式

6.行為反應

同儕平價 與反應

圖2-6  社會訊息處理模式修正版(Dodge & Crick,1994)

structure)。在即時的心理歷程方面,牽涉較多意識及認知的能力,必須要透過個 體針對情境當中所包含的線索及各種刺激,透過意識層面的思考與判斷,再進一 步做出恰當的決定。而潛在的心智結構則是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包括幼年時期 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經驗以及成長的過程當中的學習經驗。因此,修正過後 的訊息處理模式整合了社會認知與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領域的概念,接納 了「基模(Schema)」、「腳本(Script)」以及「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

等心理構念,認為當個體面對社會情境中的刺激時,會透過潛在的心智結構以及 立即性心理歷程的交互作用,對個體在訊息的處理以及行為表現方面產生影響。

立即性的訊息處理步驟圖示如下:

一、對線索編碼(Encoding of cues)

當個體面對社會刺激的時候,並非全盤接受情境中的訊息,而是受到自身的 內在運作模式或基模的影響,採用選擇性注意的方式,將焦點放在某些訊息上,

並將訊息編碼,儲存在短期記憶中。在Dewitte, Koster, Houwer,和 Buysse(2006)

的研究中呈現許多與威脅相關以及一般的字彙,採用點探測作業(dot probe task)

進行測試,結果發現焦慮與逃避依附者,與對威脅相關字彙之注意力偏誤有顯著 的相關。由此可見,當個體在接受外界的訊息時,並非未經選擇全盤加以接受的,

會受到內在運作模式的影響,選擇特定的訊息進行編碼。

二、解釋線索(Interpretation of cues)

當個體完成訊息的編碼工作後,會開始試圖賦予這些訊息意義,而個體對每 個刺激或是訊息的解釋與歸因歷程可能是相互獨立又錯綜複雜的,包含:過濾

(Filter)、因果分析(Causal analysis)、對他人的想法進行推論、評估先前社會 交換(social exchange)的目標是否達成、評估自我效能以及過去的表現以及此 事件對於自身以及同儕的意義。而這些歷程當中所牽涉的每一個步驟,都與個體 在記憶當中所儲存的基模、生命腳本以及內在的運作模式有關。

三、澄清目標(Clarification of goals)

個體碰到外界的刺激以及訊息時,並非以完全中立的態度去面對,而是帶者 自己對於此事件或情境的期望以及目標進入對該情境。在個體經過評估之後,開 始計畫要維持原先的目標,或準備付出努力以得到所期望的結果。然而此階段並 非固定且靜態的歷程,個體仍然維持著良好的機動性,可隨時修正自己的目標與 期望,以利隨時應付變遷的社會情境,是一個生理及情緒等方面自我調整的階 段。在Harper, Dickson 和 Welsh(2006)的研究中即發現,某些拒絕敏感度較高 的青少年為了維持親密關係的穩定,會選擇採用自我壓抑的方式,如:自我沈默 行為(self-silencing behavior),選擇壓抑自己的負向感受。由此可見,當個體一 旦確定目標之後,會開始採取各種方式,來增加目標達成的可能性,或得到期望 的結果。

四、存取或建構回應(Response access or construct)

確立了目標之後,個體會尋找依過去經驗所建立起來的資料庫(data base)

中,恰當的反應方式,並依據個體對當下情境之熟悉程度進行選擇,或者重新建 構反應模式。

五、選擇反應(Response decision)

在挑選出恰當的反應方式後,個體開始進行全面性的評估,包括:自我效能、

他人觀點、期望結果以及反應的評價等。最後選擇一個最有利的反應方式。並在 步驟六產生行為反應。

六、付諸行動(Behavioral enactment)

經歷了一連串審慎的評估與決策歷程後,個體選擇最恰當的方式,並付諸行 動,以期得到想要的結果。

綜合上述步驟可以發現,儘管訊息處理的歷程中,涉及個體自身理性的選擇 與評估,是相當理性的決策與評估,但有一部份仍然與個體在過去早期與重要他 人的互動經驗所形成的內在運作模式或社會學習的經驗有關。當個體透過理智與 內在運作模式的交互作用後,再進一步影響個體的情緒及各方面生理激發狀態,

及外在的行為表現。當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偏誤時,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反應與 行為表現,也都會連帶受到影響,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就此訊息處理的理論觀點來看,拒絕敏感程度較高者之所以在面對模糊而曖 昧的訊息或人際情境時,會有過度激發的情緒,且在訊息處理的過程中產生負向 訊息處理等現象,可能與個體對於訊息處理歷程中的偏誤有關。在認知心理學方 面的研究指出,當個體在一個情境中同時接收到太多訊息時,個體會依賴捷思法

(Heuristics)或基模(Dodge, Crick,1994)做出反應。然而,模糊曖昧的情境對 於拒絕敏感度高者來說,由於可供判斷的線索太少,所以可能的選擇與反應增 加,因此在無從判斷的狀況之下,個體依賴原先所存在的不良基模或是內在運作 模式來引領個體以偏誤的方式處理曖昧訊息。而這些可能的偏誤又與個體在早期 所形成的一套內在運作模式有關,因此從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互動經驗作為討論的 起點,可看見個體在整個訊息處理的過程當中,伴隨著個體的潛在心智結構以及 面對曖昧訊息時的處理方式。

參、依附與訊息處理

社會訊息的種類包含很多,不僅包括一般日常生活當中所交談的語言、文字 之間的溝通,也包含對互動對象行為、表情、情緒等等。從依附理論的觀點來檢 視不同依附關係者在訊息處理上的差異,過去有許多研究結果均顯示,不安全依 附者對於社會訊息的歸因方式,經常是較為負向的(Collins,1996;Dent &

Winnet,2005;Gallo & Smith,2001;Leerkes & Siepak, 2006;Mikulincer,1998;

Sumer&Cozzarelli, 2004)、扭曲的(Bretherton,1991,1999)。許多研究者也試圖檢 視不同依附關係的受試者在訊息處理時的差異,試圖釐清不安全依附的受試者經 常將訊息視為是負向的。

Sumer&Cozzarelli, 2004)、扭曲的(Bretherton,1991,1999)。許多研究者也試圖檢 視不同依附關係的受試者在訊息處理時的差異,試圖釐清不安全依附的受試者經 常將訊息視為是負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