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社會資本的定義

資本(Capital)是當代社會學和經濟學中影響深遠的理論概念之一,回顧資 本理論發展歷程,按林南(Nan Lin)的說法,可分為古典理論和新資本理論。

從古典理論馬克思的分析,資本代表資本家的投資,並期待在市場中獲得回報。

資本同時被理解為投資及其生產的剩餘價值,正是統治階級能夠進行投資以及獲 得剩餘價值,因此馬克思的理論是一種立基於兩個階級之間的衝突性社會關係的 理論(林南,2005;林佑聖、葉欣怡譯)。此一理論架構引發諸多學者批判與挑 戰,提出針對古典理論內容的補述、修正,更具體的架構出資本的形式與特性,

成為了各類「新資本理論」的開端,如: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商品的生產牽涉到工人、工地、租金與材料,其中的每 一項元素皆為生產者帶來生產價值,透過建立與工人交換關係而進入商品的生 產,工人在生產過程貢獻他們的勞力,生產的商品指的主要是在交換過程中,具 有標價的有形物品,而工人、勞力是標價的一部份,並且被視為是商品生產中的

「社會必須物」,所以在馬克思的圖像中,投資與利潤皆歸於資本家所有,生產 過程中的勞動並未替工人創造或是累積資本。另一個與馬克思不同的觀點,

「Johnson(1960)認為勞工可以成為資本家,因為他們所擁有的知識與技術具備 經濟價值,也就是說,藉由知識與技術,勞工可以向資本家要求超過他們勞動的 交換價值的報酬」(引自林南,2005:12;林佑聖、葉欣怡譯)。這個論點樹立了 人力資本的基礎。「Becker(1964)認為人力資本是鑲嵌於勞工本身的附加價值,

可以透過教育、訓練、工作經驗來培養,成為個人特有的資本」(引自林南,2005:

13;林佑聖、葉欣怡譯)。

另一個有別於人力資本的理論,是由 Bourdieu(1990)提出的文化資本。

「Bourdieu 將文化界定為一個由象微符號與意義所組成的系統。他認為社會的統 治階級透過從事教育性的行動而加強其文化,讓統治性的符號與意義得以內化到

下一代,因此而再製統治文化的優越地位」(引自林南,2005:21;林佑聖、葉 欣怡譯)。換句話說,因為 Bourdieu 認為資本家階級佔據著社會的優越位置,掌 握教育機構或是訓練行動的過程,而工人在受訓練過程中,因而內化統治階級的 文化與價值,所以有些被看成人力資本的教育或訓練,對於 Bourdieu 來說卻是一 種文化資本。由此可看出 Bourdieu 的資本論點是一種帶有古典理論與新資本理論 的元素。

另外,Bourdieu 定義社會資本的概念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真實或潛在的資源 總合,而這種資源是源自於擁有一種長期穩定的網路關係,它是成員之間集體擁 有的資本,且可以讓內部成員去取用」(Bourdieu,1986:248-249;引自王中天,

2003:141)。所以 Bourdieu 認為社會資本是一個團體建立網絡關係後,而資本即 潛藏在團體網絡關係中,成為成員之間集體擁有的資本。透過成員之間的聯繫,

資本可以被成員加以使用,而當成員持續投資此以關係,將會維持與增強社會資 本的效用,使網絡內成員獲得效益或達到共同目的(王中天,2003;李惠斌、楊 雪冬,2000)。

另外二位具代表性的學者,為社會資本的研究也立下了基礎,一位是 Coleman,另一位則是 Putnam。首先,美國學者 Coleman 從功能論的觀點來定義 社會資本。Coleman 認為社會資本不是單一實體,它包含兩個部份:社會資本是 某種社會結構,而社會資本也有助於促成結構之內行動者完成集體行動,而行動 者的社會關係影響社會結構內社會資本的形成。透過關係網絡內的資源交換與轉 換,對於該結構中個人的行動有促進作用,並能獲得利益(汪正洋,2006;林南,

2005)。在 Putnam 的觀點中,社會資本被視為社會關係的凝聚力,可以促進人與 人之間的合作關係,而增進團體內部運作效率,因此對人們而言,要合作來達到 社會共同的目標,社會資本是相當重要的(郭瑞坤等,2007;朱國明,2007)。

林南從資本觀點來探討何謂社會資本。由於馬克思架構出「資本作為產生利 潤的資源投資」的基本概念,而林南(2005)將資本定義為在市場中具備預期利 益的投資資源,當資本可以經過投資或動員來追求利益與行動目標時,資本便成

為某種資源。當資本鑲嵌於行動者所屬的網絡與團體中,形成有用的資源,能夠 增強行動的結果,這項資源就形成這個團體的社會資本。因此社會資本根源於社 會網絡與社會關係,並且被認為是鑲嵌於社會結構的資源,而可以藉由目的性行 動取得與/或動員(林南,2005:67;林佑聖、葉欣怡譯)。因此社會資本是透過 網絡關係鑲嵌的因素,而造成資源的交換,資源嵌入關係網絡的過程,即是社會 資本的形成過程。所以林南的社會資本觀點,與 Bourdieu 和 Coleman 的觀點有異 曲同工之妙。

「Fukuyama 認為信任等同於社會資本,能夠促使圑體成員合作的共通非正 式價值或規範」(張美惠譯,2000:39;引自汪正洋,2006:34)。Woolcock(1998:

153)定義社會資本為蘊藏個體社會網絡中的資訊(Information)、信任(trust)、

和互惠的規範(norma of reciprocity)。Dhesi(2000)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資源,

可以促進和催促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而在生活中,個體會繼承一些社會資 本,如:知識分享、價值觀、規範、特質、和社會網絡等。「Portes(1998)提出 社會資本是經由社會網、組織成員等制度化關係,個體得以從中取得能夠促使其 獲利的實質與潛在資源」(引自林鉦棽、王政智,2005:98)。

透過上述學者分析社會資本的概念,將社會資本的定義分為宏觀層次(at the macro level)和微觀層次(at the micro level)(Woolcock,1998)。宏觀層次以社會、

社群、圑體為出發點,探討社群成員間形成的互動網絡,彼此的信任與規範行為,

以 Putnam 和 Fukuyama 為代表。微觀層次以個體為出發點,探討個體所處的關係 網絡中,個人如何取得資源,以 Bourdieu、Colemam 與林南為代表。

再者,從社會資本理論相關文獻主張中,可歸納出社會資本的概念:第一,

社會資本是一種鑲嵌在社會關係的資源; 第二,社會資本與集體行動有關,可 以促使社會網絡內的成員完成集體行動;第三,社會資本可以是有形的、無形的 資源。有形的資源如人員、物體。無形的資源是集體關係行動中形成的資源,如:

信任、規範、互惠等道德成份。

由於社會資本的概念應用愈來愈廣,其所發展的理論基礎也日益完備,近幾

年來也廣泛的運用各研究領域中,主要探討的面向為社會網絡,社會規範、社區 參與、信任機制與社區發展的關係。茲將國內相關論述著作,整理如下:

探討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之關聯性,在郭瑞坤、王春勝、陳 春莉(2007)的研究中以參與社區健康營造計劃,並為文建會社區營造點的高雄 市小港區港口社區居民為問卷發放對象,探討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的 關係,研究的資料分析採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集群分析等方式進 行,研究發現:一、社區意識影響著社區成員如何發展其生活與如何決斷其行為 的態度和傾向,由此可得知,社區意識是社區發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二、社 會資本對社區培力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居民培力認知與社會資本理論的

「人際信任」、「鄰里互動」、「社區參與」、「生活評價」等皆為顯著相關的結果。

所以社會資本作為社區資源,並適當提供社區需要的培力課程與學習方法、藉此 強化社區認同、凝聚為集體力量、共同解決社區所面臨問題,如此才能成為真正 自主的社區。

探討社會資本與社區安全方面,依據李宗勳(2002)研究,從社會資本與社 區安全治理的趨勢進行理論建構與實務關照,在方法論上跨越國家中心與社會中 心的爭議,從社會資本觀點探尋社區居民個體如何可以藉由「群體中觀」之公民 社會的互信互惠關係與集體行動來建構社區安全的治理網絡。提出以學習概念啟 動社區互動,以「教區」帶動社區參與、以「鄰里式社區管理」帶動「社會凝聚 力」、以「社會性聯結」取代「政治性聯結」,探尋灌溉系統式的傳統優良社會資 本,以組織內信任氣氛促動「組織間信任」等策略,落實社區安全治理根基。

在網路社群社會資本與成員間助人行為之相關研究,朱國明(2007)研究中 針對網路社群成員間的助人行為現象加以探討,並且更進一步分析網路社群的社 會資本(四個構面:信念、網絡、信任、與規範)與助人行為的影響因素─網路 社群本質。研究結果顯示:一、社會資本不僅是實體社群的重要資源,更是建構 網路社群的一個重要來源,並能夠使得社群中的圑體成員相互協調互惠以及共同 達成目標與解決問題有正面的幫助。二、提供網路社群成員更多與更便利的互動

空間,網路社群是一個非常適合做資訊分享與知識交流的環境。三、網路社群中 的社會資本與網路社群的本質呈現顯著正向的互動關係,證實網路社群的社會資 本可以鼓勵與加強成員的緊密互動關係。四、網路社群成員助人行為成員的資訊 分享與知識貢獻均產生顯著正向影響。

以社會資本角度,探討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從江大樹、張力亞

(2008)研究中認為信任是人類社會運作的重要課題,透過信任機制建構,既可 累積個人與組織的社會資本又可降低組織內、外人際互動的交易成本。本文以組

(2008)研究中認為信任是人類社會運作的重要課題,透過信任機制建構,既可 累積個人與組織的社會資本又可降低組織內、外人際互動的交易成本。本文以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