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循跡而行──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壹、 研究工具

透過本研究活動,我希望能陪伴研究對象成長,在社會技巧上有更 多的提升。研究過程中主要使用的研究工具有二,其一為我為四位研究 對象設計的處人技巧課程,另一為盧台華和陳心怡於 2008 年共同修訂的

「適應行為評量系統第二版」。前項做為課程介入的主軸,後者則在課程 介入前後施測,以了解研究對象在處人技巧變化情況,並與其他資料交 叉比對。

一、 處人技巧課程

本課程由四位研究對象組成社會技巧訓練團體,每週實施兩次,進 行為期一學期的課程介入。課程內容從特教課程大綱能力指標出發,結 合觀察、訪談和 ABAS-II 檢核結果,因應四位研究對象的學習需求設計 成四個單元,分別為「我聽你說」、「誰說了算」、「Yes or No」和「一起 玩吧」,建立學生基本溝通技巧、人際互動技巧和處理衝突技巧。單元間 轉換並沒有明確時間界定,而以四位學生該項技巧精熟否決定。課程主 要教學場域為資源班教室,其中「誰說了算」和「一起玩吧」兩單元會 視該節次活動性質,由學生共同決定課程實施場域。以下逐項介紹各單 元:

「單元一、我聽你說」讓研究對象學習基本溝通技巧中的傾聽技巧,

包含:眼睛看、耳朵聽、適時回應三項。設計口訣並搭配團體和分組實 作練習進行課程教學。四位研究對象依其學習需求,在本單元有不同單

元目標,阿傑要延長眼睛看說話對象的時間,阿婷要增加口語回應的量,

阿嘉要掌握口語回應的時機和品質,阿吉則要提高回應的品質。

「單元二、誰說了算」協助研究對象學習處理團體事務,減少衝突 產生並化解衝突。單元中教導共決技巧,學習使用多數決、猜拳、說服 和妥協來處理團體中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建立研究對象在與人意見相左 時可以參考的行為選單。課程中透過討論教學奠定共決技巧基礎後以團 體實作練習讓研究對象精熟技巧,達到流暢使用。在本單元中阿傑和阿 婷要學會透過共決技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阿嘉要學會在適當時機主動 提出共決的需求,並視情況挑選適當的共決技巧;阿吉除了要會適當使 用各項共決技巧,也要提高「說服」和「妥協」兩項技巧的品質。

生活中會遇到許多來自他人的請求和要求,有些合理,有些卻難以 達成甚至帶有危險,學生必須要學會區辨,考量是否應允。「單元三、Yes or No」即是協助研究對象學會區辨請求和要求,在他人提出請求或要求 時先想一想這件事情可以做嗎?接著思索自己要不要做?最後再說出自 己抉擇後的答案。教學中透過「想、要、說」的口訣協助研究對象內化 策略,做出最適當的決定,並設計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練技巧。在 本單元中阿傑要學會拒絕,而且要有禮貌的拒絕;阿婷要學會說出「不」

或做出具體行為表現,如:搖頭、走開;阿嘉要學會分辨請求和要求,

並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意願做出適當的決定;阿吉除了要有禮貌的拒絕,

也要學習想出能讓對方接受的替代方案,以更圓融的處理人際互動。

「單元四、一起玩吧」是讓研究對象走入團體的鑰匙,透過掌握同 學間流行的遊戲,讓彼此更有話題和共遊的機會。在本單元之初是以友 誼國小學生間最熱門的「牆壁鬼」遊戲為核心,透過拍攝示範影片、觀 賞示範影片和實地演練,讓研究對象更熟悉遊戲方式,進而有與同學共 遊的機會與能力。在本單元中阿傑要學會「牆壁鬼」的遊戲規則,並實 際參與,享受遊戲;阿嘉要學會主動提出參與要求且受邀後再加入遊戲,

並能保持在遊戲範圍內參與遊戲;阿婷要學會在受邀後點頭回應參與遊 戲,並嘗試主動提出參與要求;阿吉已經熟悉此遊戲了,所以他要學的

是怎麼安全的玩,減少衝突產生。透過本單元讓學生練習互動技巧,熟

二、 適應行為評量系統第二版中文版兒童板

ABAS-Ⅱ原著者為 Harrison & Oakland,中文版由盧台華和陳心怡於 2008 年共同修訂出版,依據不同年齡層與情境設計不同量表,用以評量 個人適應技巧,以此對個人日常及功能性技巧進行多元評量(盧台華、

陳心怡,2008)。ABAS-Ⅱ中文版兒童版分為父母評量表和教師評量表,

兩種量表均含 9 個分量表,測驗結果可得一個一般適應組合分數,以及 三個適應領域組合分數,包括概念知能、社會知能與實用技巧。ABAS-Ⅱ 內部一致性信度.92~.99,間隔兩週重測信度大部分落在.55~.84,父母評 與教師評版本間一致性.30~.47,內部相關矩陣約.51~.96,且具有良好的 臨床區辨效度。

為配合研究主題,在比較 ABAS-Ⅱ各分量表內涵與社會技巧領域課 程次項目相關性後,我僅採用「休閒」、及「社交」兩個符合本研究主題 的分量表,於處人技巧課程實施前後各施測一次,並依據此二分量表轉 換得到個人社會知能組合分數和百分等級,以瞭解研究對象在處人技巧 變化情況,並與其他質性資料交叉比對。

貳、 資料蒐集

本研究全程採用觀察、半結構訪談、檔案資料等方式蒐集資料。在 介入之初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釐清研究對象學習需求,以擬定處人技巧 課程;並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持續蒐集並記錄研究對象的社會技巧變化歷 程。分別說明如下:

一、 觀察

本研究指稱的觀察僅指研究者所進行的「普通班入班觀察」、「下課 活動觀察」和「社會技巧課程錄影觀察」三種。在研究過程中,我在普

通班進行入班觀察與下課活動觀察,了解研究對象與同學的互動情形,

並做成觀察記錄,觀察記錄表如附錄二。

在處人技巧課程實施時,我將社會技巧課程的上課過程全程錄影,

並透過課程錄影觀察再次驗證教學日誌內容,分析研究對象的行為變化,

藉此調整課程內容與方式。

二、 訪談

本研究訪談對象包含家長、導師和輔導教師。在處人課程進行前,

先進行第一次訪談,了解研究對象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表現與重要他人 對研究對象的期許;處人課程進行中與家長和導師保持聯繫,以 line 群 組和特教諮詢服務的方式掌握研究對象跨情境間社會技巧表現,蒐集表 現資料做為課程材料並依學生變化適時調整課程實施內容;課程結束後 再次訪談以了解研究對象跨情境行為表現,檢視社會技巧進步情況。

前段所述之訪談大綱是參考處人技巧能力指標與 Gresham 等(2008) 編製的 SSIS 內容進行設計,結合兩者所示在人際互動中重要的社會技巧 表現作為本訪談內容,以釐清在不同場域中研究對象的互動表現,詳細 內容見附錄三和附錄四。

訪談全程均經受訪者同意後才進行錄音,並於每次訪談時重申受訪 者權益。整理成逐字稿後,將逐字稿交與受訪者做檢證,並視需要做後 續延伸訪談。研究過程中的 line 群組訊息和諮詢服務紀錄則歸類入檔案 資料。

三、 檔案資料

檔案資料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文字資料,指研究對象的個別化 教育計畫、IEP 會議記錄、每週學習觀察記錄表,導師和家長填寫的 ABAS-Ⅱ,以及針對研究個案所進行的特教諮詢記錄和 line 群組訊息等,

將各項資料交叉比對,以釐清學生需求與社會技巧進步情況。第二部分 為影音檔案,包含訪談時的錄音檔與教學過程的錄影檔,影音檔案建置 目的在訪談後的逐字稿整理及課程後的檢討省思。

四、 教學日誌

教學日誌記錄內容包含每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流程,並呈 現我於教學過程中所觀察的學生課程反應、學生行為表現、師生間及學 生間交流互動等。為記錄課程發生過程的觀察內容與完整體察,教學日 誌須於每次教學後一日內配合錄影檔進行記錄,記錄表單如附錄五。透 過教學日誌的撰寫,提供活動設計調整修正的依據,並記錄研究對象社 會技巧能力的變化。

五、 省思札記

省思札記包含我於每次觀察、訪談的省思感想與每次教學後的檢討 反省記錄。其目的在供研究者進行操作檢討,反省觀察歷程、訪談技巧、

觀察與訪談的訊息取得與使用,教學前的準備、教學中的教學實施與反 饋、教學後發現的問題之檢討修正等,以做為下一次教學或課程調整的 參考資料。所有省思札記併入觀察記錄、訪談記錄及教學日誌中,以提 供資料檢視比對。

參、 編碼設計

研究過程中所蒐集的多元資料,我均立即進行資料歸檔與編碼,以 確保各項資料內容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所蒐集的原始資料採電子化處理,

依資料的類型、來源對象、時間、情境等加以分類建檔、排列編碼,並 做備份。

資料提供來源對象可區分為「家長」、「學生」、「教師」等不同對象,

故次代碼依序以「P」、「S」、「T」做為區分。前兩項僅以四位研究對象 做區分,分別以「傑」、「嘉」、「婷」、「吉」代表阿傑、阿嘉、阿婷、阿 吉四人;教師因有跨年度導師和跨科別教師之分,則再輔以「低」、「中」、

「高」、「輔」、「特」,分別代表低年級導師、中年級導師、高年級導師、

輔導教師和特教教師等身分。

資料類型包含「觀察」、「訪談」、「教學日誌」、「檔案資料」和「省 思札記」。前面三項依序以「觀」、「訪」、「日誌」做為類別代碼;而第四 項「檔案資料」因依資料來源又可細分為個別化教育計畫、IEP 會議記 錄、每週學習觀察記錄表、特教諮詢記錄、line 群組訊息和 ABAS-Ⅱ量

資料類型包含「觀察」、「訪談」、「教學日誌」、「檔案資料」和「省 思札記」。前面三項依序以「觀」、「訪」、「日誌」做為類別代碼;而第四 項「檔案資料」因依資料來源又可細分為個別化教育計畫、IEP 會議記 錄、每週學習觀察記錄表、特教諮詢記錄、line 群組訊息和 ABAS-Ⅱ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