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輕柔的放下我的過去,並接受眼前的可能性。

我懷著信念向前走,幸福則將迎面而來!

Alan Cohen (2006)

當你歸屬於天命,你所擁有的,

將與自我認同、生命意義、身心健康息息相關,

指引你自我啟發、自我定位,並發揮生命應有的價值。

Ken Robinson & Lou Aronica (200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說一個有關於自己的故事

每個人的生命都值得書寫,書寫生命是對自身生命的行動,透過 書寫生命史,開放了「自身」及未來。於是,在生命回顧的過程中重 新獲得力量,不再是被動地由結構所擺佈,而能夠積極改變自己的命 運(丁興祥,2002;引自王麗雲,2000)。

2009 年初進入研究所就讀時,研究者就開始想著要朝哪個領域 進行研究論文的撰寫,心底有個聲音告訴我,要寫出一篇具有實務參 考價值和貼近人心的論文,於是研究者開始從自己生活週遭的人、

事、物尋找一個研究方向;一開始是想以研究者的資源班數學教學經 驗去發展研究,但同時心底也有個聲音影響著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為什麼不寫自己有聽覺障礙的故事?」,且陸續也有學校主管、朋 友與師長建議研究者可以試著寫寫看,因為他們認為我應該很瞭解聽 覺障礙者是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也覺得研究者若能把自己的故事寫 出來,未來可以給這些有相似經歷的人們一種鼓勵前進的力量。

不過,在還沒有真正地去接觸、閱讀一些有關敘說研究的文獻與 專業書籍前,研究者一直深受覺得困惑的是,對於書寫敘說自己的故 事能不能成為一篇符合學術論文規範的研究論文,仍然抱持著許多的 不確定性與不高的信心。直到在一篇討論敘說研究的文獻裡看到 Ezzy(2002)的一段話:「一個好的書寫不僅是對於事物的描述,同時 還要激發讀者的感覺。」(引自賴念華,2005),這段話正是我一直所 希望自己寫出的論文是能夠有這樣的力量為閱讀者帶來這樣的感 受,於是,又再堅定了自己可以帶著這樣的信念開啟生命敘說的旅程 了。

「妳就像教科書所講的聽覺障礙者一樣,固執、太自我中心、不懂得 找方法、不成熟…」在研究所進修時期聽到了這段不愉快的對話,它 帶來的內在衝擊以及聽力的再度退化,讓研究者漸漸深刻地去經歷與 感受到,聽力損失使自己在人際互動、溝通上必須不斷面臨的社會處 境有哪些,這讓研究者再度從另一個研究主題拉回到敘說自己生命故 事的旅程裡,踅足了一圈又回到這段要敘說聽覺障礙的旅程,這種感 受就好像上天冥冥中指引著研究者該好好地重新理解這段旅程所帶

來的智慧成長,就如前面引言提到的,在這一次的敘說裡,會指引研 究者自我啟發、自我定位,並發揮生命應有的價值。

二、想進行一場「思考自己」的旅程

仔細再探究心裡那道深層的聲音,原來一直以來,研究者其實還 是對有聽覺障礙的自己沒有信心,對自己的能力是有所懷疑的,即使 負面影響仍然是不夠接納障礙的存在、與障礙自在共存。即使進入研 究所進修,也進入教育現場工作了,對於聽覺障礙曾經帶給自己內心 的負面影響有時仍然不太能淡然放下,也會想要避免社會大眾對聽覺 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加諸在自己身上,而努力地把自己變成一個社會大 眾所認為的「一般人」,但事實上,這樣的意念並沒有讓研究者更接 納自己的障礙,反而更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在自尊、情緒、自我概念 都造成負面的發展。

在聽到前面那段關於聽覺障礙的刻板負向特質的對話後,曾經有 段時間停止撰寫論文,而常默默傾聽和觀看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與思 考,思索著「聽覺障礙」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帶來了怎樣的心理變 化,以及在真實的社會互動之下,又帶來哪些生命經驗?使研究者開 始有著屬於自己的體會與思考脈絡,同時也覺知到自己的生命不僅獨 特,也與一般人沒什麼不同。

翁開誠(2002)認為恢復人的主體性(subjectivity)需要先從自 己的生命經驗中去開展出自己生命的智慧,用自己的經驗檢驗自己的 想法,並修正自己的想法,然後去實踐出來。換言之,一個人要先對

自己有所深入感受,才會開始發現自己內心所重視的,當對自己的生 命有了自己的目的,也就是重拾了主體性,不再只是別人、社會、歷 史與文化積澱…等等承載的工具而已了。於是,研究者撰寫這篇論文 的動機就如鄭麗芬(2005)她對寫自己故事的動機一樣,我和她不僅都 是在說屬於自己的故事,也希望「說」和自我覺察的過程,對生命進 行重新詮釋和理解。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在此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 題。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聽覺障礙者面對障礙的心理調適歷程。

(二)探討聽覺障礙者在工作適應的歷程與困境經驗。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欲探討的研究問題為:

(一)聽覺障礙者面對障礙的心理調適歷程為何?

(二)聽覺障礙者在工作適應的歷程與困境經驗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針對研究主題中所使用的重

要名詞做進一步的解釋。

一、聽覺障礙者

根據教育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基準」第五條之 定義「所謂聽覺障礙者是指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聽覺器官的構 造缺損,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的障礙,以致對聲音的聽取或辨識有困 難」。鑑定標準是:接受自覺性純音聽力檢查以後,其中優耳語音頻 率聽閾達 25 分貝以上;如果無法接受自覺性純音聽力檢查時,就以 他覺性聽力檢查的方式來測定(教育部,2002)。

依行政院衛生署的分類:輕度聽覺障礙(優耳聽力損失 55-69 分 貝);中度聽覺障礙(優耳聽力損失在 70-89 分貝);重度聽覺障礙(優 耳聽力損失在 90 分貝以上)。本研究所指的「聽覺障礙者」係指研究 者,目前領有輕度聽障的身心障礙手冊,任教於高雄市國小資源班,

為員額編制在內的正式國小特殊教育教師。

二、心理調適歷程

「調適」(adjustment)的概念源自於生物學中適應(adaptation) 的概念,其用來強調生物為了生存而必須改變自己的狀況,來適應客 觀的環境。在韋氏大辭典中,將適應(adaptation)界定為個體改變自 己的狀態來適應環境的要求;將「調適」(adjustment)界定為個體能 主動的運用技巧以增加自己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亦即個體是主動 因應環境的改變,而試著學習新的技巧或技能,以增進個體內在與外 在環境維持和諧關係的歷程(張秀玉,2005)。

因此,個人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在此動態、彈性 、交互的歷

程中,個人改變,環境也發生變化;為滿足自身需求,兩者之間會不 斷地適應與再適應,不斷克服環境中的逆境,以達雙方的一致狀態(張 秀玉,2005;引自黃士珊,2011)。

綜言之,調適就是一種維持內在平衡的持續過程,使個體不至於 以過度妥協的方式來配合環境的期望,因此,即使遭遇打擊,個體仍 能發揮潛能加以調適,使個體恢復能力以適應情境的變化,不至於導 致崩潰(許婉玲,2011)。在本研究中所指的心理調適歷程,是指研究 對象面對聽覺障礙的心理調適過程。

三、工作適應

Strauser 與 Lusting(2003)提出工作適應是指個體在工作中,

工作能力與其工作環境適應的程度(引自林惠娟,2006)。林惠娟(2006) 認為是一種動態且雙向互動的過程,整個過程包括範圍有個人和工作 環境的改變以及適應的過程等。

在本研究中所指的是以前述工作適應的概念,來探討研究對象工 作適應的歷程,以研究對象的敘說以及訪談大綱所得結果代表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對於和本研究有關的文獻進行探討。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 就生命史研究的意涵與重要性、特性以及研究限制做一探討與瞭解;

第二節探討聽覺障礙的定義,以及聽覺障礙者的聽覺缺陷帶給其在生 理、心理與學習特質有哪些面貌;最後,第三節則探討相關議題的研 究。

第一節 由我「話」此生-生命史

生命的厚重感來自生命經驗的歷史;對於自身,我們只能在生命 經驗的歷史做「切近」的觀看,所謂「真實」,到頭來只能是「切近」

(余德慧,1998)。

一、生命史研究的意涵與重要性

我們任何時刻的感覺都被過去的經歷所滲透,我們的眼睛一直沾 滿過去的經歷,但是經歷的返回並不是原樣搬回來,而是以我現在的 情況重新被看到(余德慧,1998)。Fritz Schütze 認為,生命史是 一個有序的堆疊,是由大大小小依序組合的歷程結構所堆砌;隨著生 命流程前進,重要歷程改變,整體的意義也隨之改變(引自羅珮珊,

2010)。

江文瑜(1996)提出「life history」有生命史或生活史兩種中文 譯名,生命史強調生命的持續性與延續性特質是相當偏重公領域社會

層面的,生活史則較重個體私領域生存面向(引自黃月純,2002);因 此黃月純(2002)採用「生命史」的譯名,是著眼於生命史具有生命全 程的持續性特質,也認為在檢視個體生命時,不僅應從私領域(inside) 層次,也需從公領域(outside)的觀點著眼。生命史關心的焦點是由 研究者選定,所關心的不是藝術的呈現,而是研究對象經驗的事實資 料以及對其生活世界的詮釋,不限於某一段或整體生命歷程、依研究 目的而定,生命史研究是縱貫式的,關心個人生命歷程中各段經驗之 關聯性,注重研究對象在個人經驗中,如何重新建構自我與詮釋生活 事件,強調個人觀點之呈現(王麗雲,2000;蔡錦美,2003)。如同 Egger(1994)指出,生命書寫的焦點始終是「生命歷程的重新建構」

(the re-construction of life-course)(引自王麗雲,2000)。

綜言之,生命史研究是以「他山之石可以為鑑」為出發,但真正 的意涵在於研究者自己本身從研究中看到諸多元素對於一個「生命

綜言之,生命史研究是以「他山之石可以為鑑」為出發,但真正 的意涵在於研究者自己本身從研究中看到諸多元素對於一個「生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