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以湖口鄉信勢社區為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以湖口鄉信勢社區為個案研究"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以湖口鄉信勢社區為個案研究.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building:A case study of Sin Shih community, Hukou township. 研 究 生:楊桂珍 指導教授:呂欣怡.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十 月.

(2) 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以湖口鄉信勢社區為個案研究.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building:A case study of Sin Shih community, Hukou township. 研 究 生:楊桂珍. Student:Kuei-Chen Yang. 指導教授:呂欣怡 博士. Advisor:Dr. Hsin-Yi Lu.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客家文化學院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Program of Hakka Society and Culture. in.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October 2008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1. 七. 年. 十. 月.

(3) 社 會 資 本 與 社 區 營 造 : 以 湖 口 鄉 信 勢 社 區 為 個 案 研 究. 學生:楊桂珍. 指導教授:呂欣怡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摘. 要. 本研究以社會資本角度,分析湖口鄉信勢社區營造的模式,並探討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的 關係。透過田野調查,針對參與營造活動的志工和住戶進行深度訪談,了解信勢社區營造的緣 起、過程和動員民眾參與的策略,分析營造成功的關鍵。在本文中,將社會資本視為鑲嵌於社 區網絡的資源,透過行動及動員組織居民,運用網絡裡的資源,促成社區居民集體行動。 研究發現:信勢社區透過文康競賽活動,增進住戶之間共同對話機會與聯絡情感,進而組 成管委會與志工團,以總幹事陳文通先生為中心,形成社區網絡。社區各種人才的資源,鑲嵌 於社區網絡結構中,每個人才資源都願意為社區服務及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付出的熱忱,進 而帶動其他住戶參與改造行動,也因此漸漸累積社區的社會資本。住戶在參與改造行動中,對 社區產生認同感形成社區意識,居民之間也發展出信任與規範等社會資本,這些無形的資本, 又可促進社區合作,凝聚出維護環境的共識,使營造工作能持續不間斷。所以社區營造與社會 資本的關係為:每個社區都有獨特的資源可以運用,若能將資源嵌入社區網絡結構中,形成社 區網絡,即象徵社區成員共同關係形成,產生情感連結,有助於形成社區意識,進而匯集成一 股動力,促成集體行動,讓社區營造工作能持續性發展。所以由信勢社區個案研究結果發現, 社會資本對社區營造的重要性為:強化社區居民的認同感,促進居民合作使組織運作順暢,促 成社區形成集體力量能更容易解決共同問題。. 關鍵字:社會資本、社區營造、信勢社區. i.

(4)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building:A case study of Sin Shih community, Hukou township student:Kuei-Chen Yang. Advisors:Dr. Hsin-Yi Lu.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Degree of Program of Hakka Society and Culture.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community-building model of Sin Shih Community in Hukou Township with a viewpoint of social capital and, furthermor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building. Studying through the method of fieldwork, we interviewed the volunteers and residents involved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to know the origin, processes and promoting strategies of their community-building and analyze the key issues of their success. In this thesis, social capital is viewed as a resource embedded in social network and it promotes group action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via action and mobilization. Our research finds that 1. The social network of Sin Shih Community is consolidated via cultural and sport competitions, management committee and volunteer groups, which are organized and promoted by Mr. Chen (the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committee). 2. All kinds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are embedded in their social network. Everyone is glad to involve in community service and devote one’s capability. Therefore, this gradually accumulates the social capital of the community. 3.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activities, residents identify themselves and form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 addition, residents can develop social capital at the same time, such as trust and norm, which could encourage community cooperation and keep community-building activities going. In sum,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community building includes: strengthening residents’ identification, encouraging cooperation among residents to mak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work well, and consolidating group power to solve common problems more easily.. Keywords:Social capital、Community building、Sin Shih community. ii.

(5) 誌. 謝. 大學畢業時,對自己曾許下一個承諾,一定要重拾書本繼續進修。時間飛逝,一晃眼竟 十年了,但我心中不曾忘記自己許下的諾言。雖然十年後才完成這個願望,仍很興奮自己能更 上一層樓。 重拾書本的感覺很甜美,但也五味雜陳。甜美的是完成論文的那一刻,肩上的壓力終於 完全釋放,喜悅的心情難以筆墨形容。五味雜陳的是進修過程中,穿梭於學校、工作、家庭三 者之間,課業的壓力、忙碌的工作常讓我喘不過氣,好像一根蠟燭二頭燒,無法應付,但也因 此學會做好時間規劃與分配,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漸漸能在三者中找到平衡點。這個過程其實 是十分辛苦的,相對的,我也獲得許多,生活也更充實了。 這本論文能順利完成,要感謝許多人協助與支持。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呂欣怡老師, 常鼓勵我寫作要有信心,適時給予我寫作明確的方向,屢次在我寫作過程遇到瓶頸時,點出我 的疑惑與錯誤,讓我重新尋獲方向,繼續寫作的勇氣與信心。也感謝莊雅仲與羅烈師老師,願 意在繁忙的研究中抽空擔任我的口試委員,並花了許多心力和時間審查,給予我修改的建議, 讓我更認真思考面對問題,使這本論文更加完善。 另外,還要感謝信勢社區所有協助過我的人,每次都不厭其煩的接受我的訪談,友善的 態度,親切的笑容,詳細的說著社區點點滴滴,讓我能更了解社區的故事。這種為社區服務的 志工精神,營造出優質的生活環境,讓大家來到社區休閒是一種愉悅的享受,我們都能感受到 您們為社區付出的心意。 最後我要把最深的感謝留給我的家人,謝謝爸爸、媽媽默默的支持我。謝謝我的女兒每 天睡覺前給媽咪加油,妳的加油是我挑燈夜讀寫作的原動力。感謝我的先生全力支持、替我分 憂解勞、不斷幫助我、鞭策我,讓我能全心全意專注寫作。最後要開心的表達我的心情… 終於畢業了!. iii.

(6) 目. 錄.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誌謝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 i ………………………………………………………………… ii ………………………………………………………………… iii ………………………………………………………………… iv ………………………………………………………………… v ………………………………………………………………… iv.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緒論……………………………………………………………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內容與對象……………………………………………… 研究方法……………………………………………………… 章節安排簡介………………………………………………….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4 社區總體營造………………………………………………… 14 社會資本的定義……………………………………………… 22.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信勢社區總體營造歷程……………………………………… 信勢社區的故事-營造緣起………………………………… 營造過程……………………………………………………… 營造成果………………………………………………………. 第四章 第一節 第二節. 信勢社區的社會資本分析…………………………………… 63 信勢社區社會資本的形成與轉換…………………………… 63 信勢社區集體社會資本的形成……………………………… 72. 第五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85 研究結論……………………………………………………… 85 未來展望……………………………………………………… 90. 參考文獻 附錄一. ………………………………………………………………… 92 ………………………………………………………………… 97. iv. 1 4 6 8 9 13. 28 28 36 52.

(7) 表目錄. 表1. 信勢社區訪談者的背景資料…………………………………………12. 表2. 93 年度金巷獎計畫 …………………………………………………44. 表3. 94 年度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表4. 95 年度清淨家園計畫 ………………………………………………47. 表5. 96 年度金巷獎計畫 …………………………………………………49. 表6. 信勢社區歷年補助計畫申請表………………………………………68. …………………………………………46. v.

(8) 圖目錄. …………………………………………………3. 圖1. 湖口鄉位置關係圖. 圖2. 大湖口歷史發展三階段圖 ……………………………………………3. 圖3. 信勢村位置圖 ………………………………………………………4. 圖4. 信勢社區位置平面圖 ………………………………………………28. 圖5. 信勢社區髒亂點改造前平面圖………………………………………36. 圖6. 信勢社區髒亂點改造後平面圖………………………………………51. v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欲分析湖口鄉信勢社區從民國 85 年開始以環境為議題,進行的一系 列社造活動。從社區內環境髒亂點開始一一清除、美化環境,進而推行環保運動、 實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購物自備購物袋等措施,再由社區內環境推向社區外 的改造,美化北勢溪河堤道路進行繪畫 DIY 活動,整治北勢溪旁廢棄池塘成為 生態池,提供學校進行生態教學。接著信勢社區開始與湖口鄉公所攜手合作,著 手進行北勢溪休閒綠帶規劃案,發掘北勢溪生態之美,讓北勢溪除了排洪的功能 外,也能發揮觀光休憩功用,提供湖口鄉民眾休閒運動的重要場所。信勢社區這 十二年來社造步伐,未曾停頓過,環境改造的經驗也成為其他社區學習的對象。 信勢社區這股動員能量的來源為何?這股能量如何能持續發展?相當令人好 奇,也是引發我研究的動機,我也將針對這兩個問題繼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分 析信勢社區營造成功的關鍵。 湖口鄉位於新竹縣北方,與新竹縣竹北市、新埔鎮、新豐鄉和桃園縣楊梅鎮 為鄰(如圖 1)。湖口舊稱大湖口或大窩口,它名稱變遷為清光緒二十一年(西 元 1895 年)時稱為大湖口區,光緒二十七年時改稱為新竹州新竹郡湖口庄,直 至民國三十九年改稱為新竹縣湖口鄉。康熙六十年(西元 1721 年) ,清廷解除粵 籍人士來台的禁令,以致潮州、惠州人士紛紛來台拓墾,在這一波移民熱潮中, 廣東省陸豐縣人來台開墾本鄉,使得湖口成了客家大庄(湖口鄉志,1996)。而 早期來台的客家宗族,由於考量安全因素及延續家族感情,傾向於同宗族或同姓 氏住在一起,所以湖口的血緣聚落相當發達,目前十六個村落中,仍有十數個宗 廟公廳(湖口鄉志,1996)。而大湖口地區的發展歷經三次轉變,由於波羅汶區 地屬平原,交通和文教的建樹起步早,也是當時南北行旅必經之地,因而成為大 湖口最早集結成聚落的村莊。後因光緒年間,鐵路線經過大湖口,火車站設於老 湖口,使得老湖口在各方面迅速發展,成為本區最熱鬧的政經文教中心,波羅汶. 1.

(10) 因而逐漸沒落。由於老湖口地勢坡度較陡,影響火車行進,所以民國十八年火車 站遷至地勢平坦的新湖口,包括現今的仁勢、孝勢及信勢村一帶。於是新湖口很 快的取代老湖口地位,成為本區的文教政經中心(羅烈師,2001; 湖口鄉志, 1996)。所以鐵路的移轉,遷動著大湖口歷史的轉變(如圖 2)。 信勢村位於新湖口區,地形以台地居多,大部分是旱地農田,經濟生活原本 以農業為主。後來因為與火車站為鄰(如圖 3),再加上民國六十四年都市計畫 時,將許多農地更為住宅區、商業區、機關用地、學校用地、工業用地等,也因 為地目的變更,使得住宅區急速增加,外移人口湧入,居民結構慢慢改變,也使 得信勢村的經濟活動漸漸由農業轉變為以商業、工業為主的生活型態(湖口鄉 志,1996) 。而信勢社區位信勢村北勢溪畔,於民國 82 年由一批老舊農舍改建完 成,新住戶陸續由四面八方各個不同地方移入,社區成員大多數因工作關係而遷 進社區,由於外來人口佔多數,所以信勢社區是一個融合客家及閩南的鄉土文化 型社區。當走過一長長彎彎的河堤步道,眼前映入一個美化舒適的社區環境,那 就是信勢社區,它鄰近信勢國小、新湖國中,社區居民有 238 人,社區戶數 66 戶。社區內組織成立管理委員會,由總幹事陳文通先生負責統籌規劃社區內一切 公共事務,並有 10 人志工團,配合與執行社區活動。社區完工住戶剛搬入時, 社區周圍的環境凌亂不堪,空地、道路到處雜草叢生,透過陳文通先生的規劃, 組織動員社區內居民,將社區將環境髒亂點一一清除,進而凝聚社區共識,共同 參與改造社區活動,讓社區呈現一個嶄新的風貌。 社區營造的特色是:鼓勵參與公共事務、建立社區共同體意識、營造一個新 文化、新社會與新社會人(林清文,2006:36)。總幹事陳文通先生如何凝聚居 民共識,如何動員居民參與社區改造事務,展開社區改造的步伐。十二年來這是 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由於居民行動的付出,改善了社區生活環境的品質,最難 能可貴的是也營造出溫暖人情的氛圍。改造過程中,培養了彼此濃厚的情感,社 區住戶表示「我們社區感情很好,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或者是「我們不只是 鄰居關係,真的是朋友,比親人還要好的朋友」。從住戶們自然的言語表達,流 2.

(11) 露出真實情感的一面,我想這也就是「社區營造」所要達到「造人」的目標。雖 然信勢社區美化舒適的環境令人稱羨,但是對居民而言,彼此深厚的情感,才是 最珍貴的收穫。. 圖 1 湖口鄉位置關係圖. 圖片來源:湖口鄉志,1996:14。. 圖 2 大湖口歷史發展三階段圖. 圖片來源:湖口鄉志,1996:31。 3.

(12) 圖 3 信勢村位置圖. 圖片來源:湖口鄉志,1996:35。.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曾經聽聞湖口有一個全國模範社區,覺得十分好奇,究竟這個社區有什麼特 別的地方,可以獲得模範社區的頭銜,於是引起我參觀模範社區的興趣。當走入 長長的河堤道路,馬上被河堤兩旁修剪整齊的綠籬,和活潑可愛的彩繪圖案吸 引,乾淨的河堤道路讓我感覺到社區居民維護環境的用心。當眼前映入社區樣貌 時,不是讚嘆社區的建築物,而是被社區美化綠化的環境,家家戶戶花木扶疏, 及熱鬧的公園所吸引。一個小小的社區,竟然擁有三個休閒公園,而公園內有許 4.

(13) 多嘻鬧玩耍的小孩,開心聊天的人群,和打籃球運動的青少年。看到這一幅景象, 深深覺得模範社區的頭銜實至名歸,心裡也產生疑惑,社區居民是如何做到的 呢?他們又如何維持乾淨美觀的環境呢?於是引發我研究的動機,想深入了解社 區運作的情形,以及社區改造環境的源起和過程。 信勢社區營造的源起是由社區住戶陳文通先生發現社區髒亂問題,而興起環 境清理的念頭,而陳文通先生想召集社區居民一起動手做,他面臨的問題是如何 動員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整個過程。這也是許多社造工作者遇到的困難點,大部分 的社造工作者沒有成功,也都遇到同樣的情況:如何凝聚民眾共識,及動員民眾 參與。由於社區總體營造精神在於引發在地居民自覺地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如果 居民自覺性與獨立性尚未充分建立即由專業規劃團隊,以活動催化方式進駐社 區,在規劃團隊的專業人力,及政府大量的經費掖注時,熱鬧非凡,一旦規劃團 隊、政府部門資源離開,社區活力及動力即減少甚至消失,執行效果與後續維護 管理工作到後期即無疾而終,如宜蘭縣玉田社區由弄獅的傳統出發,於社區總體 營造後,由於專業人力不足問題,面臨無法永續的問題(黃煌雄等,2001)。 另一個成功的社造個案,黑珍珠之鄉在「民眾參與」的這個問題上,是如何 解決呢?根據楊弘任(2007)的研究,起初村落中善心人士的掃街、淨灘、植樹 等活動,還無法誘發更多人形成更廣泛而具延續性的參與,直到「河堤改造」行 動中,不同領域的「在地師傅」 ,像水電師傅、泥水師傅、建築師傅、木工師傅、 及園藝師傅等等一起參與,主導了社區環境改造,讓社區動起來。一個完全沒有 藍圖的河堤認養,不同專長的師傅主動投入,發揮自己的擅長技術,水電師傅擅 長安排水電管路,木工師傅擅長鉅出平整美觀的木頭,園藝師傅擅長種植花草, 泥水師傅擅長築花台,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邊做邊出意見」、「邊做邊修改」 促成了擴大參與,在地師傅所帶領的集體實作中,引發有效的意見爭議,進而在 實作中持續修補而完成社造工作。而黑珍珠之鄉之所以動得起來、動得徹底而持 續,不只是僅限於特定的地方社團或地方頭人小圈子裡的活動,而是以黑珍珠鄉 在地居民、群眾為主體,由群眾一齊完成社造工作,而非依賴外來專家領導。在 5.

(14) 這個例子中,社區的菁英與群眾的會合是在多種不同的軸線中平行發生,但又相 輔相成,克服並超越原來各自的局限,組合成一個新的有機體,使社區擁有前進 的動能。 社區要動得起來,必須使社區居民能在共同創造社區遠景的參與過程 中,凝聚共識,進而參與社區事務運作。李丁讚(2007)認為在社區營造裡主要 的對象是群眾本身,因此社造重建工作必然是需要群眾一齊來完成,不可能由菁 英強加給群眾,因此如何讓群眾參與整個社造過程,甚至變成主體,才是社造能 否成功的關鍵所在。信勢社區的環境改造,由陳文通先生動手開始做,他積極尋 求社區其他住戶的協助,及適切運用社區裡的資源,再加上用心努力規劃社區種 種的活動,目的是希望能夠有效動員社區住戶參與環境改造的活動。陳文通先生 也體認到有社區住戶的參與,才能推動社區環境改造。所以社區營造的工作必須 回到群眾身上,群眾有共識、有參與,社區就能擁有自己的動力,社區營造工作 才能持續有意義。.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為了探討信勢社區營造成功的原由,筆者閱讀相關文獻,蒐集到「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相關資料。將社會資本實際應用於社區研究上,社會資本指涉 透過參與的機制,社區成員得以互動並產生關聯,進一步解決共同的問題(林雅 真,2008)。換句話說,社會資本是由人際關係構成,可以促進個人在社區組織 中發展的關係資源,所以本文藉由社會資本的概念來分析信勢社區總體營造的歷 程。 一般來說社會資本的概念,學者比較有共識的指涉「社會性、社會網絡,以 及社會支持、信任、互惠、社區、和市民參與」(傅仰止,2005:169)。社會資 本的概念不僅適用於個人(individuals),它也可被應用在社會或國家等總體現. 6.

(15) 象,所以社會資本包含眾多面向。近年,不同國度的農村社區發展工作者開始探 討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的關係(例如:Dhesi 2000;Uphooff,1999;Yong-Hak & Jaesak,1998;Saegert, Thompson & Warren,2001;Hirschaman,1984 等;引 自古學斌,2007:200) 。如果將社會資本概念運用於社區發展,社會資本蘊涵哪 些成份?或又創造出哪些新的成份?在古學斌<否定政府/重建村莊,中國大陸 梅縣客家地區自發社區組織的形成>研究中,由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民間信仰活 動被看成是迷信,大部分的廟宇、神壇、和祠堂皆被毀壞,但是一般村民心裡對 宗族祠堂的信仰價值依然十分執著。同樣的,古村村民的心態也是如此,所以他 們決定重修祠堂。面對殘破不堪的祠堂,以及經濟困頓的情況,要重修祠堂更是 難上加難。後來有村民請求自己海外的親友,支援修祠堂的經費,其他村民則願 意主動參與,付出勞動力,彼此分工合作,維修祠堂、修路、擴建學校等,也成 立了祠堂委員會,負責管理村裡事務和慶典。我們看到古村村民透過祠堂的重建 把村民組織起來,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使得紊亂的村子開始井井有條起來,大家 皆關心村子的整體發展。由古村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宗族文化和宗教活 動是重要的社區社會資本,它提供一個共同信仰與信念的基礎,維繫了社區的團 結,他們有效地和積極地運用了自己的網絡關係和資本(例如:海外的關係), 使得祠堂委員會可以有效運作,從而發揮了祠堂委員會在社區的功能,祠堂已成 為了當地社區的重要力量,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它亦 成為了村民的集體象徵。所以在古村的例子中,社會資本包含了傳統的宗教文 化,和宗教活動。古村藉由宗族組織凝聚村民,改變了古村村民的生活。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知道社會資本對於一個組織或團體發展的重要性,以及 民眾組織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集體力量,才能改善社區的生活環境,所以民眾組 織的動能是社區發展的關鍵。同樣的,信勢社區也成立管委會和志工團,這二個 社區組織在營造過程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什麼樣的力量,讓社區營造 工作持續未曾間斷;再者,社區擁有哪些社會資本,總幹事陳先生如何運用社區 的社會資本,動員住戶普遍參與活動,進而形成一股動能和力量,改善社區的生 7.

(16) 活環境。以上的問題意識,皆是本研究欲抽絲剝繭探討的問題,盼能分析出信勢 社區營造的動能與關鍵。.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對象. (一)研究內容 依據本文研究目的,本文欲分析信勢社區營造的動能來源為何,及這股能量 如何能持續發展,總幹事陳文通先生如何運用社區裡的社會資本,來有效動員社 區住戶參與活動,進而形成一股社區動能,以及社區動員之後,住戶彼此關係形 成怎樣的特殊網絡,使這股社區動能持續發展,所以研究內容陳述如下: (1) 信勢社區居民營造環境及動員過程之觀察分析。 (2) 探討信勢社區成員關係網絡集體資源與社區社會資本建構歷程。 (3) 以「信勢社區總體營造模式」分析社區發展與社會資本之關係。.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信勢社區總幹事、志工團及其社區居民,探討信勢社區於民國 85 年開始投入社區環境改造活動,社區環境的改變,社區發展協會運作模式, 成員關係網絡的建立,以及總幹事如何運用社區資源,推動社區營造的理念。筆 者藉由參與社區活動,對於所看到的營造過程,人群關係與事件關係,做長時間 連續現象的觀察與紀錄,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資料。 信勢社區位湖口鄉信勢村北勢溪畔。清代時期湖口鄉稱波羅文北勢庄,位在 伯公崗台地新庄子溪支流北勢溪流域,以位在波羅文地區東北方向而得名。至日 據時代,這地區再以其相關位置劃分為下北勢及上北勢,信勢村屬下北勢,在地 形上以台地居多,大部分是旱地農田。信勢社區旁北勢溪流經過,河川生態資源 豐富,包括有鳥類、魚類及水中植物生態等。北勢溪旁的河堤步道是信勢社區對 8.

(17) 外的主要道路,也是環境改造的重點。信勢社區鄰近信勢國小、新湖國中,融合 客家及閩南族群為主的鄉土文化型社區。社區居民有 238 人,社區戶數 66 戶, 居民以湖口工業區上班族居多。.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田野研究也稱為質性研究。田野研究者透過親身參與來詮釋事件發生的自然 環境,尤其是人類活動領域,目標是希望產生整體及真實的描述或解釋。田野研 究類型尋求的是「藉由觀察、聆聽及參與,從當地人士那裡所得知的事實」 (Peacock,1986:49;引自黃惠雯等,2002:15)。由這個簡單的陳述,我們可 以掌握田野資料的搜集是藉由觀察或訪談的方式,這些觀察或訪談經常要研究者 以積極態度從事田野研究。 本文探討的信勢社區,是筆者研究的田野點,進入田野進入社區,才能充分 蒐集資料、觀察現象,了解社區的種種。做社區研究必須對社區有關過程、議題、 人群及事件關係、人群及事件的組織、人群互動關係,做長時間連續現象的觀察 研究,才能發現人群、事件、環境、及議題互動的關係,深入分析研究問題,所 以本研究採取的方法有: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等,以釐清研 究問題。. (一)文獻分析與資料蒐集 關於社區研究的相關論文著作,已有許多的文獻資料可參考,需視研究者從 何角度切入進行研究。筆者研究信勢社區總體營造歷程,從社會資本概念的角度 來分析信勢社區營造的模式,對於社區發展理論文獻、社區總體營造文獻、及社 會資本理論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相關著作。藉由這些理論文獻探討,分析出研 究方向與整體性概念,形成問題意識,作為初步的觀察和訪談的起始點。. 9.

(18) 由於信勢社區於民國 82 年由一批農舍改建完成,居民皆是建築物完成後搬 入的新住戶,對於社區居民人口概況、年齡分布、職業類別等住戶基本資料,筆 者需實地訪查統計資料,藉以分析社區成員網絡關係。另外,筆者欲搜集資料的 內容有:信勢社區自民國 85 年至 96 年社區總體營造活動計劃,社區管理委員會 開會會議內容資料,分別與社區總幹事、志工團及住戶進行訪談,已掌握社區發 展策略與運作模式。. (二)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法根源於社會及文化人類學。這個資料蒐集的方法起源於 Malinowski(1961)對 Trobriand 島民所做的田野研究。參與觀察法這個詞語可 追溯至 Lindemann(1924) ,他區分出「客觀觀察者」 (objective observers)和「參 與觀察法者」(participant observers),前者主要透過訪談的方式,從外部接近文 化,而後者使用觀察從內部研究文化(Friedrichs & Ludtke,1974;引自黃惠雯 等,2002:52)。參與觀察法特別適用探索性研究、敘述性研究、以及目的在取 得理論性解釋的一般性研究,研究者採取參與觀察法可對現象進行廣泛及徹底的 描述(Danny L. Jorgensen 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19)。 有些學者對於參與觀察法的定義有很多相似的看法,例如:Goetz 和 LeCompte(1984)認為它是一種引出人們建構現實定義的方式及他們組織其世 界的態度之方法。Bogdan(1972)提供了一個操作型定義企圖能更完整的包含 這個方法:「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長時間緊張的社會互動式研究的特色,後者 的背景、時間資料、田野札記都經過謹慎且系統化的搜集」(黃惠雯等,2002: 52)。Jorgensen(1989)提出的說法,或許是最詳細的定義,他以七個明確的特 色來定義這個方法:局內人的觀點、日常生活事物、詮釋理論的發展、開放求知 的過程、深度例子研究方法、研究者直接涉入報導人的生活及作為主要資料蒐集 的直接觀察。對 Jorgensen 而言,參與觀察法的主要目標是「產生人類生活實用 且理論的事實,此生活需以日常生活事物為基礎」(黃惠雯等,2002:52)。 10.

(19) 由以上學者對參與觀察法的論述,我們採用參與觀察法時,研究者須在田野 點做長時間的觀察,並與研究對象保持持續性互動,對於看到及觀察的現象事 件,謹慎的做好田野筆記,再適當詮釋事件內容。總而言之,研究者對於田野地 點發生的事件、議題、牽涉事件人群網絡、以及事件發生的因果,經由參與研究 得以用圈內人的角色,觀察掌握事件的脈絡,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 參與觀察法對於本研究來說,是獲得研究資料的重要方法。筆者親身參與社 區管委會開會,了解管委會對於社區未來規劃的活動安排,總幹事與志工團員互 動關係,志工團員網絡關係。另外,社區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如:環保 DIY、 寫生攝影展、北勢溪生態調查、社區劇團成果發表,社區清潔活動,筆者也參與 社區不同的活動,藉以了解居民參與活動的情形,志工團規劃與執行計劃的情 形,筆者也能感受整個信勢社區的氛圍。. (三)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是一種有效的質性研究工具,當研究焦點狹隘時,回答者呈現一個 清楚定義、同質並和已知的脈絡互相牽制的內容,回答者熟悉訪談,並對於訪談 感到愉快,而訪談是溝通的方式,目標是產生主題和敘事內容(黃惠雯等,2002: 98)。深度訪談的功用在於促進訪談者和報導人一起建構的經驗和研究主題的理 解,而不一定在於那個理解的脈絡。深度訪談是私人的、親密的,強調「深度、 細節、生動和細微得差別」(Rubin,1995:76;引自黃惠雯等,2002:101)。所 以,深度訪談透過使用開放、直接、口語的問題,讓受訪者說出實際情況的內容 與過程,來獲得研究的資料,協助研究者更深入了解整個過程。因此,訪談是一 種口語的、視覺的、動感的研究方法。 訪談可以分成非正式的訪談和正式的訪談兩種。非正式的訪談和平常的交談 相似,詢問的方式是非正式的,自由發展,不受討論話題和討論方式的預設立場 阻礙。使用非正式的訪談方式,可以進行系統性的資料搜集,也適合用來找出圈 內人的不同觀點。正式的訪談是使用一套經由結構性安排的預定問題,這種訪談 11.

(20) 的形式中,必須明確認知哪些是相關的問題,它的前提也需要和圈內人建立起一 致性的關係,因而能夠進行正式的訪談(Danny L. Jorgensen 著;王昭正、朱瑞淵 譯,1999:128-129)。 筆者針對本研究參與社區活動不同角色的人,分別進行訪談,社區活動規劃 者-陳文通先生,社區活動執行者-志工團、管委會,以及社區活動參與者-社 區居民。經由訪談者的同意,同時進行錄音,藉由深入性訪談方式,可揭示三者 之間互動脈絡,作為研究的參考資料。訪談對象以滾雪球方式取得,先經由總幹 事的訪談與協助,進而與社區志工團成員,及社區住戶進行訪談。為了不洩露訪 談者的真實身分,所以訪談者在文章中皆以假名呈現,茲將訪談者的資料整理如 表 1。另外,本研究訪談將分為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訪談主要了解社區改造的 緣起、過程、與結果;而第二階段訪談為了要釐清社區的集體行動是否有助於社 區的社會資本形成,所以尋找另一個與信勢社區條件相似的透天集合式社區進行 訪談。比較有實行社區營造和沒有實行社區營造活動,二者之間社會資本的差 異。而第二階段的訪談者則以代號作為區隔,信勢社區住戶以 A1、A2、A3……A10 代表,大別庄社區住戶以 B1、B2、B3……B10 代表。 表1. 信勢社區訪談者的資料背景. 名字. 背景資料. 族群. 陳文通. 社區總幹事. 閩南. 阿星. 志工團成員,擅長美術,製作環保 DIY 作品. 客家. 阿卉. 志工團成員,鄰長. 客家. 阿宣. 志工團成員. 閩南. 阿悅. 志工團成員,音樂老師,擅長主持活動. 閩南. 阿仟. 志工團成員,擅長主持活動. 客家. 阿成. 志工團成員,負責電腦資料處理、攝影. 閩南. 阿忠. 管委會委員,國中教師. 閩南. 12.

(21) 阿金. 管委會委員,社區財務會計. 閩南. 阿德. 社區住戶,國小教師. 閩南. 阿樂. 社區住戶. 客家. 阿庭. 社區住戶,家庭主婦. 客家. 阿玲. 社區住戶,國小教師. 閩南. 阿鳳. 社區住戶,鄉長. 客家. 第五節. 章節安排簡介. 本文架構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研究的動機、目的與研究進行的 方法。第二章文獻探討,針對社區、社區發展、社區營造與社會資本相關著作及 理論研究,進行討論與回顧。第三章則介紹信勢社區的緣起、過程、及成果。第 四章探討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的關係,分析信勢社區營造的策略,透過社區活動 促進鄰里互動熱絡,形成社區網絡而匯集成社區的集體行動。在民眾參與的過程 中,也逐漸累積信勢社區的社會資本。以及在社區集體行動形成後,產生的信任 與規範等社會資本對營造工作持續的影響,並另外選擇一個未推動社區營造活動 的社區進行比較,二者之間社會資本的差異。第五章為研究結論與心得,並提出 社區營造成功的條件,可作為其他社區進行營造工作的參考。. 13.

(2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隨著台灣政治的解嚴,社區主義的興起,台灣社會力量由早期的抗爭運動所 形成的社會行動主體,轉而關懷草根性的社區營造運動,期望透過社區學習的機 制,帶動社區生命力的重現及民主理念的札根工作(張菀珍,2001)。但重新檢 視台灣發展脈絡,過去被忽略的「社區」觀念,在社政系統所主導的社區發展計 畫下已多淪為形式。為了因應社會環境的需求,於是文建會在八十三年提「社區 總體營造概念」,期盼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建立台灣基層社區的共同體意識,於 是社區發展議題重新獲得重視,盼能找回在地的生活與文化。本章內容第一節探 討社區與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在台灣發展脈絡,第二節分析社會資本的定義以及社 區營造與社會資本的關係。. 第一節. 社區總體營造. 一、社區的定義 社區(community)一詞由英文翻譯而來,以往我們常用的詞語「村落」 、 「庄 頭」來指稱聚居一地理空間的一群人,這是從一群人居住的地理空間來定義社 區。另一個層面 Community 也指涉「社群」和「共同體」意涵。陳其南(1992) 認為社區本義比較接近「社群」或「共同體」的含義,它不只是單純的空間地域 單位,應是指一群有社會共識的社會單位,其共識的程度,也就是社區意識,可 以強烈到具備共同體的性格,在這條件下社區指的是人而非地,是社群而非空間 而已。李增祿(1995)認為社群是跳脫地理空間的限制,由有共同職業、共同興 趣、或共同利害的一群人組合而成,共同體是具有強烈集體社群意識的。所以英 文 Community 一詞含蓋「地理社區」 、 「利益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三種概念。 「德國社會學家 Tonnies 認為社區(Gemeinschaft)指的是具有根源、道德一 致、親密及友誼的聯結,成員對圑體認同,是一個具有生命共同感的社區」(引 14.

(23) 自林振春,1995a:25) 。 「古希臘時代對社區或生活共同體(commons)的界定, 即認為須有五個特徵,包括共同目的、志願參與、資源分享,互助互惠的運作機 制,和公平的成員互動關係」(引自施教裕,1997:2)。在這二種論述下,社區 具有友誼、感情、認同、參與和互助互惠的特性。換句話說,以此種特性衡量現 今社會偶然聚合的一棟公寓,一個街區或一住宅社區,居民沒有共同體的認同, 情感的聯結、志願參與、和成員互動關係,所以並不能稱為「社區」。 曾旭正也提出同樣的觀點,他認為我們一般習慣把「住在同一地區」,或者 在行政上加以界定為某一村里或某一社區,就理所當然的視為一個社區,類似這 樣雖有之名,但假如住民彼此間並不認識,對於所在的環境也缺乏關懷,其實僅 能算是彼此的「鄰居」,並不能稱為社區。實質上社區指的應該是「有社區感的 聚落」,而不是聚落的空間本身。而所謂「社區感」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人與人 之間形成社會的與心理聯繫的關係,另一是人們與他們生活所在的環境之間,形 成社會與心理聯繫的關係(曾旭正,2007)。也就是說住在同一地區的人,彼此 之間產生情感的聯結與認同,共同對居住的生活環境有所關心,面對生活環境的 共同問題,願意主動參與解決,彼此形成共識。 另外,國內學者徐震(1985:2)認為:「社區」乃是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 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助及服務體系的一個人群。林振春(1995b)則用社區教 育的觀點探討社區的要點為: (一)有一群人居住; (二)有一個固定疆界,畫社 區範圍; (三)社區是一種共同分享的活動,例如:社區讀書會; (四)社區是由 一群關係密切的人群所組成的;(五)社區認同感(community cohesion)是有實 質的內涵,由沒有人群互動到人群關係非常密切;由沒有認同感到社區意識強 烈。如此看來,社區是一群具有感情意識的人所組成,群體之間有強烈的認同感 與社區意識。所以認同感與社區意識成為衡量「社區」的重要指標。 李增祿(1995)在討論社區意涵時,將社區分成主要三個面向論述: (一) 側重地理的、結構的、空間的、有形的社區一指居住於某一特定地區的一群人或 這些人生活所在的地區;(二)側重心理的、過程的、互動的、無形的社區一指 15.

(24) 共同利益、共同命運、共同願望、共同背景或職業的人群;(三)側重社會的、 組織的、行動的、發展的社區,指基層自治自決的行動社區單位,或稱地方性社 區,採取某種計畫或策略為中心,而集體行動者。綜合以上的論述,社區是居住 在一個空間區域的一群人,具有共同關係,人與人之間生活產生交集互動,發展 共同的文化,追求共同利益,形成社區意識與認同感,才能成為實質上真正的社 區。. 二、社區發展的定義與台灣的社區發展 (一)社區發展的定義 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運動於一九五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由聯合國開始推動的。而聯合國文獻對社區發展的解釋是:「此一複合的過程包 括兩種基本要素:即由人民自己的參與並盡可能靠自己創造其生活水準;由政府 以技術協助或其他服務以促進其發揮更有效的自覺,自助與互助」(引自徐震, 1985:103)。由這個解釋可看出人民參與和政府支援協助對社區發展的重要性。 而國內學者也提出相同的觀點,許榮宗(1991:9)認為社區發展是以社會運動 的方式,啟發社區民眾自動、自發、自治之精神,貢獻人力、物力、財力,配合 政府行政措施,以改善民眾生活,增進民眾福利,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方法。所 以,社區發展又可稱為一種多目標與綜合性的社會福利工作。而陶蕃瀛特別強調 社區發展「過程」的重要性,他認為社區發展是一群生活於同一地理區域的人所 發起的社會行動過程,目的在改善他們的經濟、社會、文化地位和生活環境(陶 蕃瀛,1991)。這個觀點強調由同一地域一群人的「共同行動過程」來促使居民 自己生活環境的改善。 另外,徐震(1985)認為居民是社區的第一個要素,所以了解居民共同利益 與共同的需要,以及如何促進居民的團結,喚起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興趣,是社 區發展的主要工作,所以社區發展目標是以「人」為主。所以徐震歸納出社區發 展的定義是:「社區發展是一種組織與教育的行動過程。在此一過程中,社區工 16.

(25) 作者協助居民組織起來,參與行動。經由發展社區之共同需要,協調社區各界力 量,動員社區內外資訊,採取自助行動計畫等步驟,以達成解決社區共同的問題, 發展社區合作精神,提高居民生活素質與促進國家整體建設的目標」(徐震, 1980)。這個論述強調社區發展是組織民眾,教育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培養社區 意識,運用社區內外的資源,促進居民合作,解決共同問題。從這個面向看得出 來,社區發展是朝人民生活需求,解決社區共同問題,喚起居民社區意識,重視 民眾參與的過程。. (二)台灣的社區發展 台灣社區發展概況是民國五十四年行政院公佈「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 策」,將「社區發展」列為七大主要項目之一,旨在促進經濟與社會均衡發展。 民國五十七年頒佈「社區發展工作綱要」,訂定社區發展目標為增進社區內生活 條件與生活環境,建設民生主義新社會為目標。同年又頒佈「台灣省社區發展八 年計畫」明定採社區發展方式,促進民生建設為重點,如:交通建設、環境衛生、 設立托兒所等,達成經濟與社會均衡發展之目的。民國六十一年台灣省政府修訂 八年計劃為十年計劃,除了原有的基礎工程建設外,亦強調生產福利與精神倫理 建設。民國七十年頒佈「社區發展後續第一期五年計劃」,將「社區發展工作綱 要」修訂為「社區發展工作綱領」,這時期仍以基礎工程建設、生產福利建設和 精神倫理建設為重點,並開始嘗試以社區發展方式落實社會福利服務工作。民國 七十五年內政部頒佈「社區發展後續第二期五年計劃」,這時重點已轉至社區福 利服務體系之建立。其工作內容包括運用社會資源,建立社區福利服務體系,加 強福利服務工作,以兒童、青少年、老人、身心障礙者、精神病患、低收入戶等 為服務對象。民國八十年內政部重新修訂「社區發展工作綱領」為「社區發展工 作綱要」,最重要的是將社區理事會改為人民團體的社區發展協會,以社區人民 自動組織成立的社區發展協會來推展社區發展工作(翁毓秀,1999)。 由台灣的社區發展進程來看,其方式是「由上而下」政府政策主導,民眾被 17.

(26) 動配合。其內容從民生建設、基礎工程建設、精神倫理建設、到社會福利服務工 作,種類繁多,包羅萬象,也因應當時代社會的需求。但不管是社區的組成要素, 或社區發展的目標,皆是以「人」為出發點,和喚起居民的社區意識為最重要, 這二要素長期以來在社區發展政策中皆未被提起,所以社區發展工作還未真正落 實。然而在八十年訂定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最大的改變是以社區發展協會法人 組織取代之前的社區理事會來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理事會和社區發展協會組 成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社區的居民都是社區組織的成員(林勝義,1999); 而後者是社會組織,是人民團體的組織,其組成份子由社區居民申請加入社區會 員,只要社區居民三十個人以上即可籌組協會。設有會員大會、社區里、監事會, 由理監事中選舉產生理事長及常務監事,另置總幹事承理事長之命辦理社區事 務,還可以因業務之需要聘任其他工作人員(趙永茂,2005)。改變之後卻形成 里與社區發展協會設立重疊問題(林勝義,1999;修杰麟,2005)。村里與社區 範圍重疊,不僅使民眾對兩個組織功能類似的情形感到迷惑,更使社區發展協會 變成是落選村里長另起爐灶,與村里長競爭資源的團體,在選舉的前提下,兩個 組織惡性競爭與相互攻擊在所難免(修杰麟,2005:31)。或者成為政黨派系與 其他選舉候選人爭取支持的焦點,成為地方選舉的樁腳(趙永茂,2005:5) 。而 且居民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比例偏低,對於社區參與及社區意識的提升,都有不 利的影響(林勝義,1999)。以致於社區發展工作漸漸的淪為形式了,社區居民 的生活需求和社區意識,依然未被重視。另外,近年隨著生活型態轉變,人口大 量湧入都市地區,使得都會區大樓林立、高樓雲起,而人民對住宅品質越來越重 視,所以公寓大廈管理維護成為重要的議題。於是政府在民國八十四年立法通過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公寓大廈社區設置管委會,由管委會或管理負責人執行 社區相關事務和維護管理(陳香妃等,2007) 。所以在目前法令規定下,村里長、 社區發展協會、大廈管委會幹部三者之間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彼此競合(趙永 茂,2005),再加上現今社會已由農業轉變為工商業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 疏離感,使得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意願不高,社區的問題沒有人關心,所以社區發 18.

(27) 展工作無法真正落實。 所以要推動社區發展,必須回歸到重視「人」的問題上,喚起居民的社區意 與參與意願,才能真正實踐社區發展的精神。所以在八十三年文建會提出「社區 總體營造」的政策方向,期盼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切入,建立台灣基層社區的共同 體意識,透過縣市文化中心及各種團體,直接或間接的推動社區實質環境改善工 作(林澄枝,1999),重新啟動社區發展工作。. 三、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提出,除了由於過去社區政策不足外,當時台灣社 會也浮現了一些後工業社會的問題,例如:人群重組、城鄉發展失衡、生態環境 劇烈惡化、傳統產業沒落、農漁村人口快速流失、環境衛生和交通秩序生活品質 降低等問題(林澄枝,1999) 。而引發許多民間集體抗爭事件,如鹿港反杜邦案、 反核四興建案、反對工廠排放污水等環保運動,以及「無住屋者團結組織」夜宿 街頭的無殼蝸牛運動。這些社會運動事件不斷的上演,顯示台灣人民以集體行 動,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也代表了台灣民間的生命力,挑戰過去的體制,而 蘊育出「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誕生。 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方向,是從文化建設角度切入,盼能建立台灣基層社區 的共同體意識,並改變過去由上而下的施政,強調「由下而上」的自發性運動。 其實施的方法是由居民透過共同參與的民主方式,凝聚利害與共的社區意識,關 心社區生活環境,營造社區文化特色,進而重新建立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黃 煌雄等,2001:10)。這樣具體而微的方向,可說是重新檢視社區發展的內涵, 強調社區參與,激發社區意識,考量社區需求,實踐社區精神由下而上的可能性。 社區營造可以分為五大面向:人、文、地、產、景。「人」指的是社區居民 共通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的創造。「文」指的是社區共同 歷史文化之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地」指的是社區所在之 地理特色的維護與發揚,以及在地特質的強調。「產」指的是在地產品的創發與 19.

(28) 行銷,及在地經濟活動的集體推展等。「景」指的是社區獨特景觀之創造、生活 環境之永續經營、居民自力投入社區景觀的營造等(曾旭正,2007)。從這五大 面向進行營造,希望能整體地促成地方環境的改變,營造社區成為具有社區感的 生活家園。所以一九九四年開始,由文建會單方面推動的社區營造,在一九九七 年,加入各部會具社區參與精神的計畫,一時之間社區營造走向多元化之後,發 現多元化的方式有缺乏整合機制的問題。因此,在二 0 0 二年提出「行政院挑戰 二 0 0 八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 ,本計畫提高層級,推出以「福 祉社區」為願景的「台灣社區新世紀推動機制」。新故鄉社區營造是由社區總體 營造轉型而來,其計劃目標為利用在地資源、引入人才及創意、營造活潑多彩的 地方社區。這項母計劃以內政部為主導機關,參加推動的各種子計劃包括,行政 院文建會的「新故鄉社區營造」 ;內政部營建署的「社區風貌營造計劃」 ;行政院 農委會的「休閒農漁園區計劃」、「農村新風貌」;行政院環保署的「社區環境改 造執行計劃」 ;行政院原民會的「培育原住民專門人才」 ;行政院客委會的各種推 展發揚客家文化的計劃,以及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局的「社區健康營造計劃」等(張 景森,2004)。這些計劃實施是由文化建設著手,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振興傳統 產業,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文化,改善社區生活環境與景觀維護,來因應現代社會 引發的問題。 在社區營造執行多年後呈現不少有待改進的問題,包括:社區營造人才培育 問題,如專業人才不足、及人才養成不易等;公部門、村里長、社區工作者對社 區營造觀念的認知,有待加強;推動單位如同多頭馬車,公部門資源未能整合, 造成力量的分散及協調問題;村里制度與社區發展協會權力分配問題,造成社區 派系的泛政治化問題;社區過度依賴專業團隊,等到政府經費不再補助之後,營 造工作就停止了,恢復營造前的原狀(黃煌雄等,2001)。陳其南也指出社區營 造工作執行上面臨的困難,在於「忽略社區居民共識凝聚、產生共同行動的能力。 不管政策是從何者發動,都急於求得一個成果的展現,到最後的操作往往產生嚴 重的扭曲。所以事實上這些政策都搭上了社區營造的趨勢,可是已經失去了社區 20.

(29) 營造的真正意義」(引自黃煌雄等,2001:201)。所以社區營造工作要由社區居 民自發性的參與,對社區有共同意識,社區才能永續發展,公部門所投注的資源, 才能得到最好的效益。 例如台南市漁光里社區營造推動漁村聚落風貌改造,木麻黃防風林和自然棲 地資源維護,社區公共空間環境改善,老人關懷照顧等活動,社區環境資源深具 特色,但因為過度依賴專業者,使得社造工作未能持續推動而停擺(吳綱立, 2007)。這是居民缺乏自發性參與而使得社造工作未能持續下去的例子。另一個 成功的社造案例,是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領導居民參與營造工作,它的成立導因 於北投國小師生的古蹟保存陳情行動,感動了北投的在地居民,於是一群包括大 學教授、醫生、企業家、律師、家庭主婦等紛紛加入成立協會後,於是開始舉辦 各項認識溫泉文化及北投歷史的活動,搶救即將面臨拆除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成為三級古蹟,而免於被拆除的命運(曾旭正,2007)。協會接著陸續辦理關懷 鄉土人文系列活動,如:出版北投社雜誌、北投風情系列書籍,推廣鄉土素材; 關懷家庭倫理及青少年成長活動,如:推動生命教育,及辦理社區婦女學苑課程 等;參與教育部學習型社區計劃,和衛生署社區健康營造計劃等等。八頭里仁協 會在社區人力、物力、財力方面即使面臨困難,仍然用心的經營,尋找合作夥伴 關係,有效結合社區的機關、學校、團體及熱心人士的協助,以共同合作參與的 原則動員社區各項資源的投入,建構社區學習資源網絡,推動社區終身學習(張 菀珍,2001)。可說是一個成功的社造案例,關鍵在於它是由在地居民自發性的 行動,為了保存「溫泉公共浴場」形成共同體意識,促使居民普遍參與,培訓義 工團隊學習專業的知識與經驗,再回到社區服務,建立人力資源網絡,團隊分工 合作的模式,使得社區擁有一股動力,不斷向前邁進。 所以真正成功的社區營造,不是在於花了多少經費建設許多的硬體設施,而 是在於是否引起社區居民的自發性行動,喚起民眾的社區意識,關心社區議題, 擴大在地居民參與,共同加入社區活動,社區發展才能永續的經營。. 21.

(30) 第二節. 社會資本的定義. 資本(Capital)是當代社會學和經濟學中影響深遠的理論概念之一,回顧資 本理論發展歷程,按林南(Nan Lin)的說法,可分為古典理論和新資本理論。 從古典理論馬克思的分析,資本代表資本家的投資,並期待在市場中獲得回報。 資本同時被理解為投資及其生產的剩餘價值,正是統治階級能夠進行投資以及獲 得剩餘價值,因此馬克思的理論是一種立基於兩個階級之間的衝突性社會關係的 理論(林南,2005;林佑聖、葉欣怡譯)。此一理論架構引發諸多學者批判與挑 戰,提出針對古典理論內容的補述、修正,更具體的架構出資本的形式與特性, 成為了各類「新資本理論」的開端,如: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商品的生產牽涉到工人、工地、租金與材料,其中的每 一項元素皆為生產者帶來生產價值,透過建立與工人交換關係而進入商品的生 產,工人在生產過程貢獻他們的勞力,生產的商品指的主要是在交換過程中,具 有標價的有形物品,而工人、勞力是標價的一部份,並且被視為是商品生產中的 「社會必須物」,所以在馬克思的圖像中,投資與利潤皆歸於資本家所有,生產 過程中的勞動並未替工人創造或是累積資本。另一個與馬克思不同的觀點, 「Johnson(1960)認為勞工可以成為資本家,因為他們所擁有的知識與技術具備 經濟價值,也就是說,藉由知識與技術,勞工可以向資本家要求超過他們勞動的 交換價值的報酬」 (引自林南,2005:12;林佑聖、葉欣怡譯) 。這個論點樹立了 人力資本的基礎。 「Becker(1964)認為人力資本是鑲嵌於勞工本身的附加價值, 可以透過教育、訓練、工作經驗來培養,成為個人特有的資本」 (引自林南,2005: 13;林佑聖、葉欣怡譯)。 另一個有別於人力資本的理論,是由 Bourdieu(1990)提出的文化資本。 「Bourdieu 將文化界定為一個由象微符號與意義所組成的系統。他認為社會的統 治階級透過從事教育性的行動而加強其文化,讓統治性的符號與意義得以內化到. 22.

(31) 下一代,因此而再製統治文化的優越地位」(引自林南,2005:21;林佑聖、葉 欣怡譯)。換句話說,因為 Bourdieu 認為資本家階級佔據著社會的優越位置,掌 握教育機構或是訓練行動的過程,而工人在受訓練過程中,因而內化統治階級的 文化與價值,所以有些被看成人力資本的教育或訓練,對於 Bourdieu 來說卻是一 種文化資本。由此可看出 Bourdieu 的資本論點是一種帶有古典理論與新資本理論 的元素。 另外,Bourdieu 定義社會資本的概念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真實或潛在的資源 總合,而這種資源是源自於擁有一種長期穩定的網路關係,它是成員之間集體擁 有的資本,且可以讓內部成員去取用」 (Bourdieu,1986:248-249;引自王中天, 2003:141) 。所以 Bourdieu 認為社會資本是一個團體建立網絡關係後,而資本即 潛藏在團體網絡關係中,成為成員之間集體擁有的資本。透過成員之間的聯繫, 資本可以被成員加以使用,而當成員持續投資此以關係,將會維持與增強社會資 本的效用,使網絡內成員獲得效益或達到共同目的(王中天,2003;李惠斌、楊 雪冬,2000)。 另外二位具代表性的學者,為社會資本的研究也立下了基礎,一位是 Coleman,另一位則是 Putnam。首先,美國學者 Coleman 從功能論的觀點來定義 社會資本。Coleman 認為社會資本不是單一實體,它包含兩個部份:社會資本是 某種社會結構,而社會資本也有助於促成結構之內行動者完成集體行動,而行動 者的社會關係影響社會結構內社會資本的形成。透過關係網絡內的資源交換與轉 換,對於該結構中個人的行動有促進作用,並能獲得利益(汪正洋,2006;林南, 2005) 。在 Putnam 的觀點中,社會資本被視為社會關係的凝聚力,可以促進人與 人之間的合作關係,而增進團體內部運作效率,因此對人們而言,要合作來達到 社會共同的目標,社會資本是相當重要的(郭瑞坤等,2007;朱國明,2007)。 林南從資本觀點來探討何謂社會資本。由於馬克思架構出「資本作為產生利 潤的資源投資」的基本概念,而林南(2005)將資本定義為在市場中具備預期利 益的投資資源,當資本可以經過投資或動員來追求利益與行動目標時,資本便成 23.

(32) 為某種資源。當資本鑲嵌於行動者所屬的網絡與團體中,形成有用的資源,能夠 增強行動的結果,這項資源就形成這個團體的社會資本。因此社會資本根源於社 會網絡與社會關係,並且被認為是鑲嵌於社會結構的資源,而可以藉由目的性行 動取得與/或動員(林南,2005:67;林佑聖、葉欣怡譯) 。因此社會資本是透過 網絡關係鑲嵌的因素,而造成資源的交換,資源嵌入關係網絡的過程,即是社會 資本的形成過程。所以林南的社會資本觀點,與 Bourdieu 和 Coleman 的觀點有異 曲同工之妙。 「Fukuyama 認為信任等同於社會資本,能夠促使圑體成員合作的共通非正 式價值或規範」 (張美惠譯,2000:39;引自汪正洋,2006:34) 。Woolcock(1998: 153)定義社會資本為蘊藏個體社會網絡中的資訊(Information)、信任(trust)、 和互惠的規範(norma of reciprocity)。Dhesi(2000)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資源, 可以促進和催促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而在生活中,個體會繼承一些社會資 本,如:知識分享、價值觀、規範、特質、和社會網絡等。 「Portes(1998)提出 社會資本是經由社會網、組織成員等制度化關係,個體得以從中取得能夠促使其 獲利的實質與潛在資源」(引自林鉦棽、王政智,2005:98)。 透過上述學者分析社會資本的概念,將社會資本的定義分為宏觀層次(at the macro level)和微觀層次(at the micro level) (Woolcock,1998) 。宏觀層次以社會、 社群、圑體為出發點,探討社群成員間形成的互動網絡,彼此的信任與規範行為, 以 Putnam 和 Fukuyama 為代表。微觀層次以個體為出發點,探討個體所處的關係 網絡中,個人如何取得資源,以 Bourdieu、Colemam 與林南為代表。 再者,從社會資本理論相關文獻主張中,可歸納出社會資本的概念:第一, 社會資本是一種鑲嵌在社會關係的資源; 第二,社會資本與集體行動有關,可 以促使社會網絡內的成員完成集體行動;第三,社會資本可以是有形的、無形的 資源。有形的資源如人員、物體。無形的資源是集體關係行動中形成的資源,如: 信任、規範、互惠等道德成份。 由於社會資本的概念應用愈來愈廣,其所發展的理論基礎也日益完備,近幾 24.

(33) 年來也廣泛的運用各研究領域中,主要探討的面向為社會網絡,社會規範、社區 參與、信任機制與社區發展的關係。茲將國內相關論述著作,整理如下: 探討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之關聯性,在郭瑞坤、王春勝、陳 春莉(2007)的研究中以參與社區健康營造計劃,並為文建會社區營造點的高雄 市小港區港口社區居民為問卷發放對象,探討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的 關係,研究的資料分析採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集群分析等方式進 行,研究發現:一、社區意識影響著社區成員如何發展其生活與如何決斷其行為 的態度和傾向,由此可得知,社區意識是社區發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二、社 會資本對社區培力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居民培力認知與社會資本理論的 「人際信任」 、 「鄰里互動」 、 「社區參與」 、 「生活評價」等皆為顯著相關的結果。 所以社會資本作為社區資源,並適當提供社區需要的培力課程與學習方法、藉此 強化社區認同、凝聚為集體力量、共同解決社區所面臨問題,如此才能成為真正 自主的社區。 探討社會資本與社區安全方面,依據李宗勳(2002)研究,從社會資本與社 區安全治理的趨勢進行理論建構與實務關照,在方法論上跨越國家中心與社會中 心的爭議,從社會資本觀點探尋社區居民個體如何可以藉由「群體中觀」之公民 社會的互信互惠關係與集體行動來建構社區安全的治理網絡。提出以學習概念啟 動社區互動,以「教區」帶動社區參與、以「鄰里式社區管理」帶動「社會凝聚 力」 、以「社會性聯結」取代「政治性聯結」 ,探尋灌溉系統式的傳統優良社會資 本,以組織內信任氣氛促動「組織間信任」等策略,落實社區安全治理根基。 在網路社群社會資本與成員間助人行為之相關研究,朱國明(2007)研究中 針對網路社群成員間的助人行為現象加以探討,並且更進一步分析網路社群的社 會資本(四個構面:信念、網絡、信任、與規範)與助人行為的影響因素─網路 社群本質。研究結果顯示:一、社會資本不僅是實體社群的重要資源,更是建構 網路社群的一個重要來源,並能夠使得社群中的圑體成員相互協調互惠以及共同 達成目標與解決問題有正面的幫助。二、提供網路社群成員更多與更便利的互動 25.

(34) 空間,網路社群是一個非常適合做資訊分享與知識交流的環境。三、網路社群中 的社會資本與網路社群的本質呈現顯著正向的互動關係,證實網路社群的社會資 本可以鼓勵與加強成員的緊密互動關係。四、網路社群成員助人行為成員的資訊 分享與知識貢獻均產生顯著正向影響。 以社會資本角度,探討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從江大樹、張力亞 (2008)研究中認為信任是人類社會運作的重要課題,透過信任機制建構,既可 累積個人與組織的社會資本又可降低組織內、外人際互動的交易成本。本文以組 織信任的機制建構為題,藉由桃米生態村的社區營造案例,進行理論探討與實務 分析,發現在社區營造過程中,透過規範互惠的組織互動模式,有助於相關組織 成員之間的共識凝聚與社造行動的有效推廣。再者,社區營造工程要能永續發展 必須具備三項基礎:一種為人際間與組織間的「相互尊重、關懷」觀念,另二種 則為「認同型信任」的共識凝聚與「制度型信任」的公正、公開及參與性。透過 這三項重要的組織互動基礎,配合其他類型的信任關係與溝通模式,能具體實踐 社區營造的願景,也能導引社區邁向永續發展的營造模式。 在社會資本與社會學習方面的研究,蕭崑杉、蔡必焜(2003)探討社會資本、 社會學習和永續農業知識管理的關係,研究主體以 MOA 和公基金會為分析對 象,以深度訪談和文獻分析來收集資料和解釋實際現象的概念關係,結果顯示: 社會資本是被應用來達到社會行動目標,以及社會資本與有機農業知識管理的運 作是有關連性。可分為成兩方面來討論:在認證中,社會資本的影響作用,僅有 信任關係,但較不穩定,累積性低,缺乏共同行動作用;但在產銷過程,社會資 本充分表現其建立共同行動圑體的相關性,不論是依信任關係或互惠價值的交 換,皆能形成行動圑體,並達成共同目標,而參與社會學習則成為必要催化條件。 此時,社會資本在永續發展中是可被累積且能成為有效操作永續農業知識管理的 必要機制。 鍾俊宏(2006)《社區網絡與社會資本形成之探討-以桃米坑生態村為例》 研究中探討「桃米坑生態村」成員網絡的轉變與建構歷程,從人力、經濟、自然 26.

(35) 資源三個分析項目,分析成員的集體資源之形成、累積與轉換模式。在成員網絡 建構後,經由社區教育、技術培訓、嘗試自力營運等培力過程,促成人力資源的 提升,並於集體規範機制下,逐漸推動人力、經濟、自然資源之間良性循環、增 進集體認同,進而厚植社會資本。 林雅真(2008)《民眾參與與社會資本之研究-以彰化縣伸港鄉泉厝社區營 造口袋公園為例》以彰化縣伸港鄉泉厝社區為研究對象,此社區為一典型鄉村社 區,在居民積極參與口袋公園的營造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緊密的社會網絡,並建 立對於社區環境維護的共識。在口袋公園的營造過程中,為了維持口袋公園,必 須要靠民眾參與所形成的網絡、互惠、信任,建立社會關係,促進口袋公園持續 經營的目標。而社區居民基於宗族關係、鄰里關係、地緣關係,社會資本原先就 存在這個社會網絡中,而這個社會資本是推動民眾參與口袋公園營造的重要動 力。泉厝社區透過社區營造口袋公園的歷程,居民經由實際參與增進彼此互動, 強化社區認同感與社會關係,進而厚植社區內個人與集體的社會資本,也有助於 社區持續性經營。 透過上述學者的研究,社會資本對於組織圑體或社群與社區的發展相當重 要,因為社會資本是社會組織的重要成分,其中民眾參與、社會關係網絡、互惠 規範和信任等,能夠促成組織合作產生集體行動。如果把社會資本運用在社區發 展上,社區工作者可依據社區的特色,找出社區裡所蘊含的關係與資源,協助社 區組織運作,而成員之間的信任與規範等道德成分,可促進彼此的合作關係,而 使得社區能共同完成某項集體行動。本研究以社會資本分析信勢社區營造的模 式,先以微觀層次探討信勢社區網絡的形成,以及社區資源如何被動員促成集體 行動,再以宏觀層次探討社區成員間彼此的信任與規範行為。. 27.

(36) 第三章. 信勢社區總體營造歷程. 本章內容要呈現的是信勢社區從民國八十五年到九十六年社區總體營造歷 程,包括營造緣起、社區環境問題的概況、陳文通先生與管委會和志工團組織動 員的情形、以及居民參與環境改造活動後社區種種的轉變。這部份資料內容來源 是九十六年四月至九十七年六月,筆者與社區總幹事、管委會委員、志工團成員、 及社區住戶進行深度訪談,訪談過程均先經過受訪者同意,用錄音筆紀錄訪談內 容,再由筆者整理成逐字稿。在文章中受訪者均以假名稱呼,唯總幹事陳文通先 生以真實名字呈現。茲將信勢社區營造動員過程,在本章內容中一一探討。. 第一節. 信勢社區的故事-營造緣起. 圖 4 信勢社區位置平面圖. 資料來源:陳文通先生提供. 28.

數據

圖 1    湖口鄉位置關係圖                圖片來源:湖口鄉志,1996:14。
圖 3    信勢村位置圖            圖片來源:湖口鄉志,1996:35。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曾經聽聞湖口有一個全國模範社區,覺得十分好奇,究竟這個社區有什麼特 別的地方,可以獲得模範社區的頭銜,於是引起我參觀模範社區的興趣。當走入 長長的河堤道路,馬上被河堤兩旁修剪整齊的綠籬,和活潑可愛的彩繪圖案吸 引,乾淨的河堤道路讓我感覺到社區居民維護環境的用心。當眼前映入社區樣貌 時,不是讚嘆社區的建築物,而是被社區美化綠化的環境,家家戶戶花木扶疏, 及熱鬧的公園所吸引。一個小小的社區,竟然擁
表 3  94 年度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活動項目  活動內容  北勢溪生態資源調查暨生態導覽看板 設置  生態資源調查                           環境生態導覽看板設置  環境髒亂點清除  力行街髒亂清除綠美化點設置、  龍江街髒亂清除綠美化改造、  環境美化綠化  新湖路、明德街巷道綠美化  成功路橋樑彩繪、  社區公園花台草花更換  社區環境改造成果展  湖口鄉各社區發展協會觀摩經驗交流  申請單位  新竹縣環保局/行政院環保署  申請經費  二十五萬元  計畫活動內容:  陳先
圖 6  信勢社區髒亂點改造後平面圖  資料來源:陳文通先生提供,本研究修改  信勢社區十年來持續推動環境改造,把社區的髒亂點改變成乾淨美觀的休閒 空間,整個社區也變得舒適優美宜人居住。髒亂點 1 由大家樂捐買樹,共同改造 後,變成大家都喜愛的運動休閒公園。髒亂點 2 也因為住戶放下自私的堅持,為 了社區共同的利益,同意撤除蒙古包,由管委會規劃停車空間,停車場變成社區 共有的。髒亂點 3 從一個堆放廢棄物的空地,完全由住戶親手改造,一點一滴, 一草一木,都是大家努力的心血,變成社區的第二個休閒空間-小公園。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students, teachers, support staff (counsellors, social workers);.. parents and board of governors, are involved in confronting the issue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Apart from actively taking forward the "Walk in HK" programme announced by the Transport and Housing Bureau in January this year to encourage people to walk more, we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We hope to engage and collaborate with stakeholders in the community to explore the many possibilities of aging through creative workshops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3. We hope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ommunity commitment, dependence, and reputation positively influence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The findings also reveal that reciprocity

These kind of defects will escape from a high temperature wafer sort test and then suffer FT yield, so it is necessary to add an extra cold temperature CP test in order to improve

Because of path planning and refuge activity for a community shelter will cause disaster increasing and result second disaster, hence it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u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