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故事結構之意涵

本研究採用故事結構教學,研究參與者為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研究者對其 進行實驗教學,讓學生閱讀完故事體文章後,對他們進行自編之閱讀理解測驗以 及故事重述測驗兩種,以探討教學成效。本節分別將故事結構之意義、故事基模、

故事結構圖之元素、故事結構教學之原則與步驟等內容說明如下。

一、 故事結構之意義

故事結構是指故事的組合成分和組成方式,亦稱為故事文法。故事結構最早 是由 Rumelhart 於 1975 年提出,他認為故事體的文章都有一個內在的架構(黃思 萍、呂翠華,2016)。

故事的結構是文字訊息的組織系統,文章中各個概念的的組織方式,更是文 章內重要概念的內在聯結。其所提供的組織型態,即是幫助讀者確定和連結重要 的敘述,也是讀者對文章組織的知覺,它更是讀者理解文句、段落和文章的基礎 (趙建偉,2011)。

故事結構的定義包含廣義與狹義,廣義的故事結構,泛指所有文章文體的結 構,指讀者最初接觸與文材料與閱讀活動時所發展出來的故事感,此故事感會逐 漸轉為內在心理架構,此一架構可用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事件。狹義的故事 結構是指讀者在分析故事體文章的概念結構,須詳細的說明文章中的重要元素,

包括目標、行動、結果等關係(林佩菁,2002;陳殊蓉,2002;黃于玲、鄭麗容,

2015;趙建偉,2011;趙尹薇,2006;蔡銘津,1995)。本研究採用狹義的故事 結構定義,藉由分析故事的元素,呈現文章架構,以此教導學生文章內容和故事 元素間的關聯性,進而理解文章重點及內容大意。

二、 故事基模

故事結構和認知基模理論有密切的關係,Bartlett 於 1932 年提出基模 (schemes)的概念,以解釋人們理解事物之過程中,主動藉由既存的知識結構,提

24

取舊記憶及同化新訊息之歷程(陳欣希、張鑑如、陳秀芬,2011)。王瓊珠(2012) 表示基模是個體運用先備知識,理解和組織外在事物的認知架構。基模是一種鷹 架,當學習新知識、新資訊或理解結構不清或無組織的訊息時,透過基模,學習 者能運用能力(如推理、注音等)將訊息形成組織,並習得知識(陳秀珍,2006)。

故事結構是一種基模,將文章中的概念有系統的組織,並具有邏輯性的關連 與合適的概念順序(藍慧君,1991)。一位有效能的讀者,必須能在閱讀時運用既 存基模,自然的在閱讀過程中掌握內容要素,獲得故事結構促成理解(王瓊珠,

2012)。

將基模應用在故事體文章上,即是故事基模,利用故事基模所組成的故事文 法,使讀者可以判斷故事中哪些部分是文章的重點,藉以了解文章的形成結構,

明白其中的因果關係,以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陳秀珍,2006)。

由上述內容可以得知,「基模」是學生內在的知識結構,用來選擇及組織輸 入的訊息,使訊息變成一個整合的、有意義的知識。研究者於教學實驗時,教導 學生使用故事結構,使學生內化為基模,以此幫助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對文章進 行處理,藉此獲得完整的文章意義。

三、 故事結構圖之元素

故事結構是從 1990 年代初期人類學家分析民間傳說中演變而來,儘管文化 不同,但在敘說故事都遵循某種型態(王瓊珠,2012)。Stein 和 Glenn(1979)指出 每篇故事均有一組規則,這些規則即是故事結構。

故事結構是文章的內部組織和構造,以開始、發展、激化、高潮和結局做為 線索,體現了故事中各部分的邏輯關係。故事屬於記敘形式的的文體,常以時間、

場景、情境等的轉換安排層次。利用結構圖,能把故事的內容提綱挈領的展示出 來,讓學生看到整個故事的架構,看清故事中的因果關係(謝錫金、張張慧儀、

羅嘉怡、呂慧蓮,2008)。以下整針對常見故事結構元素分類摘要說明之:

25

(一) Rumelhart 對故事結構元素之分類

Rumelhart 是首位以故事文法結構表徵故事基模的學者,他彷照語言學 家分析句子文法解構的方法,分析許多伊索寓言的故事,並擬出故事文法結構的 規則:他認為故事可分成背景(setting)及情節(episode),情節的結構為事件及反應 (引自王心怡,2006)。如圖 2-4 Rumelhart 的故事結構圖。

故事 背景 事件

情節 反應 內在反應

外在反應 嘗試 計畫

努力 前行動 行動 結果

圖 2-4 Rumelhart 的故事結構圖

資料來源:王心怡(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頁 28。

26

(二) Stein 與 Glenn 對故事結構圖元素之分類

Stein 與 Glenn(1979)認為,故事須包含背景(the setting)、事件(initiating events)、

結果(direct consequence)等。他們認為在過程中,事件和結果會提供主角對事件 的反應。如圖 2-5 Stein 與 Glenn(1979)的故事結構圖。

故事 背景

插曲 事件 反應 事件

連續計畫 內在計畫

計畫應用 嘗試

決定 反應

直接後果

圖 2-5 Stein 與 Glenn(1979)的故事結構圖

資料來源:Stein, N. L., & Glenn, C. G. (1979). An analysis of story comprehen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R. O. Freedle (Ed.), New direction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Vol. 2, pp. 53-120). Norwood, NJ: Ablex.

27

(三)Idol 對故事結構圖元素之分類

Idol(1985)提出五個故事結構元素:(1)背景(the setting),包含主角(characters)、

時間(time)、地點(place)、(2)問題(the problem)、(3)目標(the goal)、(4)行動(action)、

(5)結局(the outcome)。如圖 2-6 Idol(1985)的故事結構圖。

我的故事地圖(my story map)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

主角: 時間: 地點:

問題:

目標:

行動:

結果:

圖 2-6 Idol(1985)的故事結構圖

資料來源:Idol, L(1985). Group story mapping: A comprehension strategy for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readers. Journal of Technical Report, NO.363, 2-34.

28

(三) 王瓊珠對故事結構圖元素之分類

王瓊珠(2012)的故事結構包含以下幾種成分:主角(及主角特點)、情境(時間、

地點)、主要問題或衝突、解決問題的經過或結局,有些故事還有啟示。如圖 2-7 王瓊珠(2012)的故事結構圖:

主角(及主角特點) 情境

主要問題 問題經過 結局 啟示

圖 2-7 王瓊珠(2012)的故事結構圖

資料來源:王瓊珠(2012)。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

根據上述內容,不同研究者雖然有不同的故事結構元素分類方式,但其實沒 有太大的區別,上述學者之故事結構,大致包含了背景、主角、事件、經過、結 果等。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故事都會涵蓋所有的元素。此外,故事的主角也 不限於一位,雙主角的情形相當普遍(王瓊珠,2012)。本研究綜合各家研究者之 觀點,將故事結構分為(1)主角、(2)情境(包含時間與地點)、(3)問題或衝突、(4) 事情經過、(5)結果等五項要素,部分故事體文章會有雙主角的情形。

四、 故事結構法的教學原則與步驟

趙建偉(2011)整理文獻後指出,教師在選擇故事題材時,應避免故事太長、

角色太複雜、或是與生活經驗不合之故事。學校課程裡所用的故事或文章,結構 上大都不夠完整,教師必須改寫結構性貧乏的故事,或是教導學生去推論文章中 所欠缺的事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強調故事的結構而不是故事的內容。在

29

提問時,應避免一些瑣碎而不重要的問題。

故事結構教學是透過大量提問協助讀者找出故事結構元素,並輔以圖表組織 其因果、時序關係、進而延伸至對讀者的啟示,因此,故事結構教學與鷹架學習 密不可分(侯美娟、黃秋霞、鍾屏蘭,2016)。

整理相關研究者對故事結構教學的相關原則如下(王瓊珠,2012;謝宛岑,2012;

謝麗好,2016):

1. 直接教導明確的故事結構

教師應將故事結構直接教導給學生,包含進行故事結構元素教學以協助學生 建立內在的心智故事結構圖;教師使用提問策略以引導學生找出故事內的重要資 訊;最後希望能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問結構問題等。教學課程分階段逐步進行,讓 學生能在閱讀理解和寫作活動中自然的運用。

2. 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故事結構

以故事結構元素進行閱讀理解時,強調教師先行示範與協助如何逐步達成學 習的目標,經由語言、肢體或其他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共同針對問題進行分析 與釐清,使學生能自行理解重點後,將故事結構內容予以內化,慢慢褪去教師的 輔助而至學生獨立完成學習目標。

3. 圖示故事結構

使用圖示或表列出故事結構,加上視覺的對照,形成故事地圖。在教學過程 中,能提供視覺圖像線索的故事地圖可以幫助學生組織故事結構內容,在完成故 事地圖後可以當成結構線索來協助完成重述故事。

4. 結合口語及書寫的訓練

閱讀後讓學生有重述故事的機會,讓學生再次重整與組織資的練習,同時也 可確認學生閱讀理解的狀況。

30

Idol(1985)依教學原則之示範、引導、獨立三階段,提出故事結構教學的實 施步驟:

1. 示範:

(1) 讓學生先朗讀故事 (2) 教師再展示故事圖。

(3) 教師於故事圖上寫下答案,並請學生跟著書寫在自己的故事圖上。

(4) 教師依照故事圖提問。

2. 引導:

(1) 閱讀文章時,教師不再示範如何完成故事圖,學生需自行完成。

(2) 學生完成後,教師發問相關問題。

(3) 教師呈現學生答案,小組一起討論。

(4) 教師呈現正確答案,請學生修改自己故事圖上的答案。

3. 獨立:學生自己閱讀故事,並使用故事圖理解文意,教師再批改作業。

綜合上述內容,在故事結構教學時,需要注意教材的選擇,檢閱故事體文章 的內容完整度,必要時依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及生活經驗進行改寫。在教學時,需 要直接把故事結構元素直接教導給學生,經由教師示範、引導、獨立操作等階段,

也可節合視覺圖像,讓學生組織與回顧,也可結合口語和書寫的訓練,加強對故 事結構的印象,使學生能夠內化。

本研究參考 Idol(1985)之教學步驟,先由教師示範如何使用故事結構圖,並 向學生說明故事結構元素之意義,接著教師示範如何尋找故事結構要素,之後協 助學生以故事結構圖尋找資訊,最後教師褪除鷹架協助,讓學生可以獨立使用故 事結構圖,最後使用研究者自編之閱讀理解測驗與故事重述測驗兩種測驗,來了 解經由故事結構教學後學生閱讀能力提升之成效。

31

32

33

34

35

由上表之近年來相關文獻整理發現,以故事結構教學為主題之研究豐富,探 討的內容包含閱讀理解、閱讀動機、故事重述、口語敘事及仿寫等。

在王心怡(2006)、林芸禾(2007)、翁伊君(2011)、陳俐靜(2010)、陳圓(2016)、

黃于玲(2013)、鄭慧芬(2013)等人以故事結構教學為介入策略,了解學生在閱讀

黃于玲(2013)、鄭慧芬(2013)等人以故事結構教學為介入策略,了解學生在閱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