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與限制,共包括三節,

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主要陳述本研究的背景脈絡與重要性,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旨在說明本研究欲達到的目標,第三節為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網際網路的興起讓傳統的教學方式受到挑 戰,學校必須善用網路科技,教育工作者應暸解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適合因材施 教與符合多元智慧的課程,並給予適切的期望與引導,以提升學子的競爭力,達到全人 教育、適性發展的教育目標。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認為對人類最重要的是認識並培養各式各 樣的智慧。如果能體認到每個人的獨特性以及每個人所擁有的智慧都是由不同形式結合 起來的,將更能處理所面臨的問題(Armstrong, 1994/2003)。在 1904 年巴黎的教育部 部長請法國心理學家 Alfred Binet 與 Theodore Simon 發展了比西量表,此量表旨在探 討學童的學習成就,目的在了解學童學業成就為何不及格的原因,這就是世界第一個智 力測驗--比西量表,在此之後智力測驗開始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成為人們衡量智力高 低的標準,自此,智慧(intelligence)開始被認為可以客觀地使用一個數字或智商(IQ)

所測量(Armstrong, 1994/2003)。到了 80 年代,Gardner 認為傳統的智力定義過於狹 隘,於 1983 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I),Gardner 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多種智能,各有其獨特的運用方式,故無法使用單一的方式做為評量。

因此,Gardner 將智力分為八大智能,包括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空間 智能、肢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Gardner 認為智慧不斷

的受到先天及後天的影響,而教育的目的,除了傳授知識外,更是在發掘並引領智慧的 發展。Gardner 的觀點,不僅打破傳統對於智慧的看法,也讓目前現代文化的思考模式 及價值判斷寬廣了許多(洪閔慧,2003)。

自 Gardner 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後,在心理學界及教育學界引起廣大的回響。國內、

外學者也開始對多元智能理論在教育上之應用,展開論述、討論、實踐與研究,並在教 學理念的創新及實驗上,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呂勝瑛、翁淑緣,2010)。在國外有許 多學者針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研究,大部分的研究主要係針對於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學 校的教學與課程設計上,以及在探討多元智能教學及多元智能評量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的 影響。國外學者如 Armstrong(1994)、Arda & Aysel(2009)、Aysel & Peerasak (2010)、 Shore(2002)等人研究發現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教學上能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 成效。在國內研究方面,高育慧(2011)以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顯示大學生的英 語閱讀能力和邏輯-數學智能與音樂智能有關,因此,邏輯-數學及音樂智能能用來預測 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許志帆(2010)以八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多元智 能」主題式課程設計適用於國中英語教學且可有效提升認知、情意、技能之表現結果。

粘松傑(2009)研究發現國三學生的多元智能對性別及學習動機在學習上有所顯著的關 係。江達隆(2008)探討高職學生的多元智能、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對學習 成效有所影響。鄭博真、王靖婷(2008)研究指出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可以創新通識課程 教學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並提供學生多元模式的學習機會。因此,由以上所述可知,

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於教學中能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

國外已有許多學者發展出評量多元智能的理論,如 Gardner(1983,1993)的多元智 能論、耶魯大學 Sternberg(1985, 1988)的三鼎智能說(The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及 Sternberg(1996)提出的成功智能(Successful Intelligence)的 概念(吳武典,2003),而在多元智能量表除了 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論,另有 Branton Shearer 根據 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論編製出「多元智能發展評量表」(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Scale;MIDAS),該量表分為:(1)幼小(4-9 歲),(2)少年(10-15 歲),(3)青少年(16-18 歲),(4)青年(19-22 歲),(5)成人

(22 歲以上)等五種,而在國內則有吳武典教授修訂 Shearer 所編製的「多元智能發展 評量表」,將其修訂為三種:(1)適用 4 至 8 歲幼兒,(2)適用 9 至 15 歲兒童,(3)適 用 16 歲以上青年及成人;周子敬教授的「八大多元智慧問卷」係針對 16-20 歲的學生;

而翁淑緣教授的「多元智能量表」係參考 Armstrong(1994)之「多元智能檢核表」修 訂而成,主要是針對大學生。

目前國內所編製的「多元智能量表」並非針對大專院校一、二年級學生所編制,本 研究擬綜合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多元智能量表,發展一份適合於大專院校一、二年級 學生使用,俾利教育工作者或輔導人員於實務工作中使用。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之動 機如下所示:

一、目前國內多元智能量表之編製其年齡涵蓋層面過大,尚未針對 18-20 歲為對象,即 為大專院校一、二年級學生編製的多元智能量表。

二、目前國內的多元智能量表大多依據國外量表修改編製,尚未有依據臺灣地區學生的 特質而量身製作,故本研究欲編製一份適用於臺灣地區大專院校一、二年級學生之 量表。

三、透過多元智能量表讓教育工作者瞭解學生的多元智能分佈狀況,用以設計符合多元 智慧的課程,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大專院校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展一份適用於大專院校一、二年 級學生的多元智能量表,並使用這份量表進行大專院校一、二年級學生之分布狀況的調 查。本研究具體研究目的敘述如下:

一、發展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並適用於大專院校一、二年級學生的多元智能量表。

二、檢驗本研究所編製的多元智能量表之測驗品質。

三、統計分析大專院校學生在多元智能量表中各項智能的現況。

最後,期望能夠歸納研究結果,以提供各大專院校培育專業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以及教育工作者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於設計課程或研究時使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因受限於人力、時間、物力等因素,而有其研究範圍及限制。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臺灣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各大學日間部之學生,且限定大 一、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因受限於人力、物力及時間等因素,本研究僅針對臺灣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各 大學日間部之學生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的結果有其一定的限制,不宜過度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