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五章 結論與限制

可能有人會問,家庭訪問的研究價值在哪?我們透過對話瞭解這些類別內涵 有何意義?許多人也已經對家庭訪問的互動與背景進行許多的研究與發表。研究 者想提供不同於以往研究結果的是,能夠呈現家庭訪問在社會上的架構型態,並 且從對話中發現,藉由哪些類別聯繫述語的運用,人們在生活中進行交流與互動。

研究者可能還未完全解讀出隱藏在語言背後的意義,但是已經發現語言互動當中 的一些型式;可能想要陳述一些每個人都知道的現象,但是所利用的例子可能仍 然不夠全面性。

研究者擔任國中教師近二十年,深知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孩子的教 育需要學校、教師、家長三方面的共同合作。教育部推動家庭訪問,將其視為一 項長期推動且重要的政策,透過這項親師溝通的方式,老師也能與家長建立良好 的親師關係,更易察覺家長需求,並對學生家庭深入了解。研究者欲瞭解進行家 庭訪問之際,教師與家長如何以不同的身份溝通理念,又是如何藉由對話,交換 腦海中儲存的知識與訊息的文化現象。

在國內,有關親師溝通的文獻,大部分都集中在國民小學的階段,國民中學 階段的研究十分短少。以往研究親師溝通的文獻,不論是質性、量化或是行動研 究的方法,也偏向於某些外部變項的瞭解,如親師之間相處的原則、或是改善的 策略。而研究者則希望描繪親師 對話當下,透過言語溝通的文化現象。

本研究透過成員類別分析法,探知家訪機制中教師、家長及學生在溝通時,

如何使用大量類別知識溝通的樣貌,研究者以國民中學十則家庭訪問對話記錄作 為分析個案,描繪以下三類現象:第一,家訪的樣貌;第二,家訪機制中的成員 類別內涵;第三,成員類別身份轉換。

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壹、研究結果

一、家訪的結構與特色 (一)家訪的結構

依據十則家訪中教師、家長的發言次數,整理出三類不同的型式:第一類、

有三則訪問教師與家長的發言次數是相同的,學生發言次數與該則訪問總發言次 數相較之下,占不到 1 成。有二則訪問中的學生幾乎沒有發言,也就是說明在家 訪進行時,主要對談者其實是教師與家長。第二類、有六則訪問教師的發言次數 高於家長,但是學生的發言次數與該次家訪發言總次數相較之下,僅占 1 至 1.8 成仍是明顯偏低。

因此觀察到,一般家庭訪問的總發言次數與家訪時間長短有成正比的現象,

發言次數增多者家訪時間也加長;但是訪問時間超過一小時半的家訪就未必如此,

例如編號 10 訪問中,雖然家訪時間最長,但是成員發言次數卻降低,推測可能 由於成員發言時間拉長而造成家訪時間加長的緣故。

(二)家訪的特色 1.整體提問順序

家庭訪問時提問時應該考量的重要情境建議如下:注意訪談時間的長短、關 注受訪者臨場反應、因應受訪問者性別調整訪問主題。最後,應盡量將問題完整 陳述,即使訪問時間過短。

2.開場白及結語

十則訪問中,有七則訪問是由教師發起開場白,有三則訪問是由家長發起開 場白,不論是教師或家長,都是在開場白提及有關學生的背景、特徵,或藉由詢 問學生問題,讓彼此開始討論有關學生的事宜,也開展了之後的談話。因此可以 發現家訪的開場白有二項特色,一是教師與家長都擁有發起開場白的權利,二是 雖然學生在家訪中發言次數極低,但是在開場白中,教師與家長卻都將學生當做

6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談話的資源,取用有關他的訊息,讓家訪得以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家庭訪問的結語,一般是由訪問者教師所控制,但若受訪者的時 間有限,也可由受訪者發出結語,因此發現教師與家長都擁有結語的權利。

3.問問題

研究者判讀表格中各種問句型式的比例,並分析其特徵如下,一般家訪中,

教師是比較強勢的,可從教師大量使用直述問句的現象看出。有三則訪問直述問 句型式的比例明顯偏低,而這三則訪問中的家長都是父親;可以在逐字稿中發現,

這三則訪問中的家長運用闡述整理的方法,分享許多觀念給教師,甚至常常反問 教師問題,教師也藉此述說許多理念,因此減低了直述問句的使用。同時這三則 訪問中,教師使用語助詞問句的比例也相對提高。因此發現當受訪者為父親時,

教師的語氣會由強勢的語氣偏向不確定而要求確認,可以得知受訪者性別會影響 教師問句型式的使用狀況。

4.人稱代名詞

教師會用「我們」的語詞,拉近自己與學生、家長的距離,顯示自己與學生 站在同一陣線上,幫學生一同設想,教師使用此代詞展現自己的立場。家長則在 不同的情境,使用「我們」、「他們」、「你」代表不同的類別內涵,來強化自 己的觀念和學生因應的做法。

二、家訪機制中的成員類別內涵 (一)教師身份的類別

1.教育專家

教師在語氣方面,常使用一些情態詞如「應該」、「絕對」、「可以」,直接下

達一些指令,要求學生做某事或對某事下判斷,屬於「關係情態」,可以聽出比 較權威的語氣。學生及家長也會依據教師語氣做適當回答,並不會因此起衝突,

可以得知受訪者肯定教師教育專家的身份。

由「溝通觀念」得知,教師與家長有觀念上的差異,要如何進行溝通與協商?

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一般而言,教師會以附加問句的型式,先詢問家長的想法,家長闡述完論點後,

教師也會運用類別知識強化自己的論點說服對方,甚至轉換身份為家長,提供自 己教養孩子的經驗給家長,以達到彼此共識。

由「班級經營」得知,教師也必須在班級經營上讓家長信服,教師會點出「班 級風氣」好轉的論點,強調自己擁有提升班級讀書風氣的能力,顯示自己的專業。

藉者家訪的對話,也可以觀察到教師運用類別強化自己專業能力,搏取家長信任 的過程。

而由「家長的期許」得知,透過家長的話語,可以勾勒出家長對教師身份的 期許,如家長賦予老師管教學生的權力、老師對家長而言是有壓力的形象、甚至 有家長強調老師這項身份涉及個人榮辱,需要好好經營。

2.輔導者

可以發現教師在轉換為輔導者時,語氣也有所改變,與家長溝通時,常常使 用「覺得」一詞,並不像之前所述教育專家的語氣一般強勢;由此可以發現,教 師轉換為輔導者的痕跡。

由「提供資源」方面得知,輔導者在進行溝通時,不會馬上說出自己觀點,

會在聽過學生與家長的論點之後,才客觀地分析各個論點的利弊,將其做為輔導 的資源,之後才展示自己的觀點,讓家長採納建議而達成共識。

由「敘事客觀」方面得知,輔導者在敘述個案時,會有一定的模式,讓受訪 者可以完整聽取事件經過,客觀判斷因果關係,並在適當處理後,讓受訪者平復 心情。

由「規範身份類別」得知,國中是學生漸漸社會化的過程,有許多不適當的 行為必須提早注意防微杜漸,但是有些家長卻缺乏敏感度,因此輔導者常常採用 次級文化的類別,激勵家長省思學生的行為,讓學生及家長都能意識及學習到,

進入社會之後應該具備甚麼樣的行為才算符合自己的身份。

由「擔任溝通橋樑」得知,家長與學生因思考面向不同,而在溝通時各說各

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話,教師一方面了解學生在校的一面,一方面與家長同為成人,因此會適時擔任 溝通的橋樑。

3.私領域身份

除了運用自己在職場上教育專家與輔導者身份外,教師同時也會在家訪中不 時轉換自己成為私領域中的身份以進行溝通。

可能出現「家長」的身份,也可能出現員工、女兒身份、或太太的身份,再 分享一些轉換身份後的觀念與經驗,與家長討論也提供給學生借鏡。藉由身份的 轉換跳脫教師/家長的關係,而成為朋友/朋友的關係,提供更多生活或職場上的 實務經驗與受訪者交流。

(二)家長身份的類別 1.照顧者

「傳統的家長」秉持著一些傳統觀念,強化自己管理孩子的方式;「主觀的家 長」藉著對談強化自我論點,合理化自己管理孩子的方法,實際上並沒有採納老 師的建議,家訪成為家長闡述理念的場域;「諮商的家長」希望藉著教師的專業 釐清自己管理孩子的方向,家長藉者家訪這個場域與教師對談,從中尋求自己教 養孩子的方向。

2.教育者

「傳統的家長」常常會透過職業類別與俗諺強化自己的立場,因此可以發現 其論點明確,言之成理;「主觀的家長」藉著述說對學校政策的期許,表達希望 的教育模式,也構建了自己的理念;「父親形象的刻劃」是極為特別的一件事,

在有父親參與的三則訪問中,恰巧學生的性別都是男生,藉由觀察他們對兒子期 許的話語,其實也顯露出自己身為父親的價值觀。

綜述以上家長與教師的身分類別,可以發現到在家訪溝通時,看似在做意見 的交流,其實是各說各話的場面。家訪這個場域進行的話語,與其說是進行溝通,

不如說是家長與教師各自表述己見、展示自我理念的舞台。

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三、學生身分的類別

國中生在家長與老師眼中,是不成熟的孩子、面臨抉擇的青少年階段、更是

國中生在家長與老師眼中,是不成熟的孩子、面臨抉擇的青少年階段、更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