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家庭訪問是由親、師、生共同產製的歷程,語言是其中最主要的溝通工具,

類別則藉由觀察身份變化而展現。因此研究者選擇成員類別分析法,它是一種社 會學研究方法,能夠透過對話的細節,觀察到親師構建彼此身份與關係的歷程,

並且藉由家訪中產製的類別闡述社會文化的運作模式。

本研究運用成員類別分析法之中的聽者準則、觀者準則、一致性原則等,觀 察親師之間如何產生類別轉換並認定彼此,探索親師產生之不同身份變化;找出 類別聯繫活動、類別聯繫述語,藉由親師交談中存在某些類別之中的專業知識,

則可發現成員類別機制的形成,觀察類別運作的特徵。具體來說,就是藉由成員 類別分析法解釋人們日常的活動如家訪,人們會將自己歸類為社會中某個類別,

並根據類別來組織活動,進而推理社會文化模式的運作。

再從家庭訪問之機構性著手,建構家庭訪問在社會文化的運作模式。運用文 獻中提及機構談話如廣電新聞訪問者擁有的語言工具箱,分析教師擁有的語言資

源、使用語言的意義,建構家庭訪問的模式,同時展現語言背後的社會結構。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研究者自民國九十年由新北市移居宜蘭任教,一直以來都對導師班學生進行 家庭訪問,時至民國一百零四年,已家訪一百五十多個家庭。在進行家庭訪問時,

常常必須在交談間變換身分進行溝通,以達到良好的效果;雖然訪問的家庭不同、

家長的背景不同、學生生活的環境也不同,但訪問的過程與模式卻有異曲同工之 妙。因此欲進行本研究,解釋身份轉換在社會溝通的含義,並且構建家訪的模式,

得窺社會文化運作的面貌。

惟因家訪所討論之內容多涉及個人隱私,且欲取得家訪資料使用同意書者,

勢必與被訪問者維持著長期良好的關係,因此欲取得其他班級之家訪資料頗有難

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度。基於以上原因及必要性,研究者決定蒐集自己導師班的家訪紀錄作為研究素 材,研究者的班級是普通班級,進行每個班級學生家庭訪問時的目標較為雷同,

並不像學校的特教班或資源班,可能為了某些特殊原因而進行家庭訪問,而造成 訪問目的有所差距,由此可以構建一般家訪的模式。

第二節 資料蒐集

壹、研究素材說明

恰逢本研究需要取得家庭訪問的現場錄音或錄影資料,因此研究者決定錄製 自己原本預定進行之家庭訪問,作為本研究之素材;先取得訪談同意書再進行訪 談,共選取十位家長為訪談對象,之後取用家庭訪問的錄音或錄影,並將訪問轉 錄為逐字稿。

但是本研究之素材可能會被質疑之處在於,研究者即訪談者的雙重身份,是 否造成教師在訪談時帶著類別意識進行刻意的溝通,而讓分析資料成為非自然的 對話?或是造成研究者在分析資料時,無法客觀地分析資料?因此,研究者取用 的家庭訪問是在民國一百零三年七月錄製的,當時尚未決定理論視角與研究方法;

即使錄製訪談的當下,教師必已意識到將使用錄製的訪問進行分析,但是教師並 未刻意設計提問,相信所取用之家訪資料貼近於真實家訪的自然對話。而此次家 訪時間正是學生從七年級升上八年級的暑假,面對即將升上八年級的學生,家訪 設定的重點目標,是與家長共同商討學生特質與學業成績,並對學生升學方向與 職業取向取得共識,以作為未來生涯規劃的依據。

另外,研究者即訪談者的身份也有其優勢所在,當要分析 A 與 B 如何取用大 量知識進行溝通時,研究者也可以轉換自己成為 A 的立場思考,描述自己如何取 用類別知識去理解 B 的過程。因此研究者身為分析者與訪談者,在分析資料時可 以適時更換不同身份思考,讓本研究可以呈現更深入的描繪。

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表一為家訪個案之成員基本資料說明,被訪問的家長共 11 名(其中一個訪問 有兩位家長參與),其中男性 3 名、女性 8 名,而受訪女性中有 1 名為祖母;在 這十場訪問中,學生都在現場,學生的年紀是 13-14 歲。十則家訪資料中,訪問 長度在 30 分鐘之內的有四則、訪問長度在 30 至 60 分鐘之內的有三則、訪問長 度在 60 至 90 分鐘的有二則、超過 90 分鐘的只有一則,可知家庭訪問一般會在 60 分鐘之內結束。

表一:家訪個案成員基本資料

編號 訪問日期 時間長度 受訪家長年齡 家長 1 8 月 12 日 12 分 38 歲 母 2 8 月 19 日 15 分 46 歲 母 3 8 月 12 日 28 分 39 歲 母 4 8 月 7 日 30 分 47 歲 父 5 8 月 12 日 35 分 51 歲 母 6 8 月 6 日 40 分 40 歲 母 7 8 月 6 日 52 分 66 歲 祖母 8 8 月 7 日 65 分 46 歲 父

9 8 月 25 日 75 分 46 歲 母 10 8 月 12 日 100 分 48 歲、50 歲 父母

貳、現場狀況說明

家庭訪問進行時,基本成員為一位教師、一位家長,以及學生,或其他家人 在現場共同參與訪問。研究者會先與家長說明,訪問錄製是為本人碩士論文研究 所用,取得家長同意後,再進行訪問錄製。家庭訪問的錄製,同時以錄音(智慧 型手機)與錄影(平板電腦)方式進行,以免收音或影像不清楚。智慧型手機與平 板電腦操作非常簡易,點選功能鍵後便逕行錄製直至訪問結束,對於採訪者教師 及受訪者家長,並不會造成干擾;可以錄製到自然狀況的對話紀錄,不至於因為 事先告知錄音錄影而產生尷尬不自然的狀況。

在擇定錄影的角度時,盡量將與會者全數納入鏡頭內,如果有困難,便以基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本成員教師、家長、學生為主;再將智慧型手機直接放在桌面,錄製家庭訪問的 對話內容,在民國一百零三年七月年已先蒐集好十場訪問用來作為分析資料。

以下介紹十則家訪資料的現場狀況,首先,教師進入家訪場域後,先向家長 解釋同意書的用途並請家長及學生簽署同意書,之後才開始進行家庭訪問並且同 時錄製,因此所錄製到的畫面其實並非真正的開場時間。本研究第四章中所謂的

「開場白」其實是在家長簽完同意書之後,教師開始正式訪談之際,開始進入到 談論主題的時刻。

出現在家訪過程中的人員,除了編號 1、6、8、9 的訪問中有姊姊或弟弟在 旁、編號 4 的訪問中有親友四位在場之外,十則訪問中皆有教師、家長、學生在 場。家訪過程中錄製到持續發言與專注傾聽以進行溝通的談話畫面,以教師、家 長、學生為主,在旁的其餘人員可能不發言、或是隨意在旁走動,都不會造成家 庭訪問中斷或無法進行,因此得知教師、家長、學生是家庭訪問場域之必要成員。

錄音錄影完成後,首先研究者將家庭訪問的錄音或錄影,騰寫成對話過錄稿,

並參考江靜之(2013)運用過錄符號標示家庭訪問的對話細節(參見附錄一);其次,

研究者將透過錄製的家庭訪問,分析對話紀錄的語對結構,依據成員類別分析法 中,成員身分認定與轉換進行分析,並觀察並描述成員類別如何運作。

第三節 分析步驟

研究者將藉著觀察家訪微觀的對話,分析家庭訪問中產製成員類別之機制過 程,進而發現社會成員產製文化的模式。闡述人與人在對話時,腦海中儲存了許 多知識與訊息,也存在著某些預測或假設;發現某些專門知識是否的確被儲存在 家訪機制中,類別身份的靈活運用,是否可以讓家訪時得以交流許多豐富知識。

研究者希望建構家庭訪問的言語互動模式(如親師相互寒暄、報告近況、分 享學生學業及生活、教師問問題及討論與闡述整理、結語之使用)。教師設計提 問順序時,必須考量哪些重要情境因素?教師透過開場白完成哪些工作,如交代

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訪問原因及切入角度,定位自己及家長,或利用開場白為接下來討論的事件定調。

教師使用何種型式結束訪問?教師如何透過問問題為家長設定議題,並展現教師 的知識與權威;或藉由「闡述整理」,構連家長之前沒有說明的關係、或再現家 長之立場、或展示自己的理解等。

另外,在第四章分析訪問稿時,提及所謂「發言次數」,在此處先簡單說明:

一個人掌握話權,開口說話至結束期間,直至將話權交給另一人為止,算一次發 言(回應式的「嗯嗯」或「好」不算在其內)。接下來詳列分析項目如下:

1. 建構家庭訪問的模式

教師透過開場白完成何種工作,教師較常用的提問順序為何,必須考量哪些 重要情境因素:如時間限制、家長習性、訪問主題;透過稱謂、詞彙,展現家長 與教師甚麼樣的關係,教師使用何種型式結束訪問。

2. 研究者欲細描「家訪」成員類別機制與其類別成員之內涵

親、師、生如何建構彼此的形象,教師如何運用話語建構自己專業與權威的 形象,家長如何在話語中構建自己教養學生的理念,並且建立家長的形象;學生 的類別,又是如何被家長及教師用言語所構建。有哪些類別知識,讓親師生之間 能夠不言而喻地快速溝通。

3. 觀察親師間變換類別身份的路徑,解釋家訪機制中存在之文化知識

描繪親師各自採取何種言談活動,因此產生其他類別身份,以及如何認定彼 此轉換後身份的現象,讓人觀察到親師間變換類別身份以進行溝通的過程。發現 教師和家長如何使用類別身份去回應問題,使用何種類別聯繫述語去結合類別,

闡述話語中使用類別特徵的文化知識。

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