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所探討之移置機制屬於公共藝術執行上的終端問題,而移置機制 和設置計畫的審查機制在基本上則互為因果,未來研究方向可規劃從委外代 辦制度、評選委員之組成以及個案長期追蹤著手,並深入探討公共藝術設置 五年後之移置法令規範。法令規定公共藝術設置未滿五年不得移除,許多管 理機關依此認定設置滿五年後即可移除,各界對此法令解讀不一。攸關全民 權益之公共藝術作品去留,現行法令仍有許多值得探討和改善的空間,建構 系列研究可有助於健全我國公共藝術制度之發展。

壹、委外代辦制度研究

自從文化部辦理實務講習中指出公共藝術設置可由興辦機關委外代辦之 後,多數基層單位傾向以委外代辦的方式執行設置計畫以求省事,由於未介 入實際操作,也因此失去學習和經驗傳承的機會,於是辦理公共藝術成為基 層單位永遠的新業務。對於這樣的制度是否值得延續,或應該加以調整,更

是值得研究探討的議題。

貳、評選委員組成之探討

回歸到問題的根本,經過嚴密的審議、執行、評選,在我們的環境中仍 出現許多為人議論的公共藝術品,評選委員扮演著關鍵角色,進入文化部評 選委員名單的標準以及資格的認定標準值得再度審視;從原本規定必須具備 數種不同領域之專業,到後來可以由文化部名單中不分專業遴聘;究竟是舊 辦法中的各種專業平均分配,或新辦法中規定的,只要列於文化部名單中即 可以不分專業遴聘,兩種方式所產生的評選委員,必然造成執行結果的差異,

而評選委員是否選對了作品,正是我們所探討的整體設置成效之根本問題所 在,因此值得觀察並列入下一階段的研究計畫。

叁、個案長期追蹤

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國對於公共藝術的非正式以及主觀的評論很多,惟缺 乏對公共藝術進行設置和啟用後五年或十年之長期個案追蹤研究,希望未來 能夠由此出發,選定全新落成的作品,針對管理維護、使用成效和可能發生 的異動進行長期的觀察、紀錄,建立量化和質化的資料庫,期待延續本研究 之核心議題,發展出對於公共藝術之移置評核機制更具實務運作參考價值之 學術文獻。

參考文獻

專書

Margaret A. Robinette “Outdoor Sculpture:Object an Environment”. Whitney Library of Design, New York:Watson-Guptill., 1976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2)。

文化部編,《公共藝術怎麼辦,公共藝術操作手冊》,新北市:編者,(2011)。

文化部編,《第三屆公共藝術獎專輯》,新北市:編者,(2012)頁 42-43,60- 61。

臺北市文化局編,《2011 臺北市公共藝術論壇成果專輯》 ,臺北市:編者,

(2012)。

臺灣鐵路改建工程局編,《工藝精進:臺北、板橋、南港車站規劃設計與施工》

新北市:編者,(2014)頁 50-70。

倪再沁,《公共藝術觸擊》,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8)。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990)。

潘廣宜、蔡青雯譯,南條史生(Fumio Nanjo),《藝術與城市》臺北市:田園 城市文化(2004)

慕心等譯,harriet F. Senie, Sally Webster,《美國公共藝術評論》,criticalissues in public art:content, context, and controversy 臺北市,遠流(1999)。 蘇志徹,〈從九十二年資料解讀臺灣公共藝術政策執行現況-公共藝術政策的現

況與未來座談會紀錄〉,《 92 年公共藝術年鑑》,文建會,臺北市,

(2004),頁 241

期刊:

方振寧,〈日本公共藝術最前線〉,《藝術家》,45 卷 5 期總號 270,(1997)頁 358-363。

朱惠芬,〈各國公共藝術範疇的研析〉,《空間》,141/142,(2002)頁 5-7。

朱惠芬,〈各國公共藝術範疇的研析〉,《文建會 2002 文化環境年—公共藝術 論壇實錄》,臺北市,文建會,(2002)頁 5。

林志明,〈什麼是好的公共藝術〉,《典藏今藝術》,135 期,(2003)頁 111-113。

林崇傑,〈臺灣公共藝術經費及資源運用經驗〉,《空間》,141/142,

(2002)頁 53-55。

林熺俊,〈公共藝術的執行與理論的差距〉,《美育》,120 期,(2001)頁 34-38。

呂清夫,〈萬事莫如評鑑急-北部公共藝術評論(臺北、基隆、桃竹苗地區)〉,

《94 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化部,(2006)。

呂清夫,〈曲高和眾的公共藝術〉,《臺灣建築報導雜誌》,34 期,(1998)頁 34-41。

呂清夫,〈道路景觀與公共藝術〉,《全國道路景觀研討會論文集》, 交通部,

臺北市,(2002)頁 6-1-6-14。

李斐瑩,〈公共藝術的省思〉,《藝術學報》,72 期,(2003)頁 17-27。

何春寰,〈是誰在挑戰「公共藝術」的定義與認知〉,《社教雙月刊》,118 期,

(2003)頁 52-56。

吳介禎譯,Lanzone,Dale,〈藝術是大眾的發聲--一個美式觀點〉,《典藏今藝 術》,132 期,(2003)頁 58-61。

吳介祥,〈臺灣公共藝術的移除問題〉,《藝術家》,57 卷 3 期總號 340,(2003)

頁 202-203

吳建儀,〈執行公共藝術之心得政策〉,《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11 期,(1996)

頁 11-14。

吳思慧,〈公共藝術十年總體檢--關於「民眾參與」與「公共化過程」〉,(2002)

《空間》,141/142,頁 166-171。

周雅菁,〈臺灣當前公共藝術審議制度之檢討〉,《公共藝術審議制度的探討》

專題報告,公共藝術論壇實錄,文建會,臺北市,(2002)頁 113-115 周雅菁、曾啟雄,從法令層面探討公共藝術制度的差異性〉,《科技學刊》,20

卷 2 期,(2011)頁 107-118。

胡寶林,〈解下公共藝術的真善美外衣〉,《典藏今藝術》,132 期,(2003)頁 63-67。

倪再沁,〈十年磨劍—臺灣公共藝術的荊棘之路〉,《藝術家》,56 卷 2 期總號 333,(2003)頁 164-167。

倪再沁,〈遠觀、近看.公共藝術〉,《大趨勢》,7 期,(2003)頁 74-75。

倪再沁、胡朝聖、張晴文 (2005),〈公共性與全民藝術專輯〉,《藝術家》,

60 卷 3 期總號 358,頁 180-211。

張書豹,〈臺灣公共藝術法制化之進程〉,《空間》,143/144,(2003)頁 11-18。

郭肇立,〈一個現代紀念碑的批判性思考--從巴別塔到二二八紀念碑〉,

《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9 卷 6 期總號 222,(1993)頁 128-130。

勒•傑維勒(Anne-Marie Le Guével),〈公共藝術及「百分之一條款」〉,《公共 空間環境與公共藝術》,2004 年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文建會,(2004) 頁 20-51。

陳其南,劉正輝,〈文化公民權之理念與實踐〉(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Cultural Citizenship),《國家政策季刊》;4 卷 3 期 (2005 / 09 / 01),頁 77- 88 陳惠婷,〈看紐約 想臺灣--試比較分析兩地公共藝術執行機制〉,《國家文化

藝術基金會會訊》,21 期,(2001)頁 12-13。

陳惠婷,〈國外公共藝術基金會的操作〉,《空間》,141/142,(2002)頁 72-76。

陳碧琳,〈公共藝術與環境美學意識〉,《文訊》,219 期,(2004)頁 40-44。

黃才郎,〈臺灣地區戶外藝術普查現況〉,《藝術家》,47 卷 2 期總號 279,

(1998)頁 296-306。

黃健敏,〈各國公共藝術審議制度之比較〉,《公共藝術審議制度的探討》專 題報告,公共藝術論壇實錄,文建會,臺北市,(2002)頁 111-112。

黃健敏,〈臺灣公共藝術紀事〉,《藝術家》,44 卷 6 期總號 265,(1997)頁 286-293。

黃健敏,〈法制化的公共藝術--健診臺灣公共藝術相關法條〉,《藝術家》,52 卷 3 期總號 310,(2001)頁 268-295。

葉茉俐,〈公共藝術設置內容之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上)卷 11 期

(2000)頁 137-142。

鈴木朋幸,〈藝術家取向的公共藝術〉,《藝術家》,47 卷 2 期總號 279,(1998)

頁 312-316。

趙智薰,〈藝術如何成為「公共」:南韓與香港的比較〉,』二十一世紀》,109 期,頁 93-103。

劉俐,〈公共藝術為誰?--淺論西雅圖模式〉,《藝術家》,45 卷 5 期總號 270,

(1997)頁 350-357。

鄭水萍,〈公共藝術創作的區域特質〉,《空間》,141/142,(2002)頁 98-100。

賴芷儀,〈公眾不只要藝術--以廣告及傳媒觀點檢視公共藝術〉,《藝術觀點》,

19 期,(2003)頁 62-67。

顏名宏,〈公共藝術創作的多元觀點〉,《空間》,141/142,(2002)頁 93-97。

研究報告:

Public Art: A Guide to Evaluation 2nd Edition, Ixia- the national think tank, 2012。

公共藝術設置作品辦理移置或拆除程序文化部解釋函 文藝字第 1033026903

中華民國 103 年 10 月 7 號。

朱惠良,〈我國文化政策總檢討〉,《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093-001 號,中 華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十日 February 10, 2004 。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編,《國道公共藝術總體檢成果報告》,新北市:

編者,(2013)。

臺灣鐵路改建工程局編,《板橋車站公共藝術作品專輯》,新北市:編者,

(2003)。

詹中原,〈公共政策問題建構過程中公共性之剖析〉,《國政研究報告》憲政 (研)095-027 號(2006)。

漢寶德,〈國家文化政策的回顧〉,《國政通訊》,教文(研)090-005 號,(2002)。

歷史的綠洲-清水服務區公共藝術「清水八元素」之《歷史詩路》提送拆除 審議報告(修正),臺灣國道高速公路局,(2004)。

歷史的綠洲-清水服務區公共藝術「清水八元素」之《歷史之石》提送拆除 審議報告(修正),臺灣國道高速公路局,(2004)。

關廟服務區公共藝術《在地的點子》移置報告書,臺灣國道高速公路局,

(2003)。

學位論文:

林怡如,《公共藝術之公共性探討--<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正條文研究》,

(2010)(碩士論文)。

吳仁潔,《公共藝術創作者理念與民眾解讀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公共藝術 為例》,(2006)(碩士論文)。

周雅菁,《臺灣公共藝術政策之研究:1999-2011 年》,(2013)(博士論文)。

邱淑華,《公共藝術規劃與執行的強化》,(2007)(碩士論文)。

張晴文,《1990 年代以降臺灣文化政策的「公共性」——以公共藝術政策為中 心》,(2011)(博士論文)。

許美芳,《公共藝術設置對民眾觀感互動影響之探討-以某車站為例》,(2013)

(碩士論文)。

許雁婷,《場所中公共藝術的自然度、情緒反應與景觀偏好之關係》,(2012)

(碩士論文)。

郭文昌,《公共藝術管理及其美學之研究》,(2001)(碩士論文)。

陳鳳瑜,《臺灣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施行之研究 1999-2009》,(2010)(碩士論 文)。

彭嘉玲,《公共藝術對城市意象塑造之探討──以臺北市為例》,(2012)(碩士 論文)。

彭馨慧,《公共藝術之「場所性」研究 – 關於幾個公共藝術作品的現象學分 析》,(2003),(碩士論文)。

黃仁盈,《居民觀點介入捷運公共藝術設置決策之研究-以高雄捷運 O5/R10 車站地區居民觀點為例》,(2008)(碩士論文)。

廖政凱,《公共藝術退場機制之研究》(2013)(碩士論文)。

劉文沛,《公共藝術運作機制研究》,上海大學,(2013)(博士論文)。

蔡榕娣,《臺灣公共藝術中民眾參與之研究-以東海大學「校園放牧」公共藝 術計畫為例》,(2007)(碩士論文)。

蕭玉娟,《公共藝術設計手法被接受程度研究》(2007)(碩士論文)。

鍾芷芳,《公共藝術設置評估架構之研究-以捷運內湖線為例》,(2010)(碩 士論文)。

魏志豪,《公共藝術設置之用後評估研究-以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為例》,(2013)

(碩士論文)。

國內網站:

pchome 個人新聞臺

http://mypaper.pchome.com.tw/chaiing/post/1267314584 2014/05/29

udn_yam (2004-02-02),公共藝術 設「局」絆到人?文化部公共藝術網站 http://publicart.moc.gov.tw/news/view.php?id=350 2015/6/3

史兒 (2009/07/03),專訪黃健敏:臺灣的公共藝術,BookPost。

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8467.htm 2015/3/6 呂清夫,公共藝術三國誌,(1999)

http://www.art-digital.net/4Art/ThreeContries.htm 2014/05/29 呂清夫,藝術品不是萬靈丹,(1999)

http://www.art-digital.net/4Art/65.htm 2014/05/29 呂清夫(2015),也管他人瓦上霜

http://doctorarts.blogspot.tw/2015/03/blog-post_9.html?utm_source=feed burn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Feed:+blogspot/yaOdU+(

%E4%B9%9F%E7%AE%A1%E4%BB%96%E4%BA%BA%E7%93%

A6%E4%B8%8A%E9%9C%9C) 2015/6/9

周美惠、曾懿晴 (12/22/2011),「兩馬」分家 藝術家槓臺鐵,聯合報

周美惠、曾懿晴 (12/22/2011),「兩馬」分家 藝術家槓臺鐵,聯合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