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研究方法」採用內容分析法,包含:研究單位、研究者與研究相關專業人 員、內容分析的效度、內容分析的信度;「研究工具」說明內容分析的分析類目。

研究方法:

(一) 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可探討教科書之內容與難易度,也能評析教科書傳遞的資訊(王文 科、王智弘,2017)。本研究為教科書的分析,依歐用生(1999)文件分類的四種類 別:正式文件、私人文件、數量紀錄與問卷,本研究屬於正式文件的分析。本研 究探討臺灣國小中年級的國語教科書之環境教育呈現。因此,本研究採用內容分 析法,從文本出發,透過所選取之文脈與主題分析教科書中的環境教育要素(曹永 強譯,2014) (Krippendorff, 1980)。雖然文本的產生不是全為了環境教育,或是回 答研究問題,但仍可從教科書的選文中進行有系統的分析(張皓維譯,2015) ( Flick, trans. 2015)。

內容分析先要確定目標,接著決定記錄的單位與在何種文脈進行分析,作質 的分析來探討文本中的環境教育相關概念,並依據分析類目劃記作量的分析,呈 現各種學習目標與學習主題在文本中顯示的比例。本研究即探討十二年國教環境 教育議題的五項學習主題出現在國小中年級國語教科書之現況,與比較國小中年 級三版本國語教科書中,符合環境教育議題之五項核心能力概況。

分析文本時要注意文本的特點,因為文本可以做多層面的閱讀:表面意義與 深層意義(曹永強譯 2014) (Krippendorff, 1980)。且文本經由挑選與出版,是編者基 於可讀性與主題相關性才選用,應著重分析文本內容、語意及文字美學等方面(許 綺玲,2017)。故本研究針對研究主題──「環境教育」探討選文,期望藉由文本探 討與分析,歸納環境教育在其中所呈現的意義。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1、研究單位

歐用生(1999)說明內容分析法具有客觀性,分析方式具系統性整理,傳播內容 有其價值,其傳播媒介是語言及文字,因此分析的記錄單位多為字、詞與句子,

但在國語課文中的文意傳達多以句、段落及全文作說明,因此決定內容分析的單 位及類目需審慎,再將資料作分類與整理。

國語領域與自然領域不同,國語領域傳達的概念較抽象,選文也不完全僅看 文字表面含意,許多中心思想是不直觀的,有時需以上下文來銜接與推測,或是 看通篇文章才得以瞭解。抽象的文本概念需要教過判斷,除了直接出現在文本中 的直接概念,間接概念的分析尤為重要(辛懷梓,2011)。間接概念如問句引導回答 部分,或是偏向技能與行動的學習內容,多需要仰賴教師對間接概念的認定。

以本研究為例,本研究之記錄單位是「課(篇)」,因為在 192 篇選文中有多種 文體作分析,其中包含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劇本等,因此為避免斷 章取義之虞,採用「課(篇)」的紀錄單位(閱讀補充文章一篇也看作一課),探討各 種學習目標與學習主題在文本中顯示的比例,以二元編碼(以是否出現為劃記標準) 的方式,記錄出現次數(單一類目在文本中出現的次數)與出現比例(單一類目在文 本中所佔的比例與篇幅,表示單一類目的重要性或被忽略程度)(王文科、王智弘,

2017)。此外,一個研究單位中可能有多項分析類目適用(吳忠宏、廖麗卿、林政逸,

2013)。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臺灣國小中年級國語教科書之環境教育內容進行分析。

探討選文中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取材內容(符合主題)及呈現方式(文體)。以「課(篇)」

為單位,「句、段」作為輔助判斷。又選文有「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以「課(篇)」

做為測量單位較為合宜,可避免因文體不同或斷章取義造成的文義謬誤。

2、研究者與協同研究員:教師

研究者與教科書處於相同的社會與時空背景,對研究能更加切合。資料的客 觀性有賴:系統性的關鍵字搜尋、參考官方公開的相關資料、藉由與本研究協同 研究員進行討論,研究者與協同研究員皆為國小現職教師,《環境教育法》規定教 師每年要達成四小時的環境教育時數,具有環境教育相關知識(全國法規資料庫,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2019b)。辛懷梓(2011)研究推論,教科書中環境教育的間接概念,需要教師的環教 素養協助判斷。研究過程重複檢驗資料使其完整不偏頗,呈現資料的客觀性。研 究者的研究概念與研究過程中的反思,都將使研究更具價值與客觀性(歐用生,

1999)。

3、內容分析的效度

本研究以「內容效度」與「專家效度」為效度依據。內容效度測驗使用的題 目足以代表課程內容或行為層面的程度,聚焦於題目的廣度與題目的深度(王文科、

王智弘,2017)。與二位協同研究者共同評估所列之分析類目之定義與適切性,進 行討論,將「A-1 體驗學習覺知環境*」指標原寫「自然環境」,考量現實生活中環 境範圍涵蓋之大,無法單獨識別出專指自然一面,且指標重視平衡與完整性,故 修改為「環境」;「A-3 關懷生命*」指標「生命」所指為更貼近研究內容,不探討 人物之生命史之類;「B-4 人類生活衝擊生態系*。」指標「生態系」為同地區中,

生物與其所生存的環境;「E-1 生活*基本能資源。」指標「生活」為綜合人類生存 與發展;「a-1 個人與環境*的關係。」指標「環境」泛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確 定最終分析類目,期望達到專家效度,再由效度的正確性驗證,設計出適合本研 究的分析工具,檢驗測量的結果。

4、內容分析的信度

信度代表研究結果的一致性與可信賴性(歐用生,1999)。信度會影響內容分析 的結果,在評分者信度中,信度計算出來的數值應該在0.8 以上(杜佩樺,2007)。

且為了增加信度,需將釋義不清楚的類目修正與解釋,使分析過程與計數方式一 致,達到系統化的分析程序(王文科、王智弘,2017)。

本研究擬以「評分者信度」與「研究者信度」做為信度的檢驗。

(1) 評分者信度

評分者信度是指由兩位(或以上)評分者對所選取課文的一致性認同,確定選文 符合所列之分析類目,評估不同評分者能否認同該內容於同一類目,所得結果的 一致程度(王文科、王智弘,2017)。評分者信度的分析由研究者與二位國小現職教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師擔任評分員(協同研究者),提供評分員相關認知訓練與評分前充分說明,藉由教 學專業及經驗來檢視分析類目與分析單位適當性,使結果一致,評分者的一致性 愈高,則信度愈高。

首先隨機抽樣,從母數(十二冊)中,分層隨機取樣抽取檢定的樣本。從三 版本國語課本第五冊至第八冊的母群體中,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出四冊國 語課本。被抽選出的樣本分別為南一版第五冊、康軒版第六冊及第七冊、翰林版 第八冊。研究者向評分員說明各分類主題與類目的定義,解釋分析單位與歸類方 式,並加以釐清與說明,藉由舉例讓評分員了解標記方式,最後針對樣本進行分 析歸類。

● 信度檢定結果:

◎ 相互同意度(P) = 2M

N1+N2 ,平均相互同意度為0.95。

M 為彼此同意之題數

N1 為某一評分員作答總題數 N2 為另一評分員作答總題數 評分員A 評分員B 研究者C 評分員A 0.93 0.93

評分員B 0.96

◎ 評分者信度(R) = N×平均相互同意度

1+﹝(3−1)×平均相互同意度﹞ = 0.98 N 為評分員人數

(2) 研究者信度:

研究者信度是指在不同的時間,研究者對分析結果的一致性認同,評估將相 同內容歸類到相同類目的程度,依此二者進行信度檢定。(王文科、王智弘,2017)。

● 信度檢定結果:

◎ 研究者信度 = 2×研究者相互同意度

1+研究者相互同意度 = 0.95

註:研究者相互同意度為研究者在不同時間所做分析之前後同意的題數

© 的不足,規劃能力指標涵蓋較少的環境教育內容(辛懷梓、張自立、洪佳篷,2012)。

黃蕙蘭(2017)以環境教育學習主題分析教科書,為可行之主類目。分析類目表依據 環境教育議題學習主題發展整理而成,將「A-1 體驗學習覺知環境*」指標原寫「自

©

©

©

©

© 書內容的不足,也藉此規劃能力指標涵蓋較少的環境教育內容(辛懷梓等人,2012)。

「環境的價值觀與認知」不同的學者會有依循的分類方式,楊國賜(2016)把環境分 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規範環境三種,其中規範環境是比較少聽到的說法,是 由人的文化與價值觀建構的,這三者相互融合且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本研究所指 環境泛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有許多以環境教育核心能力分析教科書之研究(杜 佩樺,2007;李秋林,2003;吳忠宏等人,2013;陳念慈,2003;張自立、辛懷 梓、羅玉潔,2014),為可行之主類目,分析類目表依據環境教育核心能力發展整 理而成,研究分析中「a-1 個人與環境*的關係。」指標「環境」泛指自然環境與

©

©

©

備註1:次類目指標1-2-3中,1代表核心能力序號,2代表第二階段,即國小中 年級階段,3代表流水號。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3-5 臺灣國小中年級環境教育核心能力之實質內涵與分析類目編碼 主類目與次類目(實質內涵) 轉化的分析

類目編碼

主類目:代號及實質內涵數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1-2-1 a-1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a 及 4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1-2-2 a-3、a-4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1-2-3 a-5、a-6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1-2-4 a-2

環境概念知識2-2-1 b-1、b-2、b-3 環境概念知識:b 及 2 環境概念知識2-2-2 b-4、b-5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3-2-1 c-1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c 及 3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3-2-2 c-2、c-3、c-4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3-2-3 c-5 環境行動技能4-2-1 d-1、d-2

環境行動技能:d 及 4 環境行動技能4-2-2 d-3

環境行動技能4-2-3 d-4、d-5 環境行動技能4-2-4 d-6

環境行動經驗5-2-1 e-1 環境行動經驗:e 及 2 環境行動經驗5-2-2 e-2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三) 選文編碼表

為使研究便捷,將各版本選文進行編碼,南一版代碼為 n,康軒版代碼為 k,

翰林版代碼為 h,第五冊代碼為 5,第六冊代碼為 6,第七冊代碼為 7,第八冊代 碼為8,第一課到第十四課編碼為 1~14,另二篇閱讀補充文章則是閱 1 與閱 2。

下面舉例說明:南一版第五冊第六課〈花童〉記成「n-5-6〈花童〉」,康軒版 第六冊閱讀開門一〈彩色的天幕〉記成「k-6-閱 1〈彩色的天幕〉」,翰林版第七冊 第一課〈水中奇景〉記成「h-7-1〈水中奇景〉」,南一版第八冊閱讀列車二〈補網 的婦人〉記成「n-8-閱 2〈補網的婦人〉」。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