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寂靜之外有藍天- 一位國小聽障教師的生命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寂靜之外有藍天- 一位國小聽障教師的生命敘說"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永昌 博士

寂靜之外有藍天-

一位國小聽障教師的生命敘說

研 究 生: 何宗美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七 月

(2)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寂靜之外有藍天-

一位國小聽障教師的生命敘說

研 究 生: 何宗美 撰 指導教授: 李永昌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七 月

(3)
(4)
(5)

致謝辭

修讀研究所的三年時光終於要寫上句點了,此時此刻執筆書 寫致謝辭的同時,再次回首這段路程的點滴,心中充滿無盡的感 謝!

首先,感謝我的老師們:謝謝指導教授李永昌老師,謝謝您 在我面臨論文困境的時候,願意中途接下指導的任務,並且給予 許多的寬容與指點,使我在論文撰寫有較大的空間與信心得以試 著發揮,能遇見老師是我的福氣!以及系主任程鈺雄老師,謝謝 您這一路叮嚀、提醒論文的撰寫,在您的叮嚀和協助裡感受到您 支持學生完成目標的熱心。

謝謝口委鄭承昌老師在口試時提供寶貴的建議與分享感 受,指引我以不同的觀點進行省思與修改,以及抽空再次審閱修 改後的論文,使得論文能以更完整的面貌呈現。謝謝王明雯老師 在論文計畫審查時提供寶貴的意見。謝謝台東大學特教學系的所 有師長們,大學四年加上碩士班三年的歲月裡,因有您們,讓我 在學習路上得以受到支持、歷練與成長,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意。

接著感謝願意參與訪談的您們,讓我可以從您們的眼中再看 見真實的自己。也要謝謝研究所同學們的打氣,尤其是仲賢,在 努力準備教師甄試的時間裡,願意抽空協助打點口試當天的事 務。

我的資源班搭檔~怡華,謝謝您在級務處理上幫忙我許多,

讓我可以有比較多的心力完成論文;還有同事婉雯,感謝您的體 恤,在我課業最忙碌的階段裡,願意在我的請求下再度接下特教 承辦的職務。也謝謝瓊惠主任的鼓勵,因100學年度接下特教承 辦職務而有較多機會與您互動,期間感受到您對我在論文撰寫上 的關心與提醒。

(6)

謝謝遠在美國讀MBA的大學同學小兔,英文摘要因為有您的 熱心協助得以順利產出。還有即將與我一同在這個時候取得碩士 學位畢業的思瑩,謝謝您百忙之中給予論文上的協助。

這一路上,受到許多朋友的協助,也有一些朋友一直在某處 默默給予關心,衷心的謝謝您們曾經帶給我的祝福與打氣!

感謝男友Kunlin,謝謝他這一年多來的支持與陪伴,不斷協 助我能以正向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不足和恐懼,不僅開啟我在兩 性互動的信心與思考,讓我在每一次的抗拒與淚水之後都能看見 自己的不同,從論文撰寫到完成的路上不斷地細心叮嚀、提醒進 度與協助完成論文的相關細節,以及分享您的經驗與建議,謝謝 您始終不厭其煩且盡心地帶著我前行。

感恩自己擁有那股不太輕易服輸甚至固執的個性,在遇到了 足以打擊到心靈痛處的事件後,還是努力帶著當時的初衷走到了 目標,也得以重新檢視自己的自我概念,一路走來雖辛苦和孤 單,但也因此在這次的論文撰寫過程中,重新檢視看似缺憾的自 己,重新再撿回失落、缺乏勇氣的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與需要 再學習的地方,也知道自己其實並不需要讓障礙束縛了自己。謝 謝這些發生在自己生命中的過往經驗,逐漸讓我得以體會到在生 命路途裡,需要有所改變、堅定與勇敢的意義。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們:爸爸、媽媽和哥哥。尤其是爸媽,

謝謝您們一直將我視為正常的孩子教養與栽培,總一路擔心著我 的「獨行」是否順利,也一路支持著我向目標前行,這一次,您 們問,論文什麼時候寫完?我想,這次可以很肯定地回答您們:

我寫完了!!!

宗美 101.07.18 於高雄

(7)

寂靜之外有藍天-

一位國小聽障教師的生命敘說

作者:何宗美

國立台東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敘說研究,探討一位聽覺障礙者面 對障礙的心理調適歷程,以及工作適應的歷程和困境經驗。資料蒐集 主要透過深度訪談法蒐集而得,邀請研究對象在生命歷程中有關的家 人、親近朋友,以及在工作職場的主管和同事現「聲」,經由研究參與 者和研究對象雙方之間的互動,一起在生命流動過程中,以宏觀和微 觀的觀點共同重新組織與理解研究對象的生命經驗脈絡帶來的意義。

經過資料蒐集、整理與詮釋,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聽覺障礙者面對障礙的心理調適歷程,會經歷否定障礙、害怕承 認障礙、接納障礙,進而學習與障礙共存。

二、聽覺障礙者面對障礙的心理感受變化是會不斷影響其自我認同的 表現。

三、聽覺障礙者面對障礙帶來的困境或不便應多持正向的態度,並多 學習因應負面現實的策略,為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感。

四、聽覺障礙者進入工作職場就業,需要先從自己努力,良好的工作 表現或態度使職場中的聽人同事認同、接納與消弭疑慮,並進而 促進彼此溝通互動的機會。

五、聽覺障礙者在工作職場中遇到無法獨立克服的困境時,是非常需 要具有接納態度的聽人同事給予耐心協助。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與結論,對聽覺障礙者、聽覺障礙 相關人員、學校教育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聽覺障礙、生命敘說、心理調適、工作適應

(8)

Breaking the Silence: Beyond the Frame

The Life Narrative of One Hearing-Impair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Tsung-Mei He

Abstract

Applying the narrative mode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a hearing-impaired of facing the challenges progress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he experience of the work adjustment and the difficult situations. Data collection is mainly by in-depth interviewing to get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with the families, relatives, intimate friends, school colleagues and the supervisors.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point of views,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of daily routine, then to reconstruct and reinterpret the meaning from the life experiments of the object.

The document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below:

1. There are four stages for the hearing-impaired facing the challenged progress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eny of being disabilities, fear to admit disabilities, accept disabilities, and accompany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2. The variation of psychological reception of the hearing-impaired facing the disabilities would continue influencing the behavior of self-identity.

(9)

3. As to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inconvenience from disabilities, the hearing-impaired should keep positive straightforward attitude. In addition, it is essential to learn flexible responses to negative reality and to build up the positive value.

4. In the workplace, the hearing-impaired needs to devote more efforts with good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by the associates and eliminate the doubts to advance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5. As the hearing-impaired encounter the helpless difficulties, the support of coworkers who admit of their inconvenience would be extremely needed.

In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d that the recommendations toward the hearing-impaired, associated parties, school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Hearing impairment, life narrativ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work adjustment

(10)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相關研究的探討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由我「話」此生-生命史 7

第二節 聽覺障礙者的教育與社會 13

第三節 相關研究的探討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3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0

第五節 資料蒐集 4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11)

第七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48

第八節 研究論理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肯定自己 54

第二節 超越自己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0

後記~寫在故事之後 104

參考文獻 105

中文部分 105

英文部分 110

網路資源 111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12

附錄二 重要他人訪談大綱 113

附錄三 工作適應訪談大綱 114

附錄四 訪談題綱(校長)、訪談題綱(主任) 115

附錄五 訪談資料共享暨版權聲明 119

附錄六 研究參與者訪談資料共享暨版權聲明 120

附錄七 重要他人訪談回饋 121

(12)

表 次

表 2-1 國內敘說研究與聽覺障礙的相關研究 23

表 2-2 國內聽覺障礙與工作適應的相關研究 26

表 3-1 訪談對象編碼代號 45

表 3-2 訪談編碼範例 46

表 3-3 文件編碼範例 46

表 4-1 研究者歷年聽力檢查結果整理表 64

表 4-2 參加 2009 年台北聽障奧運會國家代表隊教練 暨初選選手名單 75

表 4-3 研究者求學歷程對障礙的心理調適與影響因素 76

(13)

圖 次

圖 3-1 研究流程圖 42

圖 4-1 研究者在教學檔案中的自傳 54

圖 4-2 研究者目前所配戴的耳掛式助聽器 59

圖 4-3 雋永的師生緣 71

圖 4-4 研究者參賽獲獎獎狀 74

(14)

第一章 緒論

我輕柔的放下我的過去,並接受眼前的可能性。

我懷著信念向前走,幸福則將迎面而來!

Alan Cohen (2006)

當你歸屬於天命,你所擁有的,

將與自我認同、生命意義、身心健康息息相關,

指引你自我啟發、自我定位,並發揮生命應有的價值。

Ken Robinson & Lou Aronica (200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說一個有關於自己的故事

每個人的生命都值得書寫,書寫生命是對自身生命的行動,透過 書寫生命史,開放了「自身」及未來。於是,在生命回顧的過程中重 新獲得力量,不再是被動地由結構所擺佈,而能夠積極改變自己的命 運(丁興祥,2002;引自王麗雲,2000)。

2009 年初進入研究所就讀時,研究者就開始想著要朝哪個領域 進行研究論文的撰寫,心底有個聲音告訴我,要寫出一篇具有實務參 考價值和貼近人心的論文,於是研究者開始從自己生活週遭的人、

(15)

事、物尋找一個研究方向;一開始是想以研究者的資源班數學教學經 驗去發展研究,但同時心底也有個聲音影響著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為什麼不寫自己有聽覺障礙的故事?」,且陸續也有學校主管、朋 友與師長建議研究者可以試著寫寫看,因為他們認為我應該很瞭解聽 覺障礙者是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也覺得研究者若能把自己的故事寫 出來,未來可以給這些有相似經歷的人們一種鼓勵前進的力量。

不過,在還沒有真正地去接觸、閱讀一些有關敘說研究的文獻與 專業書籍前,研究者一直深受覺得困惑的是,對於書寫敘說自己的故 事能不能成為一篇符合學術論文規範的研究論文,仍然抱持著許多的 不確定性與不高的信心。直到在一篇討論敘說研究的文獻裡看到 Ezzy(2002)的一段話:「一個好的書寫不僅是對於事物的描述,同時 還要激發讀者的感覺。」(引自賴念華,2005),這段話正是我一直所 希望自己寫出的論文是能夠有這樣的力量為閱讀者帶來這樣的感 受,於是,又再堅定了自己可以帶著這樣的信念開啟生命敘說的旅程 了。

「妳就像教科書所講的聽覺障礙者一樣,固執、太自我中心、不懂得 找方法、不成熟…」在研究所進修時期聽到了這段不愉快的對話,它 帶來的內在衝擊以及聽力的再度退化,讓研究者漸漸深刻地去經歷與 感受到,聽力損失使自己在人際互動、溝通上必須不斷面臨的社會處 境有哪些,這讓研究者再度從另一個研究主題拉回到敘說自己生命故 事的旅程裡,踅足了一圈又回到這段要敘說聽覺障礙的旅程,這種感 受就好像上天冥冥中指引著研究者該好好地重新理解這段旅程所帶

(16)

來的智慧成長,就如前面引言提到的,在這一次的敘說裡,會指引研 究者自我啟發、自我定位,並發揮生命應有的價值。

二、想進行一場「思考自己」的旅程

仔細再探究心裡那道深層的聲音,原來一直以來,研究者其實還 是對有聽覺障礙的自己沒有信心,對自己的能力是有所懷疑的,即使 負面影響仍然是不夠接納障礙的存在、與障礙自在共存。即使進入研 究所進修,也進入教育現場工作了,對於聽覺障礙曾經帶給自己內心 的負面影響有時仍然不太能淡然放下,也會想要避免社會大眾對聽覺 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加諸在自己身上,而努力地把自己變成一個社會大 眾所認為的「一般人」,但事實上,這樣的意念並沒有讓研究者更接 納自己的障礙,反而更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在自尊、情緒、自我概念 都造成負面的發展。

在聽到前面那段關於聽覺障礙的刻板負向特質的對話後,曾經有 段時間停止撰寫論文,而常默默傾聽和觀看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與思 考,思索著「聽覺障礙」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帶來了怎樣的心理變 化,以及在真實的社會互動之下,又帶來哪些生命經驗?使研究者開 始有著屬於自己的體會與思考脈絡,同時也覺知到自己的生命不僅獨 特,也與一般人沒什麼不同。

翁開誠(2002)認為恢復人的主體性(subjectivity)需要先從自 己的生命經驗中去開展出自己生命的智慧,用自己的經驗檢驗自己的 想法,並修正自己的想法,然後去實踐出來。換言之,一個人要先對

(17)

自己有所深入感受,才會開始發現自己內心所重視的,當對自己的生 命有了自己的目的,也就是重拾了主體性,不再只是別人、社會、歷 史與文化積澱…等等承載的工具而已了。於是,研究者撰寫這篇論文 的動機就如鄭麗芬(2005)她對寫自己故事的動機一樣,我和她不僅都 是在說屬於自己的故事,也希望「說」和自我覺察的過程,對生命進 行重新詮釋和理解。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在此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 題。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聽覺障礙者面對障礙的心理調適歷程。

(二)探討聽覺障礙者在工作適應的歷程與困境經驗。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欲探討的研究問題為:

(一)聽覺障礙者面對障礙的心理調適歷程為何?

(二)聽覺障礙者在工作適應的歷程與困境經驗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針對研究主題中所使用的重

(18)

要名詞做進一步的解釋。

一、聽覺障礙者

根據教育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基準」第五條之 定義「所謂聽覺障礙者是指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聽覺器官的構 造缺損,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的障礙,以致對聲音的聽取或辨識有困 難」。鑑定標準是:接受自覺性純音聽力檢查以後,其中優耳語音頻 率聽閾達 25 分貝以上;如果無法接受自覺性純音聽力檢查時,就以 他覺性聽力檢查的方式來測定(教育部,2002)。

依行政院衛生署的分類:輕度聽覺障礙(優耳聽力損失 55-69 分 貝);中度聽覺障礙(優耳聽力損失在 70-89 分貝);重度聽覺障礙(優 耳聽力損失在 90 分貝以上)。本研究所指的「聽覺障礙者」係指研究 者,目前領有輕度聽障的身心障礙手冊,任教於高雄市國小資源班,

為員額編制在內的正式國小特殊教育教師。

二、心理調適歷程

「調適」(adjustment)的概念源自於生物學中適應(adaptation) 的概念,其用來強調生物為了生存而必須改變自己的狀況,來適應客 觀的環境。在韋氏大辭典中,將適應(adaptation)界定為個體改變自 己的狀態來適應環境的要求;將「調適」(adjustment)界定為個體能 主動的運用技巧以增加自己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亦即個體是主動 因應環境的改變,而試著學習新的技巧或技能,以增進個體內在與外 在環境維持和諧關係的歷程(張秀玉,2005)。

因此,個人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在此動態、彈性 、交互的歷

(19)

程中,個人改變,環境也發生變化;為滿足自身需求,兩者之間會不 斷地適應與再適應,不斷克服環境中的逆境,以達雙方的一致狀態(張 秀玉,2005;引自黃士珊,2011)。

綜言之,調適就是一種維持內在平衡的持續過程,使個體不至於 以過度妥協的方式來配合環境的期望,因此,即使遭遇打擊,個體仍 能發揮潛能加以調適,使個體恢復能力以適應情境的變化,不至於導 致崩潰(許婉玲,2011)。在本研究中所指的心理調適歷程,是指研究 對象面對聽覺障礙的心理調適過程。

三、工作適應

Strauser 與 Lusting(2003)提出工作適應是指個體在工作中,

工作能力與其工作環境適應的程度(引自林惠娟,2006)。林惠娟(2006) 認為是一種動態且雙向互動的過程,整個過程包括範圍有個人和工作 環境的改變以及適應的過程等。

在本研究中所指的是以前述工作適應的概念,來探討研究對象工 作適應的歷程,以研究對象的敘說以及訪談大綱所得結果代表之。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對於和本研究有關的文獻進行探討。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 就生命史研究的意涵與重要性、特性以及研究限制做一探討與瞭解;

第二節探討聽覺障礙的定義,以及聽覺障礙者的聽覺缺陷帶給其在生 理、心理與學習特質有哪些面貌;最後,第三節則探討相關議題的研 究。

第一節 由我「話」此生-生命史

生命的厚重感來自生命經驗的歷史;對於自身,我們只能在生命 經驗的歷史做「切近」的觀看,所謂「真實」,到頭來只能是「切近」

(余德慧,1998)。

一、生命史研究的意涵與重要性

我們任何時刻的感覺都被過去的經歷所滲透,我們的眼睛一直沾 滿過去的經歷,但是經歷的返回並不是原樣搬回來,而是以我現在的 情況重新被看到(余德慧,1998)。Fritz Schütze 認為,生命史是 一個有序的堆疊,是由大大小小依序組合的歷程結構所堆砌;隨著生 命流程前進,重要歷程改變,整體的意義也隨之改變(引自羅珮珊,

2010)。

江文瑜(1996)提出「life history」有生命史或生活史兩種中文 譯名,生命史強調生命的持續性與延續性特質是相當偏重公領域社會

(21)

層面的,生活史則較重個體私領域生存面向(引自黃月純,2002);因 此黃月純(2002)採用「生命史」的譯名,是著眼於生命史具有生命全 程的持續性特質,也認為在檢視個體生命時,不僅應從私領域(inside) 層次,也需從公領域(outside)的觀點著眼。生命史關心的焦點是由 研究者選定,所關心的不是藝術的呈現,而是研究對象經驗的事實資 料以及對其生活世界的詮釋,不限於某一段或整體生命歷程、依研究 目的而定,生命史研究是縱貫式的,關心個人生命歷程中各段經驗之 關聯性,注重研究對象在個人經驗中,如何重新建構自我與詮釋生活 事件,強調個人觀點之呈現(王麗雲,2000;蔡錦美,2003)。如同 Egger(1994)指出,生命書寫的焦點始終是「生命歷程的重新建構」

(the re-construction of life-course)(引自王麗雲,2000)。

綜言之,生命史研究是以「他山之石可以為鑑」為出發,但真正 的意涵在於研究者自己本身從研究中看到諸多元素對於一個「生命 體」的影響,讓自己不再是一廂情願的意義化諸多事情,而是反複循 求證據與思辨,由歷程中沉澱自己的思緒,以能看到逝去歲月故事中 的真實面,在看似主觀的研究方法中,讓自己走向客觀的態度看自 己、看他人、看世界(熊同鑫,2001)。

二、生命史研究的特性

羅珮珊(2010)認為透過生命故事的蒐集,就是發展一種另類言談 (discourse)的途徑;個人不僅可以看到並瞭解別人的故事,也能由 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故事,瞭解自己的故事。於是,生命史與傳 記受到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三項,一是對人類「主體性」(subjectivity) 的重視,生命故事的蒐集可以瞭解社會互動中個人的主觀生活經驗。

(22)

二是對另類「表達」管道的興趣,促進了不同團體與個人掙脫束縛表 達自我觀點。三是女性主義的興起,使得女性的聲音與經驗受到重 視,而生命史的研究做為瞭解女性、解放女性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方法 (王麗雲,2000;黃月純,2002)。

此外,生命史和一般對話的差別在於,生命史主要是以訪談或對 話來建構生命,將生命故事置於歷史脈絡之中,而不是將生命史單獨 定位在某個小區間(謝佩珊 2004)。黃瑞琴(1991)則認為生命史的研 究主要是受訪者的一種回顧性敘述,從受訪者自己的情感和觀點去解 釋其處裡社會經驗的脈絡,透過生命史研究個人的主觀世界,往往能 顯示個人生活所持態度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引自郭春松,2005)。

許傳德(1999)整理前人研究,生命史有以下特性(引自羅珮珊,

2010):

(一) 生命史的研究有個案研究的特性。如同個案研究,生命史是對 一個環境、對象或特別的事件進行微觀的檢視,先以廣泛的蒐 集資料做為普遍的了解,再深入探討特定的領域,以得知其蘊 含的意義。

(二) 生命史的訪談比新聞記者的採訪更具深度和廣度。新聞記者沒 有時間去聆聽長篇大論,也無心追究新聞的來源。生命史的訪 談則是讓受訪者有足夠時間去回想,並藉由擴充訪談的問題,

與研究主題產生相連相扣的環節。

(三) 生命史的研究是一種「新民族誌」的研究方式。新民族誌是以 多向度的方式,經由與研究對象的討論、交互作用、陳述及建 構出他們自身。所強調的「新」,就是認為研究對象即是參與 研究的人,而非純粹只是報導人的身分而已。

(23)

在顧瑜君(2002)一文中,述及生命史具有個案研究的特性,但是 兩者確實是有差異的,個案研究通常採取橫斷式的擷取特定時空背景 下的資訊作為研究題材,但生命史必須以長期的、生命的歷程為焦 點,在當事人之文化背景與社會整合中,理解當事人與其經歷之生活 事件經驗的事實資料以及對其生活世界的詮釋。顧瑜君(2002)又引述 王麗雲(2000)所言來強調生命史研究的特性,生命史是生命歷程 (life course research)研究的一支,「而生命歷程強調空間與時間 位置(location in time and place,文化背景)、生命關連(linked lives,社會整合)、個人力量(human agency,個人目標導向)、以及 時間的安排(timing,策略適應)…生命歷程研究重視對整體、對歷 史、對脈絡因素、對個人適應策略的重視。」這些生命歷程研究的特 色都是生命史研究的特色。

因此,生命史研究兼容著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與研究者的整理觀 點,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共同面對生命歷程的研究;將個體或個別的 生命故事「置於歷史脈絡之中」來理解或是將之放在一個較大的格 局、脈絡之下互動而產生的意義與認識,應該就可算是生命史研究(熊 同鑫,2001;顧瑜君,2002)。

三、生命史研究的限制

從傑出人物的生命經驗加以學習,所能獲得的喜悅和視野的擴

展,世界上沒有幾件事可以與之相比。理解這些人的生命,對我們自 身有著很深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想像生活在不同社會及歷史情境 下,生命會是何種模樣;也可以讓我們對於生命的運轉產生新的領 悟;並且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參考架構,讓我們重新評估自身的經

(24)

驗、命運以及存在的各種可能性(丁興祥,2002)。另,人們可以透過 說故事來賦予生命的意義,而故事也提供一個人進行經驗的累積與凝 結,同時還可以作為與他人溝通的重要媒材(鄭麗芬,2005),上述點 出生命史研究所帶給我們的啟發與貢獻,但丁興祥(2002)表示不論使 用何種形式的生命史研究,均面臨以下問題:要如何呈現一個生命的 軌跡?要如何從社會科學中援引適當的背景知識以解釋該生命經 驗?要如何評估特定的說明或解釋的適切性?

由上述可知,生命史研究依然有其限制存在,茲就國內學者所提 看法做一整理敘述如下(王麗雲,2000:286-289;黃月純,2002:

236-237;梁福鎮,2004:16-19):

(一) 只能蒐集到部分的資料

記憶謬誤、選擇性回憶、壓抑、根據個人性格形塑故事、內在 理想化,以及懷舊或謠言等皆是可能產生偏誤資料的可能性。易言 之,會出現生命史資料的不完整性與偏見,所謂的不完整性,如同 Grumet(1987)提出的,當我們的故事在一特定社會脈絡中敘述出 來,會增加我們修飾一個比較理想面具的傾向,這個面具是我們想 要看到的自己,也是希望別人看到的我們,不完整性往往依被研究 者能夠被公開的部分有多少,以及說故事者能夠多深入其私人部分 的程度而定。故事有終結的時候,生命沒有,要窮究一個人的生命 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生命史研究並無法蒐集到全部的資料,但 Maclure(1993)認為對於資料的蒐集應該要持開放的態度,以生命史 的訪談而言,不應該只重視嚴肅的自傳(sacred autobiography),

也應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自傳(mundane autobiography),這些資料通 常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連續的,但是卻是彰顯主體自我的重要

(25)

方式,因為自我是存在於日常實務之中,存在於與環境的對應之中。

(二) 研究推論上有限制

質性研究基本上都會碰到推論性的問題,由於生命史研究重視 個體的主體性,基本上所要花的訪談時間,或是文件蒐集與分析的 時間都很長,方能重建一個人的生命,所以取樣數量的限制就更大。

有學者提出可經由集體傳記研究的比較,歸納出共同點,就能稍微 彌補一下可推論性的問題。

(三) 故事的真實性難以判斷

在我們開始敘述或撰寫時就消失了,因為所有的回憶都是重新 建構的歷程,代表個人對過去經驗的一系列看法。資料的真實性也 受到語言的限制,真正的傳主不是語言文字所能掌握的,說話者與 研究者之間,說話者與文本之間,種種的環節都可能產生斷裂的現 象,使得真實性受到扭曲。最後,傳主的主體可能是多面向的,在 面對不同的情境和面對不同的人時,可能說出不同版本的故事。

(四) 因果關係的建立不容易

生命史研究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上的另外一項限制是無法排除 對立的因果解釋(Kuper & Kuper,1996)因此也就無法建立較強的因 果關係。例如我們可以經由生命史或傳記研究描述女性在青少年時 期,所遭遇的到心理上的變化與壓力,但是我們較難確定這些特徵 是屬於生物的因素?個別差異的因素?家庭的因素?性別的因素?

家庭、世代或文化的因素?但這提醒我們在進行這類研究設計時,

(26)

應該盡量將可能的對立因素加以排除,以使因果的連結加強。

(五) 以範括解析他人的敘說

傳記研究似乎可以被視為一個克服巨觀(社會學)與微觀(心理 學)之間鴻溝的方法,但其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於「範括」

(subsumtion)的缺失,也就是研究者以自己預設的範疇作為參照架 構來解析他人的敘說,換言之,在理解陌生人的傳記敘說上,如何 避免範括的錯誤,而能確實掌握理解他人或他文化的真正思想?教 育 學 家 柯 克 莫 (Rainer Kokemohr) , 提 出 「 參 照 推 論 分 析 」 (inmferential analysis)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參照推論分析」

是一種理解他人敘說的方法,不將敘說的紀錄是為某些過往事物的 照相術,而將這樣的檔案視為文本,這個文本是敘說者在一個特殊 的情境下,帶著特殊的興趣,對訪談者敘說表達而成的。

根據以上文獻,生命史研究雖有其限制,但是若要能認識或瞭解 一個個體在其生命歷程中的經驗現象所帶來的意義,我們就必須先對 這些經驗現象做一描述,然後在描述的過程中同時進行重新的理解與 詮釋,不僅能因此獲取生命經驗所帶來的智慧成長,也能在此一過程 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第二節 聽覺障礙者的教育與社會

聽覺障礙者完全與一般人無異,會哭、會笑,會打人也會同情人

(27)

(徐右任,2001)。由此可見,聽覺障礙者對社會關係的需求與正常人 並無二致,但由於生理的缺陷、社會技能的缺乏、外在環境的歧視等 因素,使他們在內外在的壓力下,很容易產生個人及社會適應上的許 多問題(張瓊文,2001)。

一、聽覺障礙的定義

聽覺障礙(hearing impairment or hearing loss)是指個體無法 有效的以聽覺接受訊息,以致嚴重影響其語言(speech)的接受與表 達。聽覺障礙的程度,則依其所能感覺到的最小音量而定(胡永崇,

2003)。

胡永崇(2003)表示,聽覺障礙通常依據優耳的聽力損失加以認 定;就醫學檢查的觀點而言,其重點在於聽力的明顯損失,就教育的 觀點而言,則重點在於對語言能力與教育成就的影響。

根據教育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基準」第五條之 定義:所謂聽覺障礙是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聽覺器官的構造缺 損,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的障礙,以致對聲音的聽曲或辨識有困難。

鑑定標準是:接受自覺性純音聽力檢查時,就以他覺性聽力檢查的方 式來測定(教育部,2002)。

而我國聽覺障礙者的嚴重程度,大都以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身 心障礙等級」來區分,優耳聽力損失在九十分貝以上者為重度聽障,

聽力損失在七十至八十九分貝者為中度聽障,聽力損失在五十五至六 十九分貝者為輕度聽障。

綜合以上文獻敘述,聽覺障礙是指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原因,個體 無法有效使用聽覺來接收訊息,導致對聲音聽取或辨識有困難,有時

(28)

候聽得到聲音,但無法辨識或聽不懂聲音的意義;而聽覺障礙的障礙 程度可分為重度聽障、中度聽障和輕度聽障(吳孟姍,2008)。

二、聽覺障礙者的特質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充分的研究報告顯示聽障者有特定的人格特 質,也就是說「聽障」並不一定會造成失聰者特異的個性(吳孟珊,

2008;許婉玲,2011)。張蓓莉(2000)指出聽障學生在成長過程中,

因為家庭環境不同、學校氣氛不同、教師的教學法不同,與家人、親 友、同學、師長的溝通不佳,訊息接收困難,因而被塑造成不同的性 情、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格特質,或異於常人的行為表現。因此在 相關文獻中皆指出聽覺障礙者是異質性相當高的群體,不同的聽力損 失程度、智慧功能、成長經驗,會因個人先天或後天各種生活環境的 影響和個體狀況不同,所要克服的障礙也會因人而異,其彼此間仍具 有相當的個別差異(胡永崇,2003;林慧娟,2006;許婉玲,2011)。

以下茲就其生理、心理及學習特質做一綜合整理與敘述(胡永 崇,2003;蘇訓巧,2005;林慧娟,2006;吳孟珊,2008;許碧月,

2008):

(一)生理特質

語言是人類溝通與思考最重要的媒介,然而聽覺障礙者最主要的 特徵即語言發展的困難,這對其學業學習與社會適應將造成比盲 (blind)更為明顯的負面影響;因此,有國外學者的研究指出,大部 分聽覺障礙者都曾有過因和他人溝通困難而感到孤獨。

1.說話或語音能力

(29)

聽覺障礙者的呼吸控制、說話、音質、發音長短、速率 與重音等表現都不理想,會有音質、音調、構音等方面的問 題,如語調缺乏高低、抑揚頓挫、單調沒有變化;對於不具 明顯口形或口形無明顯差異的音(例如ㄍ、ㄎ、ㄏ、ㄓ、ㄔ、

ㄕ),尤具學習的困難;也因為無法準確地接收話語的示範,

會出現說話不清晰的缺點。因此,聽別人說話時特別注意對 方的臉部、口形或表情,經常會比手劃腳,想用手勢或動作 協助其表達意思。而其障礙程度愈嚴重,當他人與其說話時 就會聽不到,或有聽到聲音但不知道其意思,也會聽錯內容,

就會出現答非所問的狀況。

2.閱讀理解能力

聽覺障礙者由於缺乏說話的經驗與聽覺的回饋,其閱讀 理解能力較一般人低落。閱讀需以說話為基礎,閱讀能力的 發展語閱讀障礙的形成,皆與個體對文字的語音處理之能力 有關;聽覺障礙者缺乏適當的說話基礎或語言知識,自然不 利其閱讀能力的發展。亦有文獻指出聽覺障礙者的閱讀能力 主要是受到聽力損失程度、父母聽覺狀況、教育安置方式、

學前經驗的影響,各因素之間會相互影響。

3.寫作能力

聽覺障礙者受到手語特殊語法語序的影響,即缺乏適當 的說話與語言知識經驗,在寫作時會出現如文章簡短、文句 顛倒、抽象詞彙有困難、論說文的寫作較敘述文困難、使用

(30)

助詞或虛字也有困難及缺乏適當的語用知識等。

(二)學習特質

語言是許多認知學習的基礎,其語言發展的遲緩自然影響認知學 習,但這不表示聽覺障礙者的認知能力有缺陷,他們的認知潛能和聽 人是一樣的,只是發展速率較慢,且也影響了聽覺障礙者學業成就的 表現;然而,許多研究證實,只要配合適當的學習環境,且聽障者也 能主動學習和面對問題,聽障者仍然可以有相當傑出的成就表現。

(三)心理特質

國外學者 Bonds(2003)認為聽力喪失最大災難是失去了長久分享 訊息的機會,因此聽障者和聽人溝通困難,使他們不容易打破陌生界 線,因而喪失了自然情境中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導致他們在社會適應 有困難。語言表達是個人與社會群體進行溝通互動的工具,聽覺障礙 者與一般人相同,有許多社會互動的群性需求,但對聽障者而言,由 於聽覺器官的缺陷與其附帶的溝通障礙,使某些生活適應與行為的問 題更易於出現。有國內研究者提出,溝通的問題容易導致聽覺障礙者 情緒上的挫折和疏離感,尤其當內心的情緒無法以言語表達時,往往 會以外在表現出來,使得聽覺障礙者常被誤認為是情緒不成熟、衝 動、社會適應力差的個體。

Harvey(1989)認為聽覺喪失經常和無助感、無能力感或自我效能 有相關。「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自我統合。其中 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欲望的了解、個人與他人和環境 的關係、個人的抱負水準、生活目標,往往是影響適應的關鍵。聽覺

(31)

障礙者由於生理的缺陷與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常承受較多挫折與心理 壓力,容易導致個體的社會疏離,常有消極的自我覺知,因而導致自 我評價不高、自我概念消極、成就動機低落。亦有國內學者提出,聽 力損失的程度會直接地影響其溝通能力,聽力損失愈嚴重,所伴隨的 適應問題、負向自我概念也愈大。

然而,國內外皆有研究者分享,傑出的聽覺障礙者具有正向的自 我概念,能接受自己聽障的事實,他們擁有熱情、樂觀進取的態度,

對自己能力較為肯定,靠著堅定自信、高度學習動機和旺盛求知慾,

生活中不斷的閱讀、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過他們不算順遂的成 長過程,面對外在環境限制及求職過程的艱辛,他們都能尋找替代方 案來補償聽障的缺陷,並且勇敢面對挑戰。

綜言之,聽覺障礙者因其聽力損失的影響,與他人溝通的困難會 影響個體在行為情緒、同儕關係、社會適應、自我概念的表現,而不 同聽力損失程度對聽覺障礙者的學習與環境的適應,亦將造成不同程 度的負面影響。受聽覺障礙的影響,也使得聽覺障礙者發展出其獨特 的特質與以及文化和價值觀,而周遭他人的接納程度也會影響聽障者 之適應 (胡永崇,2003;林寶貴,2008;許婉玲,2011)。

從上述文獻可知,聽覺障礙者因其生理感官上的缺陷,在其生涯 歷程發展過程中,個人的學習、溝通互動與社會適應容易遭受到許多 阻礙互動不良的負向經驗,這些負向經驗與感受不僅會使聽覺障礙者 容易在社教上卻步,甚至也容易因其障礙而衍生出社會心理問題。因 此,聽覺障礙者如何不讓本身障礙影響到自我概念低落、無助感、無 能力感等負向的自我觀點,將會是聽覺障礙者在其生涯歷程中需要不

(32)

斷學習以及發展出良好因應策略的重要議題。

(三)聽覺障礙者的工作適應

黃士珊(2011)指出工作具有多重的意義,對個人而言,工作不但 是為了生存,更具有生活安定、心理滿足、自我實現等價值。於是,

綜觀現今大環境景氣不佳的情況下,能有一份穩定工作的人,仍是社 會大眾會投以欽羨眼光的對象之一。一般人在現今求職路上已是不 易,更遑論就業機會與本身就業條件均比一般人明顯有落差的身心障 礙者,在其求職與就業之路將會是順暢的。

在探究聽障者的社會適應的過程時,相當重要的因素在於聽力損

失的程度,它直接影響了聽障者的溝通能力,也就是說聽力損失形成 的溝通問題,造成了聽障者本身與外界聯繫的第一步,直接與其在社 會、人際及情緒的發展與適應上產生影響(余珮瑩,2008)。然而因其 聽力損失伴隨而來的溝通問題導致聽覺障礙者有許多就業困難,就業 情形不理想或工作上不適應,以下茲就聽覺障礙者的工作適應困境及 影響工作適應因素做一說明如下:

(一)聽覺障礙者的工作適應困境

1.溝通互動因聽覺損失而受限制

聽覺障礙者因無法有效地以聽覺接收訊息,以致嚴重影 響其社會化及學習過程言語的接受與表達,使其無法與週遭 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容易引起心理挫敗、形成孤立現 象,在溝通上的困難,無形中限制了他們學習與從事需要溝 通的行業(Cohen,1980;何華國,2004;沈惠貞,2005)。

(33)

2.不完善的無障礙環境

以社會關係模式而言,當外在環境條件的因素限制了個 人功能的表現後,障礙於焉形成。雖然聽力的損傷不必然影 響聽障者活動與參與的機會,但當環境條件的客觀因素限制 了聽障者充分發揮工作專長甚至無法正常提供一般勞力付出 的可能時,對於聽障者而言,職場的環境就是障礙的(侯松 延,2011)。Punch,Hyde 與 Creed(2004)認為障礙非來自本 身,而是和環境互動所產生的,對聽障者來說,必須接聽電 話的工作、吵雜的工作環境、缺乏視覺的警示器等,都使得 他們的工作產生許多限制與障礙。

3.社會大眾的錯誤態度

國內近年來,陸續也有針對聽覺障礙者的就業情形進行探 討與研究,研究結果幾乎仍會指出社會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的 刻板印象仍然存在,會直覺地反映身心障礙者沒有充分就業能 力的想法。聽障者因為對於聽覺訊息的掌握不夠準確,常常是 聽不完整或沒有辦法聽,影響了語言理解語表達能力而被人誤 會他們的工作能力(姚威州,2008)。

然而,這樣的刻板印象並非單一且惟一影響聽覺障礙者就業或工 作適應的表現。但也由於大眾對聽障者能力不甚了解,使得聽障者在 尋找工作、參加職業訓練以及獲得合適工作的機會上,面臨重重困境 (江俊明,2003)。因此可發現,聽障者於職場中遭遇的困境與「溝通」

息息相關,溝通形式的不同,造成聽障者難以順利的與聽人互動,而 逐步影響個人的心態、行為(胡文琇,2010)。

(34)

(二)影響聽覺障礙者的工作適應因素

工作是個人生涯中的一大課題,聽覺障礙者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問 題,成因並非單向,而是雙向且動態(黃士珊,2011)。

1.個人特質因素

沈惠貞(2005)的研究發現,聽覺障礙者進入職場時,應具 備人際關係、就業認知與觀念、訊息傳達與接收、個人基本能 力、問題處理能力、社會適應等六項工作社會技能,以利其在 職場中擁有良好的適應。余珮瑩(2008)則認為個人特質是影響 聽覺障礙者在職場中社會適應和工作表現的關鍵因素,其次是 工作能力和職場支持。

綜言之,不論從事何種職業或工作,個人對於工作的個人想法與 需求可能會隨著個體的發展而有所變化,人格的動態發展對於其工作 適應產生極大的影響(黃士珊,2011)。

2.社會環境因素

友善的環境是聽障者能否順利進入職場並穩定就業的重 要關鍵。而所謂環境的友善,又包括了軟、硬體的無障礙,

與各式方案的適切性(侯松延,2011)。侯松廷(2011)更引述 Verbrugge 與 Jette 所言,進一步強調個人與外在環境因素 的重要性,認為身心障礙的產生是外在環境與社會對個人的 期待與個人本身能力之間所產生的落差。因此社會關係模式 (social Model)的思考角度下,「調適」是社會的問題,非個 人責任,身心障礙者功能的限制,取決於外在環境對身心障 礙者提供協助的多寡,而不是單純的評估障礙者本人的就業

(35)

能力與職業性向等(胡文琇,2010;侯松延,2011)。

綜合上述,影響聽覺障礙者工作適應順利的因素不單只有個人良 好特質方面,也包含整體社會環境所能給予的支持資源程度的多寡,

以及友善接納的態度皆是同時能使聽覺障礙者順利適應工作的重要 因素。

第三節 相關研究的探討

一、相關的研究

研究者利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進行相關文獻的搜 尋,發現國內以敘說研究法進行聽覺障礙主題的相關研究有 9 篇,幾 乎皆使用深度訪談的方式去探討成人聽障者的手足互動情形、父母教 養聽障子女的心理調適歷程、親子互動歷程以及聽障者求學、學舞或 個人生命故事等議題。僅有一篇文獻是以自我敘說的方式進行,研究 者同時也是研究對象,該研究者希望藉由敘說思考去重新解構再結構 自己的生命故事,經由自身「視框」的轉換,重新解讀過去的經歷,

以達到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目的(袁明孝,2008)。表 2-1 是國內敘說 研究與聽覺障礙的相關研究。

(36)

表 2-1

國內敘說研究與聽覺障礙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資料蒐

集方法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李怡君 (2011)

成人重度聽覺障 礙者手足互動之 研 究 ~ 以 家 庭 系 統觀點探究

深度訪談

5 對年齡滿 18 歲以上 且 雙 耳 聽 力 損 失 值 皆在 90dB 以上的重 度 聽 覺 障 礙 者 及 聽 常手足

從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中探 討、歸納出四個重度聽覺障礙 者對自己生命的意義及、手足 互動關係緊密的轉折、影響之 主題。

林政宏 (2011)

聽障教師的生命

史研究 深度訪談 四位聽覺障礙教師

1.求學歷程各階段中均因聽 力的缺損而導致學習語文 上有困難、或是影響人際 關係發展。

2.都有貴人相助。

3.工作所面臨的困難主要仍 是溝通問題。

4.生涯發展階段之生涯歷程 的 時 間 切 截 上 並 沒 有 差 異。

許婉玲 (2011)

聽覺障礙大學生 父母之心理調適 歷程

深度訪談 1 對聽覺障礙 大學生之父母

從獲知孩子障礙時震驚、否 認,到後續長期照顧的歷程裡 仍會不斷出現的自責、懊悔、

無助與沮喪等情緒,此心理調 適歷程是長期而不斷循環的。

袁明孝 (2008)

奇妙的旅程—一 個靜聽者追尋生 命意義的自我敘 說研究

自我敘說 1 位聽覺障礙者 (研究者本人)

1.命運觀:每個人的命運完全 要由自己負責。

2.生命意義觀:我此生的生命 意義在於「盡責任」、「守 本分」、「學習與成長」。

3.對主流「聽人」的「聽覺至 上主義」提出批判。

(續下頁)

(37)

陳佳靖 (2008)

聾家長為聾子女 抉擇人工電子耳 植入術其因應與 調適歷程之敘說 研究

深度訪談

1 位聾小孩、研究對 象的母親、阿嬤、聽 力師

1.聾家長選擇為聾子女施行 人工電子耳植入術之相 關決定因素。

2.聾子女施行人工電子耳植 入術之聽語復健環境。

3.聾家長選擇為聾子女施行 人工電子耳植入術其支 持動力來源

4.聾家長面對植入人工電子 耳之聾子女所面臨的困 境與難題。

5.聾家長在面對人工電子耳 植入術其因應之道與調適 歷程中,包含了生活經濟 困境之因應及調適與家中 語言環境的選擇與調整。

黃婷婷 (2005)

『永不止息的自 我征戰』聽障者/

聾人求學經驗之 敘說研究

深度訪談 5 位聽覺障礙者

1.在求學歷程中,困境經驗 的 根 本起 源於 人際 互動 中的挫折。

2.困境適應會先後經歷「混 亂 階段」、「情緒穩定階 段」、「正向/負向調適階 段」、「困境突破/困境未 突破」等四個階段的動態 歷程。

3.復原力包括:家人、教師、

同儕等外在環境資產,以 及 本 身之 個人 內在 與行 為資產。

曾有欽 (2010)

人工電子耳學生 父子之互動歷程

敘說研究 深 度 訪 談 (筆談)

1 位聽常單親爸爸、

1 位 20 歲人工電子耳 聽障男孩

1.從父子生命故事中發現對 人 工 電子 耳的 期待 失落 之因素。

2.從本文生命故事中提出人 工 電 子耳 聽語 復健 的建 議。

(續下頁)

(38)

顏佑真 (2011)

聽見生命之春:

大學聽障生的母 親之生命意義探 尋歷程

質 性 訪 談 研究法

4 位大學聽障生 的母親

1.在母職經驗中經歷身心多 重壓力。

2.面對教養聽障兒的困難處 境,其仍持有正向心態 3.心理調適之道有主動學習

與正向的心態;記取生命經 驗與智慧來教養聽障兒;高 度 專 注 於 聽 障 子 女 的 教 育;坦然面對與接受孩子的 不完美。

4.透過盡自己本分,不逃避人 生的挑戰;自我成長與性格 轉變;聽障兒是上天賜予最 好的禮物;發現自己的使命 感的快樂;心懷感恩惜福,

期盼回饋社會等生命實踐 與體悟過程,展現其生命意 義。

鄭孟芳 (2011)

由缺至全-聽障 者跨越身體藩籬 的學舞故事

敘說探究 1 位聽障舞者

1.學舞歷程中的學習模式演 變:深淵、紮根、爬坡與山 頂四期。

2.舞作詮釋方式的演變。

3.與同儕相處方式從陌生、疏 離到高自信等。

4.發現聽障者與一般舞者學 習上的不同。

資源來源:研究者整理

目前國內探討聽覺障礙者在工作適應的相關文獻有 7 篇,有些文 獻主題是採用工作適應、就業、職業適應等關鍵字進行研究的探索,

雖然翁筱諠(2011)在其研究的文獻探討敘明「職業適應」與「工作適 應」的定義不同,但在本研究中並無明確區分,因此只要討論聽覺障

(39)

礙者在工作議題的相關文獻皆是本研究值得參考的資料。

相關文獻中僅林慧娟(2006)、吳孟珊(2008)應用問卷調查法探討 聽覺障礙者在工作適應中相關因素影響情形,其餘皆使用深度訪談方 式探討聽覺障礙者在工作職場環境中的適應情形與困境因應歷程。表 2-2 是國內聽覺障礙與工作適應的相關研究。

表 2-2 國內聽覺障礙與工作適應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資料蒐

集方法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翁筱諠 (2011)

聽覺障礙成人在 普通學校工作之 職業適應研究

深度訪談 ( 個 案 研 究)

6 位聽覺障礙成人

1.曾面臨之職業困境有:聽覺 障 礙 是 求 職 時 最 大 的 阻 礙;聽障教師被學校及家長 質疑適任能力;溝通障礙影 響人際關係;學校行政特教 素養不足;聽障者容易被低 估工作能力:個人職業性向 與目前職業不符。

2.因應或克服職業困境之策 略有:自己努力調整、突破 困境;主動反應困難、尋求 他人的協助。

蘇玉娟 (2004)

聽覺障礙者的職 業適應歷程之研

深度訪談 3 位大專畢業聽障者

「與聽覺障礙者相處經驗的 缺乏」是聽覺障者職業適應歷 程的最大障礙。

胡文琇 (2010)

大專畢業聽覺障 礙者求職經驗探

問卷調查 面 對 面 訪

2005 年至 2008 年畢 業 於 各 大 專 院 校 的 聽障學生,總計 14 位受訪者

發現聽障求職者求職準備階 段中,累積專業知能以及了解 個人興趣,能有效累積人力資 本,促使求職更為順遂,但聽 障生求學階段存在著困境,導 致其難以理解課堂所教知識。

(續下頁)

(40)

黃士珊 (2011)

聽覺障礙者工作

適應之研究 深度訪談

3 位以口語為主要溝 通方式、具有大專學 歷,擁有至少兩年工 作 經 驗 且 穩 定 就 業 之重度聽覺障礙者

1.過去的工作經驗會影響聽覺 障礙者對於工作的看法。

2.就理論觀點,工作適應佳,

表示其擁有良好的工作角 色行為、工作行為表現佳與 正向的工作滿意度。

3.就主觀觀點,聽覺障礙者對 於本身的工作適應情形抱 持正面看法。

4.在工作中曾遭遇的困擾可分 為個人面向和工作環境面 向。

5.工作困擾之因應策略為主動 因應、尋求社會支持、情緒 宣洩三類。再者,會依其情 境和本身的能力而採取適 當的策略。

6.影響聽覺障礙者工作適應之 因素可分為個人面向和工 作環境面向。

林慧娟 (2006)

聽覺障礙者工作 動機、工作滿意 度與工作適應之 調查研究

問 卷 調 查

以畢業於三所(北、

中、南)國立啟聰學 校 學 生 和 目 前 就 業 於 職 場 上 之 聽 覺 障 礙者為研究對象,共 133 人為研究樣本

聽覺障礙在工作動機、工作滿 意度及工作適應之關係:聽覺 障礙之工作適應「個人特質」

影響的路徑中,有五條顯著路 徑:工作價值、自我效能、外 在滿意度、工作價值藉由外在 滿意度間接影響、自我效能透 過外在滿意度間接影響個人特 質。

(續下頁)

(41)

吳孟珊 (2008)

自我效能、社會 支持對聽覺障礙 者職業適應之影

問卷調查

台南啟聰學校 88-95 學 年 度 的 高 職 畢 業 生,共有 135 人為樣

1.聽覺障礙者的自我效能愈 高,其職業適應的能力也愈 佳。

2.聽覺障礙者擁有較好的家庭 支持時,他們的職業適應能 力較優。

3.學校支持對聽覺障礙者職業 適應具有正向的相關性。

4.職場支持愈強,對聽覺障礙 者的職業適應具有正向的 幫助。

余珮瑩 (2008)

聽覺機能障礙者

就業困境之研究 深度訪談

藉 由 聽 障 者 本 身 以 及 與 其 就 業 上 直 接 接 觸 到 的 相 關 人 員,包括:聽障機構 主管、身心障礙就業 服務員、職業重建相 關 人 員 與 事 業 單 位 代表,共 25 位受訪

1.聽障者因為社會排除效應的 影響,使得在勞動市場中雇 主刻板印象的產生,造成聽 障者進入勞動市場的阻礙。

2.聽障者本身的個人特質是就 業穩定的關鍵因素

3.職業訓練和就業服務方面的 資源對於聽障者來說並未 充分使用,因此對於聽障就 業來說也備受限制。

侯松延 (2011)

隔離或融合:聽 障者職訓與就業 歷程的社會學分

深度訪談

1 家訓練單位、13 名 聽覺障礙者及 3 家實 際 進 用 聽 障 者 之 企 業單位

1.開辦專班的職訓單位雖已考 量障礙者就業能力而主動 開發較基礎的工作機會,但 因與訓練內容較不相關,反 易使結訓學員有學非所用 的失落感。

2.聽障者參加專班的原因有多 數是以為只有專班是免費 參訓,顯示聽障者除了在報 名甄試的階段不容易錄取 外,可能連前端的資源宣導 也早就被排除在外。

3.聽障者的工作態度與政府的 持續支持協助,為影響企業 持續雇用聽障者的主要因 素。

資源來源:研究者整理

(42)

二、我想深入探討的方向

藉由前述相關文獻的整理可發現,國內近五年來,應用敘說研究 法進行聽覺障礙相關研究主題的探討趨勢逐漸多元與生活化,這些研 究主題的發展不僅為學術研究帶來具有彈性且實務影響的發展方 向,也能同時讓非學術研究領域的一群閱讀者,包括有類似經歷經驗 的家庭或個體享受到研究成果在生活歷程中實踐的意義與助益。

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回溯敘說自己生命經驗的研究歷程中,在 研究者兼具研究對象的雙重身分角度之下重新回溯、分享以及探討研 究者在過去與現今社會脈絡裡,在就學、教學工作、教育專業培養、

社會人際互動所遇經歷感受和思考,甚至未來生涯發展的規劃,進而 希冀自身的生命歷程所見所聞的分享能夠對自身或他人呈現具體的 實務價值。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的主旨在說明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全章共分為八 節,第一節說明研究方法的選擇,第二節說明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所扮 演的多重角色之立場,第三節介紹研究參與者,第四節則說明研究進 行的流程,第五節說明資料蒐集的方法,第六節闡述研究資料的處理 與分析,第七節則說明如何呈現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最後,第八節為 研究倫理的考量,以下針對各節內容分別詳述之。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一、質性研究中的敘說研究

在蘇湘芬(2006)的研究中,她引述國外學者所說的一段話:「一 篇好的研究,是會邀請讀者進入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鍵性對話,研 究的意義與價值就從讀者與文章中的互動中浮現。」另外,黃月純 (2001)認為生命史研究在處理社會議題具有為弱勢族群發聲、挑戰社 會主流文化與自我治療、反省與解放的功能,在研究、教學與實務上 亦有貢獻。因此,上述傳達了敘說研究的內涵,就如夏林清(2002) 引述 Darry 和 Doan 對「故事敘說」對人的生命自主性和文化意義連 續的重要性,做了這樣的表示:由將生命放置到一貫穿過去、現在及 未來的一個意義連續體上,「說故事」賦予了一個生命屬於它應有的 智慧…這一質地亦是一種意圖,它使人們可以依自己的選擇來組織取 捨生命經驗而不只是為回應他人而存在。

(44)

人們藉由敘說的方式和重述一個人的生活,是一個人或社會成長 的基本方法,是人類一種用以思考、闡述、理解與建構自我的一種方 式,是一種自我瞭解和與人溝通上不可或缺的一種模式(鄭麗芬,

2005)。敘說研究它可以顯示出人們是如何思考和感覺、說的及做的 是什麼、所處的情境為何、對事件的主觀意義、說的話及行為如何被 他人解釋,以及隨著時間人們如何與他們的世界互動的歷程(丁興 祥,2002)。

敘說可以說是一種經驗再呈現以及自我建構的過程,為了讓別人 能對自己有比較統整性的瞭解,個體必須回溯經驗的過去,從自己的 記憶庫中,抓取對自己重要且有意義的部分將之整合起來,使原本看 似瑣碎凌亂的記憶片段整合起來,這個過程通常不是一次完成,而是 必須透過不斷的敘說,才能越說越明白(周志健,2001)。

Josselson 強調,敘說是一個過程的再現,是自我跟自己及世界 對話的再現(引自王愷,2003)。因此,敘說並非記錄事情的真實性,

而是將個人過往歲月中龐雜的想法與經驗,匯聚為具有意義系統的記 錄。敘述生命的過程是具有啟發性的,協助我們揭發與回憶遺忘多時 的記憶,進而統整我們的思緒,洞察自身的生命(王愷,2003)。學者 Witherell 與 Noddings(1991)也說明:「透過敘說、書寫、閱讀和傾 聽生命故事-自己和別人的-人自然可以了解自己和別人伴隨著經驗 而來的想法與感受。」同樣地,敘說者所呈現的生命經驗與意義絕非 單一且事實,一個經驗是可以被賦予多重的意義,說者與聽者也會產 生不同的體會,從不同的閱讀與解釋的脈絡中會得到豐富的意涵。

Rycroft 認為敘說是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之間辯證的過 程,它可以說是在不同時間、空間及不同層次的「自我」的相互交涉

(45)

對話,而又與當下這個時間的「自我」對話,而得以創造出一個現在 理解中的自我(引自袁明孝,2008)。McAdams (1993)則認為人們是透 過故事來了解自己的生命,每一個人都是一段歷史,而每個建構出來 的故事,就是代表每個人的認定。

綜合上述敘說研究的觀點,就像 Richardson 所認為,書寫本身 就是一種探究的方式,自我敘說就是個體透過自己的邏輯與關切的重 點,透過書寫說自己的故事(引自陳靜宜,2006)。透過書寫,個人回 溯以往,構連過去與現在,讓相關於自我的種種觀點能有所連結,而 這也是一種自我認同的建構過程(田秀蘭,2005)。透過敘說,我們會 去定義我現在是誰、我過去是誰、未來我可能成為怎樣的人(周妤倢,

2011)。

本研究目的由於要從聽覺障礙者的生命經驗去瞭解面對障礙與 工作適應的歷程,希望在敘說生命經驗的過程中,除了回溯因為「聽 覺障礙」遭遇到任何不愉快的、愉快的、溫暖的、冷淡的等種種深刻 經驗、感受與思考,也希望用現在的自己重新思考並理解過去經驗所 帶來的感受與想法,嘗試解構過去的自己,來幫助自己建構未來的自 己。如同袁明孝(2008)表示他為何選擇自我敘說的方式來追索、探尋

「聽覺障礙」如何影響其建構生命意義,乃是在於書寫的過程中,我 們可以跳脫自身當時的情境,以目前的角度去看待、思考、組織自身 過去的經驗。經由自我敘說自己生命經驗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影響自 己生命起伏、演變的意義脈絡,由此,不但可能領悟出自己過去生命 的動向,也可建構出自己生命未來的方向與力量(翁開誠,1997)。

對敘說者而言,他可能在敘說的過程對自己的生命產生新的領 悟,進而反思自己的生命意義。也就是說,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去開

(46)

展出自己生命的智慧(翁開誠,2002;曾友欽,2010)。

綜合上述,由於研究者希望在這次敘說的旅程中,能以現在社會 脈絡下的我,重新看待自己過去的經歷、感受與思考等所帶來的生命 智慧。因此,選擇以敘說研究做為本研究進行的研究方法。

二、深度訪談法

訪談是透過語言與非語言形式溝通的對話;訪談從字義而言,係 指兩人之間進行的對話,由一個人引導以便從另一方獲得資訊,目的 在了解受訪者過去的生活經歷、耳聞目睹的事件、思考、價值觀、情 感感受、行為規範及尊重他們對行為的詮釋;訪談是質性研究常見蒐 集資料的方式之一,經常被廣泛地運用到各種領域的研究,以取得深 入而豐富的資料(劉世閔等人,2006)。

Crabtree 與 Miller 將質性研究的訪談視為一種「對話之旅」,

在對話過程中,研究者(或訪問者)與受訪者是一種夥伴關係,透過語 言與非與言的溝通與情感的交流,達到對話的目的(潘淑滿,2003)。

紐文英(2007)綜合一些學者的看法,發現質性研究的訪談具有五項特 徵:第一,是有目的的談話;第二,是雙向互動的過程,研究者藉著 積極傾聽和提問的方式及研究參與者互動;第三,研究者和研究參與 者之間是平等的互動關係;第四,目的在了解研究參與者對某個主題 的經驗、感受與觀點等;第五,重視開放和彈性,訪談的時間、地點、

形式和內容均可視訪談的實際狀況做調整,且研究者保持開放的態度 面對研究參與者,對其談話不做價值判斷。

質性研究的訪談之所以有別於一般訪談,在於它能讓受訪者做自

數據

表 2-1    國內敘說研究與聽覺障礙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資料蒐 集方法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李怡君  (2011)  成人重度聽覺障礙者手足互動之研 究 ~ 以 家 庭 系 統觀點探究  深度訪談  5 對年齡滿 18 歲以上且 雙 耳 聽 力 損 失 值皆在 90dB 以上的重度 聽 覺 障 礙 者 及 聽 常手足  從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中探討、歸納出四個重度聽覺障礙者對自己生命的意義及、手足互動關係緊密的轉折、影響之主題。  林政宏  (2011)  聽障教師的生命
圖 3-1  研究流程圖  第五節  資料蒐集            許維素(2005)認為敘說表達經驗、侷限經驗,同時也脈絡化了經 驗,而意義則有賴於該話語之脈絡性而得已現身,也由於經驗的重 組,以及積極覺察自己「實行」的實行者(即參與者)兼觀眾(即觀察 者)的反思脈絡,讓個人可以從故事敘說中去創造生命的意義,進而依據研究目的 擬定研究問題 蒐集文獻資料 敘說我的生命故事 擬定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 文件蒐集 與整理 分析和詮釋資料 撰寫研究報告,形成研究結論
表 3-2  訪談編碼範例  訪談方式  對象  編碼範例  說明  面對面訪談  研究對象母親  面 M-7  訪談研究對象母親逐字稿的 第 7 次對話  面對面訪談  研究對象同事  面 C1-10  訪談研究對象同事逐字稿的 第 10 次對話  書面訪談  研究對象高中老師  書 A-1  書面訪談高中老師的第 1 個 問題回應    (二)文件資料的部分        文件資料代碼為「文」 ,第二碼代表文件的種類(電子郵件=電 郵,研究者接受他人研究訪談的逐字稿=受訪),第三碼的數字代表 日期。
表 4-1  研究者歷年聽力檢查結果整理表  檢查  時間  當時 年齡  聽力檢查圖  臨床診斷說明  2002  11/1  19 歲     配戴助聽器類型:深耳道型  臨床診斷:感音性聽覺障礙 2004  12/9  21 歲  臨床診斷:感音性聽覺障礙 2007  9/1  24 歲  左耳 78 分貝,右耳 67 分貝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