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田野研究也稱為質性研究。田野研究者透過親身參與來詮釋事件發生的自然 環境,尤其是人類活動領域,目標是希望產生整體及真實的描述或解釋。田野研 究類型尋求的是「藉由觀察、聆聽及參與,從當地人士那裡所得知的事實」

(Peacock,1986:49;引自黃惠雯等,2002:15)。由這個簡單的陳述,我們可 以掌握田野資料的搜集是藉由觀察或訪談的方式,這些觀察或訪談經常要研究者 以積極態度從事田野研究。

本文探討的信勢社區,是筆者研究的田野點,進入田野進入社區,才能充分 蒐集資料、觀察現象,了解社區的種種。做社區研究必須對社區有關過程、議題、

人群及事件關係、人群及事件的組織、人群互動關係,做長時間連續現象的觀察 研究,才能發現人群、事件、環境、及議題互動的關係,深入分析研究問題,所 以本研究採取的方法有: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等,以釐清研 究問題。

(一)文獻分析與資料蒐集

關於社區研究的相關論文著作,已有許多的文獻資料可參考,需視研究者從 何角度切入進行研究。筆者研究信勢社區總體營造歷程,從社會資本概念的角度 來分析信勢社區營造的模式,對於社區發展理論文獻、社區總體營造文獻、及社 會資本理論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相關著作。藉由這些理論文獻探討,分析出研 究方向與整體性概念,形成問題意識,作為初步的觀察和訪談的起始點。

由於信勢社區於民國 82 年由一批農舍改建完成,居民皆是建築物完成後搬 入的新住戶,對於社區居民人口概況、年齡分布、職業類別等住戶基本資料,筆 者需實地訪查統計資料,藉以分析社區成員網絡關係。另外,筆者欲搜集資料的 內容有:信勢社區自民國 85 年至 96 年社區總體營造活動計劃,社區管理委員會 開會會議內容資料,分別與社區總幹事、志工團及住戶進行訪談,已掌握社區發 展策略與運作模式。

(二)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法根源於社會及文化人類學。這個資料蒐集的方法起源於

Malinowski(1961)對 Trobriand 島民所做的田野研究。參與觀察法這個詞語可 追溯至 Lindemann(1924),他區分出「客觀觀察者」(objective observers)和「參 與觀察法者」(participant observers),前者主要透過訪談的方式,從外部接近文 化,而後者使用觀察從內部研究文化(Friedrichs & Ludtke,1974;引自黃惠雯 等,2002:52)。參與觀察法特別適用探索性研究、敘述性研究、以及目的在取 得理論性解釋的一般性研究,研究者採取參與觀察法可對現象進行廣泛及徹底的 描述(Danny L. Jorgensen 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19)。

有些學者對於參與觀察法的定義有很多相似的看法,例如:Goetz 和 LeCompte(1984)認為它是一種引出人們建構現實定義的方式及他們組織其世 界的態度之方法。Bogdan(1972)提供了一個操作型定義企圖能更完整的包含 這個方法:「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長時間緊張的社會互動式研究的特色,後者 的背景、時間資料、田野札記都經過謹慎且系統化的搜集」(黃惠雯等,2002:

52)。Jorgensen(1989)提出的說法,或許是最詳細的定義,他以七個明確的特 色來定義這個方法:局內人的觀點、日常生活事物、詮釋理論的發展、開放求知 的過程、深度例子研究方法、研究者直接涉入報導人的生活及作為主要資料蒐集 的直接觀察。對 Jorgensen 而言,參與觀察法的主要目標是「產生人類生活實用 且理論的事實,此生活需以日常生活事物為基礎」(黃惠雯等,2002:52)。

由以上學者對參與觀察法的論述,我們採用參與觀察法時,研究者須在田野 點做長時間的觀察,並與研究對象保持持續性互動,對於看到及觀察的現象事 件,謹慎的做好田野筆記,再適當詮釋事件內容。總而言之,研究者對於田野地 點發生的事件、議題、牽涉事件人群網絡、以及事件發生的因果,經由參與研究 得以用圈內人的角色,觀察掌握事件的脈絡,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

參與觀察法對於本研究來說,是獲得研究資料的重要方法。筆者親身參與社 區管委會開會,了解管委會對於社區未來規劃的活動安排,總幹事與志工團員互 動關係,志工團員網絡關係。另外,社區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如:環保 DIY、

寫生攝影展、北勢溪生態調查、社區劇團成果發表,社區清潔活動,筆者也參與 社區不同的活動,藉以了解居民參與活動的情形,志工團規劃與執行計劃的情 形,筆者也能感受整個信勢社區的氛圍。

(三)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是一種有效的質性研究工具,當研究焦點狹隘時,回答者呈現一個 清楚定義、同質並和已知的脈絡互相牽制的內容,回答者熟悉訪談,並對於訪談 感到愉快,而訪談是溝通的方式,目標是產生主題和敘事內容(黃惠雯等,2002:

98)。深度訪談的功用在於促進訪談者和報導人一起建構的經驗和研究主題的理 解,而不一定在於那個理解的脈絡。深度訪談是私人的、親密的,強調「深度、

細節、生動和細微得差別」(Rubin,1995:76;引自黃惠雯等,2002:101)。所 以,深度訪談透過使用開放、直接、口語的問題,讓受訪者說出實際情況的內容 與過程,來獲得研究的資料,協助研究者更深入了解整個過程。因此,訪談是一 種口語的、視覺的、動感的研究方法。

訪談可以分成非正式的訪談和正式的訪談兩種。非正式的訪談和平常的交談 相似,詢問的方式是非正式的,自由發展,不受討論話題和討論方式的預設立場 阻礙。使用非正式的訪談方式,可以進行系統性的資料搜集,也適合用來找出圈 內人的不同觀點。正式的訪談是使用一套經由結構性安排的預定問題,這種訪談

的形式中,必須明確認知哪些是相關的問題,它的前提也需要和圈內人建立起一 致性的關係,因而能夠進行正式的訪談(Danny L. Jorgensen 著;王昭正、朱瑞淵 譯,1999:128-129)。

筆者針對本研究參與社區活動不同角色的人,分別進行訪談,社區活動規劃 者-陳文通先生,社區活動執行者-志工團、管委會,以及社區活動參與者-社 區居民。經由訪談者的同意,同時進行錄音,藉由深入性訪談方式,可揭示三者 之間互動脈絡,作為研究的參考資料。訪談對象以滾雪球方式取得,先經由總幹 事的訪談與協助,進而與社區志工團成員,及社區住戶進行訪談。為了不洩露訪 談者的真實身分,所以訪談者在文章中皆以假名呈現,茲將訪談者的資料整理如 表 1。另外,本研究訪談將分為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訪談主要了解社區改造的 緣起、過程、與結果;而第二階段訪談為了要釐清社區的集體行動是否有助於社 區的社會資本形成,所以尋找另一個與信勢社區條件相似的透天集合式社區進行 訪談。比較有實行社區營造和沒有實行社區營造活動,二者之間社會資本的差 異。而第二階段的訪談者則以代號作為區隔,信勢社區住戶以 A1、A2、A3……A10 代表,大別庄社區住戶以 B1、B2、B3……B10 代表。

表 1 信勢社區訪談者的資料背景

名字 背景資料 族群

陳文通 社區總幹事 閩南

阿星 志工團成員,擅長美術,製作環保 DIY 作品 客家

阿卉 志工團成員,鄰長 客家

阿宣 志工團成員 閩南

阿悅 志工團成員,音樂老師,擅長主持活動 閩南

阿仟 志工團成員,擅長主持活動 客家

阿成 志工團成員,負責電腦資料處理、攝影 閩南

阿忠 管委會委員,國中教師 閩南

阿金 管委會委員,社區財務會計 閩南

阿德 社區住戶,國小教師 閩南

阿樂 社區住戶 客家

阿庭 社區住戶,家庭主婦 客家

阿玲 社區住戶,國小教師 閩南

阿鳳 社區住戶,鄉長 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