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學校改變的轉譯:行動者網絡理論所投射的取徑

從新課綱公布至 S 校長上任之間,約莫一年半期間(2014 年 11 月至 2016 年 8 月)中,綠蛙高中內部未形成明確的應對策略,直至新校長進入後,挑戰、

鬆動個案學校的實踐方式,後而觸發一連串的轉譯歷程。從綠蛙高中的發展過程,

可看見縱使課綱具有一定的規範性,但若要徵集追隨的行動者,仍需藉由多方行 動者的協作。本研究的個案學校在課綱轉譯歷程中,以選修課程開發作為號召,

建立與新課綱的連結,挪移學校當中的教師與學生的實踐。而「升學導向」是一 項關鍵概念,其是一項隱藏於各項行動、由各項行動所構連而成的集體圖像,乃 至於最終產出的 108 學年度課程計畫書之中的關鍵運作邏輯。「升學主義」就像 一股引力,引著個案學校發展課程計畫書的過程,像是部分課程以大學科系的 18 學群作為開發依據。

課綱作為一項行動者,其具備形塑組織實踐的法理性,在其規範之下的各級 學校皆須符合課綱所制定出的各項要求,如同受訪者們提到的授課時數變動、必 修課程內容調整等。課綱在學校內成為一項非人行動者,在 108 學年度到來前,

學校內的教師們皆須逐步改變既有的實踐路徑,試著連結不同的資源,以建構出 與課綱之間的穩定連結。過往課程計畫書為由各學科本位利益進行考量,特別是 涉及升學考試的學科領域之利益為優先,而此安排邏輯進而形塑了多年的課程配 置,繼而影響學校的課程開發,亦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個案學校在應對新的國定課 綱時的反應。課綱文本帶來對於學校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向度的解構、解放,在高 中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學習組合更為因「校」制宜的狀況下,在此研究當中的受 訪者們也隱約透露出他們對於新課綱所帶來的影響,像是各高中之間的關係,或 許未來學生選校的依據不單僅是依靠著會考成績的落點、大學榜單、學校與住家

的距離而型塑出的單一軸線,藉著各所學校所制定出具殊異性的課程模組,改變 學校與既有以升學所形塑出的軸線之間的關係。

另一方面,課綱作為行動者也重塑了學校組織的決策模式,在個案學校生成 了新的決策生態:以核心小組為名的組織運作型態,其所扮演的功能在於協助處 理高複雜性的課綱轉譯工作。除了階段性完成課綱轉譯工作,即符合 108 課綱規 定之課程計畫書之外,更進一步而言,核心小組產出了學校層級對於教育與學習 的論述以及實作,即為學校的行動能力。政策文本的開放性結合學校的處境性,

從個案學校所呈現出的產物可看見,兩者在綠蛙高中生成了屬於學校自身、在地 性的辯證下所開展出的課程模組,納入過往學生入學的學力、學生畢業後的流向、

教師過去的教學經驗等,協商出新的實作教學界線,以及各項課程實作之間具有 邏輯的配合關係,形成一股對於新課綱的認同,而此場域當中的異質(學科、非 人)的認同得以共振、收合。對此,行動者網絡理論或許會是值得作為「學校本 位」相關研究的其中一項研究取徑。

自綠蛙高中的轉譯歷程中,「升學」似乎不再是單一收攏內部行動者的必要 通過點,在 Latour 所稱的佈署視角當中的「必要通過點」不僅是單一變項的「點」。 應用行動者網絡理論觀點看待綠蛙高中的課程計畫書發展歷程時,課綱文本自身 的開放性使得其並非一項完整的必要通過點。在綠蛙高中的轉譯歷程當中得以看 見,「必要通過點」匯聚了課綱(包含實施與精神)、升學、學校處境性等異質 實體,而這些實體之間的張力形構出學校集體論述實踐載體。此研究以學校的角 度出發,此視角所見的新課綱政策推行歷程充滿著各項複雜且非學校層級所能施 為的事項。不過,同時我也從此探究過程中看見來自在地的實踐與其具備的能量,

行動者們在面對中央統一性的政策時,學校集體所產生的繞道、變形之具有彈性 的行動樣貌。

貳、重視、再視教師的行動能力:邊界重構

在研究發現的第一節討論行動者的篇幅中,並未將教師此一行動者特別提出 來討論。並非將教師形成她者,反而在整理綠蛙高中的新課綱轉譯過程當中,將 教師視為主要的行動者。無論是行政職教師、核心小組成員又或是領域召集人,

政策變動、校長異動、考招調整、學生需求等這些調動其實都是在召喚著教師跨 出去成為行動者。有些行動者積極地跨出去,或許在成為行動者的因素之中可能 涉及教師自身的秉性(character),而透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眼光,更進一步看 見在變動歷程中至關重要的物質實體,以及物質實體與教師行動者之間的關聯。

但也因著教師行動者所作出的行動,藉由行動展示出對於自身以及工作場域 中各人類行動者、非人行動者們之間的連結,紛紛在集體與個體展現(perform)

出其一部分教師對於學校觀、教學觀、學習觀的轉變,而如此的轉變可被視為一 項界線的重組,更進一步而言,此界線重組影響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expertise), 我認為這採集而來的資料所呈現的表象即是採用行動者網絡理論觀點所能辨識 的洞見。新課綱當中,出現不同於往以單一學科為單位的課程類型,甚至部分課 程挑戰教師既有的知識專業範疇,而在個案學校當中的教師成為跨域的行動者。

我試圖將場域定義為行動者與其所連結之行動者們形成的不同結盟空間,近似於 舒適圈、同溫層的概念。教師工作的穩態受到新的教育政策而擾動,同時教師無 法無視擾動帶來的影響,其深切地再定位作為教師的工作內涵。在時間與空間面 向的解構之下,教師的專業或被期待成為像是液態水,跨出由學科所形塑的本位 專業,專業必須能夠流動足以匯流至不同大小的課程類型當中。回顧理論的基本 命題「反本質」,「教育」本身為一項模糊詞彙,人才培育為一項在既有處境性 中朝向未來性的實作,身處於變動快速且高複雜度的關係網絡之中,教師的工作 或許不再僅是傳遞固定範疇知識的傳遞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