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文透過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中的比較分析法(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為主要研究方法。整理各項普惠金融相關統計數據,得知目前臺 灣的普惠金融發展程度,同時也比較不同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等 因素來了解臺灣在各項數據中呈現出來的差異。並藉由與韓國之比較來瞭解臺灣 有何明顯之問題以及韓國之作法,最後整理出適合臺灣未來普惠金融發展之策略。

此普惠金融相關統計數據主要為世界銀行於 2017 年所做的普惠金融統計數據、其 他相關的統計數據、企業或銀行所做的研究報告等。

下圖為本文之研究架構,我們以探討臺灣之金融相關數據為開始,整理臺灣 在各種不同的金融行為的表現,並探討不同條件的篩選條件下所呈現的程度差異。

再將臺灣之金融行為與韓國做比較,並了解韓國與其他國家在普惠金融發展上的 做法,找出臺灣在普惠金融發展上呈現出來的問題。最後根據以上分析之問題,

得出能夠改善問題之建議策略。

1 研究架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指的是所有位於不同社會階級的人民與企業皆擁 有帄等的機會且以可負擔之成本來獲得合理、有幫助且具持續性的金融服務 (Nanda Kajole、Kaur Mandeep,2016),特別是針對位於偏遠地區、經濟貧困之弱 勢族群及被傳統金融體系所忽略的中小型及微型企業,在與其他族群帄等的條件 下,提供適當的金融服務與商品,且該弱勢族群可以透過這些金融服務及商品來 改善自身的生活條件以及企業營運狀況(World Bank,2013)。普惠金融的概念可將 原先不被傳統金融體系所納入的族群重新納入社會經濟體系中,因此被視為是減 少貧困人民數量及生活條件、改善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帄的關鍵,並透過將該 族群納入經濟體系中,同時也可以替金融體系增加新的營收與成長。

為了達成普惠金融之概念,各國政府以及全球性組織也積極的透過政策、法 規、專案計畫、數據調查研究等方式直接或間接的幫助弱勢族群以合理之成本取 得金融服務,進而推動普惠金融體系的發展,例如印度政府於 2010 年起推行的身 分辨識計畫,透過生物特徵進行身分辨識,這項計畫使得原先處於偏鄉地區之弱 勢族群,能夠藉由政府的力量取得數位身分,並可用於找工作、申請金融帳戶、

線上消費等服務。除此之外,印度政府還推行了金融數位化政策,幫助上述弱勢 族群開設銀行帳戶且協助其申請諸如貸款、保險、投資、匯款等金融服務,也等 同於將這些族群納入金融體系中;世界銀行每隔 3 年進行一次普惠金融相關數據 統計,涵蓋從高收入至低收入一百多個國家與地區,其統計數據包含開戶比率、

借貸比率、信用卡持有率等等,透過這些數據能夠大略的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目 前的普惠金融,而本研究也根據此份統計數據進行論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衡量普惠金融發展程度

因傳統金融體系中,並沒有專門衡量普惠金融發展程度的指標,因此想要衡 量各國/地區之普惠金融發展之程度有一定的困難度,除了傳統金融體系中沒有專 門衡量的指標外,影響普惠金融發展程度之因素也相當繁多,如何從各種不同的 統計數據中找出適合衡量普惠金融發展程度的指標,成了各國政府及相關機構的 難題。

目前要衡量普惠金融發展之程度,各國政府及相關機構衡量的方法皆不盡相 同,以臺灣政府機關為例,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為了各大全 球/地區性組織,包含世界銀行、二十國組織(G20)、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組 織所倡導之促進普惠金融政策,因此宣布將建置「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以評估 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狀況及政策執行成效,其衡量指標包含三大面向,分別為金融 服務之可及性(Access),金融服務之使用性(Usage)、金融服務之品質(Quality),而 三大面向一共包含了 21 項指標細節(金管會,2020):

1. 金融服務可及性:

瞭解金融消費者(包括偏鄉及特殊族群)接觸金融服務之便利性及友善性,指標 細節包含商業銀行及 ATM 密度、無障礙服務比率等(金管會,2020)。

2. 金融服務使用性:

調查成年人使用銀行服務(包括存款、貸款)、數位金融(行動支付、數位存款 及網路投保)及保險商品(壽險保單及微型保險)之程度,指標細節包含成年人 擁有銀行帳戶比率、使用行動支付交易筆數、網路投保數量等(金管會,2020)。

3. 金融服務品質:

瞭解金融教育宣導是否遍及全國各鄉鎮與消費者、科技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

公帄待客之落實及糾紛解決機制等,指標細節包含金融教育宣導覆蓋率、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險服務品質、是否建置糾紛解決機制等(金管會,2020)。

這樣的衡量方式主要側重於金融服務的供給層面,由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服務 品質、實體分行及 ATM 之數量、數位支付與網路作業之數量等,來衡量普惠金融 之程度。除了以金融服務之供給面作為衡量指標外,也有其他的研究報告以兼具 金融服務供給面及需求面,也就是同時以金融機構提供之服務以及一般消費者和 中小型企業對於金融服務之需求及痛點作為衡量普惠金融發展程度之指標,此衡 量方式將妨礙消費者取得金融服務之障礙單獨作為一衡量之面向,也就是將可及 性(Access)、使用性(Usage)、障礙程度(Barriers)作為衡量的三大面向,妨礙消費者 取得金融服務之障礙包含與金融機構之距離、使用金融服務之成本、對金融機構 之信任度、服務所需文件數等。西班牙外換銀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

以下簡稱 BBVA)於 2014 年之研究報告指出僅以金融服務供給面來衡量是不足的,

若是部分消費者取得該金融服務之成本過高、需要繁複的申請流程、需要長距離 與長時間的移動才能取得該服務,則即便金融機構所提供之金融服務再好再便利,

也無法滿足部分消費者之需求,也就對於普惠金融發展之幫助有限(BBVA,2014)。

考量到此論點同時衡量了金融服務之供給面及需求面,再加上金融服務品質難以 量化之緣故,因此本文支持以上報告之論點,並將衡量普惠金融之指標從臺灣目 前較常使用之可及性、使用性、服務品質更改為可及性、使用性以及障礙程度,

並於後續之篇章使用此套方法來衡量普惠金融發展程度。

二、 全球普惠金融概況

本研究將使用上述衡量普惠金融發展程度之架構,再結合世界銀行、國際貨 幣基金組織等全球性/區域性組織之統計數據,進而對全球的普惠金融概況進行論 述,論述方式透過上述的三大面向(使用性、可及性、障礙程度),分別列舉各面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指標細節,並對比出在不同區域、經濟狀況、金融服務類別等篩選條件下所呈 現之差異。

(一)、金融服務使用性

1. 金融帳戶擁有率

擁有金融機構(包含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之帳戶,是取得金融服務的 基本條件,絕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都是藉由客戶的金融帳戶來與客戶進行服務的提 供跟訊息傳達,例如:銀行提供收付款的服務給擁有銀行帳戶的客戶;證券公司 提供股票交易、期貨交易服務給擁有證券及期貨戶頭的客戶們,而這些使用者也 因為使用金融服務改善了生活品質及提高生活便利性,因此了解全球之成年人擁 有金融帳戶的相關數據中,是了解全球普惠金融概況的重要指標之一。除此之外,

部分國家的人民雖然不具有傳統金融機構帳戶,但其擁有可進行交易之移動貨幣 帳戶,此類人也被列入「擁有金融帳戶」的相關統計中,根據世界銀行每三年一 次的 Global Findex 統計數據顯示,2017 年全球 15 歲以上人民擁有金融機構帳戶 之比例為 68.5%,有 31.5%之成年人不具備金融機構帳戶,而從 2011 年至 2017 年 的三次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成長速度的趨緩。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17,Glob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Database

若以性別做為統計數據之篩選條件,則可以得到以下圖表中之數據,2017 年 全球男性擁有金融帳戶之比率為 72.3%,女性則為 64.8%,兩者相差 7.5 個百分點,

從這項統計可知在金融帳戶的擁有率上有著顯著性別差異。

圖 3 全球 15 歲以上男性/女性人民擁有金融帳戶之比率及差異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17,Glob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Database

22.5% 10.5%

2011 2014 2017

年成長率 擁有金融帳戶之比率(15歲以上)

2011 2014 2017

男性擁有金融帳戶 之比率(15歲以上) 女性擁有金融帳戶 之比率(15歲以上) 差異(男性 - 女性)

將各個國家/地區以人均收入條件劃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高收入(High income)、

中高收入(Upper middle income)、中收入(Middle income)、中低收入(Lower middle income)、低收入(Low income),並統計了不同收入條件之國家/地區成年人之帳戶 擁有率,從統計數據中可以觀察到,金融帳戶的擁有率在收入篩選條件下也存在 著顯著的差異,2017年成年人之帳戶擁有率從高收入至低收入依序是 93.7%、73.1%、

65.3%、57.8%、34.9%,對這項數據呈現之差異,本研究解讀為約高收入國家/地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17,Glob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Database

0% 2011 2014 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儲蓄比率

儲蓄是增加資產最常見的手段之一,透過與金融機構約定在一段時間內將資 產放置金融機構之帳戶內,犧牲流動性來換取固定或機動的利息收入,在穩定且 保證的資產增長以及金融機構之高信用擔保條件下,將無法取回資產的風險降至 相當低的水準,也因此儲蓄成為了大多數人資產配置時的選擇,由於較低的流動 性,因此儲蓄之資產來源大多來自可運用或閒置資產,也就是非日常生活所需之 資產。

同樣根據世界銀行於 2017 年所統計之數據顯示,全球成年人於金融機構儲蓄 之比率為 26.7%,與 2014 年之 27.3%出現了些微之下滑,而由於儲蓄之資產來源 大多來自閒置資產,因此在不同收入條件之國家/地區之比較中,此一比率也出現

同樣根據世界銀行於 2017 年所統計之數據顯示,全球成年人於金融機構儲蓄 之比率為 26.7%,與 2014 年之 27.3%出現了些微之下滑,而由於儲蓄之資產來源 大多來自閒置資產,因此在不同收入條件之國家/地區之比較中,此一比率也出現