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進行的故事結構教學的材料,是研究者參考坊間各版本,擷取書中 寓言故事,將文章參考教師手冊翻譯成白話文,加以編輯而成「故事體文章」, 並將「故事體文章」依故事文法要素分析而成「故事結構分析表」作為實驗材料 (見附錄二故事結構分析表);教學後的評量材料依「故事體文章」的內容所出的 五題四選一「研究者自編之閱讀理解測驗」,以及依「故事結構表」分析出文章 重要概念的「故事重述測驗」。茲介紹如下:

一、故事體文章

1. 編製目的:此研究工具的目的,在於提供實驗各階段的閱讀教材,且是「故 事結構表」、「研究者自編之閱讀理解測驗」與「故事重述測驗」的依據。

2. 編製方式:此研究工具是研究者邀請一位高職綜合職能科國文科教師參與編 輯與改寫,編選原則包括:

(1) 由東士出版社、龍騰文化出版社、翰林出版社的高職國文教科書內容,從 中找出本研究所需的故事體主題。

(2) 依選出的故事體文章主題,參考教師手冊、坊間相關書籍,加入課文中相 關字詞、內容大意或文言文的翻譯,編輯故事內容。

(3) 所編輯的故事體文章字數控制在 250-650 字。

(4) 研究者自坊間國文教課書、青少年讀物、報章雜誌等資料中,依研究者所 設定之研究參與者所具備的中文閱讀理解能力、識字量、先備知識等範圍,

選出 30 篇寓言故事,並將編輯好的故事體文章請一位國文教師、四位特 教教師,依照平時的教學經驗,閱讀完一篇文章後,就文章難度評量標準 給分。研究者將以 Likert 五點量表做為評等工具,「很容易」記為 1 分,「容 易」記為 2 分,「適中」記為 3 分,「困難」記為 4 分,「很困難」記為 5 分。每篇文章難易度,取決於五位老師所評等得平均值。研究者由此 30 篇文章中,去除平均分數 2 分以下以及 4 分以上共 9 篇,剩餘 21 篇 2 分

42

43

二、故事結構表

故事結構表是使用提問策略,引導學生找出故事內的重要訊息,最後希望能 讓學生自己提問、回答問題,以幫助自己了解並熟悉整篇故事的結構。本研究的 故事結構表使用源自 Idol 於 1987 年提出故事結構圖,並參考國內外研究者之故 事元素,經過與二位特教教師討論後,依本研究需要修改而成。本研究之故事結 構元素分為:主角、情境、問題或衝突、事情經過、結果,如表 3-2 故事結構表。

表 3-3 故事結構表

故事結構表 班級: 姓名:

文章標題:

主角:

情境:

問題或衝突:

事情經過:

結果:

44

二、評量工具 (一)故事重述測驗

1. 測驗目的:瞭解學生在看完故事體文章後的理解及重述能力。

2. 測驗內容:本測驗是結構式答題型,指導語為「看完這篇文章後,請以故事 結構方法,說明你剛剛看到的故事在講什麼?」

3. 測驗方式:進行測驗時,先拿一篇故事體文章給研究參與者閱讀,閱讀完畢 之後,將文章取走,由學生在五分鐘內重述先前看過文章所表達的各元素,

以口述方式回答並錄音下來。

4. 評分方式:

(1) 評分標準:研究者邀請一位特教教師一同將故事體文章進行結構分析,並參 考王瓊珠(2012)故事結構評分標準,制訂故事重述測驗評分標準表(見附錄三 故事重述評分表)。

(2) 評分方法:評分者聆聽研究參與者故事重述錄音帶,依評分標準,進行中不 給予對錯的暗示,僅鼓勵其多說一些,針對研究參與者說出的概念進行評分,

說出部分概念得 10 分,完整描述得 20 分。評分者所評分數即為研究參與者 故事重述測驗的成績。得分最高的是 100 分,最低的是 0 分。如下表 3-4 故 事重述評分標準:

45

表 3-4

故事重述評分標準

結構元素 說明 計分範圍

主角 說出主角得 10 分,描述主角特徵得 20 分 0-20 分 情境 說出主要地點得 10 分,說出主要時間得 10 分 0-20 分

問題或衝突

說出事件的某個概念得 10 分

說出事件概念完整描述三分之二以上概念得 20 分

0-20 分

事情經過

說出事件某個概念得 10 分

說出事件概念完整描述三分之二以上概念得 20 分

0-20 分

結果

說出故事部分結果得 10 分

說出故事結果完整描述三分之二以上概念得 20 分

0-20 分

(3) 建立評分者間信度:為了避免主觀因素干擾,確保測驗信度,研究者對本項 測驗做評分者一致性考驗,研究者邀請一位特教教師,對他說明評分標準與 方法,並分別聽研究參與者的錄音,將得分紀錄在故事重述評分紙上(見附錄 四故事重述評分紙),研究者在教學實驗前已編製故事結構分析表,評分者可 以做為參考,所以在不同評分者間沒有造成太大的差異,若有成績上的差異 時,評分者會互相討論,並一起決定應給予的分數。

46

(二)研究者自編之閱讀理解測驗

1. 測驗目的:此研究工具目的在評量學生看完文章後理解的程度。

2. 測驗內容:研究者依據上述故事體文章的內容設計選擇形式的理解測驗,包 括五題四個單選選項的題目。

3. 編製方式:

(1) 階段一:研究者編製此閱讀理解測驗,主要目的是在了解經使用故事結構 教學後,研究參與者對於閱讀能力是否有提升。此自編之閱讀理解測驗共 二十一篇,是由研究者參考坊間出版社書籍而編製完成。每份測驗中有五 題故事結構元素測驗,每題皆有四個選項,讓研究參與者選出最適合的答 案。此自編之閱讀理解題目在研究的三個階段都會使用,以了解研究參與 者不同階段閱讀理解的表現。

(2) 階段二:題目編製方面,在題目完成之後,請四位有任教綜合職能科國文 的高職特教教師,與一位國文科教師,以及兩位台東大學教授,協助修訂 與潤飾(見附錄五專家效度名單),並依兩位教授及五位教師意見篩選及修 改不適當的題目,採專家審查之內容效度(見附錄六「研究者自編之閱讀 理解測驗」專家效度),使題目更完善。

(3) 階段三:使用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評量所附 TENTER for windows 程式 2.0 版光碟,對隨機抽取的 20 位五年級學生施以試題鑑別度及難度分析。

因本研究對象為閱讀理解有困難的智能障礙學生,所以選取為.25 以上的 測驗題目(郭生玉,1994),為此可接受最低標準鑑別度;難度指標則選擇.50 至.72 之間 (見附錄七自編之閱讀理解測驗難度),共二十一篇,每篇文章 閱讀理解題目都控制在五題。

4. 測驗方式:本測驗在閱讀完文章後實施,施測時給研究參與者文章及試題,

請研究參與者於二十分鐘之內完成。

5. 評分方式:每答對一題得 20 分,最高分數為一百分。

4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