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是針對大台北及南投地區主要照顧者的調查,囿限於時間、人力、物 力等資源,本研究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為使未來的研究更臻完善,針對本研究 之發現與結論,就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壹、實務層面的建議

一、建立並強化照顧者的支持網絡

本研究發現:主要照顧者在作息限制的壓力最多,而作息限制壓力的產生是

92

由於長期、長時間的照顧工作,導致主要照顧者無法休息、社交生活或家庭成員 們共處的時間減少、影響職業或生涯的安排等生活作息不規律之因素,對應之道 便是強化照顧者實質層面的支持網絡,亦即提供替代性照顧人力。

首先在政策方面,應推廣居家晚間及假日照顧服務。因有關平常日白天的照 顧服務已有日間照顧中心、居家服務,但一到夜晚及週日,家屬可能因缺乏替代 性照顧人力而無法安排活動,造成社交生活、休閒生活或緊急事件安排受到限制。

假若得以開拓晚間(非夜間)居家照顧服務,就能讓主要照顧者的作息安排更為 彈性,亦能降低作息限制之壓力。

其次在實務層面,可參考部分與照顧者相關之民間機構針對有需要之成員於 活動當日提供免付費居服員到宅服務,讓成員能無後顧之憂地參加活動,達到其 增進社交活生活、情感支持、資訊獲取等多重目標,亦可降低作息限制之壓力。

此外,雖然許多與照顧者相關之民間單位在推廣長期照顧方面資訊不遺餘力,

但仍有少部分民眾尚未獲取相關資訊(照顧服務申請方式、紓壓或支持性團體…),

而徘徊在支持福利服務大門外不得其門而入,只好獨自攬下照顧工作。因此研究 者認為除了透過支持性團體、紙本文宣、活動現場…等方式宣傳外,與照顧者相 關的資訊、活動和提供協助的機構可與醫療門診合作:在慢性疾病類科診間外設 置櫃檯,可在櫃檯上放置文宣並請駐點志工協助回答民眾相關問題,或主動找尋、

關心可能需要協助之照顧者;此外也可透過醫生、護士評估後,提供照顧者相關 資訊或徵詢照顧者同意後留下聯絡資料讓機構主動聯繫、關懷。

二、針對照顧者量身訂製服務方案

透過研究發現得知:被照顧對象為輕度及中度失能者,其照顧者生活滿意度 與整體幸福感皆顯著低於未領取身障手冊者,極可能是因為隨著失能的嚴重程度 加重照顧工作量,且平時照顧者亦需悉心照料家庭、家人、孩童以及兼顧職場事 業,導致蠟燭多頭燒的窘境。

對此在政策方面,除了以巴氏量表、經濟收入來決定家庭照顧者可使用的福 利服務項目外,也可針對同時照顧學齡前兒童與失能長者之家庭提供兒童托育優

93

惠、增加居家照護使用時間、或是照顧失能長者同時具有工作狀態(兼職或全職)

之家庭可節稅…等方式來提供實際行動支持。

在實務層面可推廣主要照顧者的鄰里支持系統,畢竟遠親不如近鄰,只有鄰 居才能提供及時或長期的照顧協助,因此除了投入上述正式的照顧福利服務外,

非正式支持系統的開發與維繫也非常重要。

三、鼓勵女性照顧者攜伴參與活動

透過基本資料統計發現:參與機構辦理相關支持性活動者以女性居多,謝美 娥(2001)研究也指出:女兒較兒子會尋求情緒性與工具性的支持,且兒子較不 會向親友表達心中感受。因此男性照顧者可能較缺乏情緒支持對象、較難傾吐照 顧情緒及獲取相關知識。有鑑於此,相關機構可先調查男性照顧者的需求,設計 二~三次男女生皆有興趣且可互動的團體活動,參加資格是夫妻共同出席。有了 配偶的陪伴除可增加男性參與活動的出席率也可讓男性照顧者們認識更多的男 性朋友,獲得人際支持外,也可讓男性照顧者們相約參與下一次的活動,延長支 持關係的連續性。因此之後的紓壓活動,可針對純男性照顧者設計支持性團體,

一個專屬於他們 Men’s Talk 的空間、暢所欲言,減緩照顧工作及日常生活的壓 力。

四、強化照顧者『壓力承受』韌力

透過研究發現得知:本研究之主要照顧者的所有韌力屬『壓力承受』最低,

但『壓力承受』韌力能正向調節主要照顧者負荷感受、作息限制、家庭衝擊、支 持缺乏、知識缺乏等壓力對幸福感的負向效果,因此『壓力承受』韌力是可承擔 不愉快、痛苦等感覺的能力,在壓力調節方面佔有重要地位。

且黃秀明(2003)指出:若壓力若累積到一個程度,生、心理及行為就會產 生脫序的表現。研究者推估,照顧者『壓力承受』韌力不高之原因,可能是部分 壓力未真正排解所致,因此若欲增強『壓力承受』韌力的方法就是定期釋放壓力,

相關機構除可繼續設計紓壓團體、相關照顧課程外,也要培養照顧者平日唾手可 得能抒發負向情緒或壓力的方法,像是運動、聽音樂、看電影…或者是協會先前

94

辦理的精油按摩教學等方式,不過重點是要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應有之效果。

五、加強照顧者心理適應力

藉由研究發現得知:主要照顧者月收入在『宗教及心理影響』韌力達顯著,

但事後分析未達顯著,只能透過平均數推估月收入超過 10 萬元之照顧者,於此 面向之韌力最高。然而『宗教及心理影響』韌力又能有效預測對幸福感的正向效 果,因此若要提昇照顧者幸福感,必要加強其心理適應力。

除了透過社會資源來增加個人對環境的掌控力來降低壓力產生之威脅外,也 需藉由正向比較和選擇性忽略兩技巧來加強個人的心理資源與適應反應。正向比 較可透過支持團體來執行;而選擇性忽略則是對照顧者施以充權的觀念,讓他們 發現自己的正向特質、對他人的貢獻性來產生自信,並深信自身對於被照顧者是 有正向幫助的。因為在長期照護下的失能長者,隨著年紀的增長與疾病的侵蝕下,

健康狀況只會越加虛弱,有些照顧者便將長者健康狀況下降的原因歸罪於自己的 照顧不周所致。因此必須加強照顧者對於自我的正向認知,使其在困境中能理性 分析及思考,避免落入負向情緒漩渦中。

六、增加照顧者問題解決能力

透過研究發現:個人能力肯定韌力能正向預測幸福感。然而除了靠充權來增 加照顧者對自我的肯定外,也可透過韌力的挑戰模型來培養,因為自信是經由成 功克服壓力或困境得來的,且在解決的過程中可增加自我的能力,進而產生信心 並勇於面對下一次的挑戰;但是挑戰失敗卻也會擊垮照顧者的自信,造成逃避的 性格。因此可以採任務中心模式,協助照顧者覺知照顧過程中自我的壓力或困境 為何,以及共同討論解決方法,並培養照顧者問題解決的思考模式。

七、平衡城鄉照顧資源之差距

透過研究結果得知:大台北地區之主要照顧者其幸福感顯著高於南投地區之 照顧者,且天下雜誌(2011)以分層抽樣方式針對『經濟力』、『環境力』、『施政 力』、『文教力』、及『社福力』五大面向,作臺灣幸福城市大調查發現,大台北 地區人民的幸福感最高,南投地區則是倒數第二,因此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因為城

95

鄉地區可用資源的差異所導致。

對此,研究者認為應該在政府的統籌下拓展在地資源,諸如:培訓在地的長 期照顧評估人員、照顧服務員、志工,並定期的辦理相關的在職訓練與教育訓練,

以增進其工作上之知能,以降低偏遠地區照顧人力不足之窘境。

其次,在應對偏遠地區照顧人力不足之部分,也可參考德國『自覓照護服務 人員所發給之津貼』的服務方案。因為偏遠地區可能較缺乏照護機構,且在傳統 中華文化的薰陶下,老人傾向在家老化,但因社區人力不足或經濟能力不允許其 申請社福外勞,而缺乏良好的照顧品質。對此,政府可以將原本依被照顧對象失 能程度所提供的免費居家照護時數兌換成金錢,並針對家中有照顧需求之民眾或 有照顧熱誠之鄰居,加以訓練,讓被照顧者自行選定合適之照顧者,由政府來提 供照顧津貼。

貳、針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的涵蓋性

本研究主要採便利取樣且研究對象主要是以大台北地區和南投地區家庭照 顧者協會之成員及某醫療院所志工為主,但仍有許多照顧者未納入本研究中,諸 如:各醫療院所承辦之日間照顧中心、北市各行政區的老人服務中心…,若要與 醫療院所合作在院內必須有一位計畫主持人及 IRB 審查;而若要與老人服務中 心合作則是要以公文取得同意。研究者因研究期程和經費的考量,加上樣本回收 的數量已達原設定目標,故沒納入這兩個管道的研究對象。

後續研究者,若時間和經費充足,可考量與醫院和政府機關合作,以擴增樣 本的豐富性;此外,若能充分掌握受試對象來源,可採隨機抽樣或立意抽樣方式,

以增進樣本的推論性。

二、研究工具的正確性

本研究在分析背景資料內『與被照顧者關係』時,發現有許多受試者將其作 為複選題勾選答案。主因是研究者疏忽到部分照顧者可能照顧對象不只一位,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