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設計

在研究上的取徑,行動者網絡理論在追溯文獻的構成脈絡裡,觀察行動者的 變化過程。在不預設自然與社會、人與非人行動者的任何本質、面向、學科、規 模等,而由行動者在文獻中對其他文獻、行動者相互定義與作用過程,揭開那些 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各種事實是如何被穩定下來,抑或是那些曾經被視為正確或錯 誤的理論、觀念如何重新被接受或駁斥(林文源,2007)。Law(2006)認為社 會本身 Fenwick 和 Edwards(2010)認為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研究取徑上強調混亂

(mess)的感知力(sensibility),並試圖透過此方式懸出(suspend)先驗性的假 設。理論關注於極細微的世俗細節,其並非試圖找出社會圖像或結構,而是使用 微觀的視角將平時可能錯過的細節聚合。以下幾點為此研究取向的特點:

一、對稱性(symmetry):平等地看待人與非人行動者,將兩者視為擁有同等的 重要性以及皆能產生影響力(force)。

二、轉譯(translation):檢視個體如何連結、形成活動網絡是否成功或失敗,以 及檢驗如何透過連結而產生變化。

三、網絡聚組(network assemblage):試圖追蹤網絡如何運作,行動者如何促能

(enact),以及何者將行動者們保持連結(hold them together)。

四、異質性:允許多樣本體以及各本體間的關係,而不是依靠多樣觀點的解釋。

五、邊界性(ambivalence):在網絡中追蹤矛盾與不確定之事物。

Fenwick 和 Edwards(2010)建議的研究歷程為:首先描述研究問題、焦點 和研究邊際,接著觀察與紀錄研究資訊,並透過理解與重現這些資料的分析,在 網絡中辨認與追蹤研究者原先設定的推論。也因研究者能力與實現完整行動者網 絡 理 論 架 構 之 間 存 在 一 段 不 小 差 距 , 在 研 究 過 程 中 可 能 形 成 資 料 的 缺 席

(absence)。形成他者(othering)是一項無所不在且無可避免的行為,並將研

究中可能造成的缺席現象歸納成顯著(manifest)與他者(otherness)。顯著的缺 席是指被清楚認知(acknowledged)的現象,而他者則反之,是未被認知的

(unacknowledged)現象。形成他者的分析缺漏可能來自於研究者刻意忽略或是 研究者未注意網絡、行動者的變化(Fenwick& Edwards, 2010)。考量十二年國 教課綱所涉及的概念龐雜,在前述的研究架構下,本研究預計挑選時十二年國教 課綱中的課程計畫書作為核心研究焦點。透過個案研究法中的訪談與文件分析的 方式描繪個案學校對於兩部課綱─99 課綱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間的轉化與銜接 歷程。

本研究所擷取的網絡變化時期為 105 學年度至 107 學年度之間,個案學校在 這段期間網絡關係發生了許多變化,而展現的網絡變化為在新課綱實施前進行並 規劃了一連串的前置作業,這些前置作業不單僅是在準備工作,而是實在地影響 了依 99 課綱而制定、而黑盒化的課程計畫書。而黑盒被揭開後,行動者之間的 關係再調整,再調整的部分涉及了學校自身的處境性,這處境性為過往 99 課綱 的關係所形構,此處的關係包含圖五所示的幾個面向:師資員額、課程、組織架 構、制度規章等。後續的研究發現將以組織性與課程性網絡聚組呈現出在政策運 作邏輯挪移(mobilization)的時空背景下,所帶動個案學校的變化,以及揉合新 課綱與學校特性的實作。

圖 5 黑盒化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第二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信實度

壹、文件分析法:

在多數的個案研究中,將文件作為資料佐證。而在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中,

會議資料、行政文件、學分數表、計畫書等非人行動者具備能動性且被視為網絡 中的一員。因此在研究資料蒐集過程中,將在最大限度下蒐集並整理與研究焦點 相關之文件,紀錄文件發展軌跡,並搭配訪談教師的訪談問題,呈現社會物質

(social material)與人所共構的網絡關聯及變化的歷程。前述的文件不僅限於校 內會議紀錄、階段性發展,應再包含由各式校外會議、工作坊、大型活動相關之 文件,以及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所發佈之相關政策、法律文件。以利進一步分析 個案學校如何捲納(enrol)異質行動者以促發對於與課綱斷裂的銜接與接續的轉 譯工作。

而在此份研究中,研究者自個案學校取得的文件包含課程計畫書以及近年課 程發展會議之會議資料。課程計畫書所涵蓋範疇為以 99 課綱為依據的 104 學年 度至 107 學年度的總體課程計畫書,和於 108 學年度即將實行之以十二年國教總 綱的 108 學年度課程計畫書,總共五年的學校課程計畫書。課程計畫書作為分析 個案學校近年的學校經營變化,當中所涵括的資料向度包含學校基本資料、學校 願景與目標、各類型課程配置、選課機制設計、學校自我評鑑、學校本位課程計 畫等。課程計畫書提供可見度高且具法理性的時序性斷點,每學年度皆須提出未 來三年所欲進行的課程規劃。課程計劃書呈現出該所學校如何針對其既有師資員 額、教師專長、各項課程開發、學校規模等學校本位經營概念下多面向因素相互 調和後的表現。藉由歷年的課程計畫書變動,得以重溯個案學校對於新課綱準備 的階段性成果。而在各時序性斷點之間的活動軌跡則有賴於受訪者所提供的內容,

透過各方的觀點進一步架構出更細緻、更寬廣、隱藏於斷點中的流動。另外,課 程發展委員會為國定課綱為發展學校本位所設置之機制,透過課程發展會議針對

學校課程發展相關事務進行賦權。因此,個案學校之課程發展會議中所決議事項,

足以被視為本研究中重要時間節點。

貳、訪談法:

本研究計畫採用半結構式訪談,藉以了解並釐清學校範疇中的人類行動者們 如何詮釋新課綱,透過理解其對於新課綱的問題化歷程,進一步探詢行動者接續 所產出的策略方案,即在網絡聚組與位移的歷程中,被捲納的行動者以及各行動 者之間所形成的鏈結關係,最終產出可行的課程計畫書。訪談設計分為三向度進 行資料蒐集:

其一向度為針對個案學校的組織面向與運作進行訪談,初步邀請個案學校的 校長,透過訪談辨識出個案學校當中的行動者─個體、組織、會議、事件、活動 等,以及個別行動者之間初步的連結狀態。

第二向度則為深入探訪行動者之間的連結、組合關係,以及個別行動者位移 的軌跡。奠基於與個案學校校長的訪談,更進一步探詢在行政組織層面以及課程 領域層面的轉譯歷程,訪談的行動者包含,於 105 學年度至 107 學年度擔任教務 主任職位的兩位教師,以及期間曾擔任領域召集人的教師,共 6 位(見下表)。

第三個向度則是涉及人與非人行動者─文件、概念之間的關係。故此,訪談 過程中將探詢教師與 108 課綱如何建立關聯,並且對於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理解與 詮釋,以呈現在個案學校中個別行動者如何將兩部課綱之間的斷裂進行問題化,

並且所產生接續的轉譯,乃至於接納新課綱。

訪談過程中,同時搭配個案學校所提供的最終版課程地圖,透過物質媒介讓 受訪者易於指出學校在進行各種課程類型時所曾發生的事件、插曲、討論過程等,

藉以在過程中浮現出場域中的關鍵行動者,以及各類行動者們所做出的行動。

表 3

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編碼 職位 授課學科

校內組織參與

領域召集人 課發會 核心小組

S 校長 N/A V V

L 主任 數學 V V

F 主任 生物 V V

D 組長 數學 V V

H 專任教師 化學 V

E 專任教師 英文 V V

C 專任教師 國文 V V V

B 專任教師 歷史 V V

A 專任教師 藝術 V V

考量研究倫理,相關可辨識的資訊已進行匿名。考量個案學校所處地區及該 地區其他學校規模與學校班級組成,本研究進一步將學校地理位置與班級結構進 行匿名抹除,學校背景資料部份僅提供規模為中大型學校、化名為綠蛙高中。此 外,因本研究以行動者網絡理論作為研究取徑,研究分析過程中將涉及多項非人 物質的討論,包含學校參與之政府補助計畫、學校本位課程、個案學校提供之內 部文件等。基於維持學校匿名的研究倫理考量,將以代號顯示,如課程 A、H 計 畫等。而學校所提供之文件,涉及學校名稱處皆以綠蛙高中取代,如原名 OO 高 中核心小組工作表則改稱綠蛙高中核心小組工作表。

表 4

研究資料編碼一覽表

資料類型 編碼方式 取得方式

課程計畫書 年份-計-001 由個案學校提供 會議記錄 年份-會-001 由個案學校提供 會議文件 年份-文件-001 由個案學校提供 訪談逐字稿 年份-訪-受訪者代碼 研究者蒐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