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一、質性研究中的敘說研究

在蘇湘芬(2006)的研究中,她引述國外學者所說的一段話:「一 篇好的研究,是會邀請讀者進入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鍵性對話,研 究的意義與價值就從讀者與文章中的互動中浮現。」另外,黃月純 (2001)認為生命史研究在處理社會議題具有為弱勢族群發聲、挑戰社 會主流文化與自我治療、反省與解放的功能,在研究、教學與實務上 亦有貢獻。因此,上述傳達了敘說研究的內涵,就如夏林清(2002) 引述 Darry 和 Doan 對「故事敘說」對人的生命自主性和文化意義連 續的重要性,做了這樣的表示:由將生命放置到一貫穿過去、現在及 未來的一個意義連續體上,「說故事」賦予了一個生命屬於它應有的 智慧…這一質地亦是一種意圖,它使人們可以依自己的選擇來組織取 捨生命經驗而不只是為回應他人而存在。

人們藉由敘說的方式和重述一個人的生活,是一個人或社會成長 的基本方法,是人類一種用以思考、闡述、理解與建構自我的一種方 式,是一種自我瞭解和與人溝通上不可或缺的一種模式(鄭麗芬,

2005)。敘說研究它可以顯示出人們是如何思考和感覺、說的及做的 是什麼、所處的情境為何、對事件的主觀意義、說的話及行為如何被 他人解釋,以及隨著時間人們如何與他們的世界互動的歷程(丁興 祥,2002)。

敘說可以說是一種經驗再呈現以及自我建構的過程,為了讓別人 能對自己有比較統整性的瞭解,個體必須回溯經驗的過去,從自己的 記憶庫中,抓取對自己重要且有意義的部分將之整合起來,使原本看 似瑣碎凌亂的記憶片段整合起來,這個過程通常不是一次完成,而是 必須透過不斷的敘說,才能越說越明白(周志健,2001)。

Josselson 強調,敘說是一個過程的再現,是自我跟自己及世界 對話的再現(引自王愷,2003)。因此,敘說並非記錄事情的真實性,

而是將個人過往歲月中龐雜的想法與經驗,匯聚為具有意義系統的記 錄。敘述生命的過程是具有啟發性的,協助我們揭發與回憶遺忘多時 的記憶,進而統整我們的思緒,洞察自身的生命(王愷,2003)。學者 Witherell 與 Noddings(1991)也說明:「透過敘說、書寫、閱讀和傾 聽生命故事-自己和別人的-人自然可以了解自己和別人伴隨著經驗 而來的想法與感受。」同樣地,敘說者所呈現的生命經驗與意義絕非 單一且事實,一個經驗是可以被賦予多重的意義,說者與聽者也會產 生不同的體會,從不同的閱讀與解釋的脈絡中會得到豐富的意涵。

Rycroft 認為敘說是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之間辯證的過 程,它可以說是在不同時間、空間及不同層次的「自我」的相互交涉

對話,而又與當下這個時間的「自我」對話,而得以創造出一個現在 理解中的自我(引自袁明孝,2008)。McAdams (1993)則認為人們是透 過故事來了解自己的生命,每一個人都是一段歷史,而每個建構出來 的故事,就是代表每個人的認定。

綜合上述敘說研究的觀點,就像 Richardson 所認為,書寫本身 就是一種探究的方式,自我敘說就是個體透過自己的邏輯與關切的重 點,透過書寫說自己的故事(引自陳靜宜,2006)。透過書寫,個人回 溯以往,構連過去與現在,讓相關於自我的種種觀點能有所連結,而 這也是一種自我認同的建構過程(田秀蘭,2005)。透過敘說,我們會 去定義我現在是誰、我過去是誰、未來我可能成為怎樣的人(周妤倢,

2011)。

本研究目的由於要從聽覺障礙者的生命經驗去瞭解面對障礙與 工作適應的歷程,希望在敘說生命經驗的過程中,除了回溯因為「聽 覺障礙」遭遇到任何不愉快的、愉快的、溫暖的、冷淡的等種種深刻 經驗、感受與思考,也希望用現在的自己重新思考並理解過去經驗所 帶來的感受與想法,嘗試解構過去的自己,來幫助自己建構未來的自 己。如同袁明孝(2008)表示他為何選擇自我敘說的方式來追索、探尋

「聽覺障礙」如何影響其建構生命意義,乃是在於書寫的過程中,我 們可以跳脫自身當時的情境,以目前的角度去看待、思考、組織自身 過去的經驗。經由自我敘說自己生命經驗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影響自 己生命起伏、演變的意義脈絡,由此,不但可能領悟出自己過去生命 的動向,也可建構出自己生命未來的方向與力量(翁開誠,1997)。

對敘說者而言,他可能在敘說的過程對自己的生命產生新的領 悟,進而反思自己的生命意義。也就是說,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去開

展出自己生命的智慧(翁開誠,2002;曾友欽,2010)。

綜合上述,由於研究者希望在這次敘說的旅程中,能以現在社會 脈絡下的我,重新看待自己過去的經歷、感受與思考等所帶來的生命 智慧。因此,選擇以敘說研究做為本研究進行的研究方法。

二、深度訪談法

訪談是透過語言與非語言形式溝通的對話;訪談從字義而言,係 指兩人之間進行的對話,由一個人引導以便從另一方獲得資訊,目的 在了解受訪者過去的生活經歷、耳聞目睹的事件、思考、價值觀、情 感感受、行為規範及尊重他們對行為的詮釋;訪談是質性研究常見蒐 集資料的方式之一,經常被廣泛地運用到各種領域的研究,以取得深 入而豐富的資料(劉世閔等人,2006)。

Crabtree 與 Miller 將質性研究的訪談視為一種「對話之旅」,

在對話過程中,研究者(或訪問者)與受訪者是一種夥伴關係,透過語 言與非與言的溝通與情感的交流,達到對話的目的(潘淑滿,2003)。

紐文英(2007)綜合一些學者的看法,發現質性研究的訪談具有五項特 徵:第一,是有目的的談話;第二,是雙向互動的過程,研究者藉著 積極傾聽和提問的方式及研究參與者互動;第三,研究者和研究參與 者之間是平等的互動關係;第四,目的在了解研究參與者對某個主題 的經驗、感受與觀點等;第五,重視開放和彈性,訪談的時間、地點、

形式和內容均可視訪談的實際狀況做調整,且研究者保持開放的態度 面對研究參與者,對其談話不做價值判斷。

質性研究的訪談之所以有別於一般訪談,在於它能讓受訪者做自

我深度的探索,因此訪談者與受訪者的關係建立就很重要。訪談者與 受訪者的關係如同上述所謂的「夥伴關係」,是指雙方基於平等的立 場,積極參與談話溝通,在整個對話過程中藉由雙向的互動,達到共 同建構現象或行動的意義(潘淑滿,2003;引自劉世閔等人,2006)。

由 此 可 見 , 質 性 研 究 的 訪 談 遠 比 助 人 專 業 的 會 談 來 得 開 放 (openness),並且「談話」本身就是融合了個人特質、價值取向、態 度與生活經驗,是一種綜合展現,以及深度訪談法著重在自然情境 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透過雙向溝通的互動過程,收集有關口語與非 口語的訊息,以便深入式的全面理解研究的現象(潘淑滿,2003)。

林美珠(2000)引述 Chase 所言,認為如果人們藉由敘說將經驗意 義化並將意義傳達出來,那麼深度訪談就是一個我們探究生命故事的 良好時機。由於本研究要探討的面向屬於經驗與適應的深層心理感 受、認知與內在想法,於是選擇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andardized interviews)來進行,以便能依訪談的實際情況,對訪談問題做彈性 調整,經由訪談者與受訪者雙方之間的互動脈絡,一起在研究對象生 命的流動過程中,以鉅視和微視的觀點共同重新組織與理解研究對象 的生命經驗脈絡意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