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研究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研究者提出幾點建議,供教育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之參 考。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雖以臺灣大專院校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但因研究對象只有628位,

建議未來之研究者可以擴大樣本,如此對於大專院校一、二年級學生在多元智能的分佈,

可以做更全觀的描述,讓研究結果更具推論性、比較性和周延性。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和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未來的研究者若是施測時間允許,

建議可以增加測驗題的題數,並佐以質性研究,蒐集更深入的資料,使研究內容更具代 表性,以彌補問卷調查只著重在量化研究結果的限制。

三、研究架構方面

本研究係以性別、學校所在地區、就讀學院別及大學期間成績為背景變項,探討多 元智能的分佈差異情形,未來的研究者可以設計不同背景變項,針對學生的生活經驗、

心理因素…等,進行不同向度的研究,以搭配本測驗做比較,更加瞭解影響學生多元智

能分佈之不同變異來源。

四、以多元智能量表做為了解大學生多元智能的評量工具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乃發展一份能適用於大專院校一、二年級學生的多元智能量表,

編製結果顯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教育工作者及輔導人員可將這份評量工具運用於 測量學生的優勢智能,可提供學生在選填科系時,以自己的優勢智能為優先考量,才能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科系來就讀,並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資料

王為國(2008)。多元智能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包織文(2006)。大台北地區國中教師多元智能教學信念與國中學生多元智能學習成效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江嘉偉(2005)。大學生多元智慧與職業興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 大學,彰化縣。

江達隆(2008)。高職學生多元智慧、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相關 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何惠君(2005)。幼兒多元智能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一個托兒所的個案分析(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20-40。

吳明隆(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 的操作與應用。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張毓仁(2010)。結構方程模式:實務應用秘笈。台北:五南。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易習。

呂勝瑛、翁淑緣(2010)。多元智能側面圖應用於大學志願選擇之研究。人文暨社會科 學期刊,6(1),13-30。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 : 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9)

李平(譯)(2003)。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增訂版)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原作者:Thomas Armstrong)。臺北市:

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

李美瑜(2006)。大學生多元智能、自我效能與學習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茂能(2011)。圖解Amos在學術研究之應用。台北:五南。

林睿琳(2005)。多元智慧論融入色彩計劃課程教學與評量之研究—以建國科技大學商 業設計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秋萍(2007)。國中學生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五縣市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淑惠、黃韞臻(2010) 。大學生人際智能與人際吸引之相關探討-以中部三所大專 院校爲例。學校衛生,56,83-98。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雙葉。

洪閔慧(2003)。編輯室報告。載於李平(譯)(2003)。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 中心的教學(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原作者:Thomas Armstrong)。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

孫佩芬(2007)。高雄市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實施體育多元評量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縣。

徐瑜珮(2009)。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翁淑緣(2004)。多元智能、學習型態、及職業興趣與主修科系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212-002),未出 版。

翁榮源、莊坤鴻(2008)。遊戲式網路學習在“物質變化”單元之應用研究。生活科技

教育,41(6),82-103.

翁榮源、莊坤鴻、李孔文(2010)。適性式學習在「化學平衡」網路教學之應用與研究。

生活科技教育,43(5),64-86。

高育慧(2011)。探討大學生多元智能與英語閱讀能力的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稚美(2000)。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原作者:David Lazear)。臺 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9)

張美玉(2001)。從多元智能的觀點談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在教學評量上的應用。教育研 究資訊雙月刊,9(1),32-54。

張玉璇(2010)。以多元智慧理論探索智慧型推薦學習系統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莊明貞(1998)。真實性評量在教育改革中的相關議題-一個多元文化的教育觀點的思 考。教育資料與研究,20,19-23。

莊安祺(譯)(2007)。心智解構:發現你的天才(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市:時報文化。

許志帆(2010)。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國中英語科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原作者:David Lazear)。臺北市:遠流。(原 著出版年:1999)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精華。

陳瓊森譯(1998) 。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市:信誼。(原著出版年:1993)

陳雅惠(2011)。大學生多元智能與統合心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藝術大學,臺北市。

粘松傑(2009)。性別角色、多元智能及學習動機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游俊閔(2005)。大學生多元智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芳銘(2002)。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榮泰生(2009)。AMOS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趙子嘉(2001)。多元智能文法教學。台北市:教學新視界。

劉宸宏(2010)。多元智慧與適性式遊戲在化學網路課程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鄭如芳(2006)。臺北市國中學生多元智能發展之性別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博真、王靖婷(2008)。大學通識課程之創新教學與評量:以多元智能理論爲基礎。

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3),97-124。

蕭佩如(2009)。網路同步學習中智能與環境對大學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曉玲(2007)。運用多元智慧理論發展高中家政教學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英文參考資料

Arda, A., & Aysel, S. (2009). A stud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eign language success and some selected variables. Journal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 5(2), 110-122.

Armstrong, T. (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VA:ASCD.

Aysel, S., & Peerasak, S.(2010).Integra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 English I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1(2), 105-118.

Brualdi, A. C.(1996).Multiple intelligences:Gardner’s theor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0226).

Carmines, E. a. M., J. (1981). Analyzing Models with Unobserved Variables: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Social measurement:Current Issues.

Chen, J. Q., & Gardner, H. (1997). Alternative assessment from a multiple intelligences perspective. In B. Torff (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assessment.(pp. 27-54). IL:IRISkylight.

Chen, J. Q., Isberg, E., Krechevsky, M. (1998).Project Spectrum:Early learning activities. NY:Teacher college press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Inc.

Doll W. J., X. W. a. T. G. (1994).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 Instrument.MIS Quarterly, 18(4), 453-461.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Y. :Macmillan.

G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Boston, MA:Pearson Education Inc.

Huang, Y.-M., Chiu, P.-S., Liu, T.-C., & Chen, T.-S. (2011).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eaningful learning-based evaluation method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57(4), 2291-2302.

Kelloway, E. K. (1998). Using LISREL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researcher's guide.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Kibler, R. J. (1978), 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line, R. B.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

New York, NY:The Guilford Press.

Lin, Y. C., Lin, Y. T., & Huang, Y. M. (2011). Development of a diagnostic system using a testing-based approach for strengthening student prior knowledge. Computers & Education, 57(2), 1557-1570.

Neto, F., Ruiz, F., & Furnham, A. (2008). Sex differences in self-Estima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mong Portuguese adolescents. High Ability Studies, 19(2), 189-204.

Nunnally, J. R.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McGraw-Hill, New York.

Shore, J. R. (2002). An investiga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self-efficacy in the university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eorge Washing University, Missouri, USA.

Sternberg, R.J. (1985). Beyond IQ.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J. (1988). The triarchic mind: A new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Viking.

Sternberg, R.J. (1996).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How practical and creative intelligence determine success in life.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White, N., Blythe, T., & Gardner, H. (1995).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Creating the thoughtful classroom. In R. Fogarty & J. Bellanca. (Eds.), Multiple intelligences:A collection. Palatine, (pp136-147). Illinois:

IRI/Skylight Publishing

.

附錄 臺灣大學生多元智能

 

 

第貮部份基本資料

【填答說明】請依個人實際情況,選擇符合的選項。

1 您的性別:□男 □女 2 學校所在地區:

□北區(基隆、台北、桃園、新竹及苗栗)

□中區(台中、彰化、南投、雲林)

□南區(嘉義、台南、高雄、屏東)

□東區(宜蘭、臺東)

3 就讀學院別:□人文社會學院 □理工學院 □管理學院 □其他學院 4 請問您在大學期間下列各類科的平均成績為何:

語文類科:□60 分以下 □61 分-70 分 □71 分-80 分 □81 分-90 分 □91 分-100 分

□未曾修習過相關類科

數理類科:□60 分以下 □61 分-70 分 □71 分-80 分 □81 分-90 分 □91 分-100 分

□未曾修習過相關類科

藝術類科:□60 分以下 □61 分-70 分 □71 分-80 分 □81 分-90 分 □91 分-100 分

□未曾修習過相關類科

體育類科:□60 分以下 □61 分-70 分 □71 分-80 分 □81 分-90 分 □91 分-100 分

□未曾修習過相關類科

音樂類科:□60 分以下 □61 分-70 分 □71 分-80 分 □81 分-90 分 □91 分-100 分

□未曾修習過相關類科

平均總成績:□60 分以下 □61 分-70 分 □71 分-80 分 □81 分-90 分 □91 分-100 分 5 您的 E-mail:

~本問卷到此結束,煩請檢查是否有遺漏之處,非常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