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含前測試題卷、教學學習單、學習單測驗卷、教師反省 日誌(包含教室觀察記錄)、學生晤談、學生書寫的學習單、合作行為觀察表、教 學現場錄影、總結性評量試題卷,分別說明如下。

一、 前測詴題卷

(一) 前測詴題卷編製

前測試題卷是由研究者參考教育部「統計與機率」五大能力指標及分年細目,

以及「從統計認知面向與圖表理解角度分析國中數學教科書的統計內容」(李健恆、

楊凱琳,2012),先確定前測卷測驗試題編製能力指標,如附錄(一),設計「雙向 細目表」,如附錄(二),再編製前測卷測驗試題,有 13 題共 20 格,包含繪製圖 形、填充題和單選題。試題編製完成後,由專家審題完成專家效度,專家名單如 表 2,最後透過高一體育班 19 位學生進行預試,計算出每題的難度及鑑別度,依 據難度 0.3~0.7、鑑別度>0.2 進行題目篩選,修正題意完成前測試題卷,如附錄 (三)。

表 2 專家學者資歷表

專家學者 資歷背景

專家一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博士,目前任職台東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專家二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系碩士,目前任職台東高中。

專家三 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目前任職台東高中。

專家四 台東大學教育研究碩士,目前任職台東高中。

專家五 中原大學數學系碩士,目前任職台東高中。

專家六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目前任職台東高中。

專家七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目前任職台東高中。

35

(二) 前測詴題卷施測

施測後,學生整體答題表現和學生個人答題表現結果進行分析如下:

1. 學生整體答題表現

施測學生為高二體育班共 16 位學生,內容為三部份:(1)繪製統計表(2)報讀 與解讀圖表(3)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施測後,各題答對人數和答對率如表 3。

表 3 前測卷施測結果

內容 題項 答對人數 答對率

繪製統計表 1(1) 15 94%

1(2) 13 81%

2(1) 10 63%

2(2) 0 0%

報讀與解讀圖表 3 13 81%

4 13 81%

5 14 88%

6(1) 3 19%

6(2) 7 44%

6(3) 5 31%

7 14 88%

8 11 69%

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9(1) 11 69%

9(2) 8 50%

9(3) 9 56%

10 9 56%

11(1) 7 44%

11(2) 1 6%

12 9 56%

13 4 25%

36

37

38

(三)藉由網路蒐集體育相關的研究,作為教材設計,並請數學教師與體育 教師協助審題,專家名單如表 3-4-1 。

(四)融入體育班學生身體素質的真實數據資料做為學習單的範例,讓學生 了解個人身體素質。

(五)學習單測驗卷採小組討論的題目稍微修改數據,了解基本概念與小組 討論的學習狀況。

三、 教學現場錄影

為了更加詳實紀錄教室情形,研究者徵求學生同意後,上課使用錄影方式,

以便研究者於課後進行教室觀察記錄、檢視與反思。

四、 學生晤談表

針對上課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探究的部份,設計半結構式晤談,訪談內容主要 是以瞭解學生對於合作學習的感受、實施真實與體育數據教學的感受與學習情況。

學生晤談表請見附錄(四)。

五、 合作行為觀察表

為了瞭解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態度表現,研究者採用「教育部分組合作學習手 冊」中的「合作學習自互評表」,讓學生利用此表對同組的小組成員評分,但於 第一階段行動教學後發現無法有效觀察小組合作方式及導正部份學生的偏差行為,

因此又做了修正版的合作行為觀察表,如附錄(五)。

六、 教師反省日誌

教師於教學活動過後,根據整個教學過程,包含教師上課情形、學生上課表 現與回應,透過教學日誌,教師從中省思教學內容與運用策略是否恰當,做為下 次教學的參考。教師反省日誌請見附錄(六)。

39

七、 總結性評量詴題卷

總結性評量試題卷由研究者參考教育部高中課綱,以及「發展二階段診斷工 具探討學生之統計迷思概念-以相關為例」(劉子鍵、林怡均,2011),設計「雙 向細目表」,如附錄(七),再編製總結性評量試題卷,有 11 題共 20 格,包含繪 製圖形、填充題、應用題和單選題,由專家審題完成專家效度,如附錄(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