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方法

第五節 研究工具

一、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

本研究採用柯華葳(1999)所編製之「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做為評 量學童中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工具,適用於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內容包括四 種類型的理解題目:字義理解、句義理解、命題組合(以指示代名詞出題)

及短文理解。

二、「整數四則兩步驟運算文字題」解題歷程測驗

(一)測驗的編製

研究者根據九十二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參考 現行教科書版本(南一書局,2008;康軒文教事業,2008;翰林出版,2008),

選取四年級數學領域「整數四則兩步驟混合運算」的教材內容,並以 Mayer

(1992)的問題表徵及解題歷程模式為架構,把每組題目的解題成分細分為

「問題轉譯」、「問題整合」、「解題計畫及監控」、「解題執行」四個層 面(見圖 3-5-1 及附錄一)。其中,「問題轉譯」包含「辨認問題的已知條 件」與「辨認問題的解題目標」兩項。「問題整合」包含「辨認與解題有關 及無關條件」和「辨認問題的類型」兩項(詳見表 3-5-1)。

數學文字題 解題歷程測驗

閱讀理解測驗

解題表現測驗

問題轉譯分層面

問題整合分層面

解題計畫及監控分層面

解題執行分層面

圖 3-5-1 數學文字題解題歷程測驗成分

例題:小玲生日要在家裡舉辦慶祝會,媽媽用彩帶佈置客廳。其中紅色

測驗的題型則依據 Nesher、Hershkovitz(1994)「部份-整體/結合類」

以及 Marshall、Pribe 和 Smith(1987)提出以運算步驟區分,將試題分為四 個類型(詳見表 3-5-2):

(二)預試的實施

預試實施時,為了避免答題時間過長,影響測驗結果的效度,故將 24 組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與解題表現測驗題目分為兩份,各包含 12 組題,請 老師在一週內將兩份問卷施測完畢。施測對象為台中縣市各 1 所學校,共抽 取 3 班四年級學生,計得有效問卷 91 份。

(三)填答與計分方式

本「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與解題表現測驗」共有 24 組題目,每組題目 皆包含「問題轉譯」、「問題整合」、「解題計畫與監控」和「解題執行」

四個層面,目的在了解四年級學生「整數四則兩步驟混合運算」文字題之閱 讀理解與解題表現的能力。其中,「問題轉譯」、「問題整合」主要在測驗 學生對數學文字題的閱讀理解能力,每組題目皆有 4 題選擇題(問題轉譯 2 題、問題整合 2 題),答對 1 題得 1 分。受試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理解情形 越佳;反之,得分越低則表示理解情形越差;「解題計畫與監控」和「解題 執行」則是要測驗出學生對於文字題的解題能力,請學生將算式列出(不一 定要併式),並寫出計算過程據以評分。「解題計畫與監控」和「解題執行」

每一題滿分為 2 分,部份答對給 1 分,全部答錯或空白則給零分。評分標準 如表 3-5-3,作答時間以兩節課為限。

表 3-5-3 「解題計畫與監控」和「解題執行」測驗評分標準 兩步驟算式列式均不正確(運算符號選擇 錯誤或數據不正確)

0 分

兩步驟算式列式時,有其中一個步驟錯誤

(運算符號選擇錯誤或數據不正確)

1 分 解題計畫與監控

兩步驟算式列式均正確 2 分

兩步驟算式的答案均不正確 0 分 第一步驟算式的答案正確,但第二步驟算

式的答案不正確

1 分 解題執行

兩步驟算式的答案均正確 2 分

(四)試題分析

因本測驗中有部份給分之計分方式,因此試題難度與鑑別度的分析採用 陳英豪與吳裕益(1990)所提出之論文題難度與鑑別度計算公式。分析前先 將所有受試者分數輸入電腦後,選取最高分與最低分各 27%為高、低分組。

本測驗試題難度之分析採用陳英豪與吳裕益(1990)所提出之論文題難 度計算公式:

P =

上式中的 RH是高分組學生在該題的總得分,RL是低分組學生在該題的 總得分,XMAX 是學生在該題所可能獲得之最高分,NH是高分組人數,NL是 低分組人數。難度指數可以知道這份試卷是否適合四年級的學童,過於簡單

(P >.8)或過於艱澀(P <.3) 的題目應加以修正或刪除。

XMAX ‧( NH+NL) RH + RL

本測驗試題鑑別度的分析採用陳英豪與吳裕益(1990)所提出之論文題 鑑別度公式:

D = -

由於 NH=NL,故原式亦可寫為:

D =

本研究採用 Ebel(1972)提出的鑑別力標準來做為選取試題的依據。當鑑 別指數大於.4,表示試題非常優良;若鑑別指數介於.30 至.39 間,表示試題 優良,但可能需修改;若鑑別指數介於.20 至.29 間,表示試題尚可,但通常 需修改;若鑑別指數低於.19,表示試題需淘汰或修改。

選題的標準為:難度介於.3 至.8 之間,同時鑑別度需大於.3。然而第一 份試卷 1 至 12 題與第二份試卷 1 至 12 題的題型是相同的,因此選題時將選 取難度與鑑別度較優的試題。其中,第一份試卷第 7 題與第二份試卷第 7 題 皆因未通過難度與鑑別度的標準,故將該題型予以刪除。各試題的難度與鑑 別度如表 3-5-4 所列。

XMAX ‧NH RH- RL

XMAX‧NL RL XMAX‧NH

RH

表 3-5-4 數學試題難度及鑑別度分析

試卷別 題號 難度 鑑別度

1 .83 .30

2 .78 .42

3 .76 .43

4 .81 .31

5 .79 .32

6 .75 .47

7 .87 .19

8 .83 .24

9 .77 .41

10 .68 .61

11 .75 .33

第 一 份 試 卷

12 .68 .61

1 .78 .42

2 .60 .61

3 .83 .28

4 .58 .62

5 .89 .19

6 .67 .53

7 .87 .19

8 .77 .44

9 .66 .53

10 .76 .46

11 .63 .31

第 二 份 試 卷

12 .71 .56

依前頁選題標準所選取出的題目如表 3-5-5 所列。

表 3-5-5 選取出的數學試題別

試卷別 題號 難度 鑑別度

第二份 1 .78 .42

第二份 2 .60 .61

第一份 3 .76 .43

第二份 4 .58 .62

第一份 5 .79 .32

第二份 6 .67 .53

第二份 8 .77 .44

第二份 9 .66 .53

第一份 10 .68 .61

第一份 11 .75 .33

第一份 12 .68 .61

本測驗採用重測法來做信度分析。第一次預試(有兩份問卷,在一週內 施測完畢,共計 24 個文字題題組)結束後相隔兩週,以選取出的題目進行 第二次預試(有 11 個文字題題組)。將兩次測驗取其相同的題目計算總分 後進行分析,相關係數為.89,顯示本試題有良好的重測信度。

本測驗的效度分析,以效標關聯效度之同時效度為主,並以受試學生九 十七學年度四年級下學期國語和數學期中評量成績為效標,經轉換為Z分數 後加以比較。

表 3-5-6 本測驗與期中國語、數學評量成績之相關係數

國語期中評量成績 數學期中評量成績

(n=91) 相關

係數 顯著性 相關

係數 顯著性 第一次預試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測驗 .68

p<.001

- - 第二次預試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測驗 .63

p<.001

- - 第一次預試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測驗 - - .72

p<.001

第二次預試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測驗 - - .70

p<.001

由表 3-5-6 所示,兩次預試的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測驗與國語期中評量 成績皆有顯著相關;而解題表現測驗與數學期中評量成績亦達顯著相關,顯 示本測驗題目具有可靠的效度。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研究者在問卷回收後,剔除作答不完整的無效問卷,以統計套裝軟體 SPSS 12.0 for Windows 分析所得資料。為進一步了解研究問題,本研究使用 的方法如下所述。

一、皮爾森積差相關

利用皮爾森(Pearson)積差相關考驗,分析以下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一:探討「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和自編「數學文字題閱讀 理解測驗」得分(總分、問題轉譯、問題整合)之相關。

研究問題三:探討「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和自編「數學文字題解題 表現測驗」得分(總分、解題計畫與監控、解題執行)之相關。

研究問題五:探討「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測驗」和「數學文字題解題表 現測驗」得分(問題轉譯、問題整合、解題計畫與監控、解題執行)之相關。

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分析:

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法,分析以下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二:探討不同中文閱讀理解能力(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

學生在自編「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測驗」總測驗與分層面答對表現之差異性。

研究問題四:探討不同中文閱讀理解能力(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

學生在自編「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測驗」總測驗與分層面答對表現之差異性。

以上分析結果,若單變項考驗達.05 之顯著水準,則進一步採用 Scheffé 法進行事後比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