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其不同閱讀理解能力對數學文字題的 閱讀理解與解題表現的相關性與差異情形。本章將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 與待答問題,並針對與本研究相關之特定名詞加以定義。最後則說明本研究 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數學被稱為「科學之母」,在人類的生活中,不論食、衣、住、行、育、

樂,無不充滿著數學的痕跡。因此,數學能力也就成為一個人所應具備的重 要基本能力。「多元智慧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把數理 邏輯(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視為八大智慧之一(引自林奕宏,

2000);而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簡稱OECD)的「國際性學生評量計畫」

(簡稱PISA)更把「數學」能力視為重要的三大能力指標之一(引自王瑞壎,

2002)。可見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數學能力亦愈來愈受到重視。

然而從教學現場觀察,數學卻也常是「焦慮之源」, 是學生最感挫折與 困難的科目之一(石厚高,1997);根據「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

2007 年 TASA 學生學科主觀喜愛程度與學習自信心與學習成就表現之相 關分析,從研究中發現在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上,有隨著年段的增加卻漸漸下 降的現象。在TIMSS(Trend 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研究)2003與TIMSS 2007有關數學學習自 信心與平均量尺分數之結果中發現,在十個數學表現較佳的國家中,我國學 生在高度數學學習自信心的人數百分比為次低,低度數學學習自信心的人數 百分比卻為次高(皆僅優於日本),可見我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明顯偏

低(引自TASA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網站電子報第7期,2010);另 外1993年針對「國際數理成就評量」(IAEP)的報告指出,我國學生的演 算能力很強,在概念和計算上都得了高分,但在解題策略上略顯不足(楊榮 祥,1992;施淑娟,1999)。由以上觀之,在數學的學習上,我國學生表現 雖佳,但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普遍不足,且有隨年紀漸長而下降的現象;而 其中解題策略及能力不足的現象,尤其值得關注。

長久以來,有關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特別受到重視。美國數學督導學會

(National Council of Supervisors of Mathematics, NCSM,1977)指出「學習解 題是研讀數學的主要目的」;美國教師協會(National Council of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在1989年曾指出數學學習的核心是「問題解決」。同 時NCTM對改進學校數學教育的第一項建議,就是「解題活動應被視為學校 數學教育的主要課題」;且NCTM在1991、2000年所公佈的課程標準、教師 專業標準和評量標準,都延續1989年的精神,仍把「問題解決」列為重點之 一(NCTM, 2000)。

我國在九年一貫數學正式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中明確訂出課程理 念應以生活為中心,意即學生要能將「數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並具備「解 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讓他們將來會使用這些基本技巧以及思考推理,去解 決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而「文字題」(即應用問題)正是反映生活情境的 具體教材。課程綱要中具體的指出學習應用問題的解題方法為數學學習領域 的總體目標之ㄧ,其重要性更可見一斑。

在學校,我們常以解決文字問題作為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方式(翁 嘉英,1988)。學生在解文字題時需先整理題意,把「語文理解」轉換成「形 式數學」,也就是按題意列式,然後再進行運算過程,以求得解答(古明峰,

1998)。從此觀之,文字問題的解決涉及語文理解、數學概念與計算能力等

(葉家綺,2005)。解題者要能成功解題首先必須對題目文意做正確的轉譯,

形成適當的心理表徵(陳世杰,2005),若無足夠的閱讀理解能力,解題時 必會產生阻礙。

閱讀並理解題意的能力(即閱讀理解能力)是解題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 之一。諸多研究皆顯示,「閱讀理解能力」對於數學文字題解題具有相當的 重要性。如蘇宜芬(2004)指出閱讀理解能力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礎;陳雅玲

(2004)、林明志(2009)認為應倡導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以提昇數學能力。

謝慧齡(2004)的研究,建議重視語文能力在數學解題中的重要性。陳亭君

(2004)建議研究者考量「閱讀理解能力」之因素,以探討讀題與解題之間 的關聯性。

研究者為國小教師,身為教學現場的一份子,深知「數學」對於培養學 童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也體會到學童面臨「數學文字題」時的困擾和焦 慮;證之諸多文獻,認為學童對於數學文字題的「閱讀理解能力」會影響其 對於數學解題的成敗,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能力之一。因此,研究者嘗試以學 童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及「解題表現」進行研究,試圖找出其間之關聯 性,以做為教學上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二、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所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探討的主題為「國小四年級學童不同 閱讀理解能力與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解題表現」之相關性與差異情形,並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希望能提供國小教師在數學和語文方面教學上 的參考,並增進學童學習的效益。據此,以下將敘明本研究之具體目的。

(一)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的中文閱讀理解能力和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及解 題表現上的相關性。

(二)分析不同中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 和解題表現上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能力和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相關性。

(四)將研究結果綜合歸納後提出建議,以利國民小學教師與學生,在語文 和數學教學與學習方面的參考。

第二節 名詞釋義

一、中文閱讀理解能力(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閱讀理解能力」係指個體能從文章中獲得訊息,並結合許多個別的要 素成為一新的整體,它是個人利用既有的知識與作者所提供的訊息產生互 動,以便建構意義之歷程的能力。為與「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能力」有所區 別,遂以「中文閱讀理解能力」稱之。

二、數學文字題(mathematics word problems)

所謂數學文字題,過去通稱為「應用問題」,是指以語文的方式來描述 問題情境的數學問題,提供學生一種運用計算能力於各個情境的機會。本研 究所稱之「數學文字題」,係指依據2003年公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數學 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編製之審定本教科書中「整數四則兩步驟混合計算」單元 的文字題。

三、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understanding on mathematics word

problems)

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是指學生在接觸數學文字題時,能應用其先備知識 和早期閱讀指導中所發展的技能與策略,協助其閱讀前做預測,在閱讀中和 閱讀後建構數學文字題的意義,而達成數學文字題的理解。亦即Mayer(1987) 所提出數學解題理論中之問題轉譯和問題整合層面。

四、解題歷程(problem solving processes)

解題歷程是指解題者在解數學題目時,從看到題目至獲得答案所表現的

行為或運作。在本研究中,是以Mayer(1992)提出的解題四項成分:「問題 轉譯」、「問題整合」、「解題計畫與監控」、「解題執行」作為具體的判 斷準則。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中部的苗栗縣、台中縣、彰化縣、南投縣、台中市等五縣市 為主要研究地區,從中抽取十五個班級的四年級學生做為研究對象。因施 測對象有限,故此研究結果並不能完全推論至其他年齡層和地區。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柯華葳(1999)編製之「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與 自編之「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與解題表現測驗」來探討中文閱讀理解能力與 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解題表現的相關性。至於其他影響數學文字題閱讀理 解與解題表現的因素非常多,但不在本研究探討的範圍內。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的方式是以學童紙筆測驗的分數表現進行統計分析,評分方 式對於未作答以及不同於正確選項(或計算結果)之反應均以零分計之,因 此無法完全了解學童錯誤概念的形成原因或迷思概念,故研究結果的推論宜 相當謹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