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旨在撰寫具體之意見做為相關機構實務運作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 配合「專業能力與分級」,發展「評鑑指標與認證模式」

(一) 對於教育機構

非制式教育與終身學習日漸受到重視,制式教育與非制式教育如何相輔 相成,發揮最大效益,是現今應努力的方向。從本研究中發現,目前除了學 校以外,尚有許多「非營利組織」與「產業界」在非制式科學教育領域,積 極參與,並投入許多心力,對於活動的創新與創意等貢獻,值得肯定,也適 當彌補制式教育的不足,在坊間林立許多科學營隊,使家長等消費者感到無 所適從的今天,若能建立營隊師資之認證模式,除了提供教育消費者一適切 之選擇依據,也可使教育機構凸顯其專業性,並給予該機構之專業人員專業 成長之機會,不斷自我精進,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二) 對於師資培育機構

傳統師資培育較聚焦於制式師資的培育,隨著少子化來臨與師資的多元 化,師資培育機構的方向應有所調整,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不同階段的 教師在擁有專業能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專家教師比較有能力獨立進行 課程規劃、教材研發等工作,或是需要具備經費控管、成本考量等能力,而 新手教師則有所差異,這些能力有別於制式教育中的科學教師,必須經由適 當的學習進程累積所需的能力,無法一蹴可及。因此,研究者建議可藉由建 立之專業能力能力項目檢核教師之能力並配合其他可參考之客觀資料為依據,

建立非制式科普活動師資之評鑑模式與認證,提供師資培育機構確保培育之 師資品質。

(三) 對於政策制定者

在國內尚未完全實施教師認證與分級,但是對於教師之專業成長與檢核教師 專業能力及維持教學品質上,這項議題是值得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與方向,本研 究中發現,臺灣目前對於非制式教育的相關規範尚不明確,主管教育政策當局有 必要重視非制式科學教育師資需求並且配合配合建立之指標,研擬師資的「認證 模式」,認證模式將以該教師於該階段所達成之專業能力給予認證,期能促進教 師之專業成長。

二、 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 研究方法之建議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專家訪談法等質性方法建立指標,然而,指標的建 立方法有許多種,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利用德懷術調查法(Delphi Method) 採取 質量並重的研究方式建立指標,唯須注意建立德懷術專家群時必須加入現場教學 的觀察與現場教師的參與,吳淑禎(2011)指出,目前許多研究都是利用德懷術發 展專業能力之評鑑指標,但常缺乏現場教學的觀察與現場教師的參與,雖然經過 專家的共識大致能反映教師的教學能力,但在實務應用時若缺乏實務的經驗為基 礎,便可能遭受質疑與挑戰。

因此研究者建議若能以實務的經驗為基礎,再經過專家的共識,更能反映教 師的教學能力,使結果更為肯定。

(二) 研究內容之建議

本研究的範圍僅限於兒童科普活動營隊範圍,對於不同年齡層、不同的活動 型態、不同的活動場域等,其師資能力需求可能有些許不同,建議未來研究者可 嘗試從不同範圍進行更廣泛的探討。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王文君(2008)。夏令營選擇之知覺風險與資訊搜尋—以台中地區小學兒童家長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王怡菁(2001)。淺談運動休閒育樂營輔導員之角色與定位。大專體育,55,27-31。

王喜青(2002)。國家公園解說員環境教育與環境解說專業發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靜如(2007a) 。國小職前教師科學專業基準與發展(含實習)之研究。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522-S-153-002)。屏東縣: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王靜如(2007b) 。國小教師數理專業基準與成長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3-2522-S-153-001)。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2007)。教師評鑑與專業成長。臺北市:心理。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10)。悠遊臺灣博物館。臺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3)。職能發展及應用推動要點。

江鴻鈞(2006)。以模糊德菲術建構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之研究。教育 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3,107-142。

李君惠(2009)。青少年運動夏令營主辦單位對指導員與輔導員專業能力重視程度 差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明芬、張德永、洪櫻純(2012)。臺灣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的系統性分析與未來 展望:從政策的單向接軌到多元發展。教育政策論壇,15(4),25-62。

李榮晉(2008)。運動夏令營活動指導員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季玲、鄭旭泰、連啟瑞、熊召弟、賴慶三、林容妃、陳景期、彭文萱(2008)。

國小科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評鑑工具之發展編制。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舉辦之 2008 年中華民國第二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 (2008/12/18 至 12/20)。

吳淑禎(2011)。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課程的發展特色與教育專業課程的能力指標分 析。教育研究集刊,57(4),1-41。

吳崇旗、翁綾君(2009)。戶外冒險教育營隊指導員之專業能力初探。嘉大體育健 康休閒期刊,8(2),239-246。

吳崇旗、翁綾君(2011)。戶外冒險教育營隊指導員專業能力之研究。臺灣體育運 動管理學報,11(2),165-188。

何福田與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 編。教育專業(頁 1-30)。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陳涌(201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師資培育轉型與發展。中等教育,63(1),

6-12。

林清章(2012)。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幼兒教保研究期刊,8,53-79。

洪維忼(2008)。臺灣地區登山活動指導員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江洪(2006)。PPP 管理模式在科普產業中應用的思考。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2006(3),35-38。

陳政宏(2002)。從「科普」及翻譯看臺灣高等教育與現代化的一些困境。查詢日 期:2012 年 6 月 18 日,檢自 http://www.nm.ncku.edu.tw/personal/html 陳彥廷、柳賢(2007)。從理論與實務面向建構中學數學實習輔導教師能力指標之

初探。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5,3-25。

陳美芬、張瓊月(2008)。休閒農業解說人員專業知能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彚,53,

111-125。

陳燕嬌與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49,

189-210。

陳麗敏(2005)。組織型露營課程領導人員證照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連思漢(2009)。師資培育更迭下國小自然科職前教師的科學教學專業成長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連思漢、熊召弟(2010)。師資培育機構及小學現場對職前教師科學學科教學知識 發展之影響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7,21-54。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4-278。

郭添財( 2005 )。人口遞減對當前教育之影響與未來教育之發展。臺灣教育,623,

34-35。

郭瑞坤(2012)。博物館渴望「現代」:一座臺灣科學博物館的歷史、政治與社會組 織(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高熏芳(2007)。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專業標準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413-H-032-004)。新北市:淡江大學。

國科會(2013)。102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徵求書。臺北市:國科會。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張俊紳(2000)。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基準及培育模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8-H-143-002-F19)。臺東市:臺東師 院。

許雅婷(2007)。從活動規劃角度分析兒童夏令營規劃之重要性評估因素。運動事 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271-288。

張德銳、吳武雄、曾燦金、許籐繼、洪寶蓮與王美霞(2004)。中學教師教學專業 發展系統。臺北市:五南。

彭文萱、林容妃、陳景期(2012)。國小優質科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指標及權重分 配系統之建置:科學教師社群之觀點。教育實踐與研究,25(2),131-162。

曾崇賢、段曉林、靳知勤(2011)。探究教學的專業成長歷程:以十位國中科學教 師的觀點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9(2),143-168。

黃嘉莉(2012)。美國加州檢核職前教師表現制度之研究。教師培育與專業發展,

8(1),95-123。

詹文男(1987)。大臺北地區兒童夏令營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臺北市。

靳知勤(2009)。中等科學師資培育機構評鑑指標之發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7(4),

275-292。

楊深坑、黃嘉莉、姚佳雯(2011,5 月)。教師素質及其改革措施之國際比較。論 文發表於社會變遷與教師地位之轉變國際研討會,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

劉文通(2010)。建構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制度-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學校行政,69,

107-122。

劉文禎,李健美(2002)。體育育樂營規劃與設計。大專體育,58,61-6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惠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 (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

129-168。

賴慶三(2010)。國小教師地質專業發展之敘事探究。科學教育月刊,327,2-22。

謝瀛春(2006)。從科學傳播理論的角度—談臺灣的科普困境。科普研究,3,16-21。

蕭佳純、董旭英、黃宗顯(2009)。少子化現象對國小教育發展之影響及其因應對 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1),25-47。

魏梅金(譯)(2002)。才能評鑑法─建立卓越績效的模式。(L. M. Spencer & S. M.

Spencer 著,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臺北市:

商周。(原著出版於 1993 年)

鄭志富、張少熙、簡源濱、溫良財、王俊強、巫慧萍(1999)。中小學課後及假期 體育育樂營課程規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蔡淳如(2009)。師徒制與師徒功能對員工創新行為之影響-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數。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 英文文獻

American Camping Association (2013). ACA Staff Training Certificates. Retrieved January 13, 2014, from

http://www.acacamps.org/pdc/certificates-of-added-qualification

Arnon, S. & Reichel, N. (2007) Who is the ideal teacher? Am I?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perception of students of education regarding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teacher and of their own qualities as teachers. Teachers and Teaching, 13(5), 441-464.

Berliner, D. 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New Orleans, U.S.A.

Brouwer, N. (2007). Alternative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2000-2005: A standards based synthesis.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0(1), 21-40.

Elliott, E. J. (1991). Education counts: An indicator system to monitor the nation's

educational health. Washington, DC: Acting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Gilis, A., Clement, M., Laga, L. & Pauwels, P. (2008). Establishing a competence profile for the role of student-centred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Belgium,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9(6), 531-554.

Huntly, H. (2008). Teachers’ work: Beginning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competence,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5(1), 125-145.

Joel, F. M. & Karla, A. H. (2011). Camp Counseling: Leadership and Programming

for the Organized Camp (8 edition). Long Grove, IL: Waveland Press Inc.

Katz, P., McGinnis, J. R., Hestness, E., Riedinger, K., Marbach‐Ad, G., Dai, A. &

Pease, R. (2011). 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of teacher candidates participating in an i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ship: a focus on drawings as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3(9), 1169-1197.

Koster, B., Dengerink, J., Korthagen, F. & Lunenberg, M. (2008). Teacher educators working o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oals, activities and outcomes of

a project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ors,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14(5-6), 567-587.

Laherto, A. (2012). Us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xhibi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Indianapolis, IN, U.S.A.

March 25-28, 2012.

Mayston, D.J. & Jesson, D. J. (1991).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new

Mayston, D.J. & Jesson, D. J. (1991).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