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訪談最重要的功用在於作為一種探索性的設計,以幫助確認變數及其關係、建議假 設、並為研究的其他階段提供引導(F. N. Kerlinger & H. B. Lee, 2000)。本研究研究主 體以製造業為主,以訪談方式探討合作關係中的組織學習活動,瞭解技術團隊經驗深度 與多樣性對知識吸納活動的影響、產品基礎知識相似與專精知識相異性對組織學習成果 的影響,以及組織間因合作帶來的學習成果與利益。

本研究屬探索性的質性研究,因無法事先調查組織間有否因合作關係存在知識吸納 活動的案例,難以用隨機抽樣方式收集資料,本研究受訪樣本乃透過同學、朋友,受訪 者介紹合作對象組織,共取得 16 件研究案例(表一)。訪談對象為近三年間曾親身參與 或正參與組織間合作案例的計畫領導人、研發人員、產品經理、廠長等。

一、受訪企業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依組織間合作方式可分為「產線/技術移轉」與「產品/技術共同開發」兩 類。「產線/技術移轉」類共 9 案例,有 6 例為產線或技術接收方組織,其中技術來源為 國外組織的有 5 例(A~E),僅 1 例(F)是接收同一企業集團其他子公司產線。有 3 例 為產線轉出方組織(G~I),合作內容皆是台商集團至東南亞及大陸等地設立子工廠。案 例 H 與 F 分別為同一產線移轉計畫的接收方與移轉方。9 件合作計畫所屬產業類別分別 為半導體製造業 4 件(45%),電子產品製造業 1 件(11%),光學製造業 1 件(11%),

運輸工具製造業 1 件(11%),事務機器製造業 2 件(22%)。合作項目之技術方公司成 立年數在 7 至 130 年之間(M=43.6, SD=36.77),接收方公司成立年數在 3 至 40 年 之間(M=18.3,SD=12.12)。

「產品/技術共同開發」類共 7 件案例(J~P)。案例 J 與案例 C 的受訪組織為同一 家台灣廠商,案例 C 描述的是從日本技術方輸入半導體製程產線的合作內容,案例 J 描述的則是與德國半導體廠商合作內容,台灣廠商先自德國廠輸入半導體微米製程技 術,雙方再合作進行奈米製程技術開發,因此其回答訪談內容亦兼述及兩種合作情形

16

。受訪案例 L 與 M 分屬同一家企業兩件不同客戶合作計畫,分別由兩名技術整 合部副理接受訪談;而受訪案例 M 與 O 為同一件技術開發計畫共同合作者。7 件合作計畫所屬產業類別,如表一所示,半導體製造業 4 件(57%),通信器材 製造業 1 件(14%),事務機器製造業 1 件(14%),光電器材製造業 1 件(14

%)。合作雙方方公司成立年數在 4 至 30 年之間(M=14.4,SD=9.30),其中案 例 P 為合作計畫失敗案例,受訪組織因而發生虧損且已歇業。

二、訪談問題

本研究採用非結構式的訪談問題(附件一),共分成五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公司基本資料,共六題:

I. 貴公司員工總人數?貴公司資本額?

II. 貴公司產品種類?主要產品?

III. 合作對方組織員工總人數?公司資本額?合作項目產品?

IV. 貴公司研發團隊人力?

V. 貴公司上下游產業公司類別?

VI. 貴公司主要客戶?

第二部份是合作雙方技術團隊資料,共四題:

I. 合作雙方進行技術移轉計劃的負責部門與人員?

II. 合作雙方團隊派出人力多少?人員學經歷?產業經驗?人員流動率?

III. 成為合作夥伴的因素?與合作夥伴的關係?

IV. 公司過去是否有過其他合作經驗?

第三部份關於雙方合作過程,共五題:

I. 合作雙方本業基礎知識與產業專精知識領域?

II. 團隊如何進行產品合作或技術移轉?

18

III. 合作關係之外,貴公司研發團隊資訊收集管道?技術知識處理活動?

IV. 學到的技術如何保存?

V. 在合作過程中,對方是否也有提供貴公司可以學習的部分?

第四部份關於雙方合作成果,共三題:

I. 學習/合作歷時多久始有成果?

II. 如何評估學習/合作成果?

VI. 得到的學習經驗如何應用?

第五部份關於雙方合作項目、產品之技術複雜度的影響,共七題:

I. 合作項目所需技術知識深度?

II. 合作項目的成果在技術或產品特性上符合預期要求水準的程度?

III. 合作過程遭遇何種困難?如何克服?

IV. 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所需投入時間?所需技術知識深度?解決問題的 技術如 何獲得?所需投注人力多少?相關人力背景?(請舉例說明)

V. 發生特殊狀況的情形?發生次數高低?

VI. 原有技術是否足夠 support 技術學習?技術不夠時,如何學習與突破?

VII. 其他影響組織間學習的因素?

三、資料分析與變項定義

原始的資料皆為錄音檔,錄音的訪談內容先轉換成文字稿之後,再做內容分 析以萃取出如下的研究變項。

1. 合作源由:合作雙方灣欲技術合作關係的動機、起因。

2. 技術團隊技術經驗特徵:包括組織技術團隊科學基礎知識背景、技術團 隊截至合作計畫為止從事合作計畫產品/製程專業技術領域的年資長

短,與技術團隊截至合作計畫為止曾從事產品/製程相關技術領域,或其 他專業技術領域類別。

3. 合作進行方式:組織的學習過程是指組織透過包括成員本身在內的多元 管道廣泛收集資訊,經由評估、過濾、分析等系統化程序,以處理後的 資訊作為發展成員間共享知識的基礎,並以發展組織常規、章程、作業 程序,產品開發、核心技術、組織策略等方式,留存組織知識及展現組 織學習成果(Ellis & Shpielberg,1998)。本研究定義技術知識為與組織 進行合作計畫中之產品/製程有關的任何產品特性、設計、材料、製造流 程、製造方法的知識。這些知識可從技術團隊人員累積過去工作經驗、

參與產品實做流程、技術方指導協助、以及經由合作關係以外的管道取 得。本研究將分析組織參與合作的人力與雙方合作互動方式,以衡量組 織在合作關係中進行知識吸納活動的密集程度。

4. 組織學習表現:包括合作關係原本既定目標是否達成的合作成果,與經 由合作關係,附加為組織帶來財務面、技術面、知識面等合作收益。

5. 合作困難:指合作計畫包括規劃時期與進行過程中所遭遇各方面的困難。

6. 合作成果突破/成功的主要條件:指促成合作活動突破困難瓶頸或達成目 標的重要條件。

四、 訪談方式

訪談對象為近三年間曾親身參與或正參與組織間合作案例的計畫領導人、研 發人員、產品經理、廠長等,僅其中一位受訪者因任職於中國蘇州廠,另一位受 訪者指定於夜間十時半進行訪談,故以網路電話方式進行,其餘訪談皆是前往受 訪者公司,以一對一、面對面方式完成。訪談並無時間限制,每個訪談進行時間 自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不等。全部訪談過程皆以錄音方式記錄。

20

五、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透過量化的技巧以及質的分析,對文件內容進行客觀且系統化 的分析,不只分析文件內容訊息,也包含某段期間內,該現象發展過程的分析,

主要採用時間縱貫性的研究,顯示出變項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特殊的結果。

本研究主要探討組織間合作關係中的相關因素對組織學習成果的影響。不同 的合作源由,會發展出不同的合作性質與內容,也有各自不同的合作方式以及遭 遇的合作困難,這些過程因素都會影響組織的學習成果內容,因此本研究選擇利 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本研究樣本數並不多,以質性的描述與比較為主,但同 時也將部分變項資料化成客觀量化數據(如技術團隊專業領域博士人數、技術團 隊經驗深度、合作雙方投入人力),以求研究內容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